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维诗中的禅意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佛缘甚笃的一生
   王维,字摩诘,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生于今山西省祁县。其父早逝,母崔氏是虔诚的佛教徒,拜禅宗北派祖师神秀为师,守戒习禅三十余年。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深得禅法意蕴,作为一代著名诗人,其诗颇多禅意,可玩味参悟。
   王维“以般若力,生菩提家”(《赞佛文》),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经》,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慧,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用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以观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王维一生遍访名僧大德,“以玄谈为乐”,颇有所证悟。据《神会语录》载,神会居南阳时,王维曾以修道解脱之事相询,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不假方便,直指心性妙圆。王维听后很是吃惊,叹言:“大奇!”并说:“曾闻大德,皆未有作如此说。”便与神会禅师“语经数日”,反复参究,深膺其旨,叹曰:“此南阳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议!”
   后来王维受神会之托,作《六祖能禅师碑铭》,极力称扬六祖大师,《碑铭》中还谈到神会北上传法,由此可以观见王维之于禅宗已独膺曹溪顿悟之旨,且妙解契道,颇得神会之认许。他因受荷泽神会禅师所托,作《六祖能禅师碑铭》,成为后来研究禅宗史的重要史料。王维不仅栖心于禅门之参究,也曾留意于摄机最广的净土法门,阐释十念往生之理,留下了一些非常珍贵的称赞净土的文字。
   (二)山水诗中的空静
   佛教的空、寂、闲、静,我们都可以在王维诗中找到类似的意境。纵观王维的诗歌,我们发现在他的诗歌里充满了佛禅原理。他以优雅闲逸的情致描写了闲静舒适的田园生活和美丽可爱的山水。他的田园诗描绘的是闲静的意境;山水诗描绘的是幽静的意境。他的诗歌,追求的是心灵的宁静,表现出佛学里面的空灵。他将佛学中的禅理引进诗歌中,使得诗充满了禅味、佛理和仙味。
   王维把禅宗一切随缘、冲淡平和的心境带入诗歌,用禅宗的模式创新诗歌的模式。这就使他的诗歌朦朦胧胧之中带有禅意和禅趣。下面,我们就从他的作品来分析其中包含的禅意。例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闲”是因为作者远离凡尘俗世,没有人事烦扰,内心闲景得甚至连桂花的飘落也能察觉到;“空”是写山中的静谧。
   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 “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这里“空”含有宁静的意思。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四周是如此的静谧和谐,甚至当明月升起,那皎洁柔和的月光都可以惊动山鸟,使它们在林间鸣叫。全诗描绘了一个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这里,动乃静,静乃动;实却虚,色即空。本体是超越他们的,他们合为一体。这便是在“动”中得到“静”,在实景中得到虚景,在纷繁现象中获得本体,在瞬间的直感中得到永恒。花开花落,鸟鸣春涧,然而就在这对自然的片刻顿悟中,诗人却感到了不朽的存在。
   (三)流于自然的禅趣
   人间少有极乐土,佛自西天笑众生。尘世难得几分乐,唯有诗佛笑众生。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问世事的坐禅者,而在那清淡如水墨画的诗句间,我们再不曾看到战乱动荡、愁心忧思与那艰难苦恨,所有的只是一个恬淡超然的世外人,平静地看着日出日落,云起云降,坦然地接纳着世间万物。
   佛自遥远的西天来,寻着自然的禅意,享着极乐世界的清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怎样的一种豁达,世间凡人怎生会有如此闲趣寻水观云,又怎得会领悟自然中超脱的禅理。“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坐看”——这也许是王维在观察世界的一个独特视角,他坐看云起,坐看苍苔,万物瞬息百转,云动、苔长,然静自若。王维唯一做的便是释然的静坐,用心与智慧去感受大自然传达给他的信息,于是王维不曾苦苦追求,世间的美妙便已尽收眼底。
   佛自遥远的西天来,倚仗临风听蝉鸣,笑看知音狂放歌。“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风是传递自然声音的使者,然而能够像王维如此倚着门仗在风中感受自然的人少矣。聆听那暮时地蝉鸣,随意地倚靠优惠是何等的惬意,常人无法体会,是佛却早已把如此已经化作了诗中。又有“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于是这回王维把自己比作了陶潜,欣然地接受了路通沉醉之后的“失态”,或者说是酒后将真是自我的释放。西天的佛笑着看那醉过之后愈发可爱的人儿。
  
其他文献
一、探究式学习的具体要求   初中学生刚刚从小学毕业,只掌握读写的基础知识,好奇心强,可塑性强,多数学生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既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自身水平,也很有必要通过探究式学习来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探究式学习与其他类型的学习方式相比,更注重语文知识技能的运用,而不是仅仅限于语文知识的积累;更注重学生亲身参与语文探索活动从而获得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师不要只注意学习的结果,更要重
期刊
一、读   单就文言文来说,读就是读出节奏,不能读破句子;还应读出情感,深刻领悟句子的内涵。   (1)读出节奏。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
期刊
一、引导学生预习课文   文言文的学习必须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而教师则要给予提示,明确要求,或给学生交代学习本课的目的要求,或简介文章的背景及作者情况,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初识文章,最好能疏通全文,与此同时批注不懂的地方,以便上课解答。也可以讲个相关或相似的文言故事,给学生自读文言文创设一定的条件,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给予提示之后,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如早自习和晚自习等
期刊
美国的一位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中国的一位教育先辈也曾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这些论述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那么
期刊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这就决定了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要用情感去体验。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课堂气氛活跃,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师生之间的教学配合更为密切,教师能够让学生做到对文章有情感体验,则教师讲课有激情,学生听课有热情,也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的乐趣。于是在新课改中,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期刊
学生学习语文最难的就是作文写作,说到原因要么是没有材料写要么是不知道怎样写。我认为,必须从积累材料和训练表达两方面着手解决。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宋代大诗人苏轼曾说过写作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而且古代文学大家留存有 “锦囊投诗”“积叶成章”等逸闻趣事,这些都说的是积累材料的重要性。现代知名作家邓拓也曾打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你看农民出门,总顺手带个粪筐,见粪就捡,成为习惯
期刊
初中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材料中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已占30%,且大多要求背诵。通过背诵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习作者文构思的巧妙之处,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积累丰富的语言词汇,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作者独特的构思,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学生对古代诗词的背诵尚不大难,可对文言文的背诵就伤脑筋了。因为在他们的眼中,这些艰深难懂的文字不仅离他们年代久远,而且拗口难读。那么如何让学生对这些言语言文感兴趣而
期刊
唐朝诗人张旭写过“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表达自己对武陵人的羡慕,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惆怅之情。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是创造了文坛上的一个不朽的经典。   提起陶渊明,就会想起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它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这与他的经历和处境相关。   公元405年秋,他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
期刊
一、以情动情   教学活动总是伴随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所以教师讲课必须带着激情,进入角色,以情动情,以情感人。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 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 高高升起。”我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中学生对自己
期刊
通过具有音韵美和艺术穿透力的配乐,使具有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鲜活化。通过精选和制作美的画面,使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得到审美愉悦。声像优化组合所创设的情境是沟通作者的创作情感与学生的学习情感的桥梁。课件所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与作者碰撞、交融,从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达到“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目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