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两小儿辩日》中的语言描写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sxy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读
   单就文言文来说,读就是读出节奏,不能读破句子;还应读出情感,深刻领悟句子的内涵。
   (1)读出节奏。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只要能够正确的理解文意,读出节奏是最简单的读。但要想读好,还应读出情感。
   例如:二、三两段,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应该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
   第四、五两段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这样才会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解决的高潮。
   第七自然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也采用了反问句式,应模仿两个小孩的语气,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
   文中的语言描写不仅是说话,而是在进行辩论。只是在读的层次上还不行,还应有辨的味道。如何体现这一味道呢?
   我们不妨这样做:
   请两个学生表演辨,并根据他们辨的情况进行指导提示:两人要面对面站立,并且要眼睛直视对方,表情要越来越着急,着急让对方承认自己的观点。两人所说的句子,最好不能读课文,而应说出来。所说语言要一句比一句快,并且也可进行句子的变形——只选用句子的关键词,比如“远者大”“近者小”,还可以一句话重复好几遍。
   如果还找不到辨斗的感觉,那么老师可以当旁白,营造辩论的气氛。老师旁白:一儿坚持曰、反驳曰、争辩曰、扯着嗓子曰、指着鼻子曰、拉着对方衣服曰……其实如果让全班学生分成两派这样进行辩论,比单纯的两个学生辩论,效果会更好。
   只有这样的辨,才有斗的意思,才能真实的还原课文当中的情形。学生在趣的活动中不仅明白了两小儿的观点,也读懂了文言文。
   二、写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文本的意义是孔子答不出问题被两个小孩嘲笑了去。两个小孩是在说“谁说你多智慧呢”。这是一种理解。我们也可以作另外的理解。正如有位哲人所说的:“大千世界,知识无穷。假如一个人只有一小圈的知识,那么他接触到的只有一小圈无知;假如一个人有一大圈的知识,那么他也就会接触到一大圈的无知。” 我们说,孔子的成就主要在思想领域、文学领域等。而在天文学领域无知并不是他的过错。文中孔子没不懂装懂地乱答一气,实在是大坦诚,大聪明。他身体力行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像这样看来,嘲笑孔子的两个小孩才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真正无知的人。
   同样对待这句话,还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设计问题:
   1、假如你就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听了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你会怎么想、怎么说?用笔来写一写,可以用白话文来写,也可以尝试用文言文来写。
  2、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到了孔子的身边,那么你能替孔子回答这个问题吗?怎么回答?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替孔子思考,思考孔子的内心活动,可用文言文写话,难度就有点大。如果学生能够真的用文言文写话,岂不是很好的指点学生学好文言文的契机。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解决一个科学问题,如果学生能够在课下查找资料或进行咨询物理老师,这个问题还是很好回答的。同时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其他文献
一、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通过录音、录像、图片资料等以声传情,以形达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配乐朗读结合录像的方式。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一句句优美的语句缓缓而出,一幅幅优美的画
期刊
什么是“语文味”?怎样使课堂多一些“语文味”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在认真解读新课标的基础上,立足语文课堂,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语言上的有效训练。   1、关注语言表达,引发学生的美感体验   教学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它是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步,但这个环节常常只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而紧接下来的“怎么写”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
期刊
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   有效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明代著名学者陈献章认为: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
期刊
一、时间问题   看看学生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就知道,学生一天里学习,生活快节奏,一周没有星期六,甚至难有星期日。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正如学生顺口溜所写的:“星期一,走向深渊;星期二,路漫漫;星期三,夜茫茫;星期四,黎明前的黑暗;星期五,归心似箭;星期六,胜利大逃亡;星期日,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学生没有自由的天地,没有闲暇的时间,课外阅读从何谈起?   二、兴趣问题   初中学
期刊
一、认真领会课文内容,切实把握好感情基调   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自身的特点。它的涉及面之广,内容之多,是其他学科无法与之相比的。语文课本的编写者经过精心策划、筛选、编排,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于课本之中,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
期刊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
期刊
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内容,其分值是八分或十分。对学生来讲这又是一大难点。即便是读懂了内容,但做题又无从下手,这就需老师化简为难,通过个别诗词的讲解,让学生抓住做题技巧,做到思路清晰。下面主要说一说鉴赏艺术手法和感情。   1.鉴赏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包括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   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物、事)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   表现手法常见的有以
期刊
语文教学中,忽视课文的整体性和文学性的教法,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不当做法:   一、肢解课文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支解成单独的段落、句子、词语。更有甚者,撇开课文的整体艺术不谈,只挑选其中语段做练习,练习题目却跳不出结构、词汇、语法,这些理论化的框架。教完一篇课文,老师只是给学生住入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说不上培养能力,更谈不上阅读欣赏。长此下去,学生对语文课的
期刊
一、体会形象,在动情处理解“美”   文学作品是作者在纷繁的社会生活基础上,进行观察、思考、选择,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体会形象,就是通过朗读或品味课文词语,使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中去寻求和感受人物的形象美,并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人物的心灵美。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少年时代生活往事的小说,教师可截取月夜行船、月下归航等精彩片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
期刊
一、探究式学习的具体要求   初中学生刚刚从小学毕业,只掌握读写的基础知识,好奇心强,可塑性强,多数学生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既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自身水平,也很有必要通过探究式学习来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探究式学习与其他类型的学习方式相比,更注重语文知识技能的运用,而不是仅仅限于语文知识的积累;更注重学生亲身参与语文探索活动从而获得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师不要只注意学习的结果,更要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