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广播电台主持人在直播带货中的语境优势

来源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mm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转型努力方向之一就是成为全效新媒体。多年来,传统媒体一直在探索转型的时机与出路,但主要在内容与服务上下功夫,把疆域扩展实质扩大到电商领域的并不多,2019年开始,电商直播增长迅猛,直播电商迎来春天,实体消费转为线上消费,各行各业纷纷加入直播间卖货,电台主持人直播带货也获得了广泛关注。
  关键词:广播电台;播音主持;直播带货;融媒体语境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广播电台播音主持行业也在呈现不断上升的形式,这对我国媒体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广播电台主持人也积极适应当下“直播”新变化,加入融媒体直播浪潮,运用和发挥自身声音魅力,以期能赢得更多市场和融媒体平台用户的信赖与喜爱。在“直播带货”逐步风起云涌之时,市场好似形成了“万人皆可播、万物皆可播”现象,而广播电台主持人在直播带货中的语境特征与优势是什么,接下来将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电台主持人直播带货的优势及特征
  时代性
  广播电台播音员、主持人是通过广播来传递信息,声音是实际工作中的主要特征,一名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需要合理运用自身声音特色,对信息报道进行诠释和润色,同时展现出自己独到的艺术性。播音员在播报新闻事件时,需要真实反映事件内容,且不能随意对播报内容进行修改,在播报的过程中即便结合自己的艺术性,也需要在事件框架内进行讲述。身为一名优秀的播音员可以将原本语言通过艺术形式进行展现和传递,在播报信息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普通话,同时配合多样化的语言来描述和表达新闻事件,这样能够有效展现广播电台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性。
  包容性
  在新媒体时代,更多的广播电台主持人突破尝试,主动跳出常规套路,融入新媒体时代,同时由于大部分广播电台主持人在从业过程中都会不断涉及“新闻” “体育” “民生” “音乐”等不同类型的节目,所以使得广播电台主持人面对“直播带货”的声画综合呈现中,可以更自如的适应和面对,比如我们在新媒体节目中看到了更多的广播电台主持人的娱乐脱口秀、个性化节目内容、专业性内容等,这一点正是因为广播电台主持人对节目类型的包容性。
  形象性
  广播节目是一门听觉艺术。由于听众在收听广播类的节目的时候,只能听到主持人的声音,而看不到主持人的具体形象。这就要求广播节目的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要充分利用好声音这一媒介,将自己的形象通过声音的形式塑造出来。而“直播带货”需要将产品卖点信息更为具象和直接的介绍给受众,所以,广播电台主持人具有优势,直面受众,用有画面感和形象感的语言,对自身“如数家珍”的产品做更全面的推介。
  接地气性
  早在新媒体变革之前,广播电台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和节目内容安排就已经开始向着更接地气的方向发展了,比如广播节目的直播化;在线即时热线电话、短信、微博、微信互动;主持人走上街头或活动现场大时段电话连线直播等等,这些内容一方面是因为广播节目的特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广播电台主持人的灵活性,不断地主动寻找更能抓住受众的方式,那就是走到受众身边并且关注受众感兴趣的事情。这一点和现在新媒体革命浪潮中涌现出中的 “网络视频直播” “抖音”短视频等传播内容特性非常相似,特别是“直播带货”,更需要接地气,站在消费者身边,为消费者选品、把关,就像身边的“销售员”。正是因為广播电台主持人贴近生活的特征,让他们在新媒体直播中受到欢迎。
  二、结语
  面对经营压力,直播带货为媒体的转型方向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传统媒体需要主动对接市场,发挥广播电台主持人优势,运用新媒体技术去提高营收的创新性,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结合广播电台主持人的特点,融入更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元素,更好地提高节目的影响力。
  除此之外,“直播带货”中除了要有吸引力之外,还要有公信力,和产品的质量保障,凭借官方媒体的公信力以及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和信用背书,在同等竞争环境下更容易成为商家选择合作的对象。但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在直播带货中要避免过于浓重的商业化和盈利性色彩。常怀敬畏之心以量力而行,扎扎实实做到实处,做到精细处,才能真正持久。
  广播电台主持人也应该在时刻抬起头,去看看更加广阔的全网空间,让创作的节目内容作品去除地域化标签,成为能在全网快速传播的内容,打造广播电台节目内容本地化,新媒体融合节目全网化的“两条腿”一起走路的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占据“原有阵地,抢夺全新高地”,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5G时代的全网+地域化的传媒轻骑兵,继续在5G时代拥抱新媒体的同时领跑传统媒体。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 . 直播带货是媒体转型的另一种可能[J]. 央广网, 2020
  [2] 朱佳伟,杨瑶.论全媒体环境下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转型[J].声屏世界,2015(3):35-36.
  [3]  梁超. 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专业的应对思考——关于播音主持人的风格创新[J]. 新媒体研究, 2017, 3(3):118-119.
  作者简介:
  殷巧,株洲市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节目部主任、主持人。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传递的速度逐渐加快,信息传递的方式与以往不同。过去,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报纸、信件、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的速度相对较慢,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传播的方式正在逐渐改变。如今信息的传输主要依靠手机、计算机和媒体,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本文对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业务的应对及创新进行探讨,分析了广播电视新闻的业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业务;创新策
期刊
摘要:在我国进入21世纪的新时期,我国是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医院计算机系统应用已经在我国现阶段医院管理工作开展中推广,由于信息科计算机系统应用影响较大,为了提升医院信息科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质量,需要针对其整个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中的方法进行分析。鉴于此,本文就医院信息科计算机系统维护方式分析进行了探究,主要阐述了在医院信息科计算机系统维护管理中工作开展的要点,就系统运行
期刊
摘要:随着我们国家社会经济水准的迅猛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停的提升,在日常生活中愈来愈重视环保的问题。高炉煤气被普遍的用作燃料,还可以对高炉煤气的余压进行回收和利用,它常常用于化工产品的生产以及用来燃烧发电。当下有关企业为了顺应绿色环保的潮流,回收利用以节约耗费的能源的方式被普遍应用,因此市场前景也非常广阔。正文将对此展开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高炉煤气;利用现状;节能减排新技术  当下随着环
期刊
摘要:职业打假人打着“商品打假”的旗号,利用“假一赔十”的法律条文牟取暴利。低门槛、高回报的营利方式催生了“职业索赔”行业。而随着经营者警惕性的提高,部分职业打击人走上违法的道路,没有漏洞也要制造漏洞后,再无理要求索赔。不能否认职业索赔有净化市场的作用,但他们干扰企业经营、浪费行政资源的问题也不能忽视。这样的“打假”行為,已经完全丧失了“打假”的实质内涵和正义品性。  关键词:职业索赔;职业打假人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对海损个案的商法角度分析,了解到了共同海损和单独海损的不同,能清楚地分别那些是共同海损那些是单独海损。我国《海商法》中对单独海损和共同海损的详细内容,还有平安险的承保范围,以便在以后的贸易中合理有效地运用。  关键词:海商法;共同海损;单独海损  一、案情引言介紹  中国某食品进出口公司从欧洲买进了一批食品3万箱,价格条件为CFR上海,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保了水渍险,由欧洲公司安排租
期刊
摘要:今年受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徒增,为此,我们必须要正确看待疫情影响,解放思想,提出应对新举措,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主动化危险为机遇,赢得工作主动权,打赢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战,确保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疫情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众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依旧存在,因此在我国加大精准扶贫力度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创新精准扶贫的方式方法,这其中就有针对当
期刊
摘要:在面对一个新闻事件时,一个有应变能力的记者会在采访当中表现出新闻敏感性强、判断形势准确,自我决策性强,行动迅敏的特点,因此,应变能力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是十分关键的专业型能力。本文针对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中的应变能力进行了重点分析讨论,对其重要性和成因以及如何养成新闻记者的应变能力进行探析。  关键词:新闻记者;釆访报道;应变能力  一、新闻记者具备应变能力的重要性与原因  (一)新闻记者具备应变
期刊
摘要:校对工作是报纸出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一项极为细致、重要的专门技术工作,主要任务是杜绝报纸文字内容及排版技术上的一切错误。为了保障报纸质量除了必须遵循一定规范和程序建立完善的校对制度外,还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对队伍。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对队伍,切实加强以下几个方面是关键点。  关键词:校对;队伍建设;文字编辑  加强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
期刊
摘要:音节频率效应是最基本的有关语言产生之初的方面,而汉语言声调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又有着许多的不解与争议,因此研究汉语言中的声调对音节频率的影响十分之重要。  关键词:汉语;声调;音节频率效应  言语产出是是指人把自己内心的心理活动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包括思想代码转化成言语代码,再借助我们的生理性的器官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大量研究表明,在口语中存在3种典型的效应,分别是词频效应、音节频率效
期刊
摘要:近两年,国内纪录片创作进入高峰期,围绕自然地理、人文风情等主题制作的纪录片密集涌现,并广受欢迎。从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走红,到涉藏纪录片《第三级》的热播;从自然纪录片《航拍中国》的亮相,再到现实题材《我们这五年》的演绎,一大批制作精良的作品跃入屏幕,形成一次又一次的现象级传播。然而,在人员、经费、设备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下,地市级电视台要创作这样的大型纪录片,可谓艰难重重。如何克服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