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剑舞意象性语言的探索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anwu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本文以剑舞的意象性语言表现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谈起,针对剑舞艺术化的虚拟性特点展开论述,结合剑舞组合和作品《醉剑》,展开对剑舞独特语言性的探索。
  一、“意象”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体现
  (一)从公孙大娘《剑器舞》谈起
  唐代公孙大娘以艺术家的视角,吸收剑术的舞动动感、线条、节奏,结合健舞的形态特征与动律特点,创编了独特的“剑器舞”,此时的“剑舞”才具有舞蹈意义上的艺术性质。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写道:“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在诗句的描绘下,仿佛公孙大娘在万人之中执剑而舞的场景映入眼帘,舞动过程英姿飒爽、洒脱劲健,动作迅捷有力,气魄撼动山河。而“观者如山”“天地低昂”“羿射九日” “群帝龙翔”的壮丽景象更是历历在目,仅是公孙大娘一人起舞,却形成了如此壮丽恢宏的意象。
  据记载,公孙大娘的《剑器舞》意象甚至对书法家张旭也产生了点悟作用,而后更有唐人姚合《剑器词》三首描述元和年间的《剑器舞》,公孙大娘《剑器舞》与之虽然相距近百年,但戎装起舞和威武雄壮的特征仍然得以流传和发展,由女子独舞发展成刚武潇洒、器宇轩昂的男子群舞,甚至加入了火炬、旗帜、军乐号角等烘托气氛,以龙蛇蜿蜒的阵型模拟出了炽热激烈、征战沙场的广阔场面。
  (二)中国古典舞剑舞中的意象性
  意象作为一种“意念”和“物象”结合而形成的有机体,是中国古典舞的审美旨归。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其中“感性显现”作为一种形式存在于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里,而“美的理念”则依附在其舞蹈文化形态之中。身韵作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通过“精致的能指”承载着“多元的所指”,共同塑造出“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意象,实现了主观与客观、情与理、“意”与“象”的对立统一。剑舞作为服饰道具课群的内容,建立在徒手身韵的基础之上,同时是徒手身韵的补充,其静态舞姿和动态呈现均大同小异,身韵当中的典型舞姿与动作在剑舞当中亦有呈现。
  静态意象方面,“拧、倾、圆、曲”是其形态特征上的统一审美标准,同时也包含了身韵中动作的动势特征,四者关系是交织转换而非孤立存在的,它们是龙凤图腾文化在舞蹈艺术中的生动呈现。中国人雍容繁复的华丽服饰,委婉、含蓄的传情达意的表述方式和意象无尽、虚实相生的艺术创作都与龙凤形态上拧曲圆绕、蜿蜒回转的特点相契合。身韵典型动作中的“青龙探爪”“燕子穿林”就是对龙凤形态的模拟和再现,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显现出了龙凤意象。
  动态意象方面,学者于平借用中国武术的经验,对应着《易经》八卦卦象,先是归纳出了中国古典舞的“八卦体态”,随后在动态意义上提出了阴阳“体动”说。在中国古典舞的“体动”中,他不仅按“阴阳”分出了男和女,而且依据阴阳动态构成方式上形成了“圆融”和“周游”的“阴阳合一”。反观身韵的运动模式人们可以发现,身韵基本元素中的提沉、冲靠、含腆几对矛盾都体现了阴阳两极的对立关系。在典型动作中的“风火轮”开合旋转力求平衡,在立圆范围内阴臂永恒追随阳臂旋转,体现了阴阳两极的互补关系。而古典舞韵律中的欲前先后、欲开先合等多对矛盾关系构成的“十欲法则”则体现了阴阳两极的转化关系。中国古典舞通过阴阳对立、阴阳互补和阴阳转化的三对矛盾关系共同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审美文化里太极图式的审美意象。
  二、剑舞艺术化的虚拟性
  (一)区别于“武术剑法”的符号性虚拟动作
  中国古典舞剑舞的研究必然要追溯到戏曲和武术,中国戏曲中“离形而取其意,得意而忘形”的观点强调了戏曲的程式性和虚拟性,而承传自戏曲的中国古典舞剑舞也具有同样的虚拟性特点。
  武术中的剑法注重实用性的攻防意识,功利性较强,强调顿挫分明、动静迅定的心理节奏,以较快的“武剑”速度来控制较强的“武剑”力量。观察武术套路“三十二式大悲剑”人们可以发现,其实剑术中每式都有其动作和意象名称,而武者可以通过意象准确地把握动作路线和动作规范,体验文化意蕴的渗透和流传。虽然武术中亦有“象形取意”的虚拟成分存在,但却并非以舞台呈现为旨归,而是以“文武修身”为目的。最早将剑舞进行虚拟化并提升至艺术化领域的是梅兰芳,他借鉴太极剑编创出了戏曲《霸王别姬》当中的双剑舞,通过“以虚带实、无中生有”的方式来处理时空自由叙事体,将历史中虞姬所舞的对象和环境虚化,仅以舞姿拟其存在,最终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
  而中国古典舞剑舞的虚拟性比之武术和戏曲更进一步,在时、空、力上都呈现出对舞台表演中的意象表达。在节奏特征上,中国古典舞剑舞强弱分明、点线交织,“点”是短促的满、赶、闪,“线”是节奏上的连绵韵律,如剧目《大漠孤行》就是点线交织的体现,以点崩剑等剑法体现人物阳刚的属性,高潮中激昂的节奏下,疾风骤雨般的剑法呈现了人物潇洒无畏的心境。在空间流动的构图当中,不同于武术的“四面八方”,也区别于戏曲充分占领舞台的“团团转”,中国古典舞剑舞以自转的小圆代替流动的大圆趋势,这种“以转成圆”的表达体现了更为凝练浓缩的“圆游周转”空间意识。在劲力控制上,中国古典舞剑舞注重气息传导、蓄势而发,比如凝重而阳刚的“抻劲”作用于动作过程中的张力,动作的幅度和节奏发挥到劲头,会使视觉效果具强大冲击力。在舞剑过程中,“抻劲”体现在身法上的横拧、含拧等韵律以及舞姿造型的形态上,强调中段的力度掌握,凸显出“以身带剑”的作用,同时,注重动作的力度与幅度对比、身法高低起伏的变化、拧倾动势的结合,强化了动作舞姿的冲击力,产生出肢体与舞台空间相融相契的“场”效应,使观众感受到“物我相融”的情境,呈现中国古典舞的创建人之一孙颖所归纳的“不动形不成,形成仍在动”的舞姿动势,营造出“虚实生势”的劲力意象。
  (二)从“语言性”到“表演性”的转化
  语言是文本呈现的基础,中国古典舞剑舞文本的言说者肢体也必然要经过严格的规训过程,在精致的能指语料成为言说者稳定的表达之后,再进行舞蹈文本个性化的更进一步表现,也就是从“语言性”到“表演性”的过程。剑舞的教学模式总体而言分为三个步骤:单一性剑法训练、强化型短句组合、综合表现性组合,经过从“字、词、句”再到“篇”的过程,舞者经过从“以身带器、以器练身”的锤炼,最终无限靠近“人剑合一”的最高要求,舞者也需要发挥自身的二度创作能力,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积极调动想象力和内在经验,使现实中的“我”与舞台上的“我”合二为一。
  以剑舞经典剧目《醉剑》为例,剧中以少年将军以借酒消愁、壮志报国的情感为主线,进而构建起整个舞蹈文本。从动作语汇上看,均以“醉”字为动机,择取了剑舞课堂教学中的搅剑、里外腕花等比较符合醉酒情态的剑花,并对其进行劲力节奏上的“醉”化处理。而在动作语汇之外,《醉剑》将课堂中的短句进行了拆分和重组,以表现人物情感和塑造意象为中心,摆脱课堂功能性訓练时的“力感”,将剑作为抒情的载体,使身体与道具融合,达到“人剑合一”的境界。
  三、结语
  中国古典舞剑舞延续了中国传统技艺文化中的虚拟性特点,并常常以意象性的形式呈现,正如公孙大娘的《剑器舞》,无论时间相距多远,都依然是今人可以不断挖掘和再创造的宝贵文化财富。在未来,随着中国古典舞学科体系的发展,笔者相信,剑舞的教学、创作、表演必定会有更蓬勃出彩的呈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在来自外界的各种感官刺激当中,视觉刺激最为直接,而能给观者带来视觉刺激的元素中色彩又尤为强烈,可以说人们眼中的一切几乎都是色彩。针对色彩元素研究的日渐深入,加之符号学理论提供的科学基础,色彩早已不再作为研究某一领域的单纯符号,而是上升为结合了“人本位”理念的一门重要研究课题。能指和所指是色彩与生俱来的一种特有属性,但是想要成为一种符号还需将这种属性进行主观赋值。本文通过解读在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中色彩
期刊
邵阳花鼓戏是湖南民间小戏的主要剧种之一,通过翻阅各地历史记载,并结合如今的地方表演情况不难看出,邵阳花鼓戏已成为了流行于湖南全省的一类地方小戏,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当地人的一项主要精神娱乐活动。这与它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密不可分的。邵阳花鼓戏起源于当地民间歌舞等娱乐活动,采用独具特色的本土方言进行表演,艺术风格自成一派,多年来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且一直有增无减。为此,本文对邵阳花鼓戏做了
期刊
中提琴是一种重要的独奏乐器,其演奏技巧日渐完善。本文主要针对中提琴的演奏技巧训练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够为中提琴演奏者提高演奏水平提供参考。  中提琴有着独特的结构和音色,中提琴的演奏需要进行系统性的练习与不断巩固,其中,演奏技巧与基础训练都十分重要。  一、想  中提琴演奏训练不光是练手指,更重要是练脑,双手服从大脑的指挥,大脑要清晰而敏锐地控制好左右手,这就要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理论。
期刊
元代虽然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王朝,但儒家思想一直是元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潮,并对元代文人的价值取向产生很大影响。元代文人士大夫依旧秉持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仰。乃贤是元代诗坛的一个大家,儒家思想始終影响着乃贤诗歌的创作。  乃贤的诗歌在元代备受推崇,被誉为“江南三绝”之一,其作品集《金台集》存诗210首。他的社会讽喻和咏史怀古的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体现了儒家思想。本文基于乃贤的诗歌分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先端正了自己的思想,做到修身,完善自己的品行,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之后上升到国家的层次“平天下”。由此可见,古人十分强调个人修养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家庭中形成的,所以家庭与个人的成长密切相关。与其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一些政治家的手里,不如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每个父母的手里,名人的家庭教育更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示范。  
期刊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2019年10月1日北京国庆大阅兵,成为亿万人瞩目的节日盛典,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早早做好准备,不到10点便打开了手机,观看现场直播,从开始到结束,将近3个小时,我始终被激动、兴奋、感动包围着,对我来说是一场振奋人心的精神洗礼,我为我的祖国骄傲、自豪。  庄严的国歌响起,此刻,所有中国人的心在一起跳动,隆隆的礼炮声,响彻云霄,述说着中华人民
期刊
西方的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放下一粒种子,收获一棵大树。”然而面对残酷的现实环境,并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长成大树。伴随着时间的沙漏不断轮回,那一圈圈的年轮,承载着大树对自己生命的记忆。电影《Hello,树先生》用虚幻与现实的演绎手法,讲述了有关拆迁、养老、矿难、留守儿童、弱势群体、城市化的社会问题。  《Hello,树先生》是一部上映于2011年,由韩杰指导,王宝强主演的,看完不禁让人深感沉重的电影。
期刊
《一九四〇年的屠夫》塑造出了宫本一郎这一日本军官形象,他既是诗人,又是屠夫。本文旨在分析其双重性格和形成的原因,表现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这一主题。  作者胡学文将目光聚焦到1940年的抚顺,此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已有三年,日军在东北毫无人性的残暴统治已经给民众造成了无尽的恐慌,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作者成功刻画了具有双重性格的日本军官宫本一郎,表现了他“屠夫”与“诗人”两种不同身份,而正是战争造成了他
期刊
李碧华擅长在小说里言情,对于男女主之间的爱情描绘得细腻动人。李碧华用她独特的视角,在男女互为对应、缺一不可的格局中,把女性形象摆到了一个显眼的位置上。她以独特的情感把握和艺术创造,通过对经典文本故事的再解构,构建了作者话语里的情爱观。  《青蛇》的母题文本是民间流传的白蛇故事,故事的渊源是对“莫贪美色”的教化,后来演变为许仙与白素贞的真爱追求,感动了无数人,并成为美好爱情传说的经典案例。后来,到鲁
期刊
身处于庞杂繁复的时代,感官被各种声音、图像充斥着,人们看待艺术时也便无法轻易看清它的本质。当杨述在被问到“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进行创作”时,他温和地笑着说,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当时脑子里是这么想的,于是就这么做了,如孩童般坦诚。  杨述1965年出生于重庆,198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95年获赞助在荷兰进修,参与过多次国内外艺术大展并获奖,现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杨述的作品在色彩方面具有非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