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济南二安”作品中的爱国思想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pro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学史上,歌唱爱国主义一直是最为壮丽的一道风景。南宋时“赶走入侵之敌是志士仁人的理想壮志,收复失地是中原遗民的强烈愿望。”因此,抨击妥协投降,抗敌御侮,表现爱国主义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坛突出的主题。其中,英雄辛弃疾和女词人李清照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们被合称为“济南二安”。清代著名学者王士祯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易安,幼安为济南二安,难乎为继。”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他自幼生在沦陷区,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他在职期间,多次上书朝廷,主张恢复中原,统一国土,然不仅未被采纳,反而遭到排斥与打击,免职后闲居江西农村仍一心不忘报国,终因报国无路忧愤而死。现存词六百余首,内容极为丰富,以爱国思想为主,对后世影响很大。辛词或表达对北方沦陷的故土的怀念,歌颂人民的抗金斗争;或揭露南宋统治集团腐朽媚敌、苟且偷安;或抒发怀才不遇、有志无成的悲愤;或表现对明主的渴望、对英雄的崇敬。以爱国思想为主旋律,既激昂慷慨,又苍劲悲凉。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她生长在一个学术气氛颇为浓厚的家庭中。她在文学史上以词著称,前期以闺中生活和相思之情为主,后期多写国破家亡的愁绪哀思。当我们以女性视角重新审视其作品的思想价值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李清照是南宋杰出的爱国作家。作为封建社会里一位知识女性,她不像辛弃疾那样跃马持枪横挑强胡,不能写出“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阅兵场面,只能以嫠妇的身份和漂流遂与流人伍的惨痛经历表现出对国势的深沉忧患,对奸佞的深刻批判,对乱离中人民的深切的同情以及对沦亡的故土收复的热切渴望和对祖国故土的热情眷恋。
  
  一、表达对故土的怀念,希望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情感
  
  辛弃疾从小生长在北方沦陷区,亲身感受到金人给中原人民带来灾难,亲眼看到那烽火连天、哀鸿遍野的情景。他举义旗抗金归南宋后,仍以赤诚之心挚爱着自己的祖国,思念着北方人民。他的词就是抗金复国的战斗心声。
  淳熙十五年(1188),辛弃疾曾在瓢泉附近的鹅湖寺约会爱国志士陈亮。辛、陈二人在鹅湖十日,“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共商恢复大计。辛、陈二人彼此唱和,写下《贺新郎》词数阕,表达了“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坚贞志操。
  即使在睡梦中,辛弃疾也还“挑灯看剑”,希望重返前线,为君王完成统一中原的伟大事业。
  南渡后的李清照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被迫从闺房和书斋中走出来,踏上了逃亡流徙的道路,由于国破、家亡、夫死的凄凉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思想,她的创作风格突变。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激荡在李清照作品中一股不可遏止的爱国主义急流。
  
  二、对南宋统治集团腐朽媚敌,妥协投降,苟且偷安的揭露、嘲讽和警告
  
  当时的南宋小朝廷当权者是一伙典型的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投降派,辛弃疾对他们妥协投降的做法感到痛心和憎恨的同时,并给予辛辣的嘲讽和严重的警告。他一再提到“夷甫”,以东晋王衍之流苟安江南、清谈误国的典实指斥现今手握大权而“低头拱手”、“终老不敢言兵”的大吏。如:“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贺新郎》)“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水龙吟》)
  李清照南渡之后,在诗歌中,对投降派作了极为辛辣的讽刺和鞭挞,斥责了不能辅佐皇帝立国安邦的群臣,颂扬了历史上那些有名节的人物,宣扬了与敌人势不两立的思想。如她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李清照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名作。诗的前两句,起势不凡,以高度精练的笔法,概括了人的生死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不论是生是死,都应有志向有节气,表现作者在民族危亡之秋的高尚节操,这就与那些贪生怕死、苟且求安、逃跑投降之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的后两句,作者用一个“思”字,由今及古,写项羽失败后的选择:“不肯过江东。”这正与南宋王朝的争逃江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借此批判南宋王朝的逃跑投降政策。这首诗写得大气凛然悲壮凄凉,大大地激发着人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因此博得了广大人民的喜爱,闪烁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李清照的这种炽热的爱国之情,即使到了晚年,也仍然十分旺盛。绍兴三年,高宗赵构派大臣韩肖胄和胡松年使金看望被虏二帝。李清照听到消息后,立即写诗给这两位大臣。诗中,她陈述了自己对形势的看法,对异族侵略者的痛恨和对中原故土的思念。
  
  三、借古代英雄人物表现对整顿乾坤的“明主”的渴望上,表现对英雄的崇敬上
  
  稼轩词中怀古之作极多,大多数的怀古或用典之作纯系借古人之酒以浇胸中的“块垒”。他缅怀上自大禹下至孙权、刘裕这些有志大一统的人物,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需要这样有雄才大略的明主英才。怀念古人是为了呼唤今人,是希冀有这样的英雄来“补天裂”。
  在辛词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词人所崇敬的古人大抵是“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木兰花慢》)的统一中国的刘邦一类的人物。他赞赏“添爽气,动豪情,奇因六出”协助刘邦成大业的陈平;他佩服和追念叱咤边庭英勇善战的李广;他崇拜扶持蜀汉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辛弃疾正是借这些古时的明君贤臣来寄寓他的爱国的情怀的。
  李清照在《打马赋》中,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热情地赞扬了象桓温、谢安等名臣良将的忠勇,暗含对南宋统治不识良才、不思抗敌、庸碌无能的谴责,对历代抗敌英雄的崇敬。
  
  四、 抒发怀才不遇,有志无成的悲愤
  
  辛弃疾怀着满腔的报国热情,率义军来到南方。然而他的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政治抱负与南宋王朝的苟安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他的“归正人”的身份也使他受到种种歧视,仕途上屡遭挫折。这种政治上的失意和对政局的失望,使他产生了难以言状的悲愤。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的旋律在济南二安作品中多次出现。济南二安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刘过、刘克庄以至陈人杰、刘辰翁这些南宋中晚期词人都有很大影响。宋朝刘辰翁激赏云:“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泣下,今三年矣;每闻此声,辄不自堪!”直至今天我们还可以从中吸取宝贵的东西。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教学中最适合发展学生个性的活动领域。在作文课堂教学中,遵循自主性、活动性、创造性等教育原则,不断挖掘学生内心世界潜藏着的个性的闪光点,启发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激发潜在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让他们大胆、自如,有特色、有创意地表达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    策略一:转变教师角色定位,盘活个性化积蓄。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它是
期刊
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所以我们主张让学生在生活中汲取语文的营养。关于这方面的话题,大家谈论的也很多。现在我思考的是,如何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语文。  有些学生缺少自主意识,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教师与家长的引导尤为重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不能是口号,要付出行动才行。翻开我们的教材,可以看到很多设计,把学生引向课外生活,但是这些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要求。社会
期刊
“生命只有一次,安全伴君一生”“安全出口,保持畅通”“地面湿滑,小心摔倒”“垃圾,请丢入垃圾桶”“小草也有生命”“请说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等等。在强调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欣喜的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温馨提示出现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像春风拂面真正让人倍感温馨舒畅。有了这些温馨提示,违法交通的人少了;有了这些温馨提示,破坏环境的人少了;有了这些温馨提示,社会更加和谐,世界更加美丽。  温馨提示不仅
期刊
阅读,并非简单的读书,学生不但要从文章中读出文学,还要读懂人生;不仅要能读各类文章,还要在文章中学会写作。但是残酷的现实警醒我们:学生们早已经习惯了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所以,我认为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找到一种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的阅读有法可依,从而建立起科学的阅读规范。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为此,我向学生提出了在阅读的时候作批注的要求。具
期刊
精讲多练作文教学法,是指作文写前指导要少而精,多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与实践的一种作文训练方法。精讲多练的关键是边讲、边练,边练边讲,讲练结合,缩短指导——写作——讲评周期,要当堂作文当堂评,甚至现写现评,一堂多写多评,以说代写,以议代评。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精讲多练作文教学法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审题训练    审题是写作的前提,在大作文训练和考试中,很多学生因审题失误,失
期刊
一、 爱心———转变差生的首要一环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更是转变双差生的必要条件。爱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可以打开学生心灵深处的枷锁,渗透学生内心世界,以塑造美好的心灵。尤其是对成绩不好、纪律不好的学生。本来他们已被列为了“双差生”,我们作为老师更不能戴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挖苦他们;而应主动亲近他们,关心他们,帮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期刊
怎样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改变这种局面,使学生从讨厌文言文到喜欢文言文?从畏学文言文到爱学文言文呢?根据本人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经验,我认为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抓好文言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讲解文言文的社会功能,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     文言文在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华儿女应该继承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教学是保持这种传承性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
期刊
一谈到《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大家一定会想到刘备、诸葛亮、曹操等历史人物。书中,作者把刘备写成仁义、宽厚、忠义的理想君主;把诸葛亮写成贤能之人,智慧的化身,堪称“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把曹操写成奸诈、阴险、自私的人,堪称“一代奸雄”;把刘禅写成一位昏庸无能,白白断送刘备江山的第一罪人。但事实上,这些人物是否真的如罗贯中所写的那样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从总体线索看,罗贯中是根据“尊刘贬曹”这思路去写
期刊
一、 表演的意义    (1)激发语文兴趣  首先,我们的教学方式一直以课堂上的“讲———听———练”为基本模式,千篇一律,这种模式有利于老师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方式学生获得的是现成的知识,失去的是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次,初中生正处于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年龄阶段。初中阶段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活动使他们在视觉、听觉和动觉等方面得到很快地发展。其自
期刊
一、用音乐创设教学情景    创设教学情景指的是创设与作品基调相吻合的课堂氛围。它是一种无声的教学语言,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极大地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以情传情”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造情”艺术修养,根据作品的特定内容要求,准确体味和把握作者(或人物)的特有情绪,并将这种特有情绪和想法及时传导给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