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文史不分家教学法;情境教学,陶冶学生情操;写出探究小报告或小论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心理健康兴趣自主学习
[Abstract] uses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stimulates the student interest; Th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does not divide family property the teaching method; The situation teaching, influences the student sentiment; Writes inquires into the small report or the small paper.
[Key word] multimedia technology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interest independent study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看到这个数据我想了很多,当然在历史教学中也体会了不少,但如何真正的让学生喜欢历史课,进而喜欢历史老师呢?而新课改形势下的历史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活跃的课堂。这时,历史教师的任务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承载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未来的引导人,是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者。这样就对历史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要想真正承担起这个任务,扮演好这个角色不是一堂课和几堂课就能形成的,这需要师生长时间的共同努力。于是将自己的一些感想和感悟整理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看看您是否有同感。
1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极为广泛,而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多媒体手段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抗日战争》时可播放有关抗战的电影片段及人物照片资料,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台儿庄战役》、《地雷战》等,使活生生的民族英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使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又如讲《重庆谈判》一课时,先播放电影《重庆谈判》中有关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资料影片,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抗战结束后国内的形势如何?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中共的对策是什么?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这样,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这就是兴趣使然。
2文史不分家教学法
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可以借鉴文学的方法。如从贾谊的《过秦论》中了解到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从清朝的腐败历史中认识到《红楼梦》的伟大意义。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讲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从而生动活泼地再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 ,则采用议论文、说明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所以在讲中国古代史时,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的读后感,学世界史,我让学生写一篇“由新航路的开辟所想到的…… ”的文章,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事实证明,文史是不分家的。
3创设教学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在课堂教学中,用情境教学法深得学生的喜爱。引入多媒体技术教学是一种手段,同时让学生自己编排历史课本剧再现当时的场景,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例如:在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一课时,我在课前参考了很多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资料,我真正为两岸人民多年的骨肉分离而伤感,我也真正能体会到远离母亲、渴望回到母亲身边的游子情。那天正值学生应该休息回家的时候,我说:“我们离家读书刚几天,有些同学想起家来就要哭,何况我们的台湾同胞,他们与家乡、家乡的亲人一别就半个多世纪;即使有的人在新形势下能够回归大陆探亲,但想见的人可能已经见不到了”。 这时很多同学已经潸然泪下,可见,已引起了同学们情感的共鸣,教学效果亦良好。再如学生演的课本剧《杯酒释兵权》,获得同学们的掌声也陶冶了同学们的情操。
4写出研究报告或小论文
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自主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对学科内某一重点、热点或现实问题的研究。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学习研究能力、研究需求或兴趣取向,确定相应的研究论题。例如,纪念长征70周年时要求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电子报展出在校园里,这在锻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撰写历史小论文是必不可少的,我在讲秦长城时布置了《长城断想》,让学生在班级朗读他们的作品,让学生选出喜欢的作品发表在刊物上,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当然也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要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并以此为荣,让学生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摘取更丰硕的成果。这是我作为一名普通历史教师的心里话。
收稿日期:2007-03-31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心理健康兴趣自主学习
[Abstract] uses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stimulates the student interest; Th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does not divide family property the teaching method; The situation teaching, influences the student sentiment; Writes inquires into the small report or the small paper.
[Key word] multimedia technology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interest independent study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看到这个数据我想了很多,当然在历史教学中也体会了不少,但如何真正的让学生喜欢历史课,进而喜欢历史老师呢?而新课改形势下的历史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活跃的课堂。这时,历史教师的任务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承载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未来的引导人,是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者。这样就对历史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要想真正承担起这个任务,扮演好这个角色不是一堂课和几堂课就能形成的,这需要师生长时间的共同努力。于是将自己的一些感想和感悟整理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看看您是否有同感。
1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极为广泛,而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多媒体手段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抗日战争》时可播放有关抗战的电影片段及人物照片资料,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台儿庄战役》、《地雷战》等,使活生生的民族英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使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又如讲《重庆谈判》一课时,先播放电影《重庆谈判》中有关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资料影片,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抗战结束后国内的形势如何?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中共的对策是什么?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这样,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这就是兴趣使然。
2文史不分家教学法
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可以借鉴文学的方法。如从贾谊的《过秦论》中了解到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从清朝的腐败历史中认识到《红楼梦》的伟大意义。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讲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从而生动活泼地再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 ,则采用议论文、说明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所以在讲中国古代史时,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的读后感,学世界史,我让学生写一篇“由新航路的开辟所想到的…… ”的文章,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事实证明,文史是不分家的。
3创设教学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在课堂教学中,用情境教学法深得学生的喜爱。引入多媒体技术教学是一种手段,同时让学生自己编排历史课本剧再现当时的场景,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例如:在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一课时,我在课前参考了很多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资料,我真正为两岸人民多年的骨肉分离而伤感,我也真正能体会到远离母亲、渴望回到母亲身边的游子情。那天正值学生应该休息回家的时候,我说:“我们离家读书刚几天,有些同学想起家来就要哭,何况我们的台湾同胞,他们与家乡、家乡的亲人一别就半个多世纪;即使有的人在新形势下能够回归大陆探亲,但想见的人可能已经见不到了”。 这时很多同学已经潸然泪下,可见,已引起了同学们情感的共鸣,教学效果亦良好。再如学生演的课本剧《杯酒释兵权》,获得同学们的掌声也陶冶了同学们的情操。
4写出研究报告或小论文
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自主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对学科内某一重点、热点或现实问题的研究。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学习研究能力、研究需求或兴趣取向,确定相应的研究论题。例如,纪念长征70周年时要求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电子报展出在校园里,这在锻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撰写历史小论文是必不可少的,我在讲秦长城时布置了《长城断想》,让学生在班级朗读他们的作品,让学生选出喜欢的作品发表在刊物上,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当然也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要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并以此为荣,让学生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摘取更丰硕的成果。这是我作为一名普通历史教师的心里话。
收稿日期:2007-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