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宋词是语言艺术,鉴赏应以品读为核心。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参读、诵读、美读、比读、议读、评读、研读,各有侧重,各有特色。根据教学要求,选择不同的读法,力求每读一次,就有新的理解、新的收获,对作品的赏析“更上一层楼”。
参读,就是在课前预习阶段,指导学生查阅与诗歌有关的各种资料,为进一步鉴赏该诗歌作个参考,打好基础。
如杨炯的《从军行》是第一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的重点,应认真“参读”。首先必须了解初唐诗的特色:初唐前期,诗风以齐梁的绮靡婉媚为主;初唐后期,“四杰”突破前期诗风的格局,情思飞动,刚健浓郁;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盛唐高潮的时期。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从军行》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风格。其次,知人论世,关注作者:“四杰”之一,“王杨卢骆”并称,炯“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善写边塞征战生活,时寓建功立业之愿。再次,初读全诗,知道该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描写士子投笔从戎、出赛参战的全过程;“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为唐读书人的普遍心态。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精神,还可参阅宗白华的《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
诵读,就是要求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诗歌,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为止。诵读对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和培养思维力大有好处。
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诵读得好,让静止的诗文活动起来,就使我们进入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里去。
诵读只是完成了背诵的目的。诵读过后,还要进入更高阶段——美读。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诗歌朗诵》中说,理想的诗歌朗诵,正如理想的诗歌一样,必须求得语言的自然节奏与音律的形式节奏的和谐统一,这就是既有表情,又有音乐美。美读“是一种侧重于审美欣赏的阅读”。
美读,即学生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美读对于诗歌思想感情的品味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美读是诵读的深化。优秀的美读包括以下四个因素:运用停顿,辨别并认定语法停顿、心理停顿和结构停顿;定好重音,调节轻重,读出丰富复杂的感情,读出抑扬顿挫之美;控制语调,琢磨诗歌的语言含义,是悲、是喜,是豪迈、雄壮,还是婉转、细腻,读出情味来;把握节奏,掌握声音节奏,把握感情节奏,读出不同的感情,能否读出感情特色,则是美读的目的和归宿。
例如,对李白《将进酒》的美读,首先要明确该诗的感情基调:愤激是内核,豪放则是它的外壳。潇洒狂放中带有丝丝感伤,及时行乐的背后隐藏着人生苦短的哀叹。就整篇来讲,开头四句写悲,用长句开篇,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中间感情复杂而多变:“人生”以下六句写欢,“天生我材必有用”令人击节赞叹,“会须一饮三百杯”,诗人渐趋狂放;“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结尾忽然振起,有如登泰山绝顶,一览天下之大。
再如学生依谱(姜夔自度)吟唱姜夔的《鬲溪梅令》(好花不与),又怎能体会不到姜词音节和谐、词采华妙、词情婉转的美学风貌?
比读,即比较阅读,就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的彼此联系的诗作放在一起阅读,要求阅读者对诗歌的主体、结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项中的若干点进行比较,指出异同,进行鉴赏和分析。比读对于活跃思维、开发智力,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大有裨益。
在品味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词时,引进韩幄的《懒起》诗,两相比较,高下立判,同写海棠,韩诗是“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李词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词更给人以意趣横生之感。
又如学习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的过程中,可拿原作章质夫杨花词与之对照阅读,以深化理解苏轼词。下面的两则宋人词话,一贬一褒:其一:“章质夫作《水龙吟》用杨花,其命意用事清丽可喜。东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徐而视之,声韵谐婉,便觉质夫词有织绣工夫。”其二:“东坡次韵,机锋相摩,起句便合让东坡出一头地,后片愈出愈奇,真是压倒古今。”
再如同是秦观的词,结合王国维的“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语,我们可以说,“宝帘闲挂小银钩”(《浣溪沙》(漠漠青烟上小楼))与“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踏莎行》(雾失楼台))在意境上难分轩轾,女主人公于金闺宝帘之中,所见飞花、细雨清如春梦,细如春愁,虽不及雾中楼台和月下津渡那么高远,然其缠绵迷离,却也别有一番滋味。
议读,就是把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或看法提出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鼓励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从而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独自莫凭阑”中的“莫”字有两解:一读入声,解为“勿”;一读去声,同“暮”,解为“黄昏”。对此,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想象意境,揣摩词情,给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作“暮”更好,理由如下:第一,这首诗从时间顺序来看是由黎明(“罗衾不耐五更寒”)到黄昏,作“暮”字比较自然,且与下文“无限江山”相连贯;第二,从声调音节来看,一句连用“独”、“莫”(勿)两个入声,显得急促,不和谐;第三,下片从“凭阑”生发,略点晚景,“无限江山”以下,转入沉思境界,从而引出“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悲怨感叹,顺理成章。
再如,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写得迷离隐约,有政治寄托说和纯写恋情说等不同解释,至今没有定论。在学过《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和《锦瑟》后,可以适时地安排学生议读。不求学生给出真知灼见或石破天惊的定论,但通过讨论,既可以加深对无题诗用闪烁不定的意象群传达情感的特色的理解,又可以加深对诗人人生遭际和时代内涵的认识。
评读,“评”即古人、近人的评点批注。评读就是积极利用这些评点信息,“原汤原味”地鉴赏诗词。古人、近人的评点批注,大多是玩味一生的独特发现,往往是眉批旁注点破机关,三言两语直击要害,为学生提供了鉴赏范本。评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路拓展、多向交流、个性解读和深入探究,所以要用足、用好评点信息。
例如,在鉴赏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时,不妨引用陈匪石的《宋词举》中的有关评点引导学生。“……首句从台上俯瞰所见,‘多少行人泪’包括不少伤心事,不专指隆佑而言。‘长安’指汴,遥望‘西北’,‘无数’之山隔之,喻恢复之难也。‘青山’二句,借山怨水。‘毕竟东流’,与望中之‘西北’有‘南辕北辙’之叹,且亦逝水不回之痛。‘江晚正愁余’,承上开下,‘晚’字更饶迟暮之感。‘鹧鸪’为虔州山产,有‘行不得也’之声。‘山深闻鹧鸪’者,言无知之鸟亦作此声,则余愁更不堪说,进一层语,且亦师五代虚缩之法,以作收笔……”
此评用语通俗,议论全面。倘若要作深入鉴赏,还可激发学生探究对“‘青山’二句,借山怨水”的理解。反复分析,我们发现:词人笔下的“水”,混合着爱国志士忧时之泪的赣江水;而其笔下的“山”,则象征着抗金复国大业所面临的种种阻挠。词中共用三个“山”字。“可怜无数山”既表明对中原的怀想,又表明恢复失地的种种阻碍;“青山遮不住”,以高山不能阻止流水,比喻主和派终难阻止抗金复国力量的发展;“山深闻鹧鸪”,借深山鹧鸪,亦巧妙地道出阻挠派的阴魂不散。这样的评读,古色古香,效果极好。
参读,就是在课前预习阶段,指导学生查阅与诗歌有关的各种资料,为进一步鉴赏该诗歌作个参考,打好基础。
如杨炯的《从军行》是第一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的重点,应认真“参读”。首先必须了解初唐诗的特色:初唐前期,诗风以齐梁的绮靡婉媚为主;初唐后期,“四杰”突破前期诗风的格局,情思飞动,刚健浓郁;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盛唐高潮的时期。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从军行》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风格。其次,知人论世,关注作者:“四杰”之一,“王杨卢骆”并称,炯“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善写边塞征战生活,时寓建功立业之愿。再次,初读全诗,知道该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描写士子投笔从戎、出赛参战的全过程;“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为唐读书人的普遍心态。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精神,还可参阅宗白华的《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
诵读,就是要求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诗歌,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为止。诵读对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和培养思维力大有好处。
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诵读得好,让静止的诗文活动起来,就使我们进入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里去。
诵读只是完成了背诵的目的。诵读过后,还要进入更高阶段——美读。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诗歌朗诵》中说,理想的诗歌朗诵,正如理想的诗歌一样,必须求得语言的自然节奏与音律的形式节奏的和谐统一,这就是既有表情,又有音乐美。美读“是一种侧重于审美欣赏的阅读”。
美读,即学生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美读对于诗歌思想感情的品味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美读是诵读的深化。优秀的美读包括以下四个因素:运用停顿,辨别并认定语法停顿、心理停顿和结构停顿;定好重音,调节轻重,读出丰富复杂的感情,读出抑扬顿挫之美;控制语调,琢磨诗歌的语言含义,是悲、是喜,是豪迈、雄壮,还是婉转、细腻,读出情味来;把握节奏,掌握声音节奏,把握感情节奏,读出不同的感情,能否读出感情特色,则是美读的目的和归宿。
例如,对李白《将进酒》的美读,首先要明确该诗的感情基调:愤激是内核,豪放则是它的外壳。潇洒狂放中带有丝丝感伤,及时行乐的背后隐藏着人生苦短的哀叹。就整篇来讲,开头四句写悲,用长句开篇,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中间感情复杂而多变:“人生”以下六句写欢,“天生我材必有用”令人击节赞叹,“会须一饮三百杯”,诗人渐趋狂放;“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结尾忽然振起,有如登泰山绝顶,一览天下之大。
再如学生依谱(姜夔自度)吟唱姜夔的《鬲溪梅令》(好花不与),又怎能体会不到姜词音节和谐、词采华妙、词情婉转的美学风貌?
比读,即比较阅读,就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的彼此联系的诗作放在一起阅读,要求阅读者对诗歌的主体、结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项中的若干点进行比较,指出异同,进行鉴赏和分析。比读对于活跃思维、开发智力,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大有裨益。
在品味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词时,引进韩幄的《懒起》诗,两相比较,高下立判,同写海棠,韩诗是“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李词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词更给人以意趣横生之感。
又如学习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的过程中,可拿原作章质夫杨花词与之对照阅读,以深化理解苏轼词。下面的两则宋人词话,一贬一褒:其一:“章质夫作《水龙吟》用杨花,其命意用事清丽可喜。东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徐而视之,声韵谐婉,便觉质夫词有织绣工夫。”其二:“东坡次韵,机锋相摩,起句便合让东坡出一头地,后片愈出愈奇,真是压倒古今。”
再如同是秦观的词,结合王国维的“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语,我们可以说,“宝帘闲挂小银钩”(《浣溪沙》(漠漠青烟上小楼))与“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踏莎行》(雾失楼台))在意境上难分轩轾,女主人公于金闺宝帘之中,所见飞花、细雨清如春梦,细如春愁,虽不及雾中楼台和月下津渡那么高远,然其缠绵迷离,却也别有一番滋味。
议读,就是把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或看法提出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鼓励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从而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独自莫凭阑”中的“莫”字有两解:一读入声,解为“勿”;一读去声,同“暮”,解为“黄昏”。对此,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想象意境,揣摩词情,给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作“暮”更好,理由如下:第一,这首诗从时间顺序来看是由黎明(“罗衾不耐五更寒”)到黄昏,作“暮”字比较自然,且与下文“无限江山”相连贯;第二,从声调音节来看,一句连用“独”、“莫”(勿)两个入声,显得急促,不和谐;第三,下片从“凭阑”生发,略点晚景,“无限江山”以下,转入沉思境界,从而引出“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悲怨感叹,顺理成章。
再如,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写得迷离隐约,有政治寄托说和纯写恋情说等不同解释,至今没有定论。在学过《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和《锦瑟》后,可以适时地安排学生议读。不求学生给出真知灼见或石破天惊的定论,但通过讨论,既可以加深对无题诗用闪烁不定的意象群传达情感的特色的理解,又可以加深对诗人人生遭际和时代内涵的认识。
评读,“评”即古人、近人的评点批注。评读就是积极利用这些评点信息,“原汤原味”地鉴赏诗词。古人、近人的评点批注,大多是玩味一生的独特发现,往往是眉批旁注点破机关,三言两语直击要害,为学生提供了鉴赏范本。评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路拓展、多向交流、个性解读和深入探究,所以要用足、用好评点信息。
例如,在鉴赏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时,不妨引用陈匪石的《宋词举》中的有关评点引导学生。“……首句从台上俯瞰所见,‘多少行人泪’包括不少伤心事,不专指隆佑而言。‘长安’指汴,遥望‘西北’,‘无数’之山隔之,喻恢复之难也。‘青山’二句,借山怨水。‘毕竟东流’,与望中之‘西北’有‘南辕北辙’之叹,且亦逝水不回之痛。‘江晚正愁余’,承上开下,‘晚’字更饶迟暮之感。‘鹧鸪’为虔州山产,有‘行不得也’之声。‘山深闻鹧鸪’者,言无知之鸟亦作此声,则余愁更不堪说,进一层语,且亦师五代虚缩之法,以作收笔……”
此评用语通俗,议论全面。倘若要作深入鉴赏,还可激发学生探究对“‘青山’二句,借山怨水”的理解。反复分析,我们发现:词人笔下的“水”,混合着爱国志士忧时之泪的赣江水;而其笔下的“山”,则象征着抗金复国大业所面临的种种阻挠。词中共用三个“山”字。“可怜无数山”既表明对中原的怀想,又表明恢复失地的种种阻碍;“青山遮不住”,以高山不能阻止流水,比喻主和派终难阻止抗金复国力量的发展;“山深闻鹧鸪”,借深山鹧鸪,亦巧妙地道出阻挠派的阴魂不散。这样的评读,古色古香,效果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