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阅读能力的训练在我国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阅读技巧与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文化素养、理解水平密不可分。现阶段,很多教师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阅读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具体结合教学情况来看,在培养方式方面还有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对此,本文对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从兴趣培养、阅读方法和延伸阅讀等方面提出教学策略,期望能给其他教师以启示。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策略分析
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就像是万能钥匙一样,可以打开世界的大门,看见更好的风景。通过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加以巩固,还可以提高思辨能力。对于中高年龄段的小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理解力,那么对学生阅读方面也会提高标准,需要学生对文章有更深的思考和见地,阅读难度也会进一步提升。但目前存在普遍的情况是学生在阅读方面过于被动,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对薄弱,教师的教学效果得不到明显的反馈。
一、小学语文阅读现状分析
在教学小学语文阅读内容时,大部分教师还是以教材为主。一方面,在教学过程最常采用板书形式,将文本内容中的生字词标出,让学生朗读熟记,后期默写;对于要背诵的课文,教师先给学生领读,讲解,学生背诵,很多学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是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去记住这篇文章[1]。这种教学方式具体带来的影响如下:第一,教师只发挥了教的作用,学生虽然记住了当前的教学内容,但不会触类旁通,这种缺乏主动性的学习,会导致学生缺乏求知欲,没有探索的欲望自然会让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第二、阅读素材单一,导致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无法积累充足的阅读素材和经验。第三、小学中高年级正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时候,在固有的模式培养之下,会让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思维受限。另一方面,“内卷”情况日益严重,在小升初的压力下,学生的精力有限,在课余时间,学生挑选的也是娱乐性强的书籍,阅读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学生只有真正的喜欢上阅读,才能自发性的养成阅读的习惯,汲取文章的精华从而为自己所用,提高文化素养。语文教材中的教材都是按照学生的年龄段、科学的进行编写的。对于课本上的知识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巩固好基础知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增加“情景”教学,给学生描述一个场景,把学生带入画面中,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才会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会产生疲惫感。例如:在六年级部编版教材中《少年闰土》中,教师可以利用插图,让学生描述这个少年的形象,猜这个少年是在干什么呢?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如果自己是画中的少年,会怎么样呢?让学生对画中的少年好奇,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这个人物。学生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给学生抛一个话题,如果可以变成这个少年,你们都想体验什么,学生可以随意回答。 在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向提问,比如关于这个人物还有什么故事等等,学习完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适合这个年龄段的鲁迅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该先多观察学生,采用合适的阅读培养方法,不拘泥于一般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从而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
(二)掌握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阅读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即可,不可死板教学,阅读中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泛读一遍,把不懂、不认识的地方画出来,然后教师带领学生精读一遍,讲解其中的含义,帮助学生解决难点。对于精读文章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摘抄个人喜欢的好词好句,让学生对此加强记忆。对于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接龙,给学生分组积分,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在讲解课文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要从情感、内容、写作技巧等多个方面去理解这方文章,也可以让学生分组来讲解,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发性,还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最终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以达到教学的一个目的。小学六年级是一个关键期,这个时候阅读习惯的培养对于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模式,可以打破固定的课程时间,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多赞扬鼓励学生热爱阅读的好习惯。“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
(三)拓展视野,延伸阅读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要有“铁杵成针”的决心。阅读能力培养时,教师不应局限学生于课堂,毕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开展课外阅读是必要的[2]。教师要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让学生不受限于课本知识,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通过课外阅读得到有效提升之外,也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是在有限的条件下,了解世界、提升自己最好的途径。平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读书角”,学生可以交换阅读书籍,互相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也可以在班级进行举行读书大会,思维的碰撞,阅读感悟的交流,会让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更快。除此之外,在课外阅读读物的选择上,教师要正确引导,讲解挑选书籍的方法,阅读时如何汲取书中有用的信息。推荐该阶段适合阅读的书籍,确保学生多读一些经典的优秀读物,同时可以举行写作比赛,写作能力是对阅读效果的一个反馈,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
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中,在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阅读的感悟要及时反馈,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阅读对于学生以后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作为小学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承担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的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多维度的提升,为学生的以后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唐加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策略的分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08):P169-169
[2] 王秋燕.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文理导航,2019,(01):P27-2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策略分析
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就像是万能钥匙一样,可以打开世界的大门,看见更好的风景。通过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加以巩固,还可以提高思辨能力。对于中高年龄段的小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理解力,那么对学生阅读方面也会提高标准,需要学生对文章有更深的思考和见地,阅读难度也会进一步提升。但目前存在普遍的情况是学生在阅读方面过于被动,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对薄弱,教师的教学效果得不到明显的反馈。
一、小学语文阅读现状分析
在教学小学语文阅读内容时,大部分教师还是以教材为主。一方面,在教学过程最常采用板书形式,将文本内容中的生字词标出,让学生朗读熟记,后期默写;对于要背诵的课文,教师先给学生领读,讲解,学生背诵,很多学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是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去记住这篇文章[1]。这种教学方式具体带来的影响如下:第一,教师只发挥了教的作用,学生虽然记住了当前的教学内容,但不会触类旁通,这种缺乏主动性的学习,会导致学生缺乏求知欲,没有探索的欲望自然会让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第二、阅读素材单一,导致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无法积累充足的阅读素材和经验。第三、小学中高年级正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时候,在固有的模式培养之下,会让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思维受限。另一方面,“内卷”情况日益严重,在小升初的压力下,学生的精力有限,在课余时间,学生挑选的也是娱乐性强的书籍,阅读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学生只有真正的喜欢上阅读,才能自发性的养成阅读的习惯,汲取文章的精华从而为自己所用,提高文化素养。语文教材中的教材都是按照学生的年龄段、科学的进行编写的。对于课本上的知识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巩固好基础知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增加“情景”教学,给学生描述一个场景,把学生带入画面中,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才会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会产生疲惫感。例如:在六年级部编版教材中《少年闰土》中,教师可以利用插图,让学生描述这个少年的形象,猜这个少年是在干什么呢?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如果自己是画中的少年,会怎么样呢?让学生对画中的少年好奇,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这个人物。学生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给学生抛一个话题,如果可以变成这个少年,你们都想体验什么,学生可以随意回答。 在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向提问,比如关于这个人物还有什么故事等等,学习完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适合这个年龄段的鲁迅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该先多观察学生,采用合适的阅读培养方法,不拘泥于一般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从而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
(二)掌握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阅读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即可,不可死板教学,阅读中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泛读一遍,把不懂、不认识的地方画出来,然后教师带领学生精读一遍,讲解其中的含义,帮助学生解决难点。对于精读文章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摘抄个人喜欢的好词好句,让学生对此加强记忆。对于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接龙,给学生分组积分,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在讲解课文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要从情感、内容、写作技巧等多个方面去理解这方文章,也可以让学生分组来讲解,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发性,还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最终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以达到教学的一个目的。小学六年级是一个关键期,这个时候阅读习惯的培养对于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模式,可以打破固定的课程时间,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多赞扬鼓励学生热爱阅读的好习惯。“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
(三)拓展视野,延伸阅读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要有“铁杵成针”的决心。阅读能力培养时,教师不应局限学生于课堂,毕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开展课外阅读是必要的[2]。教师要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让学生不受限于课本知识,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通过课外阅读得到有效提升之外,也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是在有限的条件下,了解世界、提升自己最好的途径。平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读书角”,学生可以交换阅读书籍,互相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也可以在班级进行举行读书大会,思维的碰撞,阅读感悟的交流,会让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更快。除此之外,在课外阅读读物的选择上,教师要正确引导,讲解挑选书籍的方法,阅读时如何汲取书中有用的信息。推荐该阶段适合阅读的书籍,确保学生多读一些经典的优秀读物,同时可以举行写作比赛,写作能力是对阅读效果的一个反馈,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
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中,在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阅读的感悟要及时反馈,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阅读对于学生以后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作为小学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承担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的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多维度的提升,为学生的以后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唐加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策略的分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08):P169-169
[2] 王秋燕.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文理导航,2019,(01):P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