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马窝山歌的风土特色与传承保护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y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溪縣地处闽北边陲,有着较为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和积淀,民间文化形式多样,松溪县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农村流传不少古老的山歌小调,其中花桥乡源尾村马窝村民山歌习俗地域文化特色独特。
  一、松溪县马窝山歌的起源及分布地域
  200多年前,广州潮汕的客家人迁徙到松溪县花桥乡源尾村马窝自然村,并在此长期定居下来,逐渐形成一个客家村落。起初马窝山歌并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松溪县举办第一届文化艺术节,当时花桥乡文化站组织马窝自然村的一些村民,将马窝山歌以合唱的形式编排成歌表演形式节目参加农村文艺调演。从此马窝自然村的客家山歌就被称为马窝山歌,作为松溪县民间山歌的代表流传保护下来。
  二、松溪县马窝山歌的音乐特点
  马窝山歌的内容有:关于爱情的情歌、骂歌,描述生产劳作的劳动歌,还有描写生活的习俗风俗歌曲。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歌、合唱等。建国后,县文化馆收集有《打山歌》、《对歌》、《十送郎》、《采桑歌》、《采茶歌》、《十月怀胎》、《开锁歌》、《打弹琴》等多首。
  松溪县马窝山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一种山歌,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下来的。它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得到人民群众的改造、加工和提炼,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展的日臻完美。因此马窝山歌具有一般的客家山歌的风格特点:曲调丰富、体裁广泛、节奏自由、旋律独特等。但又因为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过程中,随着不同风俗、语言、地理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独具地方风格特征和艺术特点的山歌。
  (一)歌词结构特点
  1.修辞手法
  ①《盼郎歌》
  日头落山暗里黄,老虎出来等猪羊,
  狐狸出来等鸡鸭,细妹出来等亲郎。
  这首歌的歌词采用了赋的修辞手法,平铺直叙又与排比结合在一起表现,更好的将内容紧密的关联在一起,真诚坦白又不失趣味,而排比的手法又使歌词具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不仅增强了歌词内容的表达效果,又使演唱者演唱时感到琅琅上口。
  ②《采茶歌》
  采茶需采凤子茶 ,莲妹很细就大脚母。
  大脚母就情义好 ,脚当凳坐酒当茶。
  猪肉当饭钵,牛肉炒豆芽。
  这首歌的凤子茶指的是茶树新萌发出的嫩芽,即茶叶中最好的茶尖。歌词中用凤子茶来比喻莲妹,说的是这个莲妹虽然未成年却长着一双大脚,但是她却是善于持家贤惠的女子。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③《恋爱歌》
  细妹生得大妈妈,亲哥看到不敢惹。
  情哥爱惹只管惹,蓑衣再大笠母下。
  这首歌曲采用比兴手法,咋一看尾句和整首歌词似乎毫无关联,但事实并非如此。尾句的意思是再大的蓑衣也只能戴在斗笠下,把姑娘比作大蓑衣,哥哥比作斗笠。增强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意蕴,使形象更鲜明,产生了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④《说桃树》
  桃桍生来通上天,桃桍生来排两边。
  桃花开来满树红,桃子落地开红花。
  这里一、二句使用的是叠句的手法,用桃桍和生来两个词的反复出现,达到强化歌曲内容的目的,而三、四句既采用叠字花和红,又采用了前后关联的写法,更好的体现出歌词所要表达的内容。
  此外双关、对比、对偶等手法在马窝山歌中的应用也非常之广泛,因此松溪县马窝山歌同其他客家山歌一样,继承了《诗经》的遗风以及南宋民歌的比喻、双关等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
  2.歌词句式与段落
  马窝山歌的句式结构形态,以七言为主。以2+2+3的结构组成;特殊的结构以《采茶歌》为代表结构为不对称复合句。山歌歌词中较多见的为四句段,分为起、承、转、合四句。这种四个乐句组成的歌曲结构在客家山歌中被称为正版山歌,有结构对称工整的特点,是客家山歌中流传最普遍的一种组成形式。特殊的段落以《采茶歌》、《太阳歌》为代表,前者为6句段、后者是四句段、三段体,由第一部分变化发展为三个部分。但又不是客家山歌的四句八节山歌的这一类型。
  3.押韵
  押韵的部分有在二四句,也有在一二四句,也有不押韵的(见例1)。一般押韵是压“a”、“ou”、“an”等,有的歌曲虽然在歌词上看不出押韵的部分,但是演唱中以方言唱是却是有压同一个韵的。
  例1:《笠母歌》
  手拿笠母垅口坐,坐倒好唱歌。
  老人听到要吃饭,男人听到要老婆。
  这首歌曲的“歌、婆”在汉语中不存在押韵,但用方言演唱时它却是同发“ou”的音。
  4.衬词
  在马窝山歌中运用最多的衬词有“啊”、“呀”、“啰”、“噢”、“嘞”、“哟”、“哗”、“罗哈”、“呜喂”等,为虚词,无实际意思。使用并没有特殊的规定,一般都是演唱者演唱时的自由运用。衬词的使用让正词的文意更显通俗、浅显,又不打破正常的语言秩序,在演唱时添加衬词,使整个歌曲的风格明显,更显山歌自由、悠扬、婉转的特点。
  (二)旋律特点
  1.调式调性
  从调式上看,马窝山歌多用五声调式的徵调式和羽调式。徵调式的歌曲如:《烟筒歌》、《种田歌》、《八角花》等;羽调式歌曲如:《采茶歌》、《半天的小鸟》、《恋爱歌》等。徵调式的歌中因为使用了它的正三音级,所以它的大调性的色彩比较明显。采用这种调性的歌曲多是说理性的,或是描述农人劳作这些较为正统的体裁。而羽调式的歌曲通常表现出委婉自由、质朴细腻、饱含感情色彩的音乐风格,所以自然多采用在描述爱情、民间风俗的这一类型上。在曲调的进行时,徵调式歌曲的上行使用sol.do.re.mi,下行则是mi.re.do.sol ,曲子中多使用邻音的级进和四度或五度的跳进。羽调式的歌曲上行使用la.dol.re.mi,下行则是mi.re.dol.la,羽调式的歌曲音域较为窄小一般不出现大跳,只有邻音的级进。
  2.节奏节拍
  马窝山歌的节奏自由而且富有变化,这与当地人民的环境以及歌唱活动方式多在山间田野里有关。山歌所运用的节拍和节奏一样丰富多样,有:2/4、3/4、4/4、3/8、6/8,此外还有大量的混合拍和自由拍子。2/4、3/4多使用在慢歌中,3/8、6/8则是在快歌中广泛使用,4/4拍子比较特殊在快歌和慢歌中都有使用。   3.衬腔特点
  山歌中较为特殊的是由衬词搭配上不同的音调形成的衬腔,这些衬腔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和规律。分为句首衬腔、句中衬腔和句末衬腔。句首的衬腔时值较短,旋律多用一个单音或简短的颤音组合成。句中的衬腔旋律也较短,一般起过渡作用,多是由一个或两个音符构成的短小的音调。句末的衬腔的时值有长有短,短的旋律规律与句中的旋律规律基本一样,时值较长的句末衬腔旋律通常是由两个以上的音符构成的音调。以附点切分节奏为主,通常是在主音上延长,然后稍做变化,最后回到主音上的这种规律。
  三、马窝山歌在当地的生存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的思潮、价值观等等,也随之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松溪县马窝山歌的现状也凸显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人口外迁导致传承困难
  因为马窝自然村所在地域交通不便、经济来源少、发展落后,所以很多的村民都迁往邻近的乡镇或者县城,居住在马窝自然村的人口一年比一年少,现在仅有二十多人,而且留在当地会唱山歌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因为接受过现代流行音乐的熏陶,即使是从小听山歌长大的年轻人,也都不愿意学唱山歌。因此现在马窝山歌的传承存在着新旧交替层面缺失的这一问题。
  (二)生产方式改变使山歌传唱缺乏土壤
  山歌的演唱地点一般都在田间地头,是为了鼓舞劳动者的情绪、提高工作效率或者是问答逗趣等。由于现代化生产的进步,参与农业劳动的群体越来越少,所以也极难在山野中听见有人演唱马窝山歌。其次,缺少集体演唱山歌的组织活动。笔者从马窝山歌所流传下的歌曲中了解到,在早些年前,马窝山歌也和其他客家山歌一样有歌墟的这一活动形式,如今这一活动方式早已不复存在。所以,以原生态形式演唱的山歌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中。
  (三)缺少相关人员对马窝山歌进行系统科学的记录
  1987年到1989年中,松溪县政府曾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对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编辑、出版工作。在这次活动中出版了《松溪县民间歌谣集成》一书,其中也收集了一小部分马窝山歌的歌词。其中《打山歌》、《等得云散日头斜》收入建阳地区《民间音乐第三辑》。
  在对马窝山歌的收集记录中缺少了音乐方面的专业人员,所以只能采取简单记歌词的方式记录山歌,并没有完整的记录下马窝山歌,这样仅仅保留下它的文学性价值,对山歌的传承发展没有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松溪县马窝山歌的传承与保护
  有传承就必须要有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的传承这一口头传播的文化。所以针对传承与保护我们可以在马窝山歌存在的现状中去发现问题,并且积极的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只有发展的传承才是真正的保护到了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质,脱离发展的保护只会淹没在文明发展的大潮当中。
  根据笔者在实地的考察,当前对于松溪县马窝山歌的传承与保护的工作已经相当严峻、不容小觑。因此在马窝山歌的传承与保护方面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拓宽歌曲素材、表现手法
  虽然松溪县马窝山歌的素材内容涉及广泛,但大多内容大多比较陈旧,多是描写旧时生活习俗或生产劳作。虽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文学性的价值,但是却与当今时代的社会生活脱轨,不易于年轻群众接受。随着新时期的社会的发展,社会形态、人文风情、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的更新,当代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通俗易懂、更贴切人们的生活,与时代结合得更为紧密。山歌的创作都是以生活中的经历为素材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如今的传承马窝山歌如果只是一味的重唱原有的山歌、而不进行新一轮的加工、创作,那么这样就失去了传承的主旨意义。因此我们可以适当的拓宽马窝山歌的歌曲素材,歌曲的内容要贴切现代人的审美要求。首先歌词的写作手法可以适当采用一些现代歌词写作常用的手法,例如:设问、反语、联想、通感、顶真等等。其次歌曲内容应该与时俱进,反映当下生活,引起人们的共鸣。根据调查,台湾的一些作曲家在这一方面就做的极具创意。他们创作出的“台湾客家山歌”,歌曲简单易唱、琅琅上口又富有新意境,在海峡两岸都很受人们喜爱。
  例如:马窝山歌中有一首《十八小姐三岁郎》的歌曲,这首歌曲的题材和台湾客家山歌《十八娇娇三岁郎》所写的体裁是一样的。从句式段落来看马窝山歌是还是传统的七字四句段,而台湾的客家山歌歌词为四句三段体,并且在歌曲中增加很多语气衬词,演唱出来更显出表演的形式,这样的效果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他们在歌曲的演唱中不仅使用传统的丝竹乐器伴奏,还添加了西洋乐器钢琴、架子鼓等,使整个山歌音乐突显出浓郁的现代气息。
  因此,笔者认为,今后对马窝山歌的音乐创作一定要多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的好成果、好办法。努力赢得各年龄阶段人们群众的欢迎,从而让人们对马窝山歌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样才能后继有人,才能传的更远,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二)创新歌曲的形式
  马窝山歌的歌曲形式有:独唱、对歌、合唱等。这里的合唱形式是在80年代时才出现的,在马窝山歌以往的演唱形式中都没有出现过。马窝山歌合唱表演的形式是当时为了演出需要而形成的新的演唱形式。可以说这是新时代的一种创新。这种创新在当时让人们印象深刻人眼前为之一亮,这种具有特色的创新也体现在很多音乐领域上。所以马窝山歌的创新应该采用其他的艺术形式,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又体现出特别的闪光之处,让人能够记忆犹新。
  (三)突破局限性,增进传唱度
  马窝山歌虽然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但是经过传播和发展的200多年,客家话演唱却不是那么地道了。马窝的客家人民在与本地人的長期生活交往中,也逐渐使用松溪地方方言进行互相沟通。久而久之,客家话中就夹带着松溪的方言。即使这样仍然有很多本地人无法听懂用客家话演唱的马窝山歌,所以山歌的传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近年来,对于客家山歌是否普通话演唱这个话题,国内学术界展开过很广泛的讨论。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温萍认为:“客家山歌可以走‘双语’(客家话、普通话)的路线。赞同方认为这么做既可以保护客家山歌的传承,不至于造成传承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并且还可以增进人民对客家山歌的广泛认识和传唱。但是,对于客家山歌普通话演唱,不少专家认为会削弱语言特色,破坏客家山歌的韵味性,因此要谨慎对待。因此笔者认为松溪县马窝山歌的是否普通话演唱可以参考以上学者的观点,结合马窝山歌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制约条件,兼收并蓄。一方面在山歌的传承中保留传统的客家话演唱,另一方面推广山歌传唱度时可以适当的将一些优秀的山歌曲目翻译成普通话演唱版本,在翻译时最大范围的保留原有歌词的语言特色,减少歌曲趣味的流失。在马窝山歌传承中使用普通话演唱不单适应了普通大众的层面,而且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够学唱,极大的减少了传承的难度,拓宽了山歌传承的范围。   (四)山歌进校园
  对于民间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广大的学者和研究人员都进行过不同的尝试。其中有一点被广泛的采用,那就是民族音乐进课堂。马窝山歌属于地方性山歌,具有明显的本土文化特色。笔者认为,可以将马窝山歌的优秀曲目适当加入中学音乐课程活动中去,使学生们不仅能学习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也能够吸取到在自己身边的音乐,明白音乐源于生活这一道理。
  (五)深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松溪县将马窝山歌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并在2009年的时候对马窝山歌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地考察和记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马窝山歌,在历经两百多年的传承中所包含的价值是不可小觑的,由于在客家人在本地区生活中逐渐被当地的生活风俗所同化,所以山歌中反映出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对客家山歌的地域性流传和松溪县当地文化风俗的变迁具有人文研究价值等等。因此,作为地方各级的文化部门,要深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解和重视,以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加强对松溪县马窝山歌文化的宣传、推广和扶持力度。确定马窝山歌的发展定位,制定好发展和推广工作的措施。例如:以马窝山歌的音乐元素,创作松溪县歌等等。把马窝山歌从大山中挖掘出来,展现到大众面前。
  (六)组织相关专业的人员记录、整理马窝山歌,培养专业的演唱人员
  制约马窝山歌的发展因素中一大难题就是缺少能够系统的收集、整理和记录的相关专业人员。在目前这种情况下首先可以暂时的借助现代化媒体的功能,使用录音机、摄像机对马窝山歌进行全面的收集,避免因为一些老人遗世后造成马窝山歌传承的缺失。其次要增强有关单位及人员对优秀民族文化历史责任感,文化宣传部门可以组织号召一些学习音乐专业的人员进行对马窝山歌的系统收集、整理。最后我们可以在传承马窝山歌中,让具有一定音乐专业素养的人参与进来,使得不会因为马窝山歌老艺人的文化水平相对偏低,缺少专门的音乐修养影响马窝山歌发展,使马窝山歌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
  (七)紧跟时代潮流,加强山歌的推广和传播
  在当今社会中信息、文化、经济飞速发展,马窝山歌可以依托这个信息社会发展的前景。利用电视、网络、媒体等手段加强山歌的推广传播:一是可以在地方电视台展出播放马窝山歌的优秀曲目,直接对马窝山歌进行宣传。二是将马窝山歌拍成视频的形式,用于山歌傳唱的记录或教学。三是在政府门户网站中进行马窝山歌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就能了解到马窝山歌的演唱形式。四是争取各种机会将马窝山歌作为松溪的特色文化元素,进行宣传推介。2012年松溪县政府与北京电影协会联合拍摄的电影《台北来的插班生》,就将马窝山歌群体对唱作为一场重要的背景场面编入剧本,拍摄宣传。以上这些都将对马窝山歌的传承保护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陈 艳,女,现为松溪县文化馆副馆长。)
其他文献
摘要:方言与普通话它们自身并不是完全的对立矛盾存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更好的让人们交流。广播播音作为一种以语言展现其艺术性的媒介,并不应该在语言上排斥方言的存在,应该要在以普通话为表达基础之上,合理恰当的运用一定形式方言来补充表达,这样才能够减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让受众感觉到其实播音员离我们并不遥远。文章将会以上海广播播音为例,对方言与普通话的融合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
期刊
摘要:随着法制观念的不断增强,社会对法学人才的期望已越来越高,培养综合能力的法学高素质人才,自应是法学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负。就此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希望能有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综合能力;法学教育;人才培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自从我国加入WTO后,为了与世界接轨,各行各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尤以法律领域的变化最为显著。法律
期刊
摘要:当网络新闻工作者们通过“巧”设标题、缺乏深入调查甚至毫无调查的胡编乱造、故意夸大事实甚至挑拨事端等手法“生产”新闻的时候,这些失真“新闻”便会随着网络新闻从业者的个体行为变成形塑公众认知的重要力量。由此造成的以讹传讹、严肃问题娱乐化、网络暴力等等,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网民个体、新闻从业者自身三方合力。  关键词:道德底线;标题党;和谐社会  2012年1月16日
期刊
摘要:基督教在南非历史上由来已久,其宣扬的平等、博爱思想与非洲传统社会思想结合起来,在二十世纪80年代成为南非人民反对种族主义斗争的思想理论武器。在实践上,黑人宗教领袖、宗教组织直接参与,甚至领导了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是政治斗争与宗教运动紧密结合起来,为推翻罪恶的种族制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笔者相信,南非黑人基督教仍然在未来南非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作用。  关键字:基督教;种族主义;反抗运动  南非是
期刊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忆江南》中有这样的句子:“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说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给他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但我最忆的是童年时那贫瘠而略带苦涩却很温馨的故乡。那时,我的故乡是一个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小山村,村后是连绵起伏的大山,村前的荒滩里有一块块农田,二十多户人家很不规整地分布在簸箕形的山湾里。向阳的山坡下排列着六七户人家,可能那是最早来这里拓荒的先驱,选择了穷山村里最好的
期刊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今年,在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的“五四”讲话中,谆谆告诫青年朋友:坚持远大理想、坚持刻苦学习、坚持艰苦奋斗、坚持开拓创新、坚持高尚品质。这是对青年的殷切期望,也是青年成才的必然途径。青年朋友要以先辈为榜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祖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建功立业。  风起云涌的祖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先进青年,中国青年走在时代的前列。与实践相结合、与
期刊
摘要:国际合作是通过谈判的过程将各个独立的个体或组织的行动变得一致,它是行为体基于利益和目标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而采取的相互适应与协作。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法德摒弃世仇、积极合作,发挥了轴心作用,从而共同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反观东亚一体化进程却举步维艰,其主要原因便是缺乏主导者,即没有一个领导者有足够的影响力发挥主导性作用以及对国际机制进行制定和维护。在今后的东亚一体化进程中,只有中日合作,
期刊
登 高  接连好几年,每当听得别人重阳登高,玩得尽兴,有所收益,有所发泄,心里不免泛起些懊悔。别人每每能玩,自己何尝不能玩玩?无意于发泄积怨,无意于寄托向往,效仿别人登临高处,于野火酒歌里寻点人生乐趣还是可以吧!主意敲定,只等来年。哪知到了第二年,疲于应付生计的脑袋早把重阳登高忘得了一干二净。待见人家登高归来,恍然知之为时又晚。年复一年,懊悔复懊悔,登高终为空想。  许是为了弥补心里这点缺憾,抑或
期刊
摘要:《受戒》是确立汪曾祺小说风格的作品,他所特有的语言编码在这篇小说中发挥到淋漓精致。本文就以叙事学与符号学为研究方法对小说《受戒》中的叙事与象征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叙事学;符号学;叙事;象征  东方的传说与歌谣,西方的神话和史诗,都是在文字出现之后才能流传千年。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音义关系的结合。而文字的出现实现了言语成为现实的可能,那些被文字固定下来的表达开始穿越时空,传情达意。
期刊
摘要:杰克·伦敦在世界文坛享有很高声誉。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杰克·伦敦的这两部小说进行解读,发掘其中蕴含的作者深层的生态意识,即生态忧患意识,生态批判意识和生态拯救意识。  关键词:生态批评;生态忧患意识;生态批判意识  引言  杰克·伦敦被誉为“美国无产阶级之父”。他的动物小说描写了自然,动物与人之间的博弈与融合,显示了一种新的时代风采。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他的两部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