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平:一个广告摄影师的自白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ing912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在广告公司工作的的时候,最欣赏的一句话就是:没有烂的脚本,只有烂的导演。执行的好坏,决定了创意的生死。要想追求高品质,可能唯有鸡蛋里面挑骨头,不断挑战。
  我,曾经就是一个在鸡蛋里面挑骨头的创意总监。十几年前,误打误撞,转型做了个摄影师。刚成立工作室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就只有满满的热爱和对制作Big Idea(大创意)的憧憬。后来,我有机会拍摄一些商业作品,逐渐地进入到广告摄影师的行列。当然一开始都是拍一些小的制作,一些不太重要的东西,离我梦想中的大创意远着呢。好在我知道机会不易,所以总是尽力去做好。直到去年,我的广告摄影作品获得第26届国展的评委会推荐作品奖,我意识到,我可能已经真正地成为了一个广告摄影师。
  回顾这些年的经历,我常常觉得,自己一直是一个摄影学徒,一直在摄影的路上探索着。一个摄影发烧友,要如何才能成长为一个广告摄影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尝试。
  广告摄影总是走在行业的前头,新技术的变革和应用总是最快的体现出来。广告摄影和创意息息相关,摄影师对于创意的理解和解读,会直接影响最终的表现。广告摄影紧密联系着时尚潮流以及审美的变迁,可能是潮流的影响者或参与者。
  在当下,摄影无比容易,因为谁都会按快门;而摄影又无比的难,因为谁都会按快门。身处其中,你会觉得,要学习、要体验的东西太多了。而各种机缘又会推动着你不断前行。
  几年前,有个老友找我聊创意,要用一组创意画面向伦敦摄影师雅罗斯拉夫·维克佐基维茨(Jaroslav Wieczorkiewicz)致敬。雅罗斯拉夫在拍摄月历画面的时候,向1930年代的手绘月份牌女郎致敬,把月份牌女郎的服装换成了飞溅的牛奶,画面十分惊艳。我这位老友接了一个预调酒品牌的全案推广,他们计划把酒液做成美女的衣服。我欣然应允,这当然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项目。
  在当时,我完全没有类似的制作经验,也不知道液体泼在人的身上是怎样的变化。我反复观看雅罗斯拉夫的制作花絮,尽量去设想在拍摄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拍摄前,我约上化妆师和模特好友们,在影棚进行了一次次的练习,解决了好几个问题。比如,曝光时间的控制。我分别用了不同品牌型号、不同速度的闪光灯来拍摄,我一只只试着用,然后发现,必须要1/8000秒以上的高速闪光灯才能将飞溅的液体凝固下来。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控制液体在身体上的流动。液体泼出去,不同的力度,不同的角度,碰在身体上不同的位置,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这个除了用心体会,还要控制手上的力度。最开始,我们的摄影助理、美术指导、化妆师、制片,团队里几乎每一个人都尝试来泼水,液体的飞溅总是不美。直到我用各种大小的舀水器皿,不同的角度和力度的尝试,终于泼出了完美的水花。有时候,要让液体慢慢地流下去,有时候,要一大盆猛泼。
  泼出漂亮的液体形状,仅仅是迈出了一小步,图片后期才是“万里长征”。液体衣服是分开每一个局部一点一点来拍摄的,要在后期将每一个局部拼接起来。尽管在拍摄前已经画好草图,做好了控制流量的计划,然而由于液体的不可控制性,还是必须得不断随机应变。在图片后期,更加要灵活应用数量庞大的摄影素材。把液体拼接起来,形成一件衣服,还必须让人看不出任何破绽。
  后来图片在产品发布会现场被制作成巨幅的喷画,有人问,这是你们的制作成果啊?语气中有些许的赞扬。那时确实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
  我认为,成就感,就是在这行业坚持下去的动力。
  从事广告摄影的工作,充满各种挑战,不仅在于摄影的知识和技术储备,还需要多方面的各种技能。我为了拍摄,曾学过控制烟雾,用喷雾机下雨,砍树,做木工,做油漆,等等,一大堆和摄影八杆子打不着的事情。这些事不但要做好,还必须短期内达到专业级的水平。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可能是广告摄影和普通拍照的区别,尽管最后的体现方式,都只是按个快门而已。
  北京奥运会前夕,大粤网的一个编辑朋友找到我,委托我拍一组运动主题的片子,唯一的要求就是时尚一点,其他自由发挥。时尚是什么?其实很难准确地定义,可能和艺术有关,和时装有关,和潮流有关,和创意和设计有关。可能是一种心理,也可能是一种视觉,或是一种新鲜的感觉。好大的主题啊。那段时间恰好在网上看到了好多有趣的折纸作品,心想,不如也来折一折纸吧,说不定也会时尚起来。我把各种颜色的背景纸买了一大堆回来,又找来一个服装设计师朋友一起,我们一邊切割背景纸,一边折叠,一边把纸往模特身上粘。然而,一大张的背景纸其实很重的,尤其是叠得越复杂越重,根本不可能粘在模特身上。我们必须用纸先在身上搭建一个框架,再把大片的纸张订上去。当然是用订书机和胶枪啦,双面胶太无力了。在背景的设计上,每一组图都用上了两张不同颜色的纸。加工背景的时候,我手拿一把裁纸刀,在挂好的背景纸上随意切割一下,先找到某种有趣的图案,再深度加工、强化它。灯光方面,我找来一个束光筒,打出一个圆圈,制造一种舞台剧般的效果。就这样折了两天纸,拍完了8个运动主题。因了这个制作过程,我赢得了一个“江湖”称号:“江南第一裁纸”。


  我常常觉得,广告摄影师,其实是一个超级打杂的人。当一项工作进入到影棚拍摄的阶段,灯光、模特、场景、道具等都准备好了,只是需要按下快门之时,是谁按下的快门,可能并不重要了。那么,重要的在哪里?重要的,是拍摄前期将创意概念转化为视觉语言的过程,是按下快门前的场景和灯光的设计,是拍摄过程中面对各种问题的随机应变,是对最终呈现的效果的把握,是对于影像前期和后期工作和流程的无比熟悉,等等。
  讲了两件小事和一些摄影的感悟,是为一个广告摄影师的自白。


  评委评语:
  唐小平善于观察生活,体验时代脉搏,从而使作品能够准确地传播品牌理念,同时打动消费者。作为职业摄影师,他的作品富有创意,对色彩、光影、构图气氛以及人物情绪的调控,都以个性化的表现,让作品充满情感张力,将作品的商业影像价值融入光影变幻、想像放飞的独特表达中。
  唐小平
  1974年出生,商业摄影师、创意总监、策展人。曾获全球华人摄影大奖,作品入选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举办《像由心生—唐小平摄影艺术作品展》个展,策划《一张全家福》公益摄影活动。
其他文献
所谓军事摄影的决定性瞬间,笔者以为,就是在整个军事行动进行时,恰好有一个瞬间,人物、时间、地点等元素各得其所,并同时展现出特定内涵和意义的那一瞬间。那么,要想拍到集思想内涵、新闻价值、形象价值和审美价值于一身的瞬间,军事新闻摄影记者的思维层次、新闻视角、工作态度和摄影技巧缺一不可。  高度的新闻敏锐,是军事新闻摄影决定性瞬间的必要前提  抓拍“决定性瞬间”不是自然主义的有闻必录,也不是浮光掠影、走
期刊
做梦也没有想到,按快门成为了我的职业和饭碗。从1985年开始,一按就持续了30多年。  加入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之初,我从前辈们(洪克、铁矛、贺延光)那里继承了两条“铁律”:  一、当众多新闻单位的记者在一起采访拍摄时,要拿回与众不同的、有本报特色的照片。  二、当新闻现场只有你一个人采访拍摄时,要有一张比较“绝”的照片。  其实,30多年的新闻记者职业生涯,就是这两条准则始终支配着我镜头里的取舍和按
期刊
在我决定拍摄黄河并启动这项计划时,反倒觉得面对黄河,图像语言的力量是有限的,怎么拍黄河都无从诠释它的全部。  黄河气宇的深邃、宏大,是地理、人文、历史综合的赋予,这是黄河自带的有别其他江河的独有特质,多数有关黄河影像,犹如身份证“肖像”远不及“本人”鲜活、生动、有趣。拍摄黄河唯光影和构图是尊,就像拍摄身份证只求端正和辨识功能,结果可能只是拍出了那个纯自然的地理的黄河。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如果建立起
期刊
“你不了解其他的社群。既不关心他们的孩童如何玩耍,也不在乎他们在早餐和夜宵时的谈资。”  —第一位来自非洲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沃莱·索因卡(Wole Soyinka)  说起非洲,你能想到什么?  著名的非洲博客AFRICA IS A COUNTRY近期发表了一篇叫做《单一封面危险性》1 的文章,作者艾略特·罗斯(Elliot Ross)搜集了几十本有关非洲作品的封面,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以橙色日落天
期刊
自2003年创立金平影像工作室以来,我的影像多在于探索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关注一些鲜为人知、正在消失,或正在被这个世界遗忘的一些自然和人文题材。并且每一个题材一拍就是几年才能完成,好像每次都给自己选一个特别难的命题,非得真正把它读懂、参透,才会停下来。  在全球化如海啸般冲击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之时,在庞杂无序的城市化趋势之中,我们来不及思考和定位,就被一波接一波洪流冲向了另一个彼岸。我就是这样在多重
期刊
山,有着旷世清幽、博大精深的品德;水,有着浩瀚柔婉、与物无争的胸怀;仁者乐山,山可明志,智者乐水,水可清心;山与水,是庄严与灵动的碰撞,是良善与聪慧的凝聚,是静止与流动的交汇。中国的山水文化升华了中国人的生命与灵魂,演绎着自然的雄博与玄冥,传承着天地的神奇与不朽,是我在山水摄影中取之不尽的灵感之源。  山水风光摄影的核心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我看来,自然和人的关系是共生的。自然给人提供了生存的
期刊
自飞机诞生之日起,其就被人们认为是工业美学的杰出代表。在很多经典影视作品中,仅仅一个俯冲镜头,飞机之美便让人惊叹不已。事实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航空摄影是推动航空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种种限制,航空摄影近几十年来在我国一直属于小众爱好,能够近距离展现“飞机之美”的航空摄影师以及相关作品并不多见,有机会走进大众视野的则更是少之又少。  幸运的是,作为一名摄影人,我赶上了我国改革开放、经
期刊
1985年,美国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成功地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展览,人们在赞叹声中领略到了曝光分区控制法的魅力,而当时年少懵懂的我并不曾想过这位大师对于我未来人生的意义。1995年,我留学来到了美国西海岸旧金山,同年第一次来到了著名的优胜美地国家森林公园(Yosemite National Park)。当我走进安塞尔·亚当斯画廊(Ansel Adams Gallery)的那一刻起,艺术风光摄影承
期刊
大卫·戈德布拉特终其一生以摄影观照着被种族隔离铁幕深深碾压过的南非,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目睹并记录下了后殖民时代的南非青年们在一尊雕像“覆灭”的前后,展现出的对种族主义新的激进态度。另一位同时在场的年轻女艺术家赛西贝尔·梅塞桑尼则通过表演和自拍,表达了对种族隔离语境下另一批弱势群体—女性的关注和激励。无论是戈德布拉特对事件、人群和痕迹的记录,还是梅塞桑尼将自身投射于事件发生现场,都埋藏着他们对“南
期刊
亚里士多德说:“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代就有的天性和本能”。我要自述的就是怎样利用双机摄影来模仿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动感世界,增添动感摄影的艺术性。  快门按动时,相机所拍摄的世界,是否就是我们感受到的世界?摄影,是从流动的时间与空间之中撷取的一格,那些“决定性”或“非决定性”的瞬间,是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