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9年8月古城保定武斗的硝烟还未散尽,就传来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招人的消息,听人说也从像我这样的“可教育好的子女”中挑一些表现好的参加。接到通知书真有点喜出望外,学校开了欢送会,赠送我们一套《毛选》四卷合订本,还有一枚碗口大的毛主席像章。好男儿志在四方,我觉得为报效祖国出力的时候到了……
一辈子学不哈(四声)个庄户人
我们的副连长姓田,地方干部,精通农业。但那时是军队干部说了算,田副连长整天扛着把铁锹,看到渠堤薄了就培几锹土,看到地里水灌满了,就把口子堵住,有什么活儿随手就干了。
我和职工老张播种,田副连长过来了我问:“怎样才学好农活儿?”老张说:“庄稼活不用校(二声,即学),人家咋着你咋着。”田副连长则操着黄河后套口音说:“不,三年校(学)会个买卖人,一辈子校(学)不哈(四声)个庄户人,干一辈子也不见得能当个好庄稼把式哪……”
这时,我才知道了要真正掌握农活儿也需要下一辈子深功夫。
不要睡家属……
张指导员是贵州人。既然为指导员,就要抓政治,因为讲话有口音,再加上我对那些政治术语不感冒,唯一有印象的就剩下了一句:“不要睡家属!”
那时连队每天早上都要出操跑步。一天,几位复员老兵排长没有出操。指导员在队列前慷慨训话,一通加强组织纪律性大道理后面,他特别强调:“今后不论干部战士,每个人都要按时起床出操,不要睡家属!”
我问班长:“什么叫睡家属?”班长踢了我一脚:“别问了,大了你就知道了!”
不准拉野屎
高个子、连鬓胡子、大嘴岔子、总是黑虎着脸的连长老宋,令人生畏,当然也有笑的时候。“宋连长,接兵时你不是说内蒙古一年只刮两次风吗,怎么天天刮这么大的风?”战士们抱怨。
连长笑了:“是啊,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上半年。”
我们:“这不是骗人吗?”
“可当时你们只问我刮风多不多,我说就两次,你们又没问刮多长时间呢!”连长说完咧开大嘴哈哈笑起来,脸上露出农民式的狡猾。
连长是农民出身,深知肥料的重要性。在全连大会上他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全连战士一定要注意积肥,有屎,要拉到咱们连的厕所里集中起来,不准拉野屎。”
“要是憋不住怎么办?”有战士小声嘀咕。
连长说:“实在不行,也要拉在咱连的地里,不准拉到沙漠里……”
扫帚星
扫帚星,学名彗星;传说妨人,观之不吉。
1970年春,某夜战友老麻起夜,见扫帚星甚奇,急回屋招呼众人观看。班长斥之:“勿喧哗,明晨须早起!”又曰:“勿观,恐不吉。”吾不听,与战友坦克出外观之,众人未动。
夜清朗似水,西北天上,一星明亮后拖一尾,长约二尺,光芒四射。观罢回屋即睡,晨起向众人炫耀。若干年后,听邻团女战友述更邪性,曰:“此星在俺们地界逗留了半月之久,因为两三次在水井站岗都看见了它……”那年月,女战士比男战士实诚,夜夜循规蹈矩地战备值班站岗,按照当时每连16个战斗班计算,16天轮到一次。
再往后,有人查阅了相关资料,一律没有那年的这段天象记载。我曰:观之吉也。
笑面狼
上士团部公务,及归天已晚。友人留之,不听,曰:“无妨,吾马快,大路远,从沙漠穿,夜半到连可也。”言毕绝尘而去。
一路疾驰,清风徐来,甚爽。未几,已达沙漠腹地。疾驰中,忽见前蹲伏一物,状似狗,马前腿高扬,惊悚不前。定睛看,此物高四尺余,通体灰黑,颈部与尾尖白毛,眼荧绿,舌伸口外,面似狞笑状——狼也。
上士大惊,急鞭马欲冲,怎奈左冲右突,则狼总挡马前。上士大惧,然手中未有防身武器,奈何?悔不听友人言,欲返亦不可。僵持中,狼慢慢伏身,欲扑将上来,上士暗忖:今休矣!慌急中,忽摸兜中有一铜哨,遂掏出狂吹,静夜中声传四野。狼闻声惧,稍遁,上士纵马狂奔,只听耳边风声呼呼,未敢回头。及至连,人马均大汗淋漓,何时将狼摆脱,不知也。
后将此事说与众人,蒙古族老职工笑曰:“尔命大矣!狼喜群居,靠群体力量搏取食物。独狼单打独斗,其凶残不让虎豹,狡猾胜似狐狸,狞笑之独狼更甚。何以狞笑也?对猎物有十分把握矣!”
上士闻言,仍心有余悸。
斩马舌头
此马舌头非骏马之舌头,系内蒙古沙漠中常见一种四脚蛇,学名蜥蜴,当地人称之马舌头。此物半尺余,身有虎皮斑纹,煞是好看,欲捉一只近观,然此物奔跑迅速,像在沙漠上飞,终未能如愿。
战友郭某得悉,拊掌道:“此易事也,有何难哉!”
一日田间劳作之余,众卧沙包小憩,远处一马舌头踏沙而来,距一丈外止步不前,昂头窥视,甚是嚣张。众谓郭曰:“看尔如何擒之?”郭言:“愿赌一包烟。”众曰:“光芒如何?”郭曰:“非太阳不可。”众皆曰:“诺。”
只见郭将口中烟屁深吸一口扔掉,双目微闭,将手中锨缓缓举起,嗖的一声掷出,寒光闪处,马舌头身首异处,郭曰:“给俺太阳!”众皆曰:“诺。”
须知,“太阳”、“光芒”为当时内蒙古出产的两种品牌香烟,太阳略好,光芒次之。
尊严野兔
我们是夜间到达连队的,次日晨起方便,只见茅厕后的树林里、草地上有兔在跑。定睛细看,还真不少!难道这里也有“野兔跑到饭锅里”的富足?赶快告诉大伙儿,老兵班长大笑:那是女生排养的家兔……后来真见过野兔,它们一发现人,一溜烟儿就跑得无影无踪。有一天,战友谷三上工回来拣到两只小野兔。
我是第一次近距离见野兔。两只小野兔比拳头还小,黄褐色的毛,背上、耳尖和尾尖还有一点黑毛,像个小绒球。小野兔很怕人,闭着眼,浑身抖个不停,很可怜。谷三用纸盒做了个窝儿,老职工说野兔气性太大,养不活。谷三仍然按自己的意思办。
小野兔太小,还不能吃东西,谷三便到伙房要点米汤喂它。兔儿只是缩成一团哆嗦着闭着眼,对米汤睬也不睬。他把兔儿抱起来,端起盆来喂。但兔儿就是不张嘴,米汤都顺嘴巴流了下来。后来,他用硬纸卷成一个喇叭筒,把尖的一头放进小野兔嘴里,然后再灌米汤,这样勉强灌了一点,但小生灵还是不配合。
没过几天,一只小野兔死了,很快另一只也随它去了。它们为了抗议失去的自由……
烤刺猬
凡是在兵团待过的,都对挨饿有深刻印象。正是长身体的时期,每天繁重的体力劳动后还吃不饱肚子,那滋味永生难忘。
那年秋天,排长派我和老麻去看庄稼。正在巡逻,忽听地里有响声,只见玉米叶子下面是一只小刺猬,踢它一下,马上缩成一个刺球儿——这时的第一感觉就是吃,只将它看成一块可以充饥的活动的肉。
我俩谁也没吃过这东西:老虎吃刺猬,无处下嘴……我想到了烤麻雀的吃法,用泥巴包,在火上烤。我们先把刺猬扔到水渠里淹死,然后在渠边抓点泥巴将刺猬包起来。又在玉米地里拣了些枯叶,立刻点着火就烤起来。刺猬烤好了,将泥团从灰烬中掏出来,等不到冷却就将烫手的泥团剥开。啊,一团白白嫩嫩的油汪汪的肉呈现在眼前,顿时我们的眼都绿了!
顾不上谦让,同时撕了大大的一块塞进嘴里:香,真香!
老麻说要是有点儿盐就好了,我说,要不你回去找点儿?老麻贪婪地看了看剩下的,怕趁他走了都被我享用。我说一定给他留着。他走了两步又回来了:“就这么吃也不错……”
到这时我才注意到,这刺猬是粉白色的蒜瓣肉,因为没有放盐吃后有点儿腥……不到抽支烟的工夫,刺猬就被我俩吃完,抹了抹嘴:“要是再有一只就好了……”
我们与一九一八
那年月常看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我们的故事居然也叫一九一八。
那时军人的标志除了“三点红”以外就是要有武器。没有三点红,照一张持枪的照片寄回家,就成了我们军垦战士梦寐以求的事情。我们不是武装连,全连只有几支夜间站岗用的七六二步枪。津贴微薄,有照相机的更是凤毛麟角,奢望啊……
一天,班长问我们想不想照相,想!他说他同学有架照相机,借给我们。好容易盼若干个加班后的休息日,班长一大早直奔兄弟连,下午一赶回来就展示:一只半尺见方、年代久远的木匣子,除了上面有一个玻璃镜头外,怎么看也不像照相机。
班长说:“没有取景器,完全靠目测;快门靠这个钢片弹射,别看样子不强,镜头可是真正的德国蔡司。这照相机是我同学的爷爷买的,什么牌子的也不知道了,反正年代久远,大伙都管它叫一九一八。要照就赶快照,一会光线不行就照不成了,这机子连光圈也没有……”
“照!”我们一班人拿着枪来到营房后的沙丘上。经过一番精心造型,一人照一张。于是,就这样我穿着臃肿的兵团服,戴着花狗皮帽子,站着弓箭步,挺着七六二步枪,被永远定格在胶片上……
(责编:达姗)
一辈子学不哈(四声)个庄户人
我们的副连长姓田,地方干部,精通农业。但那时是军队干部说了算,田副连长整天扛着把铁锹,看到渠堤薄了就培几锹土,看到地里水灌满了,就把口子堵住,有什么活儿随手就干了。
我和职工老张播种,田副连长过来了我问:“怎样才学好农活儿?”老张说:“庄稼活不用校(二声,即学),人家咋着你咋着。”田副连长则操着黄河后套口音说:“不,三年校(学)会个买卖人,一辈子校(学)不哈(四声)个庄户人,干一辈子也不见得能当个好庄稼把式哪……”
这时,我才知道了要真正掌握农活儿也需要下一辈子深功夫。
不要睡家属……
张指导员是贵州人。既然为指导员,就要抓政治,因为讲话有口音,再加上我对那些政治术语不感冒,唯一有印象的就剩下了一句:“不要睡家属!”
那时连队每天早上都要出操跑步。一天,几位复员老兵排长没有出操。指导员在队列前慷慨训话,一通加强组织纪律性大道理后面,他特别强调:“今后不论干部战士,每个人都要按时起床出操,不要睡家属!”
我问班长:“什么叫睡家属?”班长踢了我一脚:“别问了,大了你就知道了!”
不准拉野屎
高个子、连鬓胡子、大嘴岔子、总是黑虎着脸的连长老宋,令人生畏,当然也有笑的时候。“宋连长,接兵时你不是说内蒙古一年只刮两次风吗,怎么天天刮这么大的风?”战士们抱怨。
连长笑了:“是啊,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上半年。”
我们:“这不是骗人吗?”
“可当时你们只问我刮风多不多,我说就两次,你们又没问刮多长时间呢!”连长说完咧开大嘴哈哈笑起来,脸上露出农民式的狡猾。
连长是农民出身,深知肥料的重要性。在全连大会上他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全连战士一定要注意积肥,有屎,要拉到咱们连的厕所里集中起来,不准拉野屎。”
“要是憋不住怎么办?”有战士小声嘀咕。
连长说:“实在不行,也要拉在咱连的地里,不准拉到沙漠里……”
扫帚星
扫帚星,学名彗星;传说妨人,观之不吉。
1970年春,某夜战友老麻起夜,见扫帚星甚奇,急回屋招呼众人观看。班长斥之:“勿喧哗,明晨须早起!”又曰:“勿观,恐不吉。”吾不听,与战友坦克出外观之,众人未动。
夜清朗似水,西北天上,一星明亮后拖一尾,长约二尺,光芒四射。观罢回屋即睡,晨起向众人炫耀。若干年后,听邻团女战友述更邪性,曰:“此星在俺们地界逗留了半月之久,因为两三次在水井站岗都看见了它……”那年月,女战士比男战士实诚,夜夜循规蹈矩地战备值班站岗,按照当时每连16个战斗班计算,16天轮到一次。
再往后,有人查阅了相关资料,一律没有那年的这段天象记载。我曰:观之吉也。
笑面狼
上士团部公务,及归天已晚。友人留之,不听,曰:“无妨,吾马快,大路远,从沙漠穿,夜半到连可也。”言毕绝尘而去。
一路疾驰,清风徐来,甚爽。未几,已达沙漠腹地。疾驰中,忽见前蹲伏一物,状似狗,马前腿高扬,惊悚不前。定睛看,此物高四尺余,通体灰黑,颈部与尾尖白毛,眼荧绿,舌伸口外,面似狞笑状——狼也。
上士大惊,急鞭马欲冲,怎奈左冲右突,则狼总挡马前。上士大惧,然手中未有防身武器,奈何?悔不听友人言,欲返亦不可。僵持中,狼慢慢伏身,欲扑将上来,上士暗忖:今休矣!慌急中,忽摸兜中有一铜哨,遂掏出狂吹,静夜中声传四野。狼闻声惧,稍遁,上士纵马狂奔,只听耳边风声呼呼,未敢回头。及至连,人马均大汗淋漓,何时将狼摆脱,不知也。
后将此事说与众人,蒙古族老职工笑曰:“尔命大矣!狼喜群居,靠群体力量搏取食物。独狼单打独斗,其凶残不让虎豹,狡猾胜似狐狸,狞笑之独狼更甚。何以狞笑也?对猎物有十分把握矣!”
上士闻言,仍心有余悸。
斩马舌头
此马舌头非骏马之舌头,系内蒙古沙漠中常见一种四脚蛇,学名蜥蜴,当地人称之马舌头。此物半尺余,身有虎皮斑纹,煞是好看,欲捉一只近观,然此物奔跑迅速,像在沙漠上飞,终未能如愿。
战友郭某得悉,拊掌道:“此易事也,有何难哉!”
一日田间劳作之余,众卧沙包小憩,远处一马舌头踏沙而来,距一丈外止步不前,昂头窥视,甚是嚣张。众谓郭曰:“看尔如何擒之?”郭言:“愿赌一包烟。”众曰:“光芒如何?”郭曰:“非太阳不可。”众皆曰:“诺。”
只见郭将口中烟屁深吸一口扔掉,双目微闭,将手中锨缓缓举起,嗖的一声掷出,寒光闪处,马舌头身首异处,郭曰:“给俺太阳!”众皆曰:“诺。”
须知,“太阳”、“光芒”为当时内蒙古出产的两种品牌香烟,太阳略好,光芒次之。
尊严野兔
我们是夜间到达连队的,次日晨起方便,只见茅厕后的树林里、草地上有兔在跑。定睛细看,还真不少!难道这里也有“野兔跑到饭锅里”的富足?赶快告诉大伙儿,老兵班长大笑:那是女生排养的家兔……后来真见过野兔,它们一发现人,一溜烟儿就跑得无影无踪。有一天,战友谷三上工回来拣到两只小野兔。
我是第一次近距离见野兔。两只小野兔比拳头还小,黄褐色的毛,背上、耳尖和尾尖还有一点黑毛,像个小绒球。小野兔很怕人,闭着眼,浑身抖个不停,很可怜。谷三用纸盒做了个窝儿,老职工说野兔气性太大,养不活。谷三仍然按自己的意思办。
小野兔太小,还不能吃东西,谷三便到伙房要点米汤喂它。兔儿只是缩成一团哆嗦着闭着眼,对米汤睬也不睬。他把兔儿抱起来,端起盆来喂。但兔儿就是不张嘴,米汤都顺嘴巴流了下来。后来,他用硬纸卷成一个喇叭筒,把尖的一头放进小野兔嘴里,然后再灌米汤,这样勉强灌了一点,但小生灵还是不配合。
没过几天,一只小野兔死了,很快另一只也随它去了。它们为了抗议失去的自由……
烤刺猬
凡是在兵团待过的,都对挨饿有深刻印象。正是长身体的时期,每天繁重的体力劳动后还吃不饱肚子,那滋味永生难忘。
那年秋天,排长派我和老麻去看庄稼。正在巡逻,忽听地里有响声,只见玉米叶子下面是一只小刺猬,踢它一下,马上缩成一个刺球儿——这时的第一感觉就是吃,只将它看成一块可以充饥的活动的肉。
我俩谁也没吃过这东西:老虎吃刺猬,无处下嘴……我想到了烤麻雀的吃法,用泥巴包,在火上烤。我们先把刺猬扔到水渠里淹死,然后在渠边抓点泥巴将刺猬包起来。又在玉米地里拣了些枯叶,立刻点着火就烤起来。刺猬烤好了,将泥团从灰烬中掏出来,等不到冷却就将烫手的泥团剥开。啊,一团白白嫩嫩的油汪汪的肉呈现在眼前,顿时我们的眼都绿了!
顾不上谦让,同时撕了大大的一块塞进嘴里:香,真香!
老麻说要是有点儿盐就好了,我说,要不你回去找点儿?老麻贪婪地看了看剩下的,怕趁他走了都被我享用。我说一定给他留着。他走了两步又回来了:“就这么吃也不错……”
到这时我才注意到,这刺猬是粉白色的蒜瓣肉,因为没有放盐吃后有点儿腥……不到抽支烟的工夫,刺猬就被我俩吃完,抹了抹嘴:“要是再有一只就好了……”
我们与一九一八
那年月常看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我们的故事居然也叫一九一八。
那时军人的标志除了“三点红”以外就是要有武器。没有三点红,照一张持枪的照片寄回家,就成了我们军垦战士梦寐以求的事情。我们不是武装连,全连只有几支夜间站岗用的七六二步枪。津贴微薄,有照相机的更是凤毛麟角,奢望啊……
一天,班长问我们想不想照相,想!他说他同学有架照相机,借给我们。好容易盼若干个加班后的休息日,班长一大早直奔兄弟连,下午一赶回来就展示:一只半尺见方、年代久远的木匣子,除了上面有一个玻璃镜头外,怎么看也不像照相机。
班长说:“没有取景器,完全靠目测;快门靠这个钢片弹射,别看样子不强,镜头可是真正的德国蔡司。这照相机是我同学的爷爷买的,什么牌子的也不知道了,反正年代久远,大伙都管它叫一九一八。要照就赶快照,一会光线不行就照不成了,这机子连光圈也没有……”
“照!”我们一班人拿着枪来到营房后的沙丘上。经过一番精心造型,一人照一张。于是,就这样我穿着臃肿的兵团服,戴着花狗皮帽子,站着弓箭步,挺着七六二步枪,被永远定格在胶片上……
(责编:达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