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德育模式与方法的创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m74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小学德育仍然是基础教育中的一个较薄弱环节,实效性较差,针对性不强,德育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局面,为此,迫切需要建立能够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特点的创新型德育模式与方法。绍兴一中初中部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班级管理模式,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着力于德育实效性,创造性地推出了“班主任15分钟的德育时间“活动,在这种“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灵活多样的德育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了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学校德育工作得到了切实的加强。
  
  一、围绕德育目标,强化德育作用与功能
  
  1.与时俱进,引领学生知晓天下大事
  在及时了解国家的时事、大政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同时结合班主任的理解,把精神传达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本市、本学校正在进行的一些重大事件。如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引导学生用自身的行为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班级;用“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了连续八次以“荣辱观”为专题的教育;以市“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绿色学校”的创建为依托,做好学生“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的宣传动员工作等。
  2.创新载体,营造良好班风、学风
  德育主题教育是实现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而主题的创新就显得尤其重重。在“班主任15分钟的德育时间“活动中,我们按照序列化的要求,将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分解为若干主题教育活动,并围绕这个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完善和发展。如初一新生的规矩与习惯的养成问题,专题确立了”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学习习惯的培养”两块主题并以“提出—落实—总结”的形式进行实施。在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有:见到老师“一立正二鞠躬三问好”的习惯;“静齐快”的集队、做操的习惯;课间文明下课的习惯:上下楼梯靠右行的习惯;自身及周边环境保洁的习惯;安静、有序排队的习惯;劳动光荣的习惯等。在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有:课前预习、听讲记笔记的习惯;认真做作业的习惯;自习的习惯;订正的习惯;勤于提问的习惯;课后与考前复习的习惯等。
  3.开放模式,搭建展示学生才能的平台
  15分钟的德育时间并不是班主任唱“独脚戏”,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主角”,这就需要给学生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如“给你一分钟”展示学生的才能使初一新生相互了解;“猜猜他是谁?”展示学生在作业、图画方面的特长;通过“每周我为同学做一事;每月我为邻居做一事;每年我为社会做一事”的活动为主题,以“自己做,自己说,自己总结”的形式,在每天15分钟的时间中展示自我,培养“爱心、同情心、责任心”。
  
  二、挖掘教育资源,创新德育内容与形式
  
  1.案例教育
  平时注意收集一些典型的事例,进行案例分析,进行综合,吸取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初三学生小雯性格内向,平时很少主动与班上其他同学交流,近日的一堂自习课,坐在小雯前一排并且关系还不错的同学转过头找她聊天,正忙着解数学题的小雯头也没抬地随口应对“不要打扰我”。没想到,好朋友责怪小雯“摆架子”,就此与她翻脸,还故意将此事在全班宣扬,结果,在同学眼中,小雯成了一个“不合群”的人。临近毕业,看到同学们热热闹闹地互写毕业留言、互赠照片,却没人理睬她。同学关系的恶化也极大地影响了她的学习情绪和中考复习,让她十分苦恼,难以自拔,她该怎么办……?。班主任先提供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再总结学生们的看法,对症下药:面对升学的压力,毕业生此时的心理比较脆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容易产生微妙心理,不知不觉中得罪他人,给自己造成尴尬和被动局面。面对恶化的人际关系,有此遭遇的考生千万不要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最好主动向发生矛盾的对象表明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如果自己不能解决,应及时向老师、家长寻求帮助,避免“小”矛盾影响“大”心情。
  2.主题生活教育
  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点滴行为的表象,是其思想品德的“晴雨表”,通过现象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在某些方面的道德修养现状。去年一次班级活动结束后却留下满室的垃圾,两名值日学生擅自离校。这些都是严重缺乏责任心、劳动观的现象。于是我利用“班主任15分钟的德育时间”,对前一天种种不道德待业进行师生评价,指出其错误和危害,并将此事件一一记录,建立档案,经过几次帮助,直到改正。总之,教师要处处留心,从生活教育起步,抓点滴、抓落实,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3.演绎“小崔说事”
  初三学生学业紧张,没有时间关心国家大事,而且考试中也有涉及时事的内容,每天安排一名学生进行“小崔说事”的时事演讲与评述,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国家大事,更能提高考试成绩。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演绎“小崔说事”建立一种师生民主、平等的教育形式,把“班主任15分钟的德育时间”变成教师倾听会与师生交心会:倾听学生内心的风暴,用倾听代替说教;真诚与学生谈心,用引导代替管制,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效应。
  
  小结
  
  在班主任15分钟的德育时间中,班主任的组织形式应该多样性,要善于捕捉时事热点,因势利导。教育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尤其是作为德育工作,应该随时把握教育的时机,通过班主任有目的的组织,使学生在短短15分钟时间中受到感染,潜移默化。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借助语料库方法总结了南农大公选课教材《农业科技英语》中一些常见的、区别于其它学科英语的一些词汇学特点,如生活词语专业化、同义现象,一词多义、同形异义等现象。认识这些词汇学特点,对于高等农业院系的农业科技专业英语的教与学及专业课双语教学都有所裨益。  关键词: 《农业科技英语》 语料库方法词汇特点    农业科学是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遗传学、动物卫生、家庭园艺、营养学、食品加工与贮存等学科
摘要: 本文通过对有退路的风险与无退路的风险的论述揭示了在风险活动中强势资本趋于强势地位、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对资本小的人们在风险活动中如何防范风险不被大资本吃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风险退路无退路抗风险能力    在激烈的人类与人类、人类与自然的竞争中,风险不以个人意志而客观存在,欲回避风险而独善其身,是不现实的。对于风险,类型很多,其中有一种风险是人们经常要面对的,即“有退路的
摘 要:本文立足史料,试图挖掘出新月诗学的一些特质,使其更加丰满地呈现出来。新月诗学不仅仅是继承了中国传统诗学,而且汲取了西方诗学的营养,可以算是中西合璧的宁馨儿。此外,自倡导新月诗学之初,新月派标榜的就是要治愈病态的中国文坛,并且一以贯之地坚持不懈,从中也可以窥知新月诗论家的抱负。   关键词:新月诗学 传统诗学 西方诗学 中西合璧 “治病”    新月派在中国诗歌历史中光彩夺目,然而不无遗憾的
摘要: 建设学习型教研组是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能够支持和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学習和交流,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增进教师合作,形成新的教学技能,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研组学习型教研组学习   本文
前言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自身有着广泛的应用性,并且是对其他学科进行更深一步探究的重要工具。因此,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的研究便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了对学习理论的探究,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到近代的行为主义、人本主义以及认知心理学等都从不同角度对于当今教育教学以及学习方法有指导意义。  不同种学习理论的现实意义既相互独立
摘要: 本文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方面阐述和分析了英语说课的内容和技巧。  关键词: 英语说课意义目的内容技巧    一、说课的意义与目的    1.说课是一种开放性教学活动,它为上好课做充分的准备,它源于备课又高于备课,是备课的深化和提高。要说好课,教师必须钻研大纲、教材,必须带着备课中的问题深入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反复推敲琢磨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可行,说出自己在备课中的
摘要: 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弊端,本文探索了基于Protel與PCB课程的“任务驱动”式实践性教学方法,提出了这种方法的必要性和优势。  关键词: Protel与PCB任务驱动实践性教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
摘要:德彪西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和声、旋律、织体、调性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同时注入了自己的创新特色,德彪西及他的作品在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焰火》就是他创新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主要从创作特点、演奏技法两大方面分析德彪西前奏曲《焰火》,旨在使演奏者能够尽量接近作者创作意图。  关键词:德彪西 《焰火》 创作特点 海量技巧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开放”数学课堂中教师應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探究的过程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在尝试的过程中加强有思考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健词: 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精神培养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师越来越注重课堂的实效性。而在课堂教学中置疑“有效的问题”,才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设计具有探究性,层次性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掌握有关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真正使课堂45分钟的能与量得以充分体现,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信息技术问题设计课堂提问有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