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语文课才会有“语文味”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b0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是指语文教学要有“情感,美感,语感”。语文教学能给学生一种“立体的形象”,给学生极大的精神享受。这“立体的形象”就是情感、美感、语感完美的和谐与高度的统一。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蕴涵着情感、美感、语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这一特点,上出“语文味”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欣赏品评、体验领悟到一种情感、一种美感、一种语感,获得立体的形象。
  
  一、语文教学要有“情感”
  
  注重情感的体验是《语文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对课文情感的体验、感悟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感“共鸣”,那么,这样的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情感”“共鸣”是教学情感,甚至是教学活动的关键。若教师讲课冷冰冰,似三九天之冰雪;像机器人一样虽有声但无情,虽有行但无内涵,这样无激情的教学必然得不到有激情的听课,台上台下死水一潭,教学效果必然不尽如人意。
  
  1.情感的沟通要统一。
  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必须首先领悟、理解、把握作者的情感,与作者同感同情,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将这种情感表达体现得得体恰当,同学生沟通交流得和谐统一。这样,教师之情、作者之情、学生之情才能和谐统一,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活泼,有情有感,有滋有味,才会给人一种“立体”的美。
  如教学《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教师就要把握住文本中人与骡子之间的情感,同作者一样有真情,并把“战友情”,“动物情”表达得既充分又得体,既贴切又感人。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作者一起感受彭德怀是爱他的大黑骡子,但是看到战士们已经饿得走不出草地,他只能忍痛杀掉他的大黑骡子,使学生通过对教师“表达”的“情”的品评、领悟、分析、判断,并结合自己对文本的“情”的理解把握,产生与教师、与作者之同感、同情。这样,教师之情、学生之情、作者之情就会达到和谐统一。而这样的教学活动才是有情感的活动,才是学生做主人的活动。
  又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有一句:“沉醉不知归路”,“醉”单从字面上讲很容易理解,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它的感情色彩呢?教师可组织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词人为何而醉?答案是为景色而醉,为酒而醉,为情而醉,为美好的生活而醉。通过这样的感悟,学生从“醉”这个词,品味出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使作者的情感、学生的情感达到和谐统一。
  
  2.情感的交流要真挚。
  情感是以真为前提的,离开了真,情感就不存在了,教学情感亦如此。没有情感或教学情感不真的教学活动必定是苍白无力的。因此,教师要首先“读懂”、“读透”文本中的情感,达到进入之、参与之,并融会贯通,使之成为一体。教学情感真,首先是教师的情感真。教师只要情真,就能以情动情,以情传情,以情启情,才会唤起、感染、引发、启迪学生之情,使学生随真情入情。学生只有动真情,才能更好地对文本理解把握,领悟分析。教师的情感越真挚越强烈,打动学生就越深,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就越大。因为只有从心灵里流出,才会再流入心灵里。
  
  3.情感的色彩要鲜明。
  情感是具有色彩的。教学情感具有一定的色彩,而且是鲜明且显而易见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对他们各自头脑里的文本中的审美对象的理解、分析、品评、领悟,总是带有自己的情感倾向。如品读《半截蜡烛》,教师就要引领学生品味感悟伯诺德一家人的爱国、沉着、勇敢;品读《孔子游春》,教师就要引领学生欣赏泗水的美景,感受水的品性,感受真君子的品格;品读《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师就要引领学生感受老人对生活的乐观与豁达。
  
  4.情感的感悟要重视独特的体验。
  每篇文章的情感都是不一样的,而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经历是不同的,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理解角度也不尽相同。如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有的学生就会从林冲的“让”中感悟到林冲的谦逊与大度。
  
  二、语文教学要有“美感”
  
  语文教学活动是知识交流的活动,也是审美的活动。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因素得天独厚,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深刻挖掘,给学生一种美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
  
  1.品评优美语言,感悟音韵节奏。
  课文中有许多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节奏匀整的诗文。在教学这些诗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诗文的优美语言和音韵节奏进行领悟、体验、品评,从中获得美感。
  在教学《渔歌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这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2.品味幽雅意境,领略美好风光。
  课本中有许多描写祖国秀丽河山、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这些文章不仅语言优美、意境幽雅,而且把祖国的自然风光描绘得无比秀丽。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品味领略自然的美。如在感悟《草原》一文时,就要感受领略到草原的天那么晴朗,一碧千里,草原的地那么翠绿,翠色欲流;感悟《夹竹桃》时,月光下夹竹桃的黑影本是平淡无奇,但加进了作者奇妙的想象就变得意趣盎然,令人回味了。参差的叶影,迷离的花影被想象成了地图、荇藻、墨竹,而小飞虫、小夜蛾则成了远渡重洋的轮船,游过池塘的小鱼儿,这是多么贴切、多么新奇的想象。细细读来,我们不禁感受到如水的月色,耳畔小虫的呢喃,眼前似乎浮现出夹竹桃轻轻摇曳的景象。奇妙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富有童趣,又如诗如画的境界,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纯真的童心和宁和的心境。
  
  三、语文教学要有“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语文教学的“语感”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指对文章的语言文字所蕴涵的音韵、节奏、韵律的感悟,其次是指对教师教学语言的感悟。学习文章就是对这些具有音韵美、节奏美、韵律美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理解、品评领悟。它们有的合辙压韵,有的抑扬顿挫,有的节奏鲜明,有的韵味无穷,有的音调和谐,有的情感丰富。感悟的最好方法是“读”。“读”时学生不仅能对文章内容进行把握,更能对语言文字的音韵美、节奏美、韵律美进行欣赏、品评。“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畅到读出一种美感来;由读出节奏、韵味到读出一种情感来。“读出美感”和“读出情感”是“读”的最高境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以类似的情感体验领悟作者自我抒发或从旁描述的出神入化,把握作者内心所感的至真至诚,从而激发敏锐的语感。
  
  四、教学语言要重视情感交流
  
  在某种程度上讲,教学语言是教师“心灵的直接抒发”——言为心声,能多方面仔细深刻地展示教师的内心世界,揭示教师的内心宇宙。带有情感的语言最能直接抒发教师的情怀,最能直接激起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的联想,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教师教学语言的这种情感功力主要在于使学生教学语言展开情感联想。
  总之,语文教学要上出语文独有的“语文味”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得“语感”,更获得“美感”和“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应像天边的朝霞,五光十色、绚丽多姿;应像一朵绽放的花儿散发着缕缕清香;应像一首绮丽的小诗,和谐压韵、抑扬顿挫。
其他文献
摘要: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代中职生中,存在着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加强感恩教育刻不容缓。语文是人文学科,在感恩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老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要善于把感恩教育寓于各种情境之中,要积极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感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关键词: 感恩教育语文教学心存感激    “感恩”是一种道德修养,是一种传统美德。然而当代中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读”的重要性。阅读能使人获得古今中外涉及各门学科、各种领域的知识、信息,开拓视野;阅读能启迪人生、使人受到美的熏陶;阅读能提高人的写作、会话能力,开发智力。因此,阅读能力是人们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学习、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终身教育的提出,对人们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朗读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在语文
为了了解各级党组织对党校学员毕业后的使用情况;调查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对当前四化建设和改革形势的适应状况;从中总结干部培训工作的经验教训,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党校正规
摘要: 中职语文对于中职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和职业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随着中职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作为中职教育基础课之一的语文课,必须以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本位,为提高学生的现代经济社会的适应能力和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 中职语文综合能力培养    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部曾经提出了明确的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
有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其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标准。开始形成的观点是:一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体现;二是有效教学必须合乎教学规律;三是有效教学要能满足特定的社会和个体的教育需求;四是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对它的再界定,即: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
该课题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实践,从理论和临床两个方面探讨了从脾虚瘀毒论治中晚期肝癌的理论基础、临床配伍应用及作用机制.理论部分通过总结分析古代文献,结合现代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而目前在农村中小学,由于受办学条件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阅读兴趣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谈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摘抄”本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是一提到摘抄,很多同学都感到头痛,认为既浪费时间又起不到什么作用。有的同学即使进行摘抄了,也只是把摘抄当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纯粹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才去摘抄,根本不会主动摘抄,更谈不上理解、揣摩、仿效、运用了。这样就导致摘抄不但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无谓地浪费学生时间和精力的事。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摘抄,让摘抄真正收到实效呢?根据平常积累的一
摘要: 本文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 教师阅读期待阅读教学作用    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下,容不得学生的任何自由和创新,一切以标准答案为依据,学生的阅读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抑,对语文课兴趣全无。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深感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之弊,也常常为之困惑、苦恼,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期寻求阅读教学的新境界。我在教学实践中,真切
常常听到一些教师议论:学生怎么就不爱问呢?为什么上课问他们也不爱答呢?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问题是探究的源头。如果一个人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就不能深入地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自然也就无法进行探究活动。由此可见,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值得每个教师关注。学生不爱问问题,老师上课时对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