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岳阳楼记》中的景物描写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ke594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文教参上提到,《岳陽楼记》中的三、四两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分别表现“迁客骚人”览物而悲和览物而喜的思想感情。不少资料书在提及《岳阳楼记》中此处的景物描写与人物(“迁客骚人”)的情感关系时,也提到是洞庭湖的“气象万千”之景观使得“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并提之以“触景生情”来分析。但是,我认为,我们在理解这两个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与“迁客骚人”的情感关系时,如果单纯地把它当作是引发“迁客骚人”产生或喜或悲的情感触发物来理解,认定“迁客骚人”在这样或那样的自然环境(景物)下一定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内心感受,则见得有些牵强。
  有句话叫:“人逢喜事精神爽。”一个人在心情高兴、愉快与否,直接影响着他眼中的景物的色彩。此正所谓是“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果“迁客骚人”面对“浊浪排空”的洞庭湖景时,产生“以己悲”的感受还是可以理解的话(因为他们本身是“迁客骚人”),那么,作为“迁客骚人”的登楼者面对“春和景明”的洞庭湖景而产生“其喜洋洋者的感受”就难于自圆其说了。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应该先有情,才会有景,而不应先有景,而使人生情(如果有的话,那么这样的景,也应该具有类似“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景物体验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受)。由此看来,是不是范仲淹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呢?答案是否定的。这要从范仲淹此文中景物描写的隐晦内涵谈起。因为这两段中的景物描写,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景物描写,它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具体说来,我们在理解第三段的景物描写时,首先,应当将其看作是于“迁客骚人”不利的政治环境。其次,具体到细节内容时,如“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此句,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乌云笼罩,黑暗阴晦政治环境的象征,它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气候的总体写照。至于“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则象征着黑恶势力恣意横行。“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则象征着君王受蔽,将星隐退,正义力量不得彰显。“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象征的则是正常的秩序被打乱,忠臣义士遭打击。“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则象征着在暗无天日的特殊时期,奸臣当道,小人得志。
  同样,在理解第四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时,也不妨作相应的联想。首先应将这段中的景物描写看作是于“迁客骚人”有利的政治形势。譬如“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它象征着举国上下,安定平和的政治时机;“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则象征着在这种开明的政治环境之中,有志之士已能各得其所,各展其才。“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象征的则是国家的各种弊制革除之后,焕然一新的政治面貌。在这样一种于己有利的政治环境,“迁客骚人”自然能够看到希望,其产生喜出望外的心情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他文献
1、活动背景分析  对于传统的作文教学,我们习惯于把作文题目写在黑板上,然后把写作时的注意点说一下,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写,我上学时,老师就是这样做的。等自己做了老师之后,我也这样教我的学生,但通过几次作文,学生写的东西都不理想,要么文采显得干瘪,要么写的东西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写刻苦学习,学生还会写什么晚上村子里有电影,但小明不去看,在家里学习,要知道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写这样的例子了,没想到将近
期刊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其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习惯和创新能力。即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并使之形成创新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其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是在更新观念、更新自我的过程中培养他们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精神。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故意设疑,阻塞思路,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努力
期刊
一、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胡锦涛主席在“十六大”的讲话中已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策略。同理,学校教育也应该以教育学生为本。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
期刊
一、语言要规范、优美  教师的职业语言是普通话,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音调和谐,节奏明快,韵律优美的普通话,用以朗读、讲课,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富有音乐色彩的美妙意境。在语文课上,用普通话读出作者的情感,体会主人公的思想境界。在美文的熏陶中学生的崇高理想得以加深,文学修养得以提高,审美体验得以加强,语文兴趣更加浓厚。教学中推广使用普通话,使学
期刊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品读、赏析《枫桥夜泊》描绘的画面,领略诗中悲凉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正如备课时预设的一样,学生们不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而且理解了诗的意思,领悟了诗人凝重孤寂的思想感情。可是就在理解诗意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对于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作者描写的是深秋夜晚的景,可有个学生却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清晨的景。“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我让学生讨论,得
期刊
一是语文老师在课前与作品的情感交流。应该说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精神内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关键在于我们怎样驾御这种魅力,将它收入囊中。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语文老师一定要先让自己感受到这一点:语文带给我们的是一首首感人的诗,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一曲曲优美的旋律。在讲解初二的一篇文章《陋室铭》之前,我读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
期刊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使问题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具体说,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读透教材,巧设问题  教师在问题设计前,首先要深入思考教学内容,透彻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基础,以教
期刊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语文课更是如此。段力佩先生曾经说:“要使课堂始终吸引学生,使大家人在课堂,心也在课堂,感到课堂上有无穷的乐趣。”教师的艺术魅力越大,课堂就越有味,教学效果就越好。如何使课堂生味?我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体会。   一、导语生趣   常言道:好戏看开头。导语如同戏的序幕,序幕一拉开,就让学生进入了某种气氛或情趣中,从而有助于新课的学习。好的开头,应如高手对弈,第一着就能为全局的胜
期刊
一、激发兴趣  1、開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儿童是用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如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名胜古迹、工厂,参与班内联欢会、故事会、学校的运动会、社会上的各种公益活动、郊外踏青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注重积累素材  为了更好地利用每次活动获得的材料,活动之后,让学生用日记或随笔的形式把活动写下来,并写出所感所想。这样就开拓
期刊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