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绪文化:小即是美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yd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是拥有自己事业的人,都有把这事业越做越大的意愿。在出版界,人人都希望拼尽全力制作出畅销书,且多多益善,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占一些份额,多圈几块地。当市场版图增大,出版实体也须随之扩大,招贤纳士,以应对越来越多的出版相关事务。这也许是多数出版人期待的一条主流路线。然而大千世界,亦存有他者,例如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绪文化)。
  地处台湾新北市的立绪文化,是台湾数千家出版社中的一员。1995年1月,郝碧莲和钟惠民这两位年近不惑、有着许多共同爱好的女士,先后从正中书局跳出来,创立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郝碧莲是完全出资人、发行人,钟惠民则担任总编辑兼总经理。立绪文化经营人文、社科类书籍的出版,包涵“新世纪丛书”、“启蒙学丛书”、“太平洋世纪丛书”、“世界公民”、“分享丛书”这五大类出版内容,涵盖当代重要思潮、人文心灵、宗教、社会文化关怀、21世纪华人的角色前景、21世纪世界公民必要知识等选题。
  立绪文化小而精干的团队、小规模经营的乐趣、精致的出版内容,给读者和业界留下深刻印象。
  
  规模小,格局大
  当提及创立当年出版界的今昔之比,钟惠民颇有感慨: “我们于1995年成立,那是延续7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各层面高度成长的时候,经济、文化、政治等百花齐放的局面,对形上知识还有一股追求的热诚,但毕竟也到了那样风潮的尾声,书市罗列着许多实用性书籍。立绪文化以较深层人文思考的书籍为主,在书市中也还算令人一新耳目,获得不少读者的肯定与鼓励。
  但毕竟也到了社会翻转的时候,2000年以来,电子产品、网络时代的来临,改变了社会生活形态以及思考、阅读方式。快餐文化其实在上世纪也演化了许久,但今天更全面性。而近几年,却又让人感觉这个社会的面目全非。仿佛是一夕之间的事,它无所谓好或坏,只是时代不同了。在书市上看到的书,就有很大的不同,本来小众的更小众,而且分歧也越来越大。”
  钟总编还表示:“社会上追求视觉上的美更甚以往,今天的阅读,不只是在阅读书籍的实质内容,更在于一种阅读上的感觉。纸本书籍的存在只有在它成为读者书架上的收藏品之后,才会赢得更多读者的青睐,它不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功能,因为它可由网络与电子产品来取代。书籍成为收藏品比知识阅读的价值,越来越高。”
  对出版品的定位,钟惠民如此剖析:“我们希望延续大学教育中博雅教育的理念,培养一种通达的智能。或可以说是博雅阅读,或作为全人理念阅读,在出版内容上这是立绪所重视的区块。”基本上立绪文化是文人出版社,比较注重把个人嗜好带入出版,他们把对自我的要求,例如对知识的摄取、对生命深度探索的要求等,反映在对出版的要求上。“我们想要了解这个世界,除了我们自己的国家、乡土,我们还想了解这个世界的其它国家、其它国家的人类、其它地区的事务。我相信,有很多人也有像我这样的渴望。”
  因此立绪文化陆续推出带有强烈人文特色的书籍。如《一个犹太人的反省》反映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纠结几十年的生存权问题;“扎伊尔德的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相关何处”、“扎伊尔德流亡之书”等一系列著作,则是扎伊尔德作为反殖民主义重要学者最真挚和犀利的呐喊;《哭泣的橄榄树》讲述战争下巴勒斯坦难民的流离失所;《塔利班与女裁缝》呈现伊斯兰教践踏女权的情况下,女性求生的故事,以及在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社会现状……
  在纷繁的书市中,很多好书在激烈竞争中稀释了彼此的能量,使得其难得的光芒最终相互抵消,始终独树一帜的立绪文化却总能在这股奇怪风潮下脱颖而出。今年8月,立绪文化出版的《老年之书》被诚品书店选为当月选书特别推荐,《中国时报》对此书也加以评介。
  钟惠民谈到这本书的出版时说:“这些年,我们和我们的读者也进入了前老年阶段,而其它许许多多中年知识群体也进入这一阶段,他们不再是弱势,不再是社会的边缘人,他们还有充分的社会资源,还有创造能力,有很大的社会功能。立绪开始考虑这方面的议题,作为前老年阶段的我们,很容易洞悉社会的脉动与需要,跳脱以往老人关心的医疗保健、养生的传统需求,而是提供文学这种形而上的心灵慰藉。”
  以“小”著称的立绪文化,在成立的头五年出书不过百本,当时有人形容此数量的书“丢进书海,一溜烟就消失在茫茫书海中”。此后,立绪文化依然“慢悠悠”地推出新书,不争不抢,不慌不忙。“出版工作不是饮料工厂的固定生产线,更不可量产。每一本书都是新的思考,新的开始。”钟惠民如是说。凭借质量重于泰山的精神,这些精挑细选的人文关怀、宗教思潮作品,在学术界与知识精英中培养出一批忠实的阅读群体,甚至不少大学教授指定立绪文化的书为教科书,很有以小博大的气势。
  新世纪网络时代的来临,大大改变了社会生活形态以及人的思考方式,正如钟惠民所言,快餐文化在今天演化得既充分又全面,书市出现了两个极端,大众畅销的泡沫越来越大,而小众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小。在“小众的更小众,而且分歧也越来越大”之时,立绪文化亦面临挑战。出版社面对的是更精致化、要求更高的读者,“我们常常会在社会的某个角落碰触到一些让人惊奇、深藏不露的高人,比照那些众声喧哗的人,他们更让我们尊敬。”这样的人越来越多,立绪在出版上就必须更谨慎,追求更精确、更经典的内容。
  在书的宣传和营销方面,钟惠民坦言做得不够好,这时“只让书自己说话”。有人看到立绪文化的书后,质疑他们是反市场,其实不然,立绪一直肯定市场自有其参考价值,只不过他们用特有的方式,或取其精华,或以之反鉴,让出版品更受瞩目。
  
  小团队,大智慧
  在立绪文化的出版原则中,“绝对不扩充”是最重要的一条。从创立那一年起,立绪的员工只有包括钟惠民在内的两位编辑,加上发行人郝碧莲,总共3人,这样的状况维持了2年;第三年起立绪文化新增了一位会计兼出货;第五年新进一名营销人员兼仓库管理员;到2011年,立绪文化含发行人在内总共有员工7人。会计、出货员、营销人员、仓库管理员都是公司运作必须备齐的人员,作为出版社核心的编辑,则在十几年时间中只增加了2名。“以后也不增加人了”,钟惠民说。
  “6、7个人的规模,可以维持工作质量,充分享受工作乐趣,个人的整体感就变得强烈,成就感也比较高。规模大了就必须向商业低头,有各种顾虑,很难在工作中得到满足。”在钟惠民看来,自愿“小”是一种美德,一种自信。“人们经常是趋大耻小,可是,要大、要多是人自然的期待,只有经过文明的洗礼,获得大自在的人才能体味小的实质价值。”初级工业社会大都追逐“大”,经过后工业社会的沉淀,进入高度民主社会之后,个人要求得到更多的尊重,“大”反而不是主流。反观欧洲先进国度的文化生活,他们长期以来培养出自己的文化自信,形成了成熟的文化,其适当的火候散发出特有的魅力,钟惠民以“小”为美德的期许不无道理,而对于立绪文化这样的人文出版社,“小”而精致,则是最适合不过的经营方式。
  对立绪的团队来说,从事出版是一种实现人性化与人文情趣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难以用“大规模”实现的。十几年来,立绪文化一直在控制扩大公司的规模,小规模直接面对核心事务,不做超出自身能力的事。“人事的增加常常意味着需要花更多时间、更多心思、更多金钱去做更多的事情,这样人性化和人文情趣就谈不上了。”
  台湾出版业薪资低,但仍有很多人才投入到这一行业,这些人对知识怀有敬意,淡泊名利,是一群富有质感的编辑。钟惠民认为“从事出版是不会发财的”,但也能维持开销,维持一个文化人尊严的生活,享受一种简单规律的恬淡。在她眼中,大部分的文化人都是这么可爱。
  钟惠民认为好的编辑人员,也具备知识分子的特质。提供价值、指出理想、批判社会、做社会的良心。他(她)对书的选择,会对社会具有指引作用。
  在立绪文化的合作伙伴中,一部分是国外的小型独立出版公司,这些公司规模与立绪文化类似,但他们出版的书却总是很有影响力。由于经营理念相通,钟惠民乐于与他们交流,一起参加各地的小型书展,“大家喝喝咖啡,聊聊天,谈谈工作,很轻松,还有什么比享受工作更幸福的事情吗?”
  出版是创造性的工作,“享受工作”这种闲适的心情对这项工作大有裨益。“真正的效力会从闲适中产生,太讲究目标会失去目标;太讲究效率会失去效率,因为往往会舍本逐末;太盯着市场反而会失去市场,因为等市场反映出来的时候,时机总是就要过了,单从市场的需要来考虑,其结果经常是追着别人跑。”往往,自己的需要也可能是别人的需要,立绪文化从人的需要来规划出版,反而能洞察先机。倾听自己的声音,才能走自己的路。
其他文献
这是最叫我沉迷的一家书店。唐山书店催生于1980年代,一个反抗的年代。台湾社会一片躁动,激进的青年高呼改革的口号,旧世界被迫退场,而新的规则正待建立。以人文社科类书籍为大宗的唐山,打开了一扇知识的窗,引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眺望美丽新世界。  唐山位于台大对面巷内,隐身于一转角处的地下室,外头并无店招,仅在楼梯入口处,简陋地黏贴上“唐山书店”四个大字,时移事往,墙面斑驳,黑漆的字样也流于污损破落。循
期刊
提起绿色出版,人们就会联想起绿色和平组织报告里的一组数据:全球每年因纸浆伐树失去730万倾森林,相当于二秒钟一个足球场面积的森林被毁灭,因森林的减少造成温室气体增加,环境每况愈下。所以,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以森林为原材料的纸制品消耗,人类的生存环境将会面临灾难,而中国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耗纸国,无论从本国的利益出发,还是从世界的利益出发,都必须肩负起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重任。我们出版人是用纸的大
期刊
地球上被砍伐的树木,其中有40%被加工为纸浆,成为书本、杂志和纸张。  如今,地球上每年失去730万公顷的森林,也就是说,每两秒钟,就有一片足球场大小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森林的消失直接导致了动植物的灭绝,也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指出,每年由森林破坏而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到了总排放量的近1/5,这甚至超过了全球交通系统的排放量。  这就是国际环保组织“
期刊
浙江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为浙大社),植根于浙江大学这座著名高等学府和杭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得古越文化的熏陶,日益凸显出文化的魅力与生命力。  创立于1984年的浙大社,是集图书、期刊、数字、电子音像全方位、立体化出版功能于一身的部属综合性出版单位。至2008年底,浙大社累计出版各类高层次、高质量的学术专著、高校教材、工具书和高品味文化普及类读物8000多种,电子音像出版物800余种;300多种浙大
期刊
我在2003年出版《蝶道》的时候,第一次向出版社要求,希望内文纸使用环保纸或再生纸。但最后被出版社否决了,我并不太记得当时被否决的理由,大约是使用再生纸会影响照片质量之类的吧。这件事一直在我心底,让我思考许久,我每回拿着书本,心中都有一种难以摆脱的沉重。就像我认为诸如《迷蝶志》、《蝶道》、《家离水边那么近》这类书的版税不应归我所有,而应归大地所有一样,我以为这样的书,每卖出一本就加重身为写作者的责
期刊
台北第一个文学馆“纪州庵文学森林”,九月底开幕了。  位于同安街与水源快速道路交口的纪州庵,是日治时代料理亭。来自日本纪州的平松家族还在新店溪畔建造了这二层楼木屋,文人雅士流连于此,1949年台湾光复后转为公家宿舍。后来担任台大外文系教授的王文兴随父母定居于此,这里也成为他的代表作《家变》的主要场景。  标下纪州庵五年经营权的是耕耘文学/文学史多年的《文讯》总编辑封德评。为让文学贴近生活,她投入文
期刊
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前身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成立于1978年11月18日,承担着《中国大百科全书》部分编辑任务和全部校对、印制和发行任务。1995年10月11日,更名为东方出版中心。“从初期做一套76卷的大辞书转变为做普通图书,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型。”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总经理祝君波介绍说。    经过了三十三年的不懈努力和开拓进取,东方出版中心逐渐形成了以人文、社科学术著作为
期刊
“有声电影专号”极其要紧,它表明默片时代的结束,电影会说话了。美国人说“嘉宝开口了”,嘉宝是默片时代的电影明星。我们曾有一批默片明星,而现在除了搞电影史料的专业人员,谁还记得他们,能知道胡蝶、金焰是曾经的影后影帝就该表扬了。电影不像小说,电影是必须到电影院这个特定场合去领受它的艺术感染,小说就简单得多,随时随地都可以,古人怎么看书我们今天还是怎么看书,形式上几乎毫无改变。八十年前的电影是没有声音的
期刊
《胡志颖作品集》辑录了中国重要当代艺术家胡志颖的100余件代表性作品和他艺术生涯的相关资料,以及国内外艺术批评家、学者、策展人、经纪人关于其艺术的研究成果。此次由海风出版社将胡志颖代表性的作品结集成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作品集,刊行于世。胡志颖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代表人物之一,其艺术风格借鉴和融合了东西文化的不同元素,在民族传统艺术样式及精神的现代转换上贡献卓然,建立了独特艺术形式和个人风格。同
期刊
严韵形容自己是一个很快的人。但她却用一种很慢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日光夜景》。  在20多年前,台湾书市上大部分的书还是活版印刷,这是陪伴严韵长大而让她感觉非常熟悉的东西。当书都转为电脑平版印刷后,她强烈地感觉到两者之间的落差,“电脑排出来的字,我觉得很丑”。  作为翻译者的严韵拥有四十多本译作,而写诗的严韵的历史则可追溯至1997年。诗作累积到一定数量,她开始考虑出书的事情,“活版印刷”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