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导,探索求知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chen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证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求知,不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与阐述,期待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
  一、明确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要素
  核心素养的概念是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而逐步深入人心的。数学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给出了定义,并指出了组成要素。实际上,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是有机联系且不可分割的。尽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未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及要素给出明确定义,但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依然成为众多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的共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运算能力、空间观念等十项能力,这十项能力通常被作为小学阶段需要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从属性和内涵上来看,它们均属于“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明确上述概念,是培養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前提。下面我们从核心素养的性质来探讨相应的教学模式。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探讨
  核心素养从性质上来说是学生通过学习而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属于抽象层面的东西,与一般的、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有着根本不同。这样的基本性质就决定了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学生在学习过程所产生的内在感悟,不可能经由教师的“灌输”而实现。换言之,其形成和发展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外人只能“引导”和“启发”,不可能“代替”和“灌输”。因此,不但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点,还要使其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产生深刻的学习体会与感悟,这可以说是促进核心素养形成的基本途径。当然,就一节具体的课堂而言,通常蕴含一种或数种核心素养要素,教师应首先对此加以明确,然后围绕于此进行教学设计,具体可采取“问题引导、探索求知”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此为发展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的重要基础。下面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加以阐释。
  三、案例:核心素养视角下“植树问题”的教学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数学模型之一,因此该节内容所蕴含的核心素养要素很明确,即模型思想。植树问题的教学,常规性的思路是:先组织学生观察场景图,呈现相关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棵树”与“段数”之间的关系,接着总结出公式“棵树=段数+1”,最后让学生照葫芦画瓢般解决相关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其优点是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使学生熟记规律;缺点是没有突出教师问题引导和学生主动探索的环节,学生无法深入体会基于数学观点建立模型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采取了“问题引导、探索求知”的教学模式,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张图片(图略,图片中一排兔子在篱笆内手拉着手),你能从中发现间隔排列的东西吗?”生:“手帕和夹子间隔排列。”生:“蘑菇和兔子间隔排列。”生:“篱笆和木桩间隔排列。”师:“你们看到了兔子和蘑菇是间隔排列的。谁来说说,它们之间是怎么间隔排列的呢?”生:“一只兔子,一颗蘑菇;一只兔子,一颗蘑菇……”师:“小兔子和蘑菇之间是间隔排列的。小兔子的数量和蘑菇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同桌互相说一说。”生:“如果一只兔子采一颗蘑菇,那么最后一只兔子采不到蘑菇。所以蘑菇的数量比兔子少1,兔子数量比蘑菇多1。”师:“一只兔子对应一颗蘑菇,这在数学上叫做‘一一对应’。我们知道了,不仅兔子和蘑菇间隔排列,木桩和篱笆、手帕和夹子也是间隔排列。请你们再想想,木桩的数量和篱笆的数量,手帕的数量和夹子的数量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关系呢?”生:“一根木桩对应一个篱笆,最后一根木桩没有对应的篱笆,所以木桩的数量比篱笆的数量多1。”生:“夹子和手帕也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一个夹子对应一条手帕,最后一个夹子没有对应的手帕,所以夹子的数量比手帕多1。”师:“无论是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还是夹子和手帕,物品虽然不同,但它们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却是一样的。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法,把这三幅图都表示出来呢?”生:“我们可以用圆表示兔子、木桩和夹子,用三角形表示蘑菇、篱笆和手帕,这样就可以把这三幅图的意思都表达清楚。”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下图(图1)。
  师:“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圆形和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圆形和三角形的数量相等,因为圆形与三角形一一对应。”师:“如果老师把这幅图变一变(图2)。现在,圆形和三角形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一个圆对应一个三角形,最后一个圆形没有对应的三角形,所以圆形的数量比三角形多1。”师:“说得很棒。注意看,老师又要变魔术了,瞧(图3)。现在三角形消失了,只剩下圆形。圆形的数量和它们之间的间隔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圆形的数量比间隔数多1。我们可以想象两个圆形之间的间隔有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对应一个间隔,最后一个圆形没有对应的间隔,所以圆形的数量比间隔数多1。”
  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带领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建模过程。在探索过程中突出了“间隔排列”和“一一对应”,而对应思想是植树问题教学中重要的数学思想: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时,数量一样多;两种物体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则数量不同。在此基础上,将不同物体的间隔排列用数学符号归纳出来,建立模型。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经历和体验建模,从而感悟模型思想。随后的教学环节中,笔者又通过电线杆问题、广告牌问题、舞蹈排队问题等逐步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层层推进这种符号模型的完善和延伸,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建模意识和建模能力,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后溪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短短十六字便体现了教师的职业价值。近日,我在阅读吴非所著的《致青年教师》中获得了许多启发,该书分六辑,用85篇教育随笔记录了吴非教学生涯中与学生相处的所感所悟。读完全书,我如沐春风,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感想。  一、学做真诚坦荡的教师  真诚坦荡的胸怀是个人修养的体现,包括他的知识结构、思想水平、见识多少、道德水准,进而体现在他的理想与追求上。基于教师的职业属性
期刊
一、感受文化的广度:日月星辰,厘清“年、月、日”的来龙去脉  1. 师:同学们,这些时间单位为什么取名叫“年、月、日”呢?首先来研究,为什么叫年?这个问题,跟屏幕上的知识有关。  师:现在地球要说话了!(课件出示:地球总是绕着太阳转动,转一圈所用的时间就叫一年。大约是365天6时)  师:你觉得哪个问题已经解决了?  生:什么叫年。  师:年是什么?是地球绕太阳转一圈,中间这段时间,就叫一年。那为
期刊
“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新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標准(2011年版)》上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小学美术教师不要只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培养,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善于挖掘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
期刊
以学生的个人经验为起点,创设与生活实际深度关联的学习情境,赋予学生真实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统计图作为数据统计的主要表现形式,往往是真实情境的数学化投射,更是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重要载体。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问题并不能完整地反映出考察意图,无法较好地达成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目标。本文围绕两道图文情境题,就相关问题谈一些见解。  一、情境再现,数据链接生活 
期刊
法国哲学家、知觉现象学的创始人梅洛·庞蒂说:“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开始。”他认为,通过身体与世界的相互作用,通过身体对客观世界的作用,人们对世界有了认识和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高年级的习作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小学生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是自己的生活经验,这就需要关注身体的认知和体验。通过
期刊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小学阶段集中学习提问策略的首篇课文,它的阅读提示这样写道: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显然,面对一篇陌生的文本,学生原有的科学知识和语文经验并不足以胜任阅读任务。尝试错误,正是问题学习所隐含的重要的学习精髓。为了在学习提问策略的第一课中发现真问题、触发真思考,在二度教学时,笔者尝试从选择问题聚焦点、遵守提问规则、练习转换问题、筛选最有价值的问题、分享提问反思等
期刊
笔者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前测设计,借助前测结果来了解学生的真实学情,最后基于学情进行单元内容整合的教学再设计,从而实现精准教学,为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编排意图来看,本单元例题的讲解和习题的巩固均更倾向于想加算减法。这种方法不仅需要学生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熟练掌握,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破十法则是从减法的意义出发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地
期刊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除了合理并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要适当选用优质教学资源,来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不少教师也懂得,若只是单纯地教授课本知识,英语课堂教学便会如同白米饭般索然无味。而学生仅靠学习和掌握课内基本知识来应对考试,显然不够,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科学选择多样资源,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融合,显得刻不容缓。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如何选取课外阅读素材,怎样建
期刊
听写,在20世纪80年代我初入教坛时,几乎是每一篇课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由于形式呆板,程序固定,时间一久,学生的听写就是陷入一种被动、机械的状态,其效果免不了要大打折扣。新课改后,听写被看作是一种单调机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很少见到有人用,尤其是公开课上,听写更是无影无踪。  其实,听写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它可以促使学生重视生字和词语的学习;而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期刊
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是小学第一学段学习的重点,也是该学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追根溯源,每一个汉字的横竖撇捺都有一定的依据和道理。因此,笔者认为,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适度地、巧妙地利用字理,将汉字文化渗透在识字教学中,引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识字,帮助学生提高识字能力。  一、图文对照,象形识字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几千年前,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古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