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同层次院校开展校际线下共享课程,这在共享各方教学资源、拓宽学科专业互补以及开展校际学术交流等方面都是积极的尝试。江西共青科教城各高校在教育厅的组织下,校际共享课程的开设正在稳步推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何统筹各方资源,着手校际线下课程的保障机制研究,这对项目的长远、健康和良性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城;课程共享;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8-00-02
開放性和共享性是“大学城”本质的内涵,在欧美,“大学城”被视作自然形成的教育现象,很少有专门的研究;对“大学城”的关注也侧重于大学城如何实现与社区的融合、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的互动发展,以及“大学城”的发展规划等方面。
在国内,与“大学城”及“教育资源共享”相关联的研究主题在2001年开始得到广泛关注,有关“大学城”及“教育资源共享”的研究集中在硬件设施共享和线上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两大方面[1]。硬件设施共享的研究又主要侧重于图书文献、体育设施和后勤资源三大领域;线上课程资源的共享研究主要集中在平台建设研究、共享机制研究与实施效果研究。在“大学城”线下共享课程研究方面,龚理专等(2010)以岳麓山大学城为例介绍了校际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资源共享的实践与思考[2];施美华等(2014)以上海松江大学城为例,提出了教学资源共享包括教学资源的开放、引入、合作以及共建共用等深度共享思路;尤爱焜等(2019)介绍了福州大学城在福建省高校教育联盟的指导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推动大学城高校学生的跨校修读、学分互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研究或在宏观上研究教育资源共享的内容、方式与实现途径,或在微观上介绍具体课程资源共享的做法与经验,问题与对策;但针对如何构建跨校线下共享课程的保障机制少有研究[3]。
一、共青科教城共享课程概述
从2018年秋季开始,江西省教育厅在赣江新区共青城6所独立学院开展了校际学分认定和转换试点,学生可以跨校选修各试点学校开设的优势特色共享课程,学习结束并考核合格后获得的学分可记入学籍系统。参与此次实施校际线下共享课程的有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这6所独立学院开设了13门校际线下共享课程,共有1 054人次学生在网上完成了跨校选课。10月,共青城市各高校校际线下共享课程已正式开课。
共青科教城的线下共享课程一经推出,各高校师生的参与热情高涨,目前已运行了三个学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也在运行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
(一)缺少多方激励
各校对校际线下共享课程的激励措施不够,主要是课程津贴的提高。做好校际线下共享课程实施的各项保障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缺少课程建设激励保障措施[4]。对校际线下共享课程教学效果好的课程,高校可在精品课程申报推荐、教改课题立项时予以进一步支持。
(二)教学过程管理存在一定困难
尚未建立专门校际线下共享课程质量监控机制,缺乏自我管理机制;没有专门的督查人员进行及时的检查、确认。未及时对共享课程的教材、教案、PPT等教学材料进行检查,无法了解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提问、笔记、作业、课堂表现等具体情况,未对选修了该共享课程学生的平时成绩评定要求进行规范,在学期中未对选课学生进行满意度测评[5]。
(三)课程体系还不够丰富
课程建设方式大多都是单门课程,缺乏课程群的联合建设。联合建设的共享课程可以一门课程为核心组成相互联系的紧密课程群,各门课程内容需相互贯通、承前启后,也可在同一专业中选出不同课程按门类顺序开设。
(四)平台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6所高校确定本校排课时间通常在当学期开始前一周,而校际线下共享课程的选修常在上一个学期末,可能出现学生选课冲突。此外,目前的跨校选课系统无法对选课学生的共享课程与本校已修课程进行有效筛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选课造成教学资源浪费。
二、保障机制建设
(一)共享理念保障
参与各校应统一课程共享理念,高度认识校际线下共享课程开设的意义,紧紧围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充分发挥校际线下共享课程的示范作用,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推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参与高校要打破传统的思想束缚,在新形势下发展校际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逐步达成开放包容、协作共赢的办学共识。如何让学科专业的共建共享深入人心,这是目前线下跨校共享课程能否成长壮大的迫切任务。
(二)顶层设计保障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校际共享课程给予资金及政策支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可以组织整合社会第三方资源,对线下共享课程给予建设的硬件支持、软件支撑和有关技术服务。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及协调下,各参与高校也应从顶层设计上建章立制,给予制度配套及激励措施,并动员教师与科研团队构建校建专业协作与联络机制,定期开展教研交流活动。
(三)管理组织保障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协作平台,各参与高校也应同时设立协作与管理机构,负责校际共享课程的具体实施与日常管理。管理组织保障是日常教学协调与监控的重要抓手,只有日常运行与管理到位,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开展。要把跨校线下共享课程纳入本校统一的教学管理,才不致于使共享课程游离在正常教学活动之外,毕竟目前共青科教城的线下跨校共享课程都是以周末等时间为主,这样不致于使线下共享课程与本校专业课程相冲突。如何构建一套合理、高效、共赢的运行机制,是线下共享课程得以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 (四)专项资金保障
各校应对已开设的校际线下共享课程的经费开支列入学校常规教育经费开支范围,并对已开设的校际线下共享课程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和保障,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共享课程建设有稳定、持续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也让教学团队对跨校线下共享课程的教学没有后顾之忧。在课时津贴方面,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院对开设校际线下共享课程给予双倍课时津贴激励。
(五)评价体系保障
要持续保证跨校线下共享课程的质量,必须引入良性、动态的课程准入及退出机制,因此必须构建科学的团队与课程的评价机制。跨校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进行满意度测评比校内的课程测评难度更大;不同学校的测量方法和测评指标不同,评价实施的时间点、实施程序和测评途径不同,对测评结果的使用与奖惩更不同,这就需要建立统一的测评体系。所以,如何构建基于学校为主体的内部评估及基于第三方为主体的中介或大众评估相结合的复合型评价机制,是跨校线下共享课程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
(六)技术平台保障
管理部门应推出相适应的技术平台保障共享课程开设的日常管理,平台的数据应与各校教务系统实际数据对接。目前的管理平台还应进一步完善有关功能,如对于选修校际线下共享课程学生的学科专业进行筛选,同一专业的学生不可选择与本校已开设并修得学分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的共享课程;选课后发现与本校课程冲突的学生可在选课系统中退选,并重新选课。
(七)公共服务保障
目前,影响跨校线下课程正常运转的另一大现实因素是物理空间距离所带来的各种信息不对称,各种突发状况等都将大大影响师生的出勤率。地方政府如何在科教城的线下共享课程实施过程中,提供周全而又强大的公共服务,这也是保障线下课程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优化的对策
(一)教育主管部门
应从宏观上做好推进校际共享课程的顶层设计,建立产权保护机制,推动校际联合培养和学分互认,建立校际共享课程实施的过程监控与评价机制。
(二)参与高校
参与高校要积极推进特色专业与优势学科参与校际课程共享,同时建立合理的课程准入与退出机制,保障共享课程的质量与效果。
(三)教师
教师应根据校际线下共享课程的开设要求,结合自身教育背景、学科专业、能力特长以及兴趣爱好等,设计出学科前沿、观念新颖、内容有趣并且学生喜爱的校际共享课程。
(四)学生
学生应持多元开放的心态,积极体验邻校的特色课程及优势学科;选课后做到有始有终,分配好时间调整好学习进度。
(五)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可以从政策支持、交通配套等方面给予区域性校际共享线下课程提供保障。在前期只对参与高校的学生开放共享课程,待运行成熟后,政府可以借鉴并投入建设,后期可以考虑向市民与公众开放[6]。
跨校线下共享课程的保障机制研究,对推进共青科教城跨校线下共享课程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有一定的价值;对科教城下一阶段进一步扩大共享教育资源如学术讲座、实践项目、辅修專业、交换生等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对其他地区“大学城”的校际资源共享也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边颖,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4(8):127-128.
[2]龚理专,等.校际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资源共享的实践与思考——以湖南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0(1):37-39.
[3]曾俊俊.基于校际合作的通识课程资源共享研究[J].知识经济,2018(6):141-142.
[4]方静.常州高职园区校际合作共建共享课程教学资源库的路径分析——以高职旅游大类专业课程为例[J].职教通讯,2018(10)37-42.
[5]张建桥.论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校际共享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学刊,2017(6):138-139.
[6]程家飞.江苏省大学城校际间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共享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责任编辑:林丽华)
关键词:大学城;课程共享;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8-00-02
開放性和共享性是“大学城”本质的内涵,在欧美,“大学城”被视作自然形成的教育现象,很少有专门的研究;对“大学城”的关注也侧重于大学城如何实现与社区的融合、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的互动发展,以及“大学城”的发展规划等方面。
在国内,与“大学城”及“教育资源共享”相关联的研究主题在2001年开始得到广泛关注,有关“大学城”及“教育资源共享”的研究集中在硬件设施共享和线上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两大方面[1]。硬件设施共享的研究又主要侧重于图书文献、体育设施和后勤资源三大领域;线上课程资源的共享研究主要集中在平台建设研究、共享机制研究与实施效果研究。在“大学城”线下共享课程研究方面,龚理专等(2010)以岳麓山大学城为例介绍了校际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资源共享的实践与思考[2];施美华等(2014)以上海松江大学城为例,提出了教学资源共享包括教学资源的开放、引入、合作以及共建共用等深度共享思路;尤爱焜等(2019)介绍了福州大学城在福建省高校教育联盟的指导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推动大学城高校学生的跨校修读、学分互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研究或在宏观上研究教育资源共享的内容、方式与实现途径,或在微观上介绍具体课程资源共享的做法与经验,问题与对策;但针对如何构建跨校线下共享课程的保障机制少有研究[3]。
一、共青科教城共享课程概述
从2018年秋季开始,江西省教育厅在赣江新区共青城6所独立学院开展了校际学分认定和转换试点,学生可以跨校选修各试点学校开设的优势特色共享课程,学习结束并考核合格后获得的学分可记入学籍系统。参与此次实施校际线下共享课程的有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这6所独立学院开设了13门校际线下共享课程,共有1 054人次学生在网上完成了跨校选课。10月,共青城市各高校校际线下共享课程已正式开课。
共青科教城的线下共享课程一经推出,各高校师生的参与热情高涨,目前已运行了三个学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也在运行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
(一)缺少多方激励
各校对校际线下共享课程的激励措施不够,主要是课程津贴的提高。做好校际线下共享课程实施的各项保障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缺少课程建设激励保障措施[4]。对校际线下共享课程教学效果好的课程,高校可在精品课程申报推荐、教改课题立项时予以进一步支持。
(二)教学过程管理存在一定困难
尚未建立专门校际线下共享课程质量监控机制,缺乏自我管理机制;没有专门的督查人员进行及时的检查、确认。未及时对共享课程的教材、教案、PPT等教学材料进行检查,无法了解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提问、笔记、作业、课堂表现等具体情况,未对选修了该共享课程学生的平时成绩评定要求进行规范,在学期中未对选课学生进行满意度测评[5]。
(三)课程体系还不够丰富
课程建设方式大多都是单门课程,缺乏课程群的联合建设。联合建设的共享课程可以一门课程为核心组成相互联系的紧密课程群,各门课程内容需相互贯通、承前启后,也可在同一专业中选出不同课程按门类顺序开设。
(四)平台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6所高校确定本校排课时间通常在当学期开始前一周,而校际线下共享课程的选修常在上一个学期末,可能出现学生选课冲突。此外,目前的跨校选课系统无法对选课学生的共享课程与本校已修课程进行有效筛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选课造成教学资源浪费。
二、保障机制建设
(一)共享理念保障
参与各校应统一课程共享理念,高度认识校际线下共享课程开设的意义,紧紧围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充分发挥校际线下共享课程的示范作用,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推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参与高校要打破传统的思想束缚,在新形势下发展校际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逐步达成开放包容、协作共赢的办学共识。如何让学科专业的共建共享深入人心,这是目前线下跨校共享课程能否成长壮大的迫切任务。
(二)顶层设计保障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校际共享课程给予资金及政策支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可以组织整合社会第三方资源,对线下共享课程给予建设的硬件支持、软件支撑和有关技术服务。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及协调下,各参与高校也应从顶层设计上建章立制,给予制度配套及激励措施,并动员教师与科研团队构建校建专业协作与联络机制,定期开展教研交流活动。
(三)管理组织保障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协作平台,各参与高校也应同时设立协作与管理机构,负责校际共享课程的具体实施与日常管理。管理组织保障是日常教学协调与监控的重要抓手,只有日常运行与管理到位,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开展。要把跨校线下共享课程纳入本校统一的教学管理,才不致于使共享课程游离在正常教学活动之外,毕竟目前共青科教城的线下跨校共享课程都是以周末等时间为主,这样不致于使线下共享课程与本校专业课程相冲突。如何构建一套合理、高效、共赢的运行机制,是线下共享课程得以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 (四)专项资金保障
各校应对已开设的校际线下共享课程的经费开支列入学校常规教育经费开支范围,并对已开设的校际线下共享课程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和保障,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共享课程建设有稳定、持续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也让教学团队对跨校线下共享课程的教学没有后顾之忧。在课时津贴方面,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院对开设校际线下共享课程给予双倍课时津贴激励。
(五)评价体系保障
要持续保证跨校线下共享课程的质量,必须引入良性、动态的课程准入及退出机制,因此必须构建科学的团队与课程的评价机制。跨校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进行满意度测评比校内的课程测评难度更大;不同学校的测量方法和测评指标不同,评价实施的时间点、实施程序和测评途径不同,对测评结果的使用与奖惩更不同,这就需要建立统一的测评体系。所以,如何构建基于学校为主体的内部评估及基于第三方为主体的中介或大众评估相结合的复合型评价机制,是跨校线下共享课程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
(六)技术平台保障
管理部门应推出相适应的技术平台保障共享课程开设的日常管理,平台的数据应与各校教务系统实际数据对接。目前的管理平台还应进一步完善有关功能,如对于选修校际线下共享课程学生的学科专业进行筛选,同一专业的学生不可选择与本校已开设并修得学分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的共享课程;选课后发现与本校课程冲突的学生可在选课系统中退选,并重新选课。
(七)公共服务保障
目前,影响跨校线下课程正常运转的另一大现实因素是物理空间距离所带来的各种信息不对称,各种突发状况等都将大大影响师生的出勤率。地方政府如何在科教城的线下共享课程实施过程中,提供周全而又强大的公共服务,这也是保障线下课程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优化的对策
(一)教育主管部门
应从宏观上做好推进校际共享课程的顶层设计,建立产权保护机制,推动校际联合培养和学分互认,建立校际共享课程实施的过程监控与评价机制。
(二)参与高校
参与高校要积极推进特色专业与优势学科参与校际课程共享,同时建立合理的课程准入与退出机制,保障共享课程的质量与效果。
(三)教师
教师应根据校际线下共享课程的开设要求,结合自身教育背景、学科专业、能力特长以及兴趣爱好等,设计出学科前沿、观念新颖、内容有趣并且学生喜爱的校际共享课程。
(四)学生
学生应持多元开放的心态,积极体验邻校的特色课程及优势学科;选课后做到有始有终,分配好时间调整好学习进度。
(五)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可以从政策支持、交通配套等方面给予区域性校际共享线下课程提供保障。在前期只对参与高校的学生开放共享课程,待运行成熟后,政府可以借鉴并投入建设,后期可以考虑向市民与公众开放[6]。
跨校线下共享课程的保障机制研究,对推进共青科教城跨校线下共享课程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有一定的价值;对科教城下一阶段进一步扩大共享教育资源如学术讲座、实践项目、辅修專业、交换生等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对其他地区“大学城”的校际资源共享也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边颖,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4(8):127-128.
[2]龚理专,等.校际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资源共享的实践与思考——以湖南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0(1):37-39.
[3]曾俊俊.基于校际合作的通识课程资源共享研究[J].知识经济,2018(6):141-142.
[4]方静.常州高职园区校际合作共建共享课程教学资源库的路径分析——以高职旅游大类专业课程为例[J].职教通讯,2018(10)37-42.
[5]张建桥.论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校际共享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学刊,2017(6):138-139.
[6]程家飞.江苏省大学城校际间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共享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责任编辑:林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