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优化课堂教学的认识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lun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美育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后,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可以这样说,音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色彩,喜乐哀怒都可以用音乐体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老师们会说孩子都喜欢上音乐课。而在新课改的今天,不仅仅只是上课这么简单,更多的是要让孩子在一个轻松的状态下提高审美能力,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全面发展。心理学家指出:良好的心境会使人在充满情趣、动机勃发和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良好的心境,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愉悦的精神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轻松走入教室,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审美中。
  一、优化教学环境
  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离不开教师多方面多层次给予学生氛围的渲染,学习环境的滋养。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有兴趣去学,才会积极去学。音乐教室、音乐器材的运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现在各小学基本上都有了专门的音乐教室,音乐器材也很丰富,但往往都成了摆设,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的却很少很少。课堂上就是老师唱,学生听,或者老师唱,学生跟着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音乐课呆板,枯燥,缺乏兴趣。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充分把现有的教学资源运用起来,学生就会带着新颖和好奇的心情来主动学习。例如,音乐教室的布置应雅致,乐器的布置富有新意,挂图应具有视觉创新意识等,贴近孩子们惊奇的思想,每堂课的教学环境肯定都会不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花心思来布置,带给学生们每一次“哇”的感觉,一开始就喜欢,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优化教学模式
  在音乐教学中,要重视优化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优化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因循守旧的教学套路,使学生轻松舒畅地发展个性,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例如:欣赏课《国歌》,在苏教版五年级就有这样一课,但由于学生对歌曲太熟悉,所以在进一步欣赏时没有新鲜感,兴趣不浓,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如果采用变静为动的多媒体教学,课堂就会有生机。可以这样设想:在介绍作品的同时,配上这样一组画面: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手捧奖杯,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再配上雄壮有力的乐器音响,跳动的画面、扣人心弦的乐曲,必然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也可以再加上对比欣赏交响乐版本的《国歌》,引导孩子们去感受发现不同的音乐要素。还可以适当进行表演教学,给学生提供创作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当然,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来尝试教学,结合多媒体,以及他手里的乐器,演绎他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以此展示给全班同学,加强探讨。这样的互动教学,我相信同学们都喜欢。总之,要选择适当时机,以灵活的教学模式渗透到教学中去。
  三、优化教学方法
  以前总是教师“教”,学生“学”,要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以“学会”为目的体现在教法上,以教师为主。这种教法顯然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而以“会学”为目的体现在学法上。即教师“导”,学生“演”。学生自主参与,充分发展个性。例如:教学《洋娃娃的梦》,引导学生捕捉每一个跳动的音符,按照旋律流动的美,辅以形象动作来表现乐曲。比如用自如的动作:摇摆身体,踏步,拍手,模仿等让学生跟随乐曲节奏表现出相应的动作,让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了解了音乐旋律,还体验到了音乐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师生谈话,分组讨论等,让学生通过自己去探索,发现音乐的美妙。
  总之,如果真正做到了音乐课堂教学的优化,一定能产生事半功倍的理想教学效果。成功之路就在辛勤耕耘者的脚下。
  课堂教学是无止境的,要想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个学生学好、会学,就得无止境地探索,无止境地追求。因此在新时代,新思想,新内容,新方法环境下,新一代的教师要善于思考,勇于改进,让创新得以实践,摒弃陈旧的教学观,树立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将学生看成充满活力的生命体、知识的主人,使学生在自由、健康、轻松的课堂环境中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遵义市人民路小学 贵州】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校园是受教育者感知知识和接受教育的基地,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是推动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身为小学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的学生虽小,但是让他们从小接受法治文化教育,掌握法律知识,已成为当前教育战线迫切而重要的现实课题。  一、开展小学生法治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法治文化,是指融注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体会到生活,在生活中能学习到更多。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有些《品德与社会》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
应用体表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检测心室晚电位来识别高危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是电生理学近年来一项进展,它有助于心源性猝死的防治。但其时域分析的正常范围、阳性标准等迄今
本届“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评奖,共有31个省区市和28个中央部委参加,报送图书175种,其中各地报送95种,中央部委报送80种。与上届相比,参评单位数量相同,参评出版社由164家下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就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反馈成为教师教学策略调整的科学依据。在小学教学发展性评价中,要基于教学目标评价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运用最多的就是总结性评价,即通过最后的学科成绩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因此,改善小学语文课堂
科学探究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曾经听有位专家说:“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的目标,知识与技能不是重点,重点是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态度,最关键的是激发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始终热衷于科学研究。”要达到这个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使其具有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学生们在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亲自感受和操作,体会科学
期刊
到了三年级,学生的作业和作文中会陡增出非常多的错别字,这种现象的出现让原本自觉优秀的孩子们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挫伤了他们学习汉字的积极性。那么,三年级学生错别字陡增的原因何在呢?对此,我就此问题进行了长期观察,并多次请教三年级语文老师,寻找到了一些原因:  一、学习重点的转移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错别字陡增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低段到中段的鸿沟——从识字到句篇练习的转移  在一、二年级的学习
心脑血管急症在急诊工作中常见,固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而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故迅速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十分重要。本文就我院1991-1992年心脑血管急症61例急救体会报告如下。
一、微课程的界定以及价值取向   微课程是一种教学视频文件,主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通过3~5分钟的学习来解决微问题和微现象。它将理论暗含到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中,在对它们的层层剖析、梳理中,将新的理论不知不觉地浸入自己已有的系统中,并不知不觉地开始影响其他人的行为。新课改倡导转变“师本位”的教学模式。采用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