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在此不加赘述。而应用意识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为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种策略,它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极大地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发挥很大的作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都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如何在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广大教师们研究的热点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效果,与其所发生的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现代认知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也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更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应该根据不同的特点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主要的情境形式有:1、文字材料情境: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等资料,展现陈列与数学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作为学生探究的依据。2、语言描述情境: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方式,展现描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境况。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提高学生的感知效应,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3、形、声、色情境:用图画、教具或学具、录音机等立体声等展现与学习有关的背景资料,故事情节等。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把握情境,进入情境场。4、其他形式:生活展现情境和虚拟情境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善于利用形象直观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利用常见的生活现象诱发思维、活跃情绪,有时还通过讲述数学历史故事、科学趣闻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对数学的认识。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其具体做法是: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比如教第九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三、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试想如果学生不会寻找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数学问题呢?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所有的现实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一种障碍。然而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如在三年级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我是这样做的:让三四个学生为一组,量一量教室内门框、窗框、镜框等长方形的长与宽,并设计一下做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给每种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让他们计算一下,选择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实惠,又满足需要。
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2.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极的开展智力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题,然后从中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全体学生解答,逐步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而且还要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突出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都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如何在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广大教师们研究的热点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效果,与其所发生的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现代认知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也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更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应该根据不同的特点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主要的情境形式有:1、文字材料情境: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等资料,展现陈列与数学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作为学生探究的依据。2、语言描述情境: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方式,展现描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境况。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提高学生的感知效应,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3、形、声、色情境:用图画、教具或学具、录音机等立体声等展现与学习有关的背景资料,故事情节等。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把握情境,进入情境场。4、其他形式:生活展现情境和虚拟情境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善于利用形象直观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利用常见的生活现象诱发思维、活跃情绪,有时还通过讲述数学历史故事、科学趣闻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对数学的认识。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其具体做法是: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比如教第九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三、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试想如果学生不会寻找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数学问题呢?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所有的现实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一种障碍。然而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如在三年级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我是这样做的:让三四个学生为一组,量一量教室内门框、窗框、镜框等长方形的长与宽,并设计一下做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给每种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让他们计算一下,选择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实惠,又满足需要。
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2.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极的开展智力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题,然后从中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全体学生解答,逐步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而且还要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突出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