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林深处现熊踪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l52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阿勒泰喀纳斯的深山老林里有棕熊,这不是什么稀奇事,喀纳斯相关的资料里也会提到棕熊,并配以并不是很清晰的图片。试想,真有人在喀呐斯的山林里捕捉到棕熊的身影,并眼疾手快的将它拍下来,那也要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勇气来。
  喀纳斯当地人都将棕熊称为“哈熊”,东疆北疆一带的人们都这样叫熊,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称谓。或许哈熊偶尔叫那么几声,在山林里回荡,会让山林外的人们冷不定的吓一跳,会不自觉地打个冷颤说:“哈,这叫声是够大的。”也相当于间接承认了,哈熊是山林里非常凶猛的动物了。
  或许我们平常人看到的都是在动物园里,悠闲自得晒着太阳的熊,又或者熊钻在铁栅栏围成的熊窝里,只闻到熊的气味,连熊的影子也不曾见过。或者我们也会想起,在漫画及动画片中,爱吃蜂蜜的熊,宁可被蜜蜂追着跑,也要掏蜂蜜吃,那种憨态可掬的样子。其实真正的哈熊,这个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生灵,对人们有着一定的威胁。
  
  会记仇的家伙
  
  去年春天,我去喀纳斯,就听喀纳斯黑湖一带牧民和景区工作员讲过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2007年9月30日,山西游客张敏来到新疆喀纳斯,之前他曾与新疆的驴友徒步团队接触,希望能够参团去双湖。因为其准备不充分,户外装备不全,户外驴友劝其参加旅行社游览喀纳斯。
  后来张敏独自一人进入喀纳斯景区,就此失踪。不久阿勒泰地区大雪封山,为寻找张敏带来了困难。直到2008年6月,冰雪融化,张敏亲属来疆,在一些户外团队的帮助下进山寻找无果。
  2008年6月16日,一位牧民在黑湖附近发现了一个游客的旅行包,现场还发现了相机、机票等物品,牧民急忙给相关部门汇报。后来经张敏家属验证,机票上有张敏的名字,相机卡上有张敏与喀纳斯当地孩子的合影,还有他本人拍摄的黑湖的风景照片。在他的旅行包的附近,一堆尸骨已然不全。
  当地有经验的牧民说,这很可能是哈熊干的坏事。生活在那里的牧民,对于哈熊非常熟悉。70岁的哈萨克族牧民哈里塔尔告诉我,当在野外遇到哈熊时,第一反应是不要跑,要尽量镇定,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比如说你仍可以漫步行走,或是掏瓶喝水,动作一定要轻柔,不要浑身紧绷着给哈熊一种感觉:你在蓄意作出要攻击或伤害它的动作,要让哈熊感觉你根本不在意它。这时,哈熊或许就懒洋洋地放过你了。当然,前提是哈熊肚子饱着,它也不想攻击别人。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遇到哈熊,千万不要和它对视。因为对视会暴露你内心的紧张和恐惧,一旦你的眼神不够坚定,流露出软弱,哈熊就会趁势扑上来,那时后果就严重了。
  哈里塔尔老人最后总结说:“其实哈熊很聪明,也不想伤害人类,除非是它们无法生存下去了,比如山林里遇到灾祸之类的,它们缺乏食物,才会攻击人。也可能是很多年前,它们的家族有熊被猎人抓到过,它们就会牢记仇恨,迟早都要复仇。现在要保护野生动物,像我们避开哈熊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少去哈熊逗留的地方放牧,听到它们的怒吼声早点离开。”
  哈里塔尔老人的话,说明了当地很多牧民的心态,哈熊对于他们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凶猛的野兽,浑身都是宝,是狩猎和被捕获的关系。后来,哈熊又是他们生活里常听到却不常见的生灵,因为稀少所以要保护。
  
  为生存相互攻击
  
  去年夏天在巴里坤草原采访时,我听当地60岁的牧民扎铁力拜·阿里曼讲过,很多年前,在他爷爷小时候,人们是不提倡猎杀熊的,认为哈熊完全可以和人类和平相处,否则也不会有他们常跳的熊舞了。后来,人们和哈熊为了各自生存的需要,开始互相攻击。扎铁力拜说,爷爷曾对他讲过亲身经历狩猎哈熊,说明哈熊是很有智慧的。
  扎铁力拜爷爷在16岁的时候,常和邻居——有名的老猎人在阿尔泰山间打猎。有一次,他们走在山顶上,下面全是密密麻麻的松林。在行进中,他们突然听到有松树倒下的“喀嚓”声,老猎人很有经验,悄悄对小伙子说:“有哈熊,我们过去看看。”两人悄悄绕过去,藏在大石后面,居高临下地观察。
  只见哈熊抱起刚倒下的松树,斜放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就像一个支架一样。在岩石下方的不远处,有个大野猪正在埋头吃东西,哈熊放稳松树后,就抱起大石头向野猪砸去,砸了几块石头,因为砸不准,野猪理都不理它。
  但后来一次,一块大石头把野猪砸疼了,野猪嚎叫几声追了上来,哈熊快步跑到松树上,沿着松树爬到了岩石上,它聪明的把松树当作了梯子。野猪上不到岩石上,干瞪眼没办法,只好返回去继续吃东西。谁知哈熊偏不让野猪如意,抱起石头继续砸野猪,周而复始地与野猪进行着爬岩石游戏。
  近处的石头砸光了,哈熊又跑到远处去捡石头。这时,老猎人悄悄对小伙子说:“我们去把松树拿开,哈熊就没处躲了。”果然,哈熊只顾着抱石头砸野猪,野猪追来时,等它转身跑到岩石下,才发现松树这个梯子没了。哈熊急得在岩石底下团团转,结果野猪追来一獠牙就把哈熊的肚皮剖开了,哈熊当场就死了。
  最后得利的当然是老猎人了,猎枪瞄准,打得野猪尖嚎一声,掉头就窜进密林深处去了,不一会连声音都听不到了。这时老猎人和小伙子(扎铁力拜的爷爷)才从岩石后大摇大摆的走出来,熊当然就成了他们的战利品。人类和生灵们都是为了在大自然中生存,才彼此敌对,互相捕杀。后来,当人们认识到,大自然的生灵都应该受到尊重,野外生灵们便受到了人们的保护。那些传奇的狩猎故事便也成了远去的背影。
  春日里,野外生灵的身影在深山密林里徜徉,我们远远地关注它们并不知晓。在以后的每个时日,我们只需保护好它们生活的那些大山密林。生存环境不改变,野外生灵就不受打扰,它们安宁的生活其实也是远方我们的幸福。安隅一处,阳光灿烂。
  

其他文献
尼雅遗址的文明,是一种特殊的丝绸之路文化现象,它吸收了多样的进步文化,显现着古河流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相互的撞击,出现了新疆沙漠绿洲的文明,它是一种了不起的文明。  1901年英国人奥里尔·斯坦因第一次来到亚洲腹地,在和田一带进行考古调查,听说尼雅河下游沙漠深处有一座古城,老乡们谈的很神秘,在那儿出土了许多的文字小木板,上面的文字谁都不认识。当他来到尼雅河上的小村子,见到老乡手上的文字小木板时
期刊
新疆吐鲁番市胜金乡和鄯善县鲁克沁镇吐峪沟乡的村落民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那里有新疆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几乎一色的生土建筑,古朴、原始,带有浓郁的交河、高昌时期的民居佛窟建筑特色。  吐鲁番盆地气候悍酷热,降雨量少,日照长,是典型的内陆沙漠气候,盆地中粘土层厚,火焰山下吐峪沟、鲁克沁和胜金乡的房屋都是用黄粘土建成的窑洞式建筑。它们大都是傍山依水而建的土楼,随高就低,自然天成。维吾尔族老乡一般住一
期刊
去年3月,应乌孜别克族朋友的邀请,和他们一起欢度诺鲁孜节。  3月21日,恰逢农历的春分,是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等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元旦,新年的第一天。  乌孜别克族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15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居住在撒马尔罕、花刺子模、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区的乌孜别克族商人,沿着古丝绸之路,经新疆到内地经商,往来频繁,其中一部分商人一直和新疆各族人民保持经济和文
期刊
一个25岁左右,戴着面具的英俊男子,在1600年前一个叫营盘的城里死去。他被隆重地埋葬。他享用着中国式的漂亮彩棺,身上穿着来自罗马的织着金线的毛布长袍,里面穿着中国柔软的绢制衬衣,还有中国美丽的织锦,波斯或者印度的毛毯。锦衣华服,刺金缕绣,妙曼纹饰,他的身上至少有世界三大文明成果,他是谁?埋葬他的地方是哪?  戴面具的神秘男人  营盘遗址位于楼兰古城西200公里处的孔雀河北岸,目前,营盘城内所有的
期刊
新疆温宿大峡谷是中国两部最美的丹霞地质奇景、中国最大的岩盐喀斯特地质胜景。有中国罕见的远古岩盐地质绝景、中国西部奇特的稚丹地质怪景、中国独有的巨型岩溶蚀地质秘境,堪称新疆活的地质演变史博物馆。  温宿大峡谷位于温宿县境内天山山脉中段博孜敦柯尔克孜民族乡境内,观光区域达到了200平方公里。主要由库都鲁克谷、阿奇克苏符两条巨大蜿蜒的峡谷组成,其间分布着千余条形态各异的支谷,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
期刊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我国最大的和田玉雕作品——《大禹治水图》,它高2.24米,宽0.96米,重5330千克。大禹端坐在石上,挥起右臂鼓舞着治水大军奋起拼搏,先民们在悬崖峭壁上锤凿打石,挖土掘沙,用木杠撬石开山,恰似一幅山水画卷。  这件玉料作品的产地,正如它背面所题“叶尔羌密尔岱”,就是著名玉山——密尔岱山。它是我国古代开采时间最早、开采规模最大的和田玉矿山,以盛产数千克乃至上万千克重的大玉山
期刊
在和硕縣曲惠乡的一条山谷里,每年的五六月间,数不清的红蝴蝶群集于此,举手抬足处,红蝶翻飞,那份诗情画意让无数游人心醉。  蝴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份精美礼物,无论在田野、森林,还是草原、高山,翩翩飞舞的蝴蝶总能给人美妙的遐想。蝴蝶也是鸟类等动物的食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全世界蝴蝶约16000种,以南美亚马孙河流域最为丰富。我国蝴蝶最新统计为1339种,以台湾省和西南地区种类最多。在
期刊
有一种叫奥斯曼的草,维吾尔族人称它为“眉毛的粮食”,据说有生眉养眉的功效。在库车农村,几乎每家房前屋后都种一些,女人们用奥斯曼的叶汁涂抹眉毛,久而久之,眉毛便像吸足了养分的庄稼一样,变得乌黑发亮。这种“眉毛的粮食”学名叫菘蓝,株杆粉红,叶子深绿,种在庭院里既可当花欣赏,又随时随地可采叶描眉。一位妇女,只需种三五株就够一年用了,用不完的拿到巴扎上去卖。扎成小束,一束卖五角钱。城里妇女们的眉毛比乡下妇
期刊
新疆回族人民把赴宴叫“吃席”,源自于回族人待客的菜肴多为九只碗盛放的菜,放在61厘米的木质盘中摆成三行,九碗菜同时端上来,呈四边型放置,从哪个方向看都是三行,故曰“九碗三行子”。它是新疆回族人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席宴,在清朝末年就已成俗。  “九碗三行子”大致分为“花席”和“面子席”。过去,经济实力强的人家待客的席面是满实满载的肉,如羊羔肉、嫩牛肉、鸡肉、鱼各两碗,中间一个凉拌菜,这叫“花席”;经济能
期刊
王雪峰,满族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員,宁夏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宁夏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宁夏油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宁夏书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  封面作品《圣洁》是王雪峰的油画作品,其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身着民族服饰的回族少女端庄秀美的一面,反映出当代回族青年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此作品入选“2008·中国百家金陵画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