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这“东”“西”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uoq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我们的地理环境及生活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家重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重视自身的生命体验,人与自然宇宙要和谐相处,顺应自然规律。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下,艺术领域逐渐形成了写意的传统,重神轻形,而非西方的严谨的比例和解剖,其深远影响一直延续到五四前夕。
  关键词:雕塑;空间:创造力
  还是先对题目做个简单的解释:这个题目比较暧昧,能给人遐想的空间,暧昧在于加了两处引号,否则读者可能会以为我语气太过狂妄。“东西”这个词在汉语里常用,特指或泛指某一事物,中国人是不会将某一事物称作“南北”的;“东西”两字又指两个空间方位——东方、西方。东西方又皆有雕塑,彼此又有着联系。于是,我想借此题目来简单地谈一下我从事雕塑艺术以来的一些心得。
  引用大师罗丹的一句话:“雕塑就是一门敲敲打打的艺术”。雕塑也是一门加加减减的艺术。雕塑古已有之,可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的人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但是却出现了一批纯真、感人、生动的作品,东方西方皆是如此。这是艺术界,鉴赏界与考古界一致认可的观点。其想象力之奇特丰富是我们现代人所望尘莫及的。
  东西方当初进入文明社会,因空间的相对封闭,生产力及科技均欠发达,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形成并发展出了各自的哲学体系。西方多是海洋国家,其地理环境决定了其重商的文化而非重农。同时也会重视公平,重视数字,重视个人权益及个人权利,因此激发了平等意识思辨意识的出现。于是,一种理性的二元哲学出现了。哲学将指导人类的各个领域,这是必然的。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形成了西方的写实传统。其早期哲学是融多学科一起的——物理学,天文学,逻辑学等,当然也涵盖数学。哲学家研究美的规律,发现了伟大的黄金分割定律并用于艺术,西方传统文化是重视人的,人是上帝创造的最完美的“物”,以致西方人对身体的深度迷恋,相继涌现了大批卓越的雕塑大师:菲迪亚斯,米隆,米开朗基罗等。中国是东方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影响着整个亚洲的文明。中国虽然也有大面积的领土临海,但在古代其实属于一个内陆国家。古代中国少有出海征战的经历,无非渔民的近海打鱼活动,这样一来土地对国人便至关重要,人紧紧地和土地牵连在一起。于是形成了重农抑商的以农业为主题的文化。这种文化导致人与人之间形成紧密的伦理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与土地紧密关联的中国人便不会有西方人那样的平等及思辨意识,反而独辟蹊径,形成了属于中国的哲学,出现了老子、孔子及春秋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我们的地理环境及生活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家重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不热衷于西方式的思辨的对立的哲学思考,而重视自身的生命体验,研究人与宇宙的和谐共生。这种哲学是非二元的,是多元的,这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时至今日仍然发挥其能量。人与自然宇宙要和谐相处,顺应自然规律。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下,艺术领域逐渐形成了写意的传统,重神轻形,而非西方的严谨的比例、解剖等等,其深远影响一直延续到五四前夕。可惜的是中国古代并没有几个雕塑家的名字流芳于世,他们多被称为匠人、手工艺人。其主要工作是听从统治者的指令,去开山造佛,地位远不如画家和文人。他们虽是匠人,但是作品的造诣是很高的。比如平遥双林寺之韦陀像、山西晋祠的彩塑仕女等都体现了雕塑家极高的艺术造诣。写意精神一直贯穿着中国的古代艺术,出现了大量的画论著作及艺术观点,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关于东西古代雕塑历史还有很多细处,在此不作罗列,只作提纲梳理。我们把重点放在清末以后。
  五四时期乃中华民族危亡之际,有识之士主张新文化运动以救国,提倡民主科学。大批爱国人士远渡重洋西去求经,西方的写实艺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以至后来成为主流。写实艺术对救国运动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这一点是一定要充分肯定的。写实艺术十分直观,便于用来进行宣传工作,通俗易懂,有最广泛的影响力。
  于雕塑艺术方面,一整套的学习模式由欧洲引入并成为建国后各个美院的教学主流。而此时西方的艺术正在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艺术革命,他们在工业革命伊始的时候便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前进。建国后,国人似乎对传统文化有很强烈的排斥心理,时隔半个世纪,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已是隔着棉袄搔痒,完全不存在语境。也许因为我们有过民族危难的痛苦经历而使我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自卑感,时有热心人士强烈主张全盘西化,更有甚者主张废除汉字以“啊(a)哦(o)呃(e)”代替之,这不是民族文化自卑感又是什么呢?当然,他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民族强大。一个民族不尊重自己的优秀文化其后果是很严重的,我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只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及艺术精神有其精髓所在,我们拿着人家的东西去和人家比较,这有意思吗?张大千对艺术追求之精神可佩,长途跋涉去拜见毕加索大人,谦虚好学且有理,却招来毕加索大人的责难:学艺术不用来西方,真正的艺术在东方,在你们中国。意味深长,胜我千言万语。
  上述所论内容似乎表现出我是强烈排斥写实的,其实不然。写实艺术也会出现伟大的作品和大师,比如罗丹。罗丹驾驭泥土之能力犹如中国古代道家之“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和“浑然天成”的境界,这是我一直敬仰的。庄子认为,“技近于道”,我所反对的是整齐的单一化,毛主席对艺术的厚望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今雕塑界呈现着参差不齐的写实性作品,很少有新东西出现,时间久了观众会视觉疲劳。美的女体也会有看腻的一天,这是人类的视觉需求规律。
  我是广州美院的上世纪80年代的毕业生。我们当年的雕塑教学体系一直沿用至今,而如今已经是21世纪了。入学后依然是教室中间站着或坐着模特,围着一圈学生,脑袋里都是骨骼,肌肉,比例,解剖,但是脑袋里就是没有活生生的人物。这样的学习是割裂的,拼凑的,兴奋点放错地方了,搔脚背时人是不会笑的。我们有解剖课,但是在没有理解解剖的情况下那只是零散的医学术语,而非艺术的某种技巧或能力。造型比例,根据我多年经验理解,比例是因个人的理解偏好观念等来协调的,而非简单照抄模特之比例,肌肉是服从造型需要的。罗丹说“型”就是空间的起起伏伏。“造”乃创造。“造型”是要体现人的创造力的,是不拘一格的,而远非多么精确准确。依我看来,应该将写生课当作创作课来对待,或者干脆分成工作室,一些学生研究写实,一些学生搞抽象,各得其所,因材而定。
  雕塑是对空间的占有,能美化空间,但是也能污染空间。我们国家曾经一度出现不高明的公共雕塑,并形成模式,如表现知识的雕塑其人物手里拿本书或手上高举着球;表现科技的雕塑其人物便举着飞机之类;再者就是彩带满天飞的类型。我并不是将其全盘否定,而只是大面积地重复一个事物就显的没有创造力且造成视觉疲劳。相比之下,西方的公共雕塑便形式多样,艺术家更注意雕塑与环境的和谐。西方有用雕塑来装饰环境的传统,中国古代则以石头代之,更具自然天成的和谐之美。但是,我们没有一个对现代雕塑的历史积淀或形成体制的理性的协调,结果造成资源的浪费,视觉的污染。
  岁月的积累,感受体悟的增加,我便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去发现古代艺术理论和艺术精神之精神微妙。顾恺之“传神写照,尽在阿睹。”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真是高明、高见、智慧的体现。重神轻形,形乃为神服务。儒释道精神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甚深,艺术作品里流露着对自然的亲近,对宇宙的参悟。我喜欢传统文化,但是我并不主张复古,毕竟事过境迁,时已现代。我们生活在现代的文明社会,我所主张的是:提取传统艺术文化之精髓注入到我们创作的血液,形成一种全新的面貌,实现更高级的人文关怀。简单的临摹古代雕塑或按照古代人物画上的感觉去做雕塑是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的。那还是复古的表现,流于表面,有哗众取宠之嫌。古代的文人和艺术家比我们现代人更看重个人的修为,有宽广的胸襟才会有高远之艺术。我也不会堂而皇之的给自己立一面大旗,给自己一个漂亮的名词。我只是在回顾以往时候,发现了令我恍然大悟的东西,并为之欢呼雀跃,同时又显得战战兢兢,生怕不能把握之。
  我从事雕塑艺术已有些年头了,岁月的增长,留给我些许体悟,我的观点也可能有不完全之处,毕竟只是一己之思考。敬请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上个世纪80、90年代,我国美术教育界有“四大中专”之说,分别是北京工艺美校、上海工艺美校、苏州工艺美校、厦门工艺美校。这四大工艺美校虽不如八大美院培养了众多声名赫赫的艺术家,但也为当时社会培养了大量实用美术人才,对于社会审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苏州工艺美校历史可上溯至民国颜文在苏州沧浪亭所创的苏州美专,1958年苏州市又在拙政园建立苏州工艺美校专科学校。1978年学校恢复招生,后学校移至虎
[摘 要]补缺假说将语境与迁移置于交际的核心地位,研究语用因素对语言交际的动态影响。语境包括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这二者的区别即是“补缺”发生的原因。语言迁移是学习者已经存在的母语知识对外语的习得和发展的影响,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在外语的语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母语的影响而借用母语的某些形式而这种借用正好符合外语的习惯,即借用的结果是正确的;而负迁移是指借用的母语形式不符合外语的习惯,或者不被
城市更新是一个系统工程,社区改造又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城市更新不仅是新建筑替代旧建筑,更深层次上还要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让城市更具有活力。这不仅关系到居住区人口的变动,也关系到城里许多古迹或者有文化价值遗产的有效保护。对于一些建城时间不长的城市来说,城市更新并不是大问题。但是中国历史久远,许多城市都有上千年的建城史。这就涉及城市更新如何认识和利用一些非典型遗迹的问题。  所谓非典型遗迹,就是一些历史
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之云冈石窟,于黄昏时分观之,恰如灰黄之宣纸上书写的魏碑,沉雄巍峨,庄严厚重。当然,走近它,那数百个大小不等的洞窟和数万尊造像所形成的恢宏气势及佛像神韵,则使我们感受到深刻的精神内涵从这一千五百年前的历史化石中隐隐透发出来。其中昙曜五窟更是由于它的结构布局严整,造像气度非凡而成为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  可以推测,历代的香客和僧人都会因为缅怀云冈石窟的创造者昙曜,颂扬
马天羽  1976年生于河南开封  现任: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艺术文化研究院合署运行)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从事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主管本科教学和国际合作工作。  兼任: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雕塑学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第三、四届委员;《雕塑》杂志编委。  教育背景:  199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雕塑专业,获文
限量版雕塑是近年中国雕塑艺术收藏领域出现的一个新概念,以其价格低、品质高的收藏特色与营销方式,日益引起社会上喜爱艺术收藏的人们的关注。其中,由山西宇达集团推出的“限量99件版名家名作青铜雕塑艺术品”,自投放中国艺术市场以来一直深受好评,在高端雕塑艺术衍生品领域占有一定的份额。尤其是在2014年12月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的第19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上,宇达集团限量99件版雕塑,受到参展民众的
1977年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雕塑世家。擅长寺院道观大型佛像雕塑、室内古典设计,作品布局生动、穿插有致、浑然大气而不失雅致、飘逸,讲究“禅趣”和“人意”的有机融合,和谐统一。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收藏家喜爱的雕塑艺术精英、中国收藏家喜爱的佛像雕塑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莆田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创立莆田市亚典工艺制品有限公司,现任公司艺术总监。  作品曾获国家
内容摘要: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时间改变的不只是物质存在的状态,连其最本质的东西都有可能换掉,也许在现在看来只是一点点的变化,但是量变终究会引起质变。  关键词:传统雕塑;现代雕塑;转型  由于受到现当代西方视觉造型的主流冲击,中国传统雕塑的样式风格未能全面地传承和延展,对传统雕塑艺术如何传承和借鉴,并使之发扬光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宗白华先生曾就中国传统雕塑给予了深情的赞美,他说:“从六朝
内容摘要:“公共艺术”对中国来说是个“舶来品”,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算是植根本土后“嬗变”的产物。“公共艺术”属于特称命题类名词,近年来在中国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但是当下中国相关业界对“公共艺术”概念解释纷杂混乱,有的甚至是断章取义自说自话。本文希望从“公共艺术”生成的源头出发,浅析其学术脉络和基本特质,与读者分享对“公共艺术”概念定义的解读,为“公共艺术”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发展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一、谒墓    巴黎近郊的葛瑞兹(GRETZ)市镇宁静的出奇,空气散发出雨后清香。已是下午五点,夏日的骄阳仍然似火,我携妻、女儿随熊师母丙安女士同往市府公墓谒熊秉明先生之墓。  这一天是2008年8月7日,距秉明先生2002年12月14日“去时”相隔五年多了。虽然时光飞逝,可我对秉明先生的怀念则是刻入灵魂的。市府公墓座落于城中,熊先生墓由黑色花岗岩垒叠,庄重凛然,三石矗立成对称状,恰如他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