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比较探究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ps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剖析现今中国社会出现的收入分配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初次分配”、“再分配”的性质进行探究,辨析收入分配领域的主要矛盾,找到“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收入分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一、关于“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性质探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经济繁荣发展的背后,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成为当前影响社会安全和谐稳定的负面因素。根据统计,基尼系数从2000年以来长期处于0.4以上,甚至有学界学者讨论超过0.5至0.6,虽然统计数据受到抽样样本、收入类型(财产收入)、地域区别等因素的干扰,但总体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判断是学界的共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全局的、长远的、根本性的战略思维做出判断,我国要在2035年迈入中等发达国家,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也就要求我们可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成功跨入“中等收入陷阱”,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健康有序。
  二、关于收入分配领域主要矛盾的性质辨析
  解决收入分配的主要矛盾,农村人口增收问题,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和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不光要解决表面问题,也要从理论追根溯源,治标治本。
  从现实出发,中国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的重要方面是城乡收入差距和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理论界对于形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归根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由城乡二元经济体向城市一元经济体转变。分配制度、所有制结构改革后,出现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的现象。“工农品剪刀差”以及户籍制度改革,一方面引导农民工成为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一方面为劳动力转移创造制度条件。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要素禀赋”观点,优胜劣汰,工业部门的产品价格高于农产品,发展工业可以创造出更高的价值,那么这种现象就是合理的,但实际现实的三农问题难以靠市场自身解决。人类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采取商品经济的形式,最初的原因为追求生产效率的高度发展,而在社会分配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进行的,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使价值有着自己独立的作用、存在形式和运动方式,承载价值的实体就是货币。货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功能出现的,换言之,是为了交换更加便利而出现对劳动价值的衡量物。至此,蕴含在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就外在的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形式。但当货币作为价值的外在表现隐藏了一个质的矛盾,在垄断、技术和人类行为观念的影响下,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拥有价格。价值与劳动产品的对应关系,是价值存在的基本理由,也是商品交换的内在逻辑,商品经济本身的价格机制造成了价值与劳动的偏离。要使市场有效配置资源,就要保证货币的价值基础,基本要求就是使货币的数量变化与经济中按照一定价格流通的商品量保持恰当的比例。当生产出更多更丰富的商品量时,价值基础要求货币量与商品量同比增长。但货币量的增长不是与商品中的劳动相适应的。由此分析,当商品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一定时期内流通的商品增加时,为保证商品按照价格的流通需要,流通的货币量也需要增加。这就使得,同等货币代表的劳动越来越少,也代表人们一定量的劳动所获取的收入增加。
  三、关于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目标解读
  形成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是我党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其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该目标的核心要义。那么中等收入群体到底是什么?如何形成中等收入群体是两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所谓“中产阶层”并不单纯地反映出收入分配的多少,多少总是与一定的职业形态相联系,这就形成了根据一定收入范围及其职业特征所规定的所谓“中产阶级”的提法。“中产阶级”其外在标志是他们的收入水平,同时特定类型的职业,让他们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处于一定的地位,这才使他们成为“中产”。中产阶层是指在同一阶级内部社会地位具有量上差别不同的社会成员群体。从一般意义来讲,一切从事非生产性活动的社会成员,他们的收入都是来源于生产部门,剩余产品经过再分配变为社会非生产性成员的收入。因此,各种具体收入首先必须以生产领域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划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为前提。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由于阶级的划分,生产物质条件的占有者凭借对劳动条件的控制,无偿占有劳动者劳动成果用于自身的奢侈型消费甚至是浪费,剥夺了劳动者的劳动力发展,甚至是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的物质条件,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剩余产品客观上为社会管理、文化发展、科学技术等有利于生产与社会进步的活动奠定了基础。至此可以看出,不能简单的认为凡是收入来源于社会剩余产品的社会成员就属于剥削阶级。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非经济领域,都存在许多执行管理组织、科学技术、文化事业的职业,从事这些职业的人们的收入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生产领域的剩余产品,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在消灭剥削的基础上,保留剩余产品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在消灭了阶级对抗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以一种和谐的方式共同发展。一方面,进入生产领域的劳动者工资品的产品数量种类随着生产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剩余产品合理的分配给其他非生产性和非经济性质的活动。消除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对抗关系,问题的提法就发生了变化,不是扩大中产阶級,而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劳动者收入的普遍提高,让更多的劳动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作者简介
  田心(1996.04—),男,汉族,吉林白城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学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其他文献
近日解放军报上刊登中央军委印发《关于建设对党绝对忠诚、聚焦打仗有力、作风形象良好政治机关和政治干部队伍的意见》,要求各级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着眼践行军队政治工作时代主题,不断提高政治机关和政治干部队伍建设水平,为推进新形势下政治建军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力量支撑。那么,作为我们教育训练单位如何加强政治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训练质量呢?本文就政治干部队伍在教育训练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在政
期刊
◆摘 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使土木行业发展的前景越来越广阔,土木行业的设计工作决定着一个建筑的功能和质量的好坏,也影响着住户的居住体验。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土木工程建筑的结构设计要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两个方面,在开展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土木工程的建设人员要秉承维护建筑安全的工作原则,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不断优化,确保建筑设计的合理性。本文将对土木工程建筑在设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
期刊
◆摘 要: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音乐特色。新疆地区的民族音乐有着标志性的特征,对新疆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传承,不仅能够有效帮助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还能够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不断发展。本文以新疆民族音乐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对新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路径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新疆民族音乐;音乐文化;传承路径  新疆地区有着特色鲜明
期刊
◆摘 要:中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学生面临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且自尊心较强,较为敏感,加之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中职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为了促进中职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中职院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加强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将针对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改进对策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
期刊
◆摘 要:随着高校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普遍,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针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问题,辅导员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而目前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相对欠缺专业性,辅导员在面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常常感到一定压力。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压力,本文就学生心理危机问题,从预防途径、危机预警、危险行为个体的评估与应对、辅导员工作角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有助于辅导员
期刊
◆摘 要:比例原则可以真正对警察所做出的行政执法方式进行严格的约束,能够变成警察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在警察立法、执法甚至是行政复议等等诸多流程当中都可以进行应用,不止可以有效约束人民警察所作出的每一种行政执法方式,还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我国警察法的法律法规获得相应的完善。基于此,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理念,就我国警察法比例原则的适用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我国警
期刊
◆摘 要: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提升党支部组织力为重点,这是新时代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从高职院校党支部设置、支部书记配备、党建工作机制、基层党务干部队伍教育等方面着手,探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的方法,为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水平打好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党支部;组织力;提升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师生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党支部建设相比本科院校有一
期刊
◆摘 要: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大众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不断提升,而近年来,由于社会时间的碎片化发展、雾霾等极端天气以及新冠肺炎这种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的影响,大众的户外体育锻炼和公共体育场所锻炼不断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中年女性急需一种居家体育锻炼形式,深入探讨居家体育锻炼对中年女性健康促进的价值。  ◆关键词:健康中国;中年女性;居家锻炼;价值  健康中国理念对于中年群体锻炼意识有着重
期刊
《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第三单元杂文与随笔的第一篇课文,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从文章的结构,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来指导这节课的设计。  1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①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②体味作者独特的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认识。  过程与方法:①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②领悟全
期刊
◆摘 要:高校學生军事训练工作已有35年历史,其特殊和重要的育人功能在高校不断地实践中得到了反复验证,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国防意识、培养受挫抗挫能力、增强组织纪律意识、储备国防力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军事训练工作并非一成不变,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进行变革。进入新时代,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变化,党和人民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这就为学生军事训练增添了了新的时代内涵,高校与时俱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