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温情一直是迟子建小说创作的母题。在她的作品中,有天真烂漫的童趣,有阳光和月光的普照,有山涧溪流的追逐,有人与人的友爱。迟子建是一位感性的作家,所以她的作品充满着唯美主义色调。但与此同时,迟子建又是一位充满理性的作家,她的笔下无时无刻不在书写乡情乡俗,民间色彩跃然于纸上。
关键词:温情;宁静;诗意
新世纪以来,文坛上出现了一系列追求人性关怀的作品,其风格平和,处处透露出温情的主题。迟子建的作品就是其中的鼎力之作。在她的作品中,看不到宏大的叙事,没有沉重的历史,也极少有对黑暗的痛诉,有的只是面对自然的泰然处之与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迟子建自1983登上文坛开始,她就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立的艺术追求,从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自己的文学立场,这一点很难得。就像迟子建自己曾说过的那样:她从来都“不必以‘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展览显示其‘痛处’,她可以用很轻盈的笔调来化解。”当然,这种巧妙的化解并不是想抹杀历史的沉重和压抑,只是想提醒我们,“如果把每一个‘不平’的历史事件当做对生命的一种‘考验’来理解,我们会获得生命上的‘涅槃’。”因此,迟子建的小说中布满了温情主义,灵性的大自然,友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甚至连死亡都失去了往常的恐怖,变得美丽与温情。
一、人与自然的相得益彰
在迟子建的文学世界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机械的主动与被动,而是体现为一种自在自为,相得益彰的关系。人类不去毁坏自然,自然也不会报复人类。生活在远离尘世喧嚣的乡村人,他们仅仅凭借单纯的信条去生活生产,所以,他们的纯真与自然结合得天衣无缝,处处流露出真情实感。
在迟子建的笔下,我们总能体会到自然的性灵。这是因为,迟子建把在普通人眼中看似很普通的阳光、月光、星光、云朵、夕阳,变得不再那么地普通,它们仿佛都沾染到上帝的灵光,焕发出诗意的美感和色调。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叙述者“我”,在大自然中汲取心灵伤痛的疗药。鄂温克族生活在原始的部落中,世世代代与驯鹿为伴。驯鹿性情温和不焦躁、富有耐力又灵活,而且浑身是宝。鹿皮可以御寒,鹿血、鹿鞭等药材可换做生活用品。除此之外,鹿是一种充满灵性的动物。在“我”看来,“驯鹿一定是神赐予我们的。没有它们,就没有我们。虽然他曾经带走了我的亲人,但我还是那么地爱它。”当驯鹿面临危险时,族人便会拼尽全力去救它们。因为在鄂温克族眼里,驯鹿已经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家庭成员。
二、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尊
在迟子建的文学作品中,她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虽然他们的性格不尽相同,处事方式也有所差异,但他们却有一点共同之处,就是都渴望人与人的相互尊重、互相帮助。在迟子建的小说中,大多都是邻里有爱、夫妻和睦。
小说《福翩翩》就叙写了这样一段邻里和睦的故事。下岗工人柴旺与刘老师夫妇是邻居。两家本来生活都还过得去,但突如其来的一场灾难,让两家顿时陷入困境。柴旺的儿子进了监狱,刘老师的丈夫因车祸伤残了一条腿。至此,两家都开始节俭的生活。为了能有所宽裕的生活,两家人商定通过卖对联来改善清贫的日子。柴旺在一次卖对联的过程中得到了一笔意外之财,但他没有独吞。他暗自做主买了一台颈椎治疗仪送给刘老师的妻子。于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就此产生。刘老师对妻子的忠诚产生了怀疑,柴旺的妻子对柴旺无故送别人东西的举动充满了怀疑,引起了一场不小的家庭风波。春节来临之际,两家人都没有心思贴对联,但刘家女儿为柴旺家捎回了正在服刑的儿子送给父母的礼物,礼物的出现巧妙地化解了这场风波,“浅黄色的麦秸上勾勒着一个大大的福字!那福字不是用筆写出来的,而是用绿布条缝起来的。这个绿色的福字看起来就像探向水面的柳枝,充满了生机。”这个福字是全篇的点睛之笔,“福”字让两家矛盾化解,和好如初。它象征着美好的祝福,更彰显着温情的力量。
三、人物内心平和的状态
在如今这个五彩缤纷乃至让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物欲横流让人措手不及,普通大众很难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更是很难把持自身,很容易坠落到金钱权力的漩涡中。知识分子对于自身价值的坚守不再像市场经济之前大多数作家那样,为了读者、为了大众写作,大多数的知识分子的操守不知去了何方?他们争名夺利,投机取巧,甚至不惜舍弃名节、暗算他人。但是,迟子建作为一名作家却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平和宁静的心理状态,这一点从她笔下创作的人物形象中就能轻而易举地显示出来。
《逆行精灵》中的黑脸人为了复仇本打算杀死自己的大哥,但是“那一瞬间他想起了妻子,他杀了哥哥后自己也会偿命,谁还会管那个女人?还有他的孩子该怎么办?嫂嫂失去哥哥后是否也会像妻子一样精神失常?瞬间的觉醒使他格外后怕,所以他只能不停地用酒来打消恐惧。”最终达到心灵的平衡与宁静。这一点同样体现在《鸭如花》中。《鸭如花》讲述的是逃犯从不知悔改走向自我救赎的过程。逃犯在逃期间无意中走入五婆的家里,逃犯本以为五婆会去举报他,但是,五婆却没有这样做。相反,每天对他悉心照料。在五婆的感召下,“他们驱车回到城里后在百货商店门口下了车,逃犯去公安局自首,而徐五婆步行回家。当晚,徐五婆打开电视,她在本城的新闻节目中看见了逃犯。他戴着手铐脚镣,满面安然。”虽然结果是执行死刑,但是,读者相信,罪犯的心灵上是安详的,因为他的内心得到了反省和救赎,他会平静地走向另外一个世界。
参考文献:
[1]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18.
[2]迟子建.福翩翩[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43.
[3]迟子建.日落碗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320.
[4]迟子建.鸭如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319.
[5]迟子建.一条狗的涅槃[A].中华读书报[J].2003(4).
作者简介:吴双(1994—),女,河北人,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温情;宁静;诗意
新世纪以来,文坛上出现了一系列追求人性关怀的作品,其风格平和,处处透露出温情的主题。迟子建的作品就是其中的鼎力之作。在她的作品中,看不到宏大的叙事,没有沉重的历史,也极少有对黑暗的痛诉,有的只是面对自然的泰然处之与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迟子建自1983登上文坛开始,她就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立的艺术追求,从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自己的文学立场,这一点很难得。就像迟子建自己曾说过的那样:她从来都“不必以‘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展览显示其‘痛处’,她可以用很轻盈的笔调来化解。”当然,这种巧妙的化解并不是想抹杀历史的沉重和压抑,只是想提醒我们,“如果把每一个‘不平’的历史事件当做对生命的一种‘考验’来理解,我们会获得生命上的‘涅槃’。”因此,迟子建的小说中布满了温情主义,灵性的大自然,友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甚至连死亡都失去了往常的恐怖,变得美丽与温情。
一、人与自然的相得益彰
在迟子建的文学世界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机械的主动与被动,而是体现为一种自在自为,相得益彰的关系。人类不去毁坏自然,自然也不会报复人类。生活在远离尘世喧嚣的乡村人,他们仅仅凭借单纯的信条去生活生产,所以,他们的纯真与自然结合得天衣无缝,处处流露出真情实感。
在迟子建的笔下,我们总能体会到自然的性灵。这是因为,迟子建把在普通人眼中看似很普通的阳光、月光、星光、云朵、夕阳,变得不再那么地普通,它们仿佛都沾染到上帝的灵光,焕发出诗意的美感和色调。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叙述者“我”,在大自然中汲取心灵伤痛的疗药。鄂温克族生活在原始的部落中,世世代代与驯鹿为伴。驯鹿性情温和不焦躁、富有耐力又灵活,而且浑身是宝。鹿皮可以御寒,鹿血、鹿鞭等药材可换做生活用品。除此之外,鹿是一种充满灵性的动物。在“我”看来,“驯鹿一定是神赐予我们的。没有它们,就没有我们。虽然他曾经带走了我的亲人,但我还是那么地爱它。”当驯鹿面临危险时,族人便会拼尽全力去救它们。因为在鄂温克族眼里,驯鹿已经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家庭成员。
二、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尊
在迟子建的文学作品中,她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虽然他们的性格不尽相同,处事方式也有所差异,但他们却有一点共同之处,就是都渴望人与人的相互尊重、互相帮助。在迟子建的小说中,大多都是邻里有爱、夫妻和睦。
小说《福翩翩》就叙写了这样一段邻里和睦的故事。下岗工人柴旺与刘老师夫妇是邻居。两家本来生活都还过得去,但突如其来的一场灾难,让两家顿时陷入困境。柴旺的儿子进了监狱,刘老师的丈夫因车祸伤残了一条腿。至此,两家都开始节俭的生活。为了能有所宽裕的生活,两家人商定通过卖对联来改善清贫的日子。柴旺在一次卖对联的过程中得到了一笔意外之财,但他没有独吞。他暗自做主买了一台颈椎治疗仪送给刘老师的妻子。于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就此产生。刘老师对妻子的忠诚产生了怀疑,柴旺的妻子对柴旺无故送别人东西的举动充满了怀疑,引起了一场不小的家庭风波。春节来临之际,两家人都没有心思贴对联,但刘家女儿为柴旺家捎回了正在服刑的儿子送给父母的礼物,礼物的出现巧妙地化解了这场风波,“浅黄色的麦秸上勾勒着一个大大的福字!那福字不是用筆写出来的,而是用绿布条缝起来的。这个绿色的福字看起来就像探向水面的柳枝,充满了生机。”这个福字是全篇的点睛之笔,“福”字让两家矛盾化解,和好如初。它象征着美好的祝福,更彰显着温情的力量。
三、人物内心平和的状态
在如今这个五彩缤纷乃至让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物欲横流让人措手不及,普通大众很难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更是很难把持自身,很容易坠落到金钱权力的漩涡中。知识分子对于自身价值的坚守不再像市场经济之前大多数作家那样,为了读者、为了大众写作,大多数的知识分子的操守不知去了何方?他们争名夺利,投机取巧,甚至不惜舍弃名节、暗算他人。但是,迟子建作为一名作家却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平和宁静的心理状态,这一点从她笔下创作的人物形象中就能轻而易举地显示出来。
《逆行精灵》中的黑脸人为了复仇本打算杀死自己的大哥,但是“那一瞬间他想起了妻子,他杀了哥哥后自己也会偿命,谁还会管那个女人?还有他的孩子该怎么办?嫂嫂失去哥哥后是否也会像妻子一样精神失常?瞬间的觉醒使他格外后怕,所以他只能不停地用酒来打消恐惧。”最终达到心灵的平衡与宁静。这一点同样体现在《鸭如花》中。《鸭如花》讲述的是逃犯从不知悔改走向自我救赎的过程。逃犯在逃期间无意中走入五婆的家里,逃犯本以为五婆会去举报他,但是,五婆却没有这样做。相反,每天对他悉心照料。在五婆的感召下,“他们驱车回到城里后在百货商店门口下了车,逃犯去公安局自首,而徐五婆步行回家。当晚,徐五婆打开电视,她在本城的新闻节目中看见了逃犯。他戴着手铐脚镣,满面安然。”虽然结果是执行死刑,但是,读者相信,罪犯的心灵上是安详的,因为他的内心得到了反省和救赎,他会平静地走向另外一个世界。
参考文献:
[1]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18.
[2]迟子建.福翩翩[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43.
[3]迟子建.日落碗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320.
[4]迟子建.鸭如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319.
[5]迟子建.一条狗的涅槃[A].中华读书报[J].2003(4).
作者简介:吴双(1994—),女,河北人,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