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是拥有自己事业的人,都有把这事业越做越大的意愿。在出版界,人人都希望拼尽全力制作出畅销书,且多多益善,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占一些份额,多圈几块地。当市场版图增大,出版实体也须随之扩大,招贤纳士,以应对越来越多的出版相关事务。这也许是多数出版人期待的一条主流路线。然而大千世界,亦存有他者,例如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绪文化)。
地处台湾新北市的立绪文化,是台湾数千家出版社中的一员。1995年1月,郝碧莲和钟惠民这两位年近不惑、有着许多共同爱好的女士,先后从正中书局跳出来,创立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郝碧莲是完全出资人、发行人,钟惠民则担任总编辑兼总经理。立绪文化经营人文、社科类书籍的出版,包涵“新世纪丛书”、“启蒙学丛书”、“太平洋世纪丛书”、“世界公民”、“分享丛书”这五大类出版内容,涵盖当代重要思潮、人文心灵、宗教、社会文化关怀、21世纪华人的角色前景、21世纪世界公民必要知识等选题。
立绪文化小而精干的团队、小规模经营的乐趣、精致的出版内容,给读者和业界留下深刻印象。
规模小,格局大
当提及创立当年出版界的今昔之比,钟惠民颇有感慨: “我们于1995年成立,那是延续7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各层面高度成长的时候,经济、文化、政治等百花齐放的局面,对形上知识还有一股追求的热诚,但毕竟也到了那样风潮的尾声,书市罗列着许多实用性书籍。立绪文化以较深层人文思考的书籍为主,在书市中也还算令人一新耳目,获得不少读者的肯定与鼓励。
但毕竟也到了社会翻转的时候,2000年以来,电子产品、网络时代的来临,改变了社会生活形态以及思考、阅读方式。快餐文化其实在上世纪也演化了许久,但今天更全面性。而近几年,却又让人感觉这个社会的面目全非。仿佛是一夕之间的事,它无所谓好或坏,只是时代不同了。在书市上看到的书,就有很大的不同,本来小众的更小众,而且分歧也越来越大。”
钟总编还表示:“社会上追求视觉上的美更甚以往,今天的阅读,不只是在阅读书籍的实质内容,更在于一种阅读上的感觉。纸本书籍的存在只有在它成为读者书架上的收藏品之后,才会赢得更多读者的青睐,它不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功能,因为它可由网络与电子产品来取代。书籍成为收藏品比知识阅读的价值,越来越高。”
对出版品的定位,钟惠民如此剖析:“我们希望延续大学教育中博雅教育的理念,培养一种通达的智能。或可以说是博雅阅读,或作为全人理念阅读,在出版内容上这是立绪所重视的区块。”基本上立绪文化是文人出版社,比较注重把个人嗜好带入出版,他们把对自我的要求,例如对知识的摄取、对生命深度探索的要求等,反映在对出版的要求上。“我们想要了解这个世界,除了我们自己的国家、乡土,我们还想了解这个世界的其它国家、其它国家的人类、其它地区的事务。我相信,有很多人也有像我这样的渴望。”
因此立绪文化陆续推出带有强烈人文特色的书籍。如《一个犹太人的反省》反映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纠结几十年的生存权问题;“扎伊尔德的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相关何处”、“扎伊尔德流亡之书”等一系列著作,则是扎伊尔德作为反殖民主义重要学者最真挚和犀利的呐喊;《哭泣的橄榄树》讲述战争下巴勒斯坦难民的流离失所;《塔利班与女裁缝》呈现伊斯兰教践踏女权的情况下,女性求生的故事,以及在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社会现状……
在纷繁的书市中,很多好书在激烈竞争中稀释了彼此的能量,使得其难得的光芒最终相互抵消,始终独树一帜的立绪文化却总能在这股奇怪风潮下脱颖而出。今年8月,立绪文化出版的《老年之书》被诚品书店选为当月选书特别推荐,《中国时报》对此书也加以评介。
钟惠民谈到这本书的出版时说:“这些年,我们和我们的读者也进入了前老年阶段,而其它许许多多中年知识群体也进入这一阶段,他们不再是弱势,不再是社会的边缘人,他们还有充分的社会资源,还有创造能力,有很大的社会功能。立绪开始考虑这方面的议题,作为前老年阶段的我们,很容易洞悉社会的脉动与需要,跳脱以往老人关心的医疗保健、养生的传统需求,而是提供文学这种形而上的心灵慰藉。”
以“小”著称的立绪文化,在成立的头五年出书不过百本,当时有人形容此数量的书“丢进书海,一溜烟就消失在茫茫书海中”。此后,立绪文化依然“慢悠悠”地推出新书,不争不抢,不慌不忙。“出版工作不是饮料工厂的固定生产线,更不可量产。每一本书都是新的思考,新的开始。”钟惠民如是说。凭借质量重于泰山的精神,这些精挑细选的人文关怀、宗教思潮作品,在学术界与知识精英中培养出一批忠实的阅读群体,甚至不少大学教授指定立绪文化的书为教科书,很有以小博大的气势。
新世纪网络时代的来临,大大改变了社会生活形态以及人的思考方式,正如钟惠民所言,快餐文化在今天演化得既充分又全面,书市出现了两个极端,大众畅销的泡沫越来越大,而小众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小。在“小众的更小众,而且分歧也越来越大”之时,立绪文化亦面临挑战。出版社面对的是更精致化、要求更高的读者,“我们常常会在社会的某个角落碰触到一些让人惊奇、深藏不露的高人,比照那些众声喧哗的人,他们更让我们尊敬。”这样的人越来越多,立绪在出版上就必须更谨慎,追求更精确、更经典的内容。
在书的宣传和营销方面,钟惠民坦言做得不够好,这时“只让书自己说话”。有人看到立绪文化的书后,质疑他们是反市场,其实不然,立绪一直肯定市场自有其参考价值,只不过他们用特有的方式,或取其精华,或以之反鉴,让出版品更受瞩目。
小团队,大智慧
在立绪文化的出版原则中,“绝对不扩充”是最重要的一条。从创立那一年起,立绪的员工只有包括钟惠民在内的两位编辑,加上发行人郝碧莲,总共3人,这样的状况维持了2年;第三年起立绪文化新增了一位会计兼出货;第五年新进一名营销人员兼仓库管理员;到2011年,立绪文化含发行人在内总共有员工7人。会计、出货员、营销人员、仓库管理员都是公司运作必须备齐的人员,作为出版社核心的编辑,则在十几年时间中只增加了2名。“以后也不增加人了”,钟惠民说。
“6、7个人的规模,可以维持工作质量,充分享受工作乐趣,个人的整体感就变得强烈,成就感也比较高。规模大了就必须向商业低头,有各种顾虑,很难在工作中得到满足。”在钟惠民看来,自愿“小”是一种美德,一种自信。“人们经常是趋大耻小,可是,要大、要多是人自然的期待,只有经过文明的洗礼,获得大自在的人才能体味小的实质价值。”初级工业社会大都追逐“大”,经过后工业社会的沉淀,进入高度民主社会之后,个人要求得到更多的尊重,“大”反而不是主流。反观欧洲先进国度的文化生活,他们长期以来培养出自己的文化自信,形成了成熟的文化,其适当的火候散发出特有的魅力,钟惠民以“小”为美德的期许不无道理,而对于立绪文化这样的人文出版社,“小”而精致,则是最适合不过的经营方式。
对立绪的团队来说,从事出版是一种实现人性化与人文情趣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难以用“大规模”实现的。十几年来,立绪文化一直在控制扩大公司的规模,小规模直接面对核心事务,不做超出自身能力的事。“人事的增加常常意味着需要花更多时间、更多心思、更多金钱去做更多的事情,这样人性化和人文情趣就谈不上了。”
台湾出版业薪资低,但仍有很多人才投入到这一行业,这些人对知识怀有敬意,淡泊名利,是一群富有质感的编辑。钟惠民认为“从事出版是不会发财的”,但也能维持开销,维持一个文化人尊严的生活,享受一种简单规律的恬淡。在她眼中,大部分的文化人都是这么可爱。
钟惠民认为好的编辑人员,也具备知识分子的特质。提供价值、指出理想、批判社会、做社会的良心。他(她)对书的选择,会对社会具有指引作用。
在立绪文化的合作伙伴中,一部分是国外的小型独立出版公司,这些公司规模与立绪文化类似,但他们出版的书却总是很有影响力。由于经营理念相通,钟惠民乐于与他们交流,一起参加各地的小型书展,“大家喝喝咖啡,聊聊天,谈谈工作,很轻松,还有什么比享受工作更幸福的事情吗?”
出版是创造性的工作,“享受工作”这种闲适的心情对这项工作大有裨益。“真正的效力会从闲适中产生,太讲究目标会失去目标;太讲究效率会失去效率,因为往往会舍本逐末;太盯着市场反而会失去市场,因为等市场反映出来的时候,时机总是就要过了,单从市场的需要来考虑,其结果经常是追着别人跑。”往往,自己的需要也可能是别人的需要,立绪文化从人的需要来规划出版,反而能洞察先机。倾听自己的声音,才能走自己的路。
地处台湾新北市的立绪文化,是台湾数千家出版社中的一员。1995年1月,郝碧莲和钟惠民这两位年近不惑、有着许多共同爱好的女士,先后从正中书局跳出来,创立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郝碧莲是完全出资人、发行人,钟惠民则担任总编辑兼总经理。立绪文化经营人文、社科类书籍的出版,包涵“新世纪丛书”、“启蒙学丛书”、“太平洋世纪丛书”、“世界公民”、“分享丛书”这五大类出版内容,涵盖当代重要思潮、人文心灵、宗教、社会文化关怀、21世纪华人的角色前景、21世纪世界公民必要知识等选题。
立绪文化小而精干的团队、小规模经营的乐趣、精致的出版内容,给读者和业界留下深刻印象。
规模小,格局大
当提及创立当年出版界的今昔之比,钟惠民颇有感慨: “我们于1995年成立,那是延续7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各层面高度成长的时候,经济、文化、政治等百花齐放的局面,对形上知识还有一股追求的热诚,但毕竟也到了那样风潮的尾声,书市罗列着许多实用性书籍。立绪文化以较深层人文思考的书籍为主,在书市中也还算令人一新耳目,获得不少读者的肯定与鼓励。
但毕竟也到了社会翻转的时候,2000年以来,电子产品、网络时代的来临,改变了社会生活形态以及思考、阅读方式。快餐文化其实在上世纪也演化了许久,但今天更全面性。而近几年,却又让人感觉这个社会的面目全非。仿佛是一夕之间的事,它无所谓好或坏,只是时代不同了。在书市上看到的书,就有很大的不同,本来小众的更小众,而且分歧也越来越大。”
钟总编还表示:“社会上追求视觉上的美更甚以往,今天的阅读,不只是在阅读书籍的实质内容,更在于一种阅读上的感觉。纸本书籍的存在只有在它成为读者书架上的收藏品之后,才会赢得更多读者的青睐,它不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功能,因为它可由网络与电子产品来取代。书籍成为收藏品比知识阅读的价值,越来越高。”
对出版品的定位,钟惠民如此剖析:“我们希望延续大学教育中博雅教育的理念,培养一种通达的智能。或可以说是博雅阅读,或作为全人理念阅读,在出版内容上这是立绪所重视的区块。”基本上立绪文化是文人出版社,比较注重把个人嗜好带入出版,他们把对自我的要求,例如对知识的摄取、对生命深度探索的要求等,反映在对出版的要求上。“我们想要了解这个世界,除了我们自己的国家、乡土,我们还想了解这个世界的其它国家、其它国家的人类、其它地区的事务。我相信,有很多人也有像我这样的渴望。”
因此立绪文化陆续推出带有强烈人文特色的书籍。如《一个犹太人的反省》反映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纠结几十年的生存权问题;“扎伊尔德的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相关何处”、“扎伊尔德流亡之书”等一系列著作,则是扎伊尔德作为反殖民主义重要学者最真挚和犀利的呐喊;《哭泣的橄榄树》讲述战争下巴勒斯坦难民的流离失所;《塔利班与女裁缝》呈现伊斯兰教践踏女权的情况下,女性求生的故事,以及在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社会现状……
在纷繁的书市中,很多好书在激烈竞争中稀释了彼此的能量,使得其难得的光芒最终相互抵消,始终独树一帜的立绪文化却总能在这股奇怪风潮下脱颖而出。今年8月,立绪文化出版的《老年之书》被诚品书店选为当月选书特别推荐,《中国时报》对此书也加以评介。
钟惠民谈到这本书的出版时说:“这些年,我们和我们的读者也进入了前老年阶段,而其它许许多多中年知识群体也进入这一阶段,他们不再是弱势,不再是社会的边缘人,他们还有充分的社会资源,还有创造能力,有很大的社会功能。立绪开始考虑这方面的议题,作为前老年阶段的我们,很容易洞悉社会的脉动与需要,跳脱以往老人关心的医疗保健、养生的传统需求,而是提供文学这种形而上的心灵慰藉。”
以“小”著称的立绪文化,在成立的头五年出书不过百本,当时有人形容此数量的书“丢进书海,一溜烟就消失在茫茫书海中”。此后,立绪文化依然“慢悠悠”地推出新书,不争不抢,不慌不忙。“出版工作不是饮料工厂的固定生产线,更不可量产。每一本书都是新的思考,新的开始。”钟惠民如是说。凭借质量重于泰山的精神,这些精挑细选的人文关怀、宗教思潮作品,在学术界与知识精英中培养出一批忠实的阅读群体,甚至不少大学教授指定立绪文化的书为教科书,很有以小博大的气势。
新世纪网络时代的来临,大大改变了社会生活形态以及人的思考方式,正如钟惠民所言,快餐文化在今天演化得既充分又全面,书市出现了两个极端,大众畅销的泡沫越来越大,而小众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小。在“小众的更小众,而且分歧也越来越大”之时,立绪文化亦面临挑战。出版社面对的是更精致化、要求更高的读者,“我们常常会在社会的某个角落碰触到一些让人惊奇、深藏不露的高人,比照那些众声喧哗的人,他们更让我们尊敬。”这样的人越来越多,立绪在出版上就必须更谨慎,追求更精确、更经典的内容。
在书的宣传和营销方面,钟惠民坦言做得不够好,这时“只让书自己说话”。有人看到立绪文化的书后,质疑他们是反市场,其实不然,立绪一直肯定市场自有其参考价值,只不过他们用特有的方式,或取其精华,或以之反鉴,让出版品更受瞩目。
小团队,大智慧
在立绪文化的出版原则中,“绝对不扩充”是最重要的一条。从创立那一年起,立绪的员工只有包括钟惠民在内的两位编辑,加上发行人郝碧莲,总共3人,这样的状况维持了2年;第三年起立绪文化新增了一位会计兼出货;第五年新进一名营销人员兼仓库管理员;到2011年,立绪文化含发行人在内总共有员工7人。会计、出货员、营销人员、仓库管理员都是公司运作必须备齐的人员,作为出版社核心的编辑,则在十几年时间中只增加了2名。“以后也不增加人了”,钟惠民说。
“6、7个人的规模,可以维持工作质量,充分享受工作乐趣,个人的整体感就变得强烈,成就感也比较高。规模大了就必须向商业低头,有各种顾虑,很难在工作中得到满足。”在钟惠民看来,自愿“小”是一种美德,一种自信。“人们经常是趋大耻小,可是,要大、要多是人自然的期待,只有经过文明的洗礼,获得大自在的人才能体味小的实质价值。”初级工业社会大都追逐“大”,经过后工业社会的沉淀,进入高度民主社会之后,个人要求得到更多的尊重,“大”反而不是主流。反观欧洲先进国度的文化生活,他们长期以来培养出自己的文化自信,形成了成熟的文化,其适当的火候散发出特有的魅力,钟惠民以“小”为美德的期许不无道理,而对于立绪文化这样的人文出版社,“小”而精致,则是最适合不过的经营方式。
对立绪的团队来说,从事出版是一种实现人性化与人文情趣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难以用“大规模”实现的。十几年来,立绪文化一直在控制扩大公司的规模,小规模直接面对核心事务,不做超出自身能力的事。“人事的增加常常意味着需要花更多时间、更多心思、更多金钱去做更多的事情,这样人性化和人文情趣就谈不上了。”
台湾出版业薪资低,但仍有很多人才投入到这一行业,这些人对知识怀有敬意,淡泊名利,是一群富有质感的编辑。钟惠民认为“从事出版是不会发财的”,但也能维持开销,维持一个文化人尊严的生活,享受一种简单规律的恬淡。在她眼中,大部分的文化人都是这么可爱。
钟惠民认为好的编辑人员,也具备知识分子的特质。提供价值、指出理想、批判社会、做社会的良心。他(她)对书的选择,会对社会具有指引作用。
在立绪文化的合作伙伴中,一部分是国外的小型独立出版公司,这些公司规模与立绪文化类似,但他们出版的书却总是很有影响力。由于经营理念相通,钟惠民乐于与他们交流,一起参加各地的小型书展,“大家喝喝咖啡,聊聊天,谈谈工作,很轻松,还有什么比享受工作更幸福的事情吗?”
出版是创造性的工作,“享受工作”这种闲适的心情对这项工作大有裨益。“真正的效力会从闲适中产生,太讲究目标会失去目标;太讲究效率会失去效率,因为往往会舍本逐末;太盯着市场反而会失去市场,因为等市场反映出来的时候,时机总是就要过了,单从市场的需要来考虑,其结果经常是追着别人跑。”往往,自己的需要也可能是别人的需要,立绪文化从人的需要来规划出版,反而能洞察先机。倾听自己的声音,才能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