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声卓越在书林:苏州文育山房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qmc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的气候温润,步调舒缓,水道与巷弄纵横交错,教人一来到此便安下心来。城里的平江街区,从宋代便已经存在,以今日留存的巷弄来看,八百年来的格局规划变化并不大,只是范围缩小许多。而就在这仅存的街区里,留下的不只是悠悠时光,亦有不少哲人贤士驻守的痕迹。书痴黄丕烈的百宋一廛、史学家顾颉刚的顾氏花园、清代状元洪钧故居、潘世恩的留余堂、藕园……多少与书相关的文化活动就由这里衍生。最可喜的,除了看看故居旧址,在古老街道遥想往日风情,还有一个有着悠远历史的旧书店文育山房,正日日敞开大门,在这里缓缓度过一如过去百多年来的有情岁月。
  
  百年风华话从头
  文育山房的前身为文学山房,今日的山房主人为江澄波。江澄波祖籍浙江吴兴织里镇,其曾祖江椿山因避太平天国之乱而迁徙苏州,为求温饱而至阊门附近的扫叶山房帮职。据沈延国的《苏州文学山房记》记载,其时江椿山“工资菲薄,不足以赡家糊口,且常遭辞退之厄。由于贫苦,年逾四十,才娶妻刘氏”,并于阊门外的山塘街赁屋而居。光绪七年(1881),江椿山生了孩子,取名如礼,字杏溪。江杏溪十三岁时,父亲将其送至嘉兴的一家旧书铺学习。到了光绪二十五年(1899),江椿山辞世,刚满十八岁的江杏溪回苏州奔丧,鉴于母亲年事已高,为时刻照顾母亲,遂发挥过去所学,自行开了旧书店,取名文学山房。《苏州文学山房记》说文学山房成立时,江杏溪“经济拮据,借贷三百元开业,店面用芦席纸糊,勉强营业。兼以娶妻胡氏,贩书不足以赡家,老母以刺绣所入,补贴家用”。也是在这一年,江杏溪的儿子江静澜出生,店务、家务让江杏溪忙得无以开交,幸亏过去下的功夫扎实,在嘉兴五年的学徒生活,除了版本辨识的能力、古籍修补的技巧,对旧书店的经营也有了相当程度的体认。因此在度过草创时期的困苦之后,书店渐渐打响名号,到了民国二十年(1931),文学山房已经是苏州颇具名号的旧书店,书店店面从纸糊的变成三间门面,后进更规划为修书补书的工作间,以及自家居住的场所。
  文学山房能闯出名堂,江杏溪的稳扎稳打是最关键的基础,江静澜从旁协助父亲的旧书店业务,妻舅胡继荣亦来帮忙,当然也都功不可没。一家人把所有心思都花在旧书的流通上,苏州百灵电台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出版的《弹词开篇集》中,有篇《文学山房开篇》,其小序言明:“文学山房创设,迄今四十载于兹矣。专营收卖国学参考旧籍,插架所存,不下万种左右,均定价低廉,好古诸君,敬请惠临参观。再江君承平津等处各图书馆委托,征求各种旧籍。贵藏家如有旧储而愿割爱者,尤所欢迎,务请赐洽护龙街文学山房七〇七号,当以重金报命。”由此可知,文学山房的业务已然扩及至京津一带,规模也从地区型书铺晋升为全国性书店了。
  除了大江南北收书,文学山房更广交文人墨客。书店的店招是曾担任临时大总统的徐世昌所写,匾额则出自翰林曹福元之手,而张元济、孙毓修、傅增湘、朱希祖、顾颉刚、谢国祯、郑振铎、阿英、李一氓、瞿启甲、叶恭绰、吴梅等学者、作家,更是书店的常客,买卖商鬻自是不在话下,藉由与这些人物的往来,文学山房的眼界也更为广阔,加上前后收进多位藏书家的旧藏,山房里的书在质与量各方面俱属上乘。好书来来往往,有些书售出之后难再于坊间得见,文学山房索性开办出版业务,一为现实的营利需求,又为罕见好书广泛流传。最被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用木活字精印的《江氏聚珍板丛书》四集28种168卷。一间旧书店能经营到这样的地步,恐怕是今天许多后生晚辈所难以想象的。
  
  沧桑起伏说今昔
  江静澜之子江澄波,出生于民国十五年(1926),打小便耳濡目染,对古籍旧书有浓厚的兴趣。其曾多次随着祖父、父亲出外收书,眼见多少藏书家在起高楼宴宾客之后接着楼塌了,深厚的家学与实务经验让江澄波练就了一身真本领,累积了许多古籍版本知识。1953年,江静澜、江澄波父子合辑了一部《文学山房明刻集锦初编》,书成之后商请顾颉刚作序。序中云:“苏州文学山房夙为书林翘楚,江君静澜及其文郎澄波,积累代所学,数列朝缥缃如家珍,每有所见,随事寻求,不使古籍有几微之屈抑。近年故家所藏,大量论斤散出。江君所获之本,屡有残篇。积以岁月,得明刻百六十种。存之则不完,弃之则大可惜,爰师观海堂杨氏《留真谱》之意,分别部居,装成三十余帙,俾研究版本学者得实物之考镜。”顾颉刚认为此书的实用价值甚高,“远出《留真谱》复制之上,洵为目录学别开生面之新编”。由此可见文学山房除了辛勤收书贩书,一直以来更为书本的延续寻找出路,能成为旧书业的佼佼者,绝非偶然。
  文学山房由草创到极盛时期,再到1956年旧书业公私合营,江澄波几乎完整地参与了整个过程,其个人俨然便是活脱脱的一部旧书业沧桑史。公私合营之后,文学山房成为古旧书店的门市,江静澜、江澄波父子遂被延揽至苏州古旧书店服务,而后江澄波的女儿江娟娟出生,及长亦至古旧书店任职。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江澄波自古旧书店退休,其父祖早已谢世,但一身本事也没闲着。江苏省出版史志编纂委员会邀其参与《江苏出版史志丛书》的编纂工作,江澄波将历年经眼的古籍善本撰写提要,整理成《古刻名抄经眼录》、《江苏活字印书》,二书的内容详实,呈现苏州一带的旧书往来脉络,是研究相关领域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书。而这唯二的正式出版品,仅仅是江澄波与古籍为伍的一辈子中,极为皮毛的记录而已。
  2001年春天,江澄波家中有三个正值就学年龄的孙儿孙女,为了贴补家用,遂在子女的协助下重操旧业,于建新巷开设文育山房旧书店。来年8月迁至小太平巷,2007年3月又迁到钮家巷迄今。过去“文学山房”的名称,已在公私合营时成为苏州古旧书店的一部分,为避免不必要的纷争,江澄波以苏州话中发音相同的“育”字取代“学”字,文育山房,实际上即是一脉相承的文学山房。
  一偿夙愿访山房
  在听过弹词,看过昆曲,并且走过几个园林、博物馆之后,一直到身处这个城市的第六天,我才去了文育山房。倒也不是因为情怯,而是在接触旧书这么些年,终于有一天来到了传说中的朝圣地,反而不那么急着要去宝山挖掘了。
  我前后去了文育山房三趟。江澄波不是在店门内就着天光看书,便是在后进的工作间修补古籍。事实上,在山房里淘了什么书不是重点,能与江澄波面对面聊天才是最为值得的地方。听江澄波说书林掌故、学人轶事、版本源流、藏书家的兴衰……光是这些从未记载的资料便已足够教人好生遐想,何况江澄波亲身接触过这些人这些事,第一手的叙述更显珍贵,那些原本只在书上读到的人名,也似乎显得不再遥远。若以为复出的文育山房仅存虚名,那便有眼不识荆山玉了。江澄波总会在聊到兴起时,起身移步到工作间,随手从书柜上层层叠叠的什物中,取出珍宝分享赏玩一番。例如光绪年间进贡朝廷,而后由皇帝赏赐的贡宣;或是乾隆年间遗留的一组品相完整无缺,含匣共六十四个皇室墨锭。这些信手拿来的文物,教我惊呼连连。而当我表明想买一本书权充纪念时,江澄波笑吟吟地拿出一本品相极佳的《一士类稿》问我需不需要,我立时瞠目到不知所以,这还得从我来苏州之前说起。
  在到苏州之前,我曾在南京与藏书家薛冰相约,一道前赴朝天宫旁的旧货集散地寻宝。由于我对地摊上能否出现珍品没有抱着太大信心,因此踅走之间并未太认真去淘寻。不久我与薛冰迎面相遇,打过招呼后便错身往对方来时的方向继续前进。直到绕过一圈再度相逢时,薛冰微笑着从袋里摸出一本书,我一看之下大惊失色,那是古今丛书之一《蠹鱼篇》,由上海沦陷时期的文学刊物《古今》杂志其附属的古今出版社所发行。《古今》网罗一时名家,内容分量十足,即便在今天仍具有相当的可看性。而古今丛书前后只有三种:《往矣集》、《蠹鱼篇》、《一士类稿》,无论哪一本皆是上乘之选,任何一本在目前的市场上均十分热门,且几乎有行无市。然而书缘如此,幸亏书本是到了薛冰手里,尽管欣羡却也不会太放在心上。
  没想到与《蠹鱼篇》擦身而过,竟在文育山房获得了额外的满足。放眼观之,全国各地怕也找不出第二家像文育山房这样的旧书店,延续五代的书本情缘,超过一世纪的书林风华,其所积累的历史厚度,以及见证整个旧书业环境变化的店主人,在在值得让人一再流连。如今孙儿辈皆已大学毕业,江澄波笑着表示“家庭爱心工程”完工了,现在到店里也没为什么,就是过过日子读读书。轻松的语调衬出豁达的胸怀,只是这样的日子沿袭父祖的温暖作风,江澄波犹原持续地为各地的淘书客服务,于是不时可以查阅到四面八方传出的消息。例如某专收安徽地方文献的涧洲朋友,接到江澄波的通知而获藏一部《安徽丛书》;又或者某台湾朋友至苏州出差,自文育山房买得周瘦鹃写苏州且图文并茂的小书,实用又美观。当我把《一士类稿》拿在手里,感受到的不只是书本的温度,文育山房所给予的,一如过去的文学山房那样,是好书,是人情,是逛旧书店的人最为倾心的氛围。怀着喜悦步出书店大门,对能够在有生之年走访文育山房,竟感到些许自豪了。
其他文献
如何做田野笔记  作者:罗伯特·埃默森 雷切尔·弗雷兹 琳达·肖 译者:符裕 何珉  出版社:上海译文  出版日期:2012年6月  近几年,许多人类学家开始强调写作的重要性。而众所周知,民族志写作的起点和基础是研究者的田野笔记。那么,如何做田野笔记呢?  为此,三位具有丰富田野实践和教学经验的人类学家,给出了一系列实用而又指导性的建议。本书通过大量的正在撰写的、“未完成的”田野笔记实例
期刊
人类某种程度就是被困住,被困在自己的身体里,被困在陆地上。如果愿意把海洋当作一扇窗,就能借由这个窗口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海给了我这样的能力告诉很多人,也许可以转过头来海阔天空。你不一定要到海上生活或工作,可是生命里不能没有一片更开阔的领域,不能没有这样的梦想,不能守着既有的就以为那是全世界。    在法国纪录片《海洋》中,观众透过镜头,得以见识到一个一般人难以抵达的领域。那是一个光用想象都觉得迷人又
期刊
李政亮没有想到,小小书房的新书分享会讨论会如此热烈。  许多年轻人参加了这次活动。他们中有人坦言自己是大陆电视剧迷,跟着大陆观众一起在网络上同步追剧,并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边看剧边讨论,还会透过网络结交大陆的朋友。他们向李政亮提出的有关大陆的问题都非常具体,比如如何到大陆求学,某所学校条件怎样等等。对他们来说,大陆可能是未来读书、工作、生活的地方,两岸议题于他们早已超越了政治的范畴。而年纪更长的读者则
期刊
“双子座,O型血,坚强,善良,不屈不挠。一个简单的人。深爱一个人,不问结果。嗜烟如命,无爱不欢。”这是她自我介绍时的基本“路数”,带着80后孩子特有的坦率、直白,以及无畏。  独木舟,原名葛婉仪,80后女生,发若海藻,些许毒舌,钟爱匡威板鞋,身上数处纹身。  24岁的女生,让刚过完这个年纪的笔者有些许措手不及,因为她年轻,因为她还可以自由地做梦。她毫不避讳自己的爱情观,她完成了很多女孩都期待去完成
期刊
1958年,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提出为学习借鉴世界文学的优秀遗产,要选编《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外国文艺理论丛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三套丛书的计划,后因“十年动乱”而中止。  197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成立。当时译文社的负责人之一、翻译家孙家晋先生奔走京沪两地,争取到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完成这三套丛书的出版工作。其中,“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选题由原来的120种扩充到200种,译文
期刊
看电视或电影,是最大众化的休闲娱乐方式。因此,当影视与出版相结合的时候,影视类图书的畅销也就不足为奇了。影视类图书,主要指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原著小说,以及根据影视剧本改编而成的小说。在各大实体书店以及网络书店的畅销排行榜中,影视类图书常常榜上有名。    播出档期是影视图书的销售黄金期  近期,宫廷穿越剧《步步惊心》相继在大陆各大卫视热播,其原著小说也随之在全国各大书店迎来了销售高峰。据开卷数据显示
期刊
任何一个读过《哀艳是童年》的人,势必无法忘记里面关于爱的种种辩证,犀利、精准、却又蕴含某种不能妥协的温柔。《界线》里被阶级和权力切割得世故的小女孩,《浮血猫》对于女性、身体、性别议题等既贴切又锋利的描述,《奸细》则揭露了身处社会底层的矛盾与现实。仿佛私密散文,却又拥有小说绝对的戏剧性与虚构能力,架构在现实之上显得力道十足。文体已不再是划分两者的重点,而是在她笔下成为一种新的叙述可能。于是我们记住了
期刊
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在明年贺岁档中备受期待,而此前艾米《山楂树之恋》也因改编成电影而再度大卖。近年来,传统出版物或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格外引人注目。《裸婚时代》、《我是特种兵》、《千山暮雪》、《泡沫之夏》、《来不及说我爱你》等等,无一不热播。《步步惊心》在湖南卫视播出当日,收视率即达到1.73%,成为全国卫视同时段第一名。六六、桐华、匪我思存、明晓溪等作家也人气飙升
期刊
很难想象,一本谈台湾水果与果农故事的书,企划发想者,竟然是一名享誉国际的设计师。  曾获Savignac 法国国际海报沙龙展设计大奖、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等荣誉的设计师陈俊良,在创作的同时也持续投身设计教育,于大专院校设计相关科系教课。国际赛事征战经验丰富的他,无论是自身作品的发想,抑或对学生的殷殷期待,都是以自身的文化底蕴──东方、汉文字、在地文化——为出发点。他常常鼓励学生离开电脑屏幕,从真
期刊
“一个人”,不谈恋爱、不结婚,已经成为台湾社会最严重的“公共议题”。  两性专家拼命开“药方”,鼓励“一个人”的朋友积极寻找幸福,“一个人”旁边的亲朋好友,也会组成“促婚协进会”,帮忙找对象,安排联谊、相亲。  甚至单身,已经成为一种“公害”,除了已婚和有对象者担心自己的另一半被抢走,连官方都跳出来指责单身不婚者,拉低了生育率(在台湾,94%已婚夫妻至少会生一个孩子,官方认为,低生育率是单身未婚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