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ABC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引:
  尽管现在的作文大都是“淡化文体要求”了,但是从阅卷的角度看,老师们还是渴望见到那种论点鲜明深刻、论据典型有力、分析深入透彻、论证严谨周密、开头结尾别具特色、语言幽默风趣并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议论文。下面,我们将从七个方面谈一谈议论文写作过程中一些应知应会的问题。
  
  问题一
  议论文:该把论点放在哪儿
  
  写议论文时必须提出一个正确、鲜明、集中、新颖的论点,那么,有了论点之后,该把它放在哪里呢?具体说来有六种方式:
  
  方式之一:把论点放在文章的开头,且让它独立成段
  《谈骨气》一文就是这样提出论点的。文章一开头就写道: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让这样一个判断句独立成段,既简明突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骨气”的看法,又告诉读者,文章中所谈的“骨气”仅限于“我们中国人”的骨气。
  
  方式之二:把论点和论题放在一起,由论题引出论点
  某同学以“考试作弊小议”为题的文章就是这样提出论点的。在第一自然段里他写道:
  “一个时期以来,同学们对考试时该不该作弊这件事议论纷纷。有的说:家长要分数,老师要名次,功课又那么多,考试作弊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还有的说:全社会都在作假,考试作弊弄点高分不值得大惊小怪。我觉得,考试作弊是十分不光彩的事情,应当坚决予以杜绝。”
  显然,这段文字先是提出了论题并简要介绍了同学们的有关看法,接着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论点。由论题引出论点,显得很有针对性,也很容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方式之三:通过正反比较引出论点
  毛泽东同志的《反对自由主义》一文就是这样提出论点的。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里,作者率先说出了“我们的主张”。在第二自然段里,作者对应着说出了“自由主义者的主张”。虽然此时作者没有把自己的论点形成文字写在文章中,但是,因为自由主义者的“主张”和我们共产党人的“主张”刚好相反,所以“反对自由主义”是很必要的。作者“反对自由主义”的思想已经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了。
  
  方式之四:把论点放在文章的结尾,且让它独立成段
  《骄必败》一文就是采用了这种提出论点的方式。文章从人们对各自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的看法谈起,摆事实、讲道理,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地分析了骄傲的人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的工作结果。最后,作者另起一段写道:
  “所以说:骄必败。”
  显然,“所以”一词是承上写来,有提纲挈领之效;“骄必败”是作者的观点,放在文章最后,既有画龙点睛之效,又有坚定不移的力量。
  
  方式之五:把论点与文章的结论放在一起,由结论总结出论点
  某考生以“中学生该不该穿时装”为题的作文就是采用了这种提出论点的方式。文章从个别同学追求新潮穿起时装这件事谈起,先是分析了这些同学之所以穿时装的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和自身原因,又分析了这些“时装”的来源以及学生的经济收入、经济地位,还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有关条款与这些同学的做法进行了比较。最后,作者用这样的文字结束了文章:
  “综上所述,中学生穿时装于人、于家、于己不仅‘不利’,而且还很不相称。因此我要说:中学生还是不穿时装为好。”
  “综上所述”是对上文分析的归纳,是分析后形成的结论;“中学生还是不穿时装为好”,毫无疑问是作者由结论总结出的论点。
  
  方式之六:把论点放在行文之中
  《想和做》一文就是这样提出论点的。文章是谈“想和做”的关系的,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不仅列举了“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人和“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的心态和表现,还发表了对这两种人的看法(注意:是对人的看法,而不是对“想和做”之间关系的看法);在文章的中间,作者以一个独立段的形式亮出了论点,既使前边的论述得到了理论上的升华,又启发人们去思考:在现实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该怎样去想、怎样去做呢?
  把论点放在行文之中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这就是把论点分解成呈并列关系的几个分论点,几个分论点的“总和”就是文章的总论点。
  其实,前三种方式都属于把论点放在了文章的开头,这样做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直接入题,既可以方便读者迅速了解文章的论题和作者的论点,也给人以爽快的感觉。中间的两种方式都属于把论点放在了文章的结尾,这样做的好处是自然贴切,水到渠成,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读者没有被动感和强迫感。当然,无论你采取的是哪种提出论点的方式,都应该记住这样一句话:提出论点时要明确、直率,千万不要绕弯子。
  
  问题二
  议论文:论据的选择和运用有哪些“讲究”
  
  大家知道,论点是需要论据来证明的,如果论据选择不当、运用不当,论点自然也就失去了支持的力量。有的同学处理不好这个问题,不仅在选择论据时没有把握标准,就是在运用论据时也不够认真,他们认为“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既然“都是菜”,就可以随便用了。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捡到篮子里的未必都是菜”。下面,我们就谈谈论据的选择和运用问题。
  
  一、无论是选择论据还是运用论据,都必须保证论据本身的准确
  论据要准确,是由议论文写作的目的决定的。人所共知,议论文讲究以理服人,讲究有说服力,那么怎样“服人”?怎样才能“有说服力”?那就是“摆事实”。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嘛!显然,这里说的“准确”有两个含义:从选择论据的角度来看,要求我们选择的论据是真实的、可靠的、可信的、没有虚假成分的;从运用论据的角度来看,要求我们尊重事实真相,事实是什么样子的就只能写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的虚构因素。让我们看一下《谈骨气》一文,不仅文章中三个事实论据都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就连文中孟子的几句话也是有文字记载的、有史可考的。
  
  二、要选择典型的论据并写出论据的典型性来
  “典型”就是有代表性,而不是个别情况,用个别的、例外的、“侧流的”事实是不能反映事物的整体、全貌、主流和大方向的。比如有个别人读书不加选择,读了“黄书”,整天萎靡不振,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你能以此为论据而得出“课外阅读害人不浅”的观点吗?还有个别人因高考不第而自杀,你能据此得出“现行的高考制度应马上废止”的观点吗?显然不能,因为这些论据不典型。《谈骨气》一文中的三个事实论据都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从历史的角度看,三个人物分别代表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有骨气”的中国人;从三个人的地位看,有高官,有平民,也有民主战士;从三个人所处的环境看,有在“富贵”面前的骨气,有在“贫穷”面前的骨气,有在恶势力面前的骨气。三个论据具备了这么多的代表性,难怪其论点的坚强有力了。
  
  三、选择和运用论据要适量
  一篇文章选择几个论据来论证最好,是不好做出统一规定的,选择和运用论据数量的多少,一要看论题的重要程度,二要看人们对论点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我们说“论据要适量”,其中含有了根据论证的需要来确定论据的数量的意思。通常情况下,当论题不太重要、论点不难理解时,一篇文章有两三个论据就足够了。本来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非得一论再论、旁征博引,往往会给人以臃肿的感觉;而当论题比较复杂、论点比较深奥时,不妨多选几个论据,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去予以论证,免得让人觉得说服力不够强。大家可以多读几篇议论文,一边读一边比较,其中规律性的东西是不难发现的。
  
  四、要尽量选择新颖的论据,即使使用的是“旧论据”,也应该学会“翻新”
  什么是“新颖”?新颖就是新鲜,就是别人还没有用过或很少用过。在这一点上同学们做得最差:一让大家写“要珍惜时间”,我们就选鲁迅、岳飞、《明日歌》;一让大家写“做事要有毅力”,我们就选司马迁、张海迪;一让大家写“青年人要有理想”,我们就选周恩来、毛泽东。当然,这些论据不是不能运用,但它们在同学们的笔下都快成了“万能论据”了,真是只要“贴边儿”,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谁还管它新颖与否呢!到头来,文章没有吸引力,自然也就起不到说服人、教育人的作用了。那么,新颖的论据从哪里来呢?渠道很多:除了日常生活外,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都是很好的信息来源,这就要看你是不是认真观察、认真学习、认真积累了。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些“旧论据”,只要变换一个角度去看,也同样能开掘出新的东西来,像“近墨者未必黑”、“酒香也怕巷子深”、“弄斧必须到班门”等。
  
  五、选择的论据必须与论点有内在的联系,在行文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把这种联系揭示出来
  前面四点虽然重要,但是,如果所选的论据与论点没有本质上的联系,即使它再准确、再典型、再适量、再新颖也是毫无用处的。论据与论点的内在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由论据能“推导”出论点来,论据是“因”,论点是“果”;其二,论据与论点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即它们说的实际上是“一回事儿”。还以《谈骨气》为例,文章中的三个论据,表现的全都是“有骨气”,而不是“有志气”(“志气”的层次太浅)。同样,如果我们用“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学了几门外语”这一论据来论证“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这个论点,恐怕也非常不妥当,因为二者之间缺乏内在的本质上的必然的联系。
  记住:选择和运用论据时绝不可随随便便、马马乎乎,选择时应该有个“标准”,运用时也应该有个“条件”,一切要按“标准”、按“条件”行事。
  
  问题三
  议论文:怎样才能尽快地展开论证
  
  写作议论性的作文题目时,大家觉得最难的是什么?我想,不应该是论题的筛选,不应该是论点的确立,也不应该是论据的选择,最难的应该是论证的尽快展开。写议论文时如果不能尽快地展开论证,就是有了好的论点、好的论据,也没有办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有说服力的好文章来。
  那么,写议论文时怎样才能尽快地展开论证呢?你不妨试试下面这三种方法。
  
  方法一:当发现论题是一个名词性的词语时,你可以从阐释其含义“是什么”的角度来展开论证
  一篇题为“谈成功”的作文就是这样展开论证的,文章写道:
  “成功是什么?成功是一粒干瘪的种子最终发芽长成一株大树;
  成功是什么?成功是原本平坦的亚欧大陆中间耸出了一座壮丽的喜马拉雅;
  成功是什么?成功是屋檐下掉下的小水滴磨穿了地上坚硬的石头;
  成功是什么?成功是秦始皇的诏令天下,是前无古人的大唐盛世,是后无来者的康熙帝打下的万里疆土;
  成功是什么?成功是……”
  面对“成功”这样一个名词性词语式的论题,作者一开始就从“是什么”的角度对其含义进行了阐释,既为论证的展开开了个好头,又对我们正确理解“成功”的含义很有帮助。
  在考场上,大家可能会遇到“勤奋”、“前途”、“理想”、“习惯”、“三好”、“偶像”、“友情”、“代沟”、“困惑”等论题,这些论题又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是名词性的词语。此时,从阐释论题含义“是什么”的角度来展开论证是非常方便、非常合适的。
  
  方法二:当发现论题是一个“判断”性的句子时,你可以从回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的角度来展开论证
  一篇题为“学会放弃”的作文就是这样展开论证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现实生活是复杂的,而我们的承受力有限。如果大脑是一个仓库,不管仓库多大,一种东西充斥其中时,另一种东西定然无法进入。比如读书,当我们痴醉于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刀光剑影中,我们又怎能专注于复杂的几何方阵,怎能用心于浩繁的英语单词呢?想读的和该读的,你必须在两者间作出选择。”
  毫无疑问,这是从“为什么要学会放弃”的角度来展开论证的。
  在考场上,大家可能会遇到“抽烟有害健康”、“要分数,更要能力”、“考试作弊不应该”、“读书生活有苦也有乐”、“男女生交往存在误区”等论题,这些论题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是“判断”性的句子。此时,如果你尝试着从回答“为什么说这个判断是这样的”入手来展开论证,分别谈一谈它的“重要性”、“必要性”、“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历史意义和启示”等,不仅很容易打开“僵局”,而且能使文章的中心得以深化。
  
  方法三:当发现论题是一种“号召”、“期望”时,你可以从联系实际具体该“怎样做”的角度来展开论证
  一篇题为“要善待自己”的作文就是这样展开论证的。作者写道:
  “怎样做才算是善待自己呢?我认为有三个评判标准:
  第一,善待自己的人,必定在行为上约束自己,在思想上放飞自己。
  第二,善待自己的人,必定懂得如何充实自我,笑对生活。
  第三,善待自己的人,必定会善待别人。”
  “要善待自己”这个论题其实就是一种“号召”、一个“要求”,怎样做才算是善待自己呢?作者从三个方面给出了“答案”。
  在考场上,大家可能遇到“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做一个惜时守信的人”、“要自觉地到生活中去锻炼自己”、“请节约用水”等论题,这些论题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是一些“号召”、“期望”。此时,从“怎样做”的角度入题,既联系了“实际”,又介绍了“做法”,操作起来的确更方便些。
  根据论题的特点来选择展开论证的方法,是建立在对论题特点的准确把握之上的,论题的特点不同,展开论证的方法就不同。显然,在一篇文章中,上面介绍的三种方法很少有“孤立”使用的,更多的时候,是三者(或其中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即先从“是什么”的角度阐释论题的含义,再从“为什么”的角度来谈某个观点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意义,最后从“怎样做”的角度联系实际,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问题四
  议论文:怎样开头会更好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些同学之所以觉得议论文的开头比较难写,主要是“不得要领”。即不了解议论文常见的开头方法有哪些。下面,让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向大家推荐几种议论文常见的开头方法。
  [例1]语文课文《谈骨气》一文的开头: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例2]考场作文《说宽容》一文的开头:
  “我认为,宽容是美德。”
  上述两篇文章的开头都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其一,开头部分的文字都是独立成段的判断句;其二,开头部分的文字都是作者对论题(“骨气”、“宽容”)的看法,即都是作者针对论题所提出来的需要在下文中进行论述的中心论点。习惯上,人们把这种不遮不掩、不拖不绕、开篇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的开头方法称作开门见山式的开头。显然,这种开头方法既减少了阅读分析的难度,给人以开门见山的感觉,又让人觉得你是一个很坦诚、很直率的人。这种方法很受初学写作议论文的人欢迎。
  [例3]考场作文《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一文的开头:
  “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着:现在日子好过了,吃穿住用都不发愁了,作为革命传统的艰苦奋斗精神还有没有发扬的必要?”
  [例4]考场作文《怎样做个好人》一文的开头:
  “在当今这个社会里,人们大都总是爱说这样一句话:‘做人难,做好人更难!’做一个好人真的就那么难吗?今天,我们就谈谈这个问题。”
  上述两篇文章的开头都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其一,开头部分的文字都是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的,都提出了一个(或几个)问题,而且仅仅是提出问题而已;其二,开头部分所提出的问题正是作者要进行论证的论题,即文章的论题(“艰苦奋斗精神还有没有发扬的必要”、“做个好人就那么难吗”)。习惯上,人们把这种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只把论题提出来的开头方法称作提出论题式的开头。这种在文章开头部分单纯提出论题的做法,十分有利于调动读者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且,如果论题提得好,还会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因此,也很受初学者的欢迎。
  [例5]课堂作文《学生的健康状况堪忧》一文的开头:
  “据报载:某县在组织城镇万名中小学生‘向两厅一室(电子游戏厅、歌舞厅、台球室)告别签名活动’时,因为要求学生从学校徒步到广场集合,结果签名活动还没有开始,就有一名高中生、三名初中生站立不稳,晕倒在地;签名活动开始后,又有几个人被送往医院。而离广场最远的第一小学,也不过三千米的路程。看到上述材料后我的心为之一震:学生的体质何以这等弱不禁风?学生的健康状况堪忧呀!”
  认真阅读之后便不难发现,这段文章开头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其一,作者先是简要叙述了一件事(前两句话),接着就针对所叙述的那件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一句话),即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其二,作者是把“简述材料”和“表明看法”安排在了一个自然段里,而且是第一自然段。习惯上,人们把这种开头方法称作简述材料表明看法式的开头。这样开头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开头部分的文字是有事实、有观点的,所以给人的感觉是针对性特别强;加之文章是从“事实”切入的,很容易吸引读者的目光。这种开头方法很适合于“一事一议”,这也是初学写作者应该学会的一种开头方法。
  [例6]课堂作文《这绝对不是盲目献身》一文的开头:
  “班会课上,老师给我们读了一则材料:某博士研究生回乡探亲,因救落水少年而牺牲;而被救少年患有间歇性精神病,面对救命恩人的尸体,他竟然大笑不已。听罢材料,同学们议论纷纷,有人说‘这种牺牲不值得’,也有人说‘这是盲目献身’,我也想就此事谈一下我的看法。”
  这段文章开头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其一,从“有事实”、“有观点”的角度看,这种开头类似于阐述材料表明看法式的开头,但是,开头部分所阐述的观点(“这种牺牲不值得”、“这是盲目献身”)都是其他人的观点,而不是作者的观点;其二,文章转述其他人观点的真正用意是想给自己树立一个反驳的“靶子”,进而使自己提出的观点更具有针对性。习惯上,人们把这种开头方法称作列反面观点树靶子式的开头。这种开头方法多用于写驳论性文章的时候。在文章开头部分就把要反驳、要批判的观点亮出来,不仅醒目,而且给人以针对性很强的感觉。
  大家知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文章开头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出问题”,毫无疑问,上述四种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
  
  问题五
  议论文:常见的结尾方式有哪些
  
  写记叙文时需要写好文章的结尾,写议论文时同样需要写好文章的结尾。那么,写议论文时该怎样结尾呢?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五种常用的方法。
  
  方法一:重申式
  重申式,就是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对文章所提出的中心论点进行再次的阐述。当然,“重申”既可以是重复前文,也可以是同一个意思的另一种不同的“说法”。有这样一篇文章,题目叫“中学生穿时装小议”,在文章开头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学生不宜穿时装”的中心论点,经过周密的论证后,作者以这样一段话结束了全文: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会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学生穿时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中学生还是不穿时装为好。”
  只要把“中学生还是不穿时装为好”与文章的中心论点“中学生不宜穿时装”这两句话进行简单比较就会发现,两句话在意思上是一致的,它们只不过是同一个意思的两种不同“说法”而已;显然,这种重申式的结尾有提醒读者注意、反复强调的意味,也收前后照应之效。
  
  方法二:结论式
  议论文大都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方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在“解决问题”这一部分,一般都是根据前文的分析提出一个论点、形成一个“结论”,而许多文章就是以这个“结论”来结束全文的。一篇以“吾辈当自强”为题的议论文就采用了“结论式”的结尾。作者写道:
  “现在,让我们归纳一下以上种种情况,无论是从青年人肩负的历史使命来看,还是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来看,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理由不振作起来奋力拼搏,因为有了我们的自强才会有祖国的富强。因此,我们必须自强!”
  “我们必须自强”是文章最后形成的结论,这个结论式的结尾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行文也显得自然、贴切。
  
  方法三:发挥式
  有的学生喜欢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就提出论题并亮出论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展开严密的论证,在论证结束的时候,再对中心论点加以发挥,使之更深刻,更有现实意义。这,就是发挥式的结尾。以《谈骨气》一文为例,三个典型事例的论证之后,“骨气”所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含义已经揭示出来了,中国人有骨气的表现也列举出来了,对文章提出的中心论点,读者也都基本认可了。但作者却没有在此结束文章,他又加上了一段文字。仔细阅读这段文字之后你就会发现,这就是作者对文章中心论点的发挥——他由“中国人的骨气”发挥、引申到“我们无产阶级的骨气”,并就这种骨气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和揭示,这样一来,不仅文章的中心论点又得以深化,文章的现实教育意义也更大了。
  
  方法四:希望式
  希望式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议论文结尾方法。它的特点是在文章的结尾部分用富有鼓舞、激励作用的话对读者提出一些希望和要求。请看一篇题为“同学,请不要这样”的文章的结尾:
  “同学们,用不着列举更多的事实,也用不着讲更多更深的道理了,爱惜和保护公共财物是每一个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让我们从爱惜我们的桌椅开始做起吧!”
  毫无疑问,这种希望式的结尾有着很强的鼓动性。但是,要想让读者接受你的“希望”和“要求”,你所提出的“希望”和“要求”的本身首先必须是切实可行的,是有鼓动性的。
  
  方法五:疑问式
  虽然说议论文是要“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但是有些问题解决起来往往很复杂,一个问题解决了,与之有关的另一个问题很可能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样,就会产生新的尚待解决的疑难问题。不断地有新的问题出现并不是什么坏事,大家也不要期望通过一篇文章谈全、谈透所有问题,此时,你不妨以疑问句的形式把尚待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并置于文章的结尾处。这样做,不仅不会影响文章的说服力,还会给人以可信的感觉,更可贵的是可以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有助于问题的最后解决。一篇以“控制学生辍学刻不容缓”为题的文章就采用了疑问式的结尾:
  “毋庸讳言,控制学生辍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资金救助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以后的问题又怎么解决呢?再说,救助资金的来源在哪里?降低文化课学习的难度、加开实用技术课的确能解决学用结合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质量又如何监控呢?控制学生辍学是一篇大文章,靠一两个部门是难以做好的,其他部门的工作又由谁去做呢?”
  读着这一连串的问题,看着那一连串的问号,我们不仅认可了作者的观点——“控制学生辍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靠一两个部门是难以做好的”,我们也在思考着解决问题的办法。
  俗话说“文无定法”。其实,大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读写实践去总结出更多、更好、更实用的议论文结尾的方式来。
  
  问题六
  议论文:怎样才能涉笔成趣
  
  记叙性的文章大都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所以大家不仅乐意去读,而且乐意去写;而议论性的文章则不然,由于其说理的严肃性,相对而言比较“呆板”。因此,大家既不乐意读,也不乐意写。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记叙能力和议论能力都是很重要的能力,只要你认真对待就会发现,议论文并不都是“沉下脸来训人”的,议论性的文章在说理的条理性、层次性以及严密性等方面还是有许多值得“欣赏”的地方的,就是在写作议论文时也可以做到涉笔成趣。
  
  一、你可以考虑运用形象来说理
  请读一读鲁迅先生写的一段话:
  “……而于狗,却不能引此为例,与对等的敌手齐观,因为无论它怎样狂嗥,其实并不解什么‘道义’;况且狗是能浮水的,一定仍要爬到岸上,倘不注意,它先就耸身一摇,将水点洒得人们一身一脸,于是夹着尾巴逃走了。”
  千万不要以为鲁迅先生这是在谈论动物界的狗,他这是在以狗作喻,他说的是生活中“性情”似狗的那些人。文章中的“狂嗥”、“浮水”、“爬到岸上”、“耸身一摇”、“夹着尾巴逃走”等描述,表面看写的是狗的“举止”,实际上写的是狗一样的人,文章中狗的形象就是生活中与之类似的人的形象。毫无疑问,这样说理是很新颖、很生动的,读起来也很有趣。
  
  二、你要善于运用反语
  反语就是说反话。某件事明明是错误的,我们却可以“文过饰非”说它是正确的;对某个人、某件事明明有不满的情绪,我们却可以表现出“宽宏”和“大度”。让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大家看,作者明明已经料到反动当局会恶人先告状,却故意说“不道”;明明是敌人、是帮凶,作者却以“友邦人士”相称;明明是不满,却轻描淡写说成是“惊诧”。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要批评一些反面的人和事,如果板起脸来训人,效果往往不好,而寓庄于谐、妙用反语,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上例子也说明了这一点。
  
  三、你不妨穿插一些推论
  在论证的过程中,用戏谑的语言适时穿插一些合理的推论,也会收到化抽象为形象、化呆板为生动、化平直为有趣的效果。请看下例:
  “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怀着妒嫉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对法海拆散许仙和白蛇婚姻的目的进行了推测,作者是从和尚的“本职工作”是念经说起的,说许仙和白蛇的结合是两厢情愿,与别人无关,而法海的横加干涉没有半点理由可讲,唯一的可能就是“妒嫉”了。但是,“妒嫉”不仅与和尚的“本职工作”沾不上边,也与法海这等“得道禅师”的身份不相称。大家看,经过作者这么一推测,法海的可憎面目是不是就暴露无疑了?这样说理是不是很有意思?
  不难看出,要想把议论文写得具有吸引人的力量,关键是在语言上要“涉笔成趣”。当然,“涉笔成趣”不是开庸俗玩笑,而是既生动、形象、幽默、含蓄,又严肃、准确,富有理性。你能做得到吗?
  
  问题七
  议论文:怎样进行“分析”
  
   一些同学认为,议论文非常好写,针对论题提出论点之后,再列举几个例子一证明,文章就算写完了。写议论文果真就这么简单吗?不是的,论点和论据的简单相加是不可能成为一篇好议论文的。
  同学们知道,从结构上讲,议论文由三部分组成,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抛开前后两个部分不谈,单说这“分析问题”,就不应该只是论据的堆砌,因为“堆砌”不叫“分析”,也不是“分析”。事实上,写议论文是离不开“分析”的。那么,“分析”什么?怎样“分析”呢?
  
  一、“分析”可以是对论题含义的阐释
  即用解释、说明性的文字,具体地向读者阐释论题的含义是什么。以《谈骨气》一文为例,文章的论题是“骨气”,为了让读者弄清楚“骨气”的含义,作者在文章中前后两次对此进行了“分析”。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写道:
  “……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大家看,经过作者这么一“分析”,我们就在“大丈夫”、“英雄气概”和“有骨气”三者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就弄清了作者所说的“骨气”的内涵。在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作者写道:
  “……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
  很显然,这段“分析”是对现阶段“我们无产阶级”的“骨气”含义的阐释,其现实意义自然是很强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因为有了这两处的“分析”,我们才弄清了文章中“骨气”的表现和内涵。
  
  二、“分析”可以是对论点正确性的说明
  论点是作者对论题的看法,为了增强论点的说服力和正确性,可以围绕“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论点”展开分析。一篇以“课外阅读利弊谈”为题的中考作文提出了这样一个中心论点:“中学生课外阅读利大于弊,应该提倡。”为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作者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课外阅读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
  2.课外阅读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
  3.课外阅读使原来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巩固;
  4.课外阅读促进了学用结合;
  5.课外阅读陶冶了同学们的情操。
  读着这些“分析”说明的文字,我们会有这样的想法:既然课外阅读有这么多的好处,那当然是“利大于弊”了,自然就应该予以大力提倡了。毫无疑问,是作者对论点正确性的“分析”说明,增强了其论点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三、“分析”可以是对论据本质的揭示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一个论据能否证明得了某个论点,关键取决于它与论点之间是否存在着内在的本质上的联系。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这种“联系要通过“分析”来揭示。以《俭以养德》一文为例,该文的中心论点是“俭以养德“,为了证明这一论点,作者先后列举了三四个事实论据。在文章的第六自然段里,作者列举了鲁迅先生一条棉裤穿了好几十年以及拒绝换新棉裤这一论据。那么,这一论据与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呢?在第七自然段里,作者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作者写道:
  “是鲁迅先生连一条棉裤也穿不起吗?当然不是;是鲁迅吝啬吗?当然更不是。鲁迅对青年,对革命,向来是十分大方、慷慨的。”
  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这样的:
  “鲁迅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真理:工作容易被安逸的生活所累。”
  由此可见:拒绝换新棉裤,表现的是鲁迅先生的“俭”;正是这时时处处的“俭”,才养成了他“对青年,对革命,向来是十分大方、慷慨”的“德”。
  写议论文离不开“分析”。离开了“分析”,议论文的说服力就会下降;离开了“分析”,议论文就成了观点和材料的堆砌了。
其他文献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的这首送别诗,以眼前丰茂的古原草作比喻,咏物抒怀,表达了对友情的忠贞及对离别的不舍之情,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是说春深草长,碧绿无边,古老宽广的原野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野草值得赞美的地方很多,如可以保持水土,绿化大地,美化环境,为牲畜提供饲料,给人们提供
期刊
①自古以来,只听说人赚钱,未听说钱“赚”人,然而细一思量,钱“赚”人也是有的。  ②在佛典中记载着一个钱“赚”人的故事。一次,佛和阿难外出乞食。走到中途——水沟旁的时候,佛忽然回头说:“阿难!你看到了吗?那儿有毒蛇!”阿难上去一看,就说:“毒蛇!世尊!”这时,有父子俩在田间做农活,听说有毒蛇,跑过去一看,两人有说不出的欢喜。哪里有毒蛇?沟里所露出的,是一坛黄金。“刚才佛陀和阿难竟把它看成毒蛇,真是
期刊
女儿对父亲抱怨生活的艰难,做厨师的父亲一句话没说就把女儿带进厨房;父亲把胡萝卜、鸡蛋、咖啡豆分别放到三只锅中去煮,并让女儿“观察”三者的变化,女儿却对父亲的做法难以理解;但是等到父亲把那个简单而浅显的比喻(道理)“说破”之后,不仅是女儿,就连我们这些读者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好父亲。他以他的经历,以他的智慧,以他独特的教育方式,教育了女儿,也教育了世人。  这是一个绝妙的比喻
期刊
先民造出庙宇叩拜的理由之一,在于表达自己对造物主的谦卑。无论造物主是上帝,抑或就是大自然本身。他们谦卑,并非真的见过上帝,而是生活中的种种奇迹——譬如土地上生长庄稼,清澈的河水可供饮用,孩子们健康成长——在表明,人的存在并不仅由人的力量完成。  于是他们谦卑,伏在地上求得神的喜欢,使庄稼明年继续生长,让孩子们的孩子依然健康。  如果不讨论被膜拜的一方,即神,是否真的存在,我们所感动的,是先民对待周
期刊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期刊
初读小小说《救灾车闯祸后……》,即被它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人群灵魂深处共有的闪光思想所深深打动,禁不住又多看了几遍,禁不住想说点什么。本文选取的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小侧面,反映的是值得称颂、值得发扬的社会风尚,真可谓于小天地见大社会。  故事发生在四川彭山县火车站附近。故事的开端是小伙子、老太婆与司机的论理。货车停街边,碰坏自行车;行人躲避,碰翻豆腐摊。损坏东西照价赔偿,这是社会之常理;并非故意,实难
期刊
第一部分(1题~3题,12分)    1.根据课文原句填空。(每空1分,共2分)  (1)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白居易《观刈麦》)  (2)________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2.根据要求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每空1分,共4分)  (1)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景物描写寓含生活哲理的两句诗是:_______  ___________,
期刊
文学社主编寄语:  1993年秋天,江苏省海安县大公镇古贲中学创立“起跑线”文学社。从创办到如今,公开发表的文章超过1000篇,其中有100多名文学社社员和10多名指导老师被全国十多家报刊杂志聘为特约编委和记者。1997年10月,全国著名语文专家钱梦龙老师为社刊题写了刊名(沿用至今)。2000年8月,被全国中语会中学生文学社研究中心接纳为团体会员单位。2005年1月,文学社被全国中小学文学社研究中
期刊
第一部分(1题~3题,12分)    1.在下面的横线上把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补写完整。(每空1分,共2分)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每题2分,共4分)  (1)在战乱不断的岁月里,家人离散,天
期刊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安徽省亳县)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东汉献帝建安初年,拜大将军,当丞相,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故称魏武他的诗兼有四言五言和杂言,全用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他尤擅长创作四言诗,风格慷慨悲壮本诗以写景见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