地方非遗文化传承路径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chu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其传承和发展,一直是值得研究和实践的课题。近年来,相关部门一直在推进“非遗进校园”,目前一些高等艺术院校、职业院校已开设了刺绣、雕刻、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等非遗相关专业,培养了一批有学历的传承人。如何将各地中小学课程和地方文化特色相结合,将非遗纳入中小学课堂,将非遗的宣传普及、传承保护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四川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则是非遗进校园一个典型的地方非遗文化传承路径。
  关键词:“四川省乡村学校少年宫” 非遗进校园 传承
  一、非遗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必然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世代相承的文化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文化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有不計其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随时都可能消亡。[1]如何做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全面保护和积极培养传承人,成为制约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瓶颈。2002年10月,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首次提出了非遗的教育问题。
  2011年国家文物局出台文博事业“十二五”规划,指出当下文博事业人才培养的任务是使人才队伍更加优化,高级人才脱颖而出,紧缺人才得到补充,青年人才稳步成长。非遗作为文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要求更为特殊。不同于物质型文化遗产,非遗具有活态性,需要有固定的传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条规定:“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与保护。”现阶段家族内和师徒间的传承已无法满足社会对非遗传承人的需求,因此,将非遗传承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是必然选择。[2]
  二、当前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承意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学校甚至相关部门对非遗进校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特别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机制的束缚下,很多学校完全忽视非遗进校园的必要性。因此,首先应从政策上引导和保障非遗进校园的顺利开展;其次要在资金上予以扶持,为非遗进校园提供经济支撑;最后,要建立配套的监督和评估机制,提高“非遗”进校园的规范性和效益性。
  (二)缺乏合格的非遗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的短缺是制约非遗进校园的重要因素。首先,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基本没有精力去扩充非遗方面的知识,只能通过聘请传承人、民间艺人来开展非遗教学;其次,传承人或是民间艺人缺乏相应的教学技能,导致教学中出现内容表述不清、教学方式枯燥等问题。因此,非遗专家和传承人之间应加强非遗教学交流,取长补短,建立一支稳定而合格的非遗师资队伍。
  (三)缺少与校本课程匹配的非遗教材和读本
  有些学校的非遗教学还处于自发摸索阶段,缺乏可以施教的教材,这样很难让非遗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有些学校已经编写了非遗校本读物,但知识性和趣味性较弱,大多是非遗项目内容、学生实践活动及作品的堆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非遗项目深层意义上的认知。同时,又要使学生课堂和地方特色文化相融合,这就需要有经验的教材编写专家与本校教师、传承人合作,共同编写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非遗”教材或读本。
  三、以“四川省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员骨干培训项目为例谈非遗传承
  (一)项目介绍
  自2011年财政部、中央精神文明办、教育部共同下达《关于印发〈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以来,在国家专项彩票公益金的全力支持下,“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在全国各地顺利进行。目前,全国已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2万5千多所,受益学生2000多万。[3]四川省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员骨干培训开始于2014年,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精神文明办公室授予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为“四川省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员培训基地”。从2014年至今,已开设14期,培训上千名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员,根据笔者了解,该培训基地在很大程度上重视非遗的培训,每期至少开设一个非遗培训班。
  (二)培训教学形式与内容
  2014年建立四川省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员骨干培训基地以来,已开设非遗手工培训班15次之多,每个班学员至少25人次,已为乡村学校培养非遗手工教师约400人。为了使培训达到良好的效果,首先是制定好培训目标,其次,在培训形式上采用小班制教学,每个班最多25人,保证每位学员手中有教材、有原材料。保证每位学员都能够得到非遗传承人的教授。同时,为了达到理论与实操相结合,培训基地专门聘请非遗领域专家、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课。非遗领域专家主要讲授非遗与传统文化理论,非遗传承人现场示范、传授技能。
  培训的内容主要以传统技艺为主。比如:蛋壳画、舞龙、草编手工艺、羌绣、传统剪纸等等。培训内容丰富多彩,这些非遗培训项目多是源于四川省内各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培训中,教师也一致强调,非遗源于生活,源于就地取材,源于学生的喜爱。因此,培训内容尽量更丰富。培训采用专题项目,每期一个班,每期培训时长一个星期,在这一个星期内,学员至少完成3个项目的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经过几年的经验积累,已形成了公开出版的培训教材《四川非遗传统美术与技艺》(作者:柯小杰、陈淑娟),为以后的非遗进校园、进少年宫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乡村学校少年宫培训项目的目的及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传承的本身就是教育。笔者认为,通过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员骨干培训,让非遗进校园,意义有如下几个:(1)从浅层次来说,可以提高学员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解决乡村学校少年宫师资不足等问题。(2)从中层次来说,是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一种扶持和保护。(3)从深层次来说,可以促进地区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四、以绵阳市徐家镇伟清小学为例谈乡村学校少年宫非遗文化传承
  “让乡村少年宫成为孩子们幸福成长的乐园!”徐家镇伟清小学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同时,以学校少年宫为平台,大力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以文化建设为引领,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支撑,将学校少年宫特色兴趣活动作为“塑德、启智、育美”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逐步积淀形成了“竹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三大文化活动体系。
  (一)竹文化引领下的竹系列实践活动
  通过栽竹、画竹、写竹、唱竹、编竹、舞竹、刻竹,成立竹文化社团等活动,由有这方面特长的教师和涪城区赵氏草编传承人担任辅导教师,充分利用周二、周四的少年宫活动和特长班活动时间开展竹文化少年宫活动。
  (二)民间民俗文化引领下的系列艺术实践活动
  徐家镇伟清小学根据农村小学实际,本着传承民间民俗文化的宗旨,成立了高跷队,从站立、站稳到抬腿、移步,从队列队形到姿势变换,从简单动作到高难度动作,逐步熟练起来。后面将高跷与花式跳绳、舞狮、唢呐相结合表演,更加精彩绝伦。此外,还组建了唢呐队,并且聘请民间艺人作为第二课堂辅导员,教授唢呐吹奏技法,学生的唢呐吹奏技艺越来越精湛,成为徐家镇伟清小学音乐特色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不仅如此,他们还组建了学校舞狮队,通过请教民间舞狮艺人学习舞狮习俗风格和舞獅技巧,同时也安排有这方面兴趣和特长的教师担任舞狮教练,学校舞狮队技艺越来越精湛,表演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成为各级各类文艺活动开幕式上最为喜庆的节目。组建了百人腰鼓队,起初聘请校外专业人员进行教学和训练,学校艺术教师也跟着一起学,后面就由本校负责艺术教研的刘洋老师专门负责教学和训练。通过长期训练,我校的腰鼓社团规模逐步壮大,技艺越来越精湛。徐家镇伟清小学充分利用本地农村资源,聘请涪城区非遗赵氏草编传承人赵琼珍老人为草编社团辅导员,通过长期训练,徐家镇伟清小学草编社团的孩子们技艺越来越好,花鸟虫鱼、人物鸟兽,在他们灵巧的双手下编织而成,自然灵动,栩栩如生。
  (三)农耕文化引领下的农耕实践活动
  一是建立农耕馆。此馆分耕具、渔具、猎具、纺具、贮具、食物加工具、生活用具、祭祀具、娱乐具几个展区,共收藏农具1000余件。从农业生产、渔猎、纺织、收藏、祭祀、娱乐等方面阐释古朴的农耕文化,体验我们先祖的勤劳智慧和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
  二是建立校外教育实践基地。选取徐家镇安乐村为西瓜种植实践基地,马鞍山为护林爱鸟基地,红星河为养鱼实践基地,宣化村为养蚕实践基地,东宣飞龙山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徐家镇敬老院为爱心教育基地,鹤林绿洲为荷花教育实践基地。
  三是成立农耕文化发展体验中心。在这里,学校的孩子们不仅可以认识和鉴赏各类花卉和农作物,还可以体验农耕农具的使用、农作物的种植和采摘,可以体验农家美食的制作过程。
  徐家镇伟清小学以学校少年宫特色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少年宫特色文化活动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送艺术家进校园,让非遗文化深入课堂,既是一项公益事业,又能很好地促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提档升级,对城市文化发展、学生文明素养提升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四川省乡村学校少年宫在非遗进校园这方面项目建设中的成功示范。
  五、结语
  非遗进校园已成为非遗保护的一项常规工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动员更多的行业和人员加入这一意义深远的工作中来,促进多方进行沟通和合作。我们应以学校、政府部门、传承人群与社会力量为依托,不断丰富“非遗”进校园的内容和形式,让“非遗”回归生活,陶冶学生心灵,让“非遗”之花在校园绽放魅力。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J].求是,2007(17):46-49.
  [2]李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指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3]朱磊.今年将建360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N].人民日报,2014-8-27.
  (作者简介:陈淑娟,女,硕士研究生,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资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十三五到来之际,我国经济却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要素市场和供求市场的变化,使劳动密集型企业生存压力不断增大,国企之间的同业竞争也不断加剧,使得经济转型成为必由之路。国企合并不仅可以发挥企业的规模效应,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能在整个国家范围内起到示范作用,推动经济转型。在转型过程中,我们也要在制度上保驾护航,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深化改革 经济转型 国企合
期刊
随着老龄化形势的加剧,我国已逐步进入老龄社会,呈现出增长速度快,老年人口基数大,高龄化等明显态势。在“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老年人对养生的需求越来越大,老年中医药养生旅游业迎来了大发展阶段。本文阐述了中医药养生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市场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中医药特色,提出针对老年消费者的市场开发策略,促进老年中医药养生旅游业的发展。  老龄化 中医药养生旅游  市场开发  目前,我国正处于老年人
期刊
本次调查小组随同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和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共赴甘肃省宕昌县理川镇,了解理川镇农村经济背景,挖掘影响居民外出务工的多种因素;根据对理川镇居民外出务工现状的仔细调查,总结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当下农村社会保障的推进程度,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  甘肃省 外出务工 问题对策  理川镇农村居民外出务工现状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当地外出务工人员
期刊
2008年一份《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问世,“网瘾”一词走入人们眼中,但在这之前,市场中早已出现了许多“网瘾治疗中心”“网戒学校”满足该类父母的教育需求。而09年,媒体曝光数起由“网戒中心”引起的事件,诸如山东临沂的杨永信非法电疗,南宁网戒中心体罚致学园邓森山死亡,江苏网戒中心学生集体出逃事件,将网戒中心拉至人们视野中,也透露出这一行业背后的法律空白。  监护权 网瘾 法律完善 许可登记  网戒中
期刊
南越王赵佗称帝,诸多因素促成了赵佗大义归汉。赵佗大义归汉的主要原因是内部问题及外部推力等多重因素;而归汉对南越国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军事等方面都有推动作用。本文从汉文帝与赵佗一来一回两封信入手,简要分析了赵佗归汉的原因。  汉文帝 赵佗 南越归汉  汉文帝即位,标志着持续了8年的诸吕之乱结束,大汉王朝重新步入了原来的轨道。但此时大汉并不安定,北有匈奴寇边,南有南越称帝。
期刊
如何在开发民族特色旅游产业中加强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当地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当前,罗城县东门镇的旅游人力资源存在总量不足,专业化层次较低等问题,完善当地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机制,充分发挥附近高职院校的作用,并积极采取合作办学方式,深化专业教育改革,大力培育旅游专业人才,发展仫佬族民族特色旅游产业。  民族特色旅游 人力资源 开发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仫佬族民族文化
期刊
2001年中国加入WTO组织之后,中国大量的中小企业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熠熠生辉。但是中小企业在在不断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融资困难问题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暴露出来。本文将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中小企业 国际贸易 融资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困境的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不难发现,融资困难问题一直是困扰中
期刊
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展的最重要部分,是旅游者使用旅游产品与享受旅游服务的终端。本文以天河潭为例,就如何对景区的开发与管理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为天河潭景区开发与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天河潭 景区开发 景区管理  景区资源概述  天河潭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旅游景区东起花溪水库鸡公岛,西抵花溪区湖潮乡的车田寨,景区面积约为13.5Km2,核心区面积约为3.5Km
期刊
摘要: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小说中的女性大多被塑造为具有鲜明自我意识的形象,虽然受困于男权主義,但是她们仍然努力寻找出路。本文旨在通过福斯特小说《霍华德庄园》中玛格丽特的女性形象,来探讨当时女性所处的困境以及她们是如何实现自我救赎的。  关键词:女性形象 《霍华德庄园》 玛格丽特  一、引言  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他一生著有六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和大量散文。小说《霍
期刊
摘要:注解古诗当尽量追求准确精当。以《郑献甫宜州诗文注评》一书为例,其中对郑献甫诗歌中的用典诗句的注解和对地名的注解尤其精准。该书的注解虽然也偶有疏漏,但由于对注释的用心,此书不失为郑献甫诗文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选注成果。  关键词:郑献甫 宜州 诗歌 注释  众所周知,在对古诗文进行注评时,应以“准确精当”为第一要务。由于古代汉语的复杂与多义,以及评注者不同的学养,不同的选本对字、词、句的理解可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