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艺术探微

来源 :考试·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shion_dar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向学生质疑,它是一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如果提问的质量低劣或问题不得法,不仅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因为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善于研究和掌握提问艺术,问得恰当,问得巧妙,才会发挥提问的积极作用,才会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教学效果;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39-02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耗时多,收效少”的现象仍普遍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课堂提问的不当,应该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主要是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没有掌握提问的艺术。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重视提问的策略性,设计出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为学生提供探究性的学习情境,惟其如此,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提问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呢?
  1“直”“曲”结合
  “直”就是按照常规思路正面直接发问,也就是直问。直问的特点是:问点显露,问题明确,使用频率往往较高,但这种提问方法明显存在着形式呆板,缺少变化,难以启动学生思维的缺点。而“曲问”就是不正面的发问,而是旁敲侧击,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这种提问的妙处在于储蓄生动,颇有情趣,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余地。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的直来直去,启发性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直的问题以曲问的方式提出,就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这样的提问就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可以提高效果。
  例如在教学《将相如》一文中的“完璧归赵”这一部分时,对相同的问点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问法:(1)蔺相如是怎样智胜秦王实现完璧归赵的?这说明了什么?(2)蔺相如是真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吓唬秦王的?为什么?在这两种问法中,第一种是直问,问题明确,答案肯定,问后学生或复述情节,或默读课文,然后进行生硬的人物评价。第二种是曲问,其中包孕了许多诱答因素,因而问后学生可以依据各自的个性化理解展开热烈而有趣的讨论,有的说蔺相如要撞柱子,有的则据理反驳,认为是假撞柱子,目的是为了吓唬秦王。至此,教师并不需要直接评判,而是相机诱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深入思考,发表意见,最后达成一致看法:蔺相如并非真的撞柱子,也不是仅仅吓唬吓唬秦王,而是见机行事,若秦王惜玉妥协则不撞,如一意孤行硬抢宝玉,则人玉俱毁,这充分表现了蔺相如大智大勇的精神。我们对比这两种问法的效果一看,优劣不言而明。
  钱梦龙先生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成功地运用了“曲问”的提问方式,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在讲授过程中,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邻人京城民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字和“遗”字的含义,也没有直接问其义,而是巧妙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愚公的邻居,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开始被问住了,看了看课文释解,才恍然大悟:“这小孩没了爸爸!”这样,通过巧妙的提问,使“孀”与“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在实际教学中,懂得“曲问”之妙的语文教师也常常采用这种提问方式,如在《老山界》一文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的“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天早晨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就明确了。
  所以说,这种“拐个弯”就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提高学生参与回答的积极性,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当然,在课堂提问中,直题可以曲问,曲题也可以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中的最后有那么一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要理解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此时,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孔乙己“大约”死了?(因为无人关注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因为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非死无疑。)通过把“曲题”变成“直问”的方式,就可以得出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直”“曲”结合的巧妙提问,就好似撩起学生兴趣之弦的金手指,看似毫不费力的一拨,都产生了“错综见义,曲析生姿”的功效。
  2“顺”“逆”交替
  问题是思维的路标,矛盾型提问旨在思维上设置对立面,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争论。当学生在头脑中存在矛盾时,学生最爱思考,思维最活跃,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长期固定不变地按正常逻辑关系成时空顺序设问,有时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提问中可以变顺问为逆问。所谓逆问,就是从相反问点切入问点,利用事物之间相反或相对的矛盾关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从相反的方面设计比较性材料,是逆问设问的常见方式。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描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时是这样写的“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要想学生理解女孩的感觉可以这样设问:“一根火柴大家都擦燃过,有那么明亮,那么温暖吗?为什么小女孩有这样的感觉?”这样一问,让学生觉得文中所描写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了矛盾,激发了学生探求的欲望,提高了他们思考的动力,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讨论,弄明白是因为现实中的小女孩太冷了,才会产生如此的幻觉,又如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刚一开篇就问学生:“姓什名谁?”一下子就提起了学生的兴趣。因为在学生认识中,“孔乙己”应该是一个人的名字,应该姓“孔”,名“乙己”。但老师如此一问,好像没有那么简单才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的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再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时,在分析了最后一节之后,为了让学生明白在本节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本节在文中的作用,作者不是顺问:“这一节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而是说:“又如认为,最后一节表达的也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上一节重复,建议删去,你有什么看法?”这样一来,启动了学生的主观思维方式,增强了其思考的主动性,也迫使其认真的去思考本节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上节到底是否相同,是否有不同的作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这种“顺”“逆”交替的提问方式,由于提供了正反对比材料,扩大了信息反差,构成了矛盾情境,更便于启发学生去多角度思考,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3“散”“聚”互补
  优化的提问忌散贵聚,聚就是简洁,凝练,具有整体美,而这正是艺术的特征。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是满堂灌,教师不顾学生需求及情绪等而采用填鸭式教学。后来,虽然教学上逐渐注重了课堂提问,但是,提问的目的只是把题材问题化。即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一问一答,一节课下来,向学生提出大大小小的数十个问题,在形式上很热烈,实际上不能触动学生思维和情感。曾经有一位老师再讲《纪念白求恩》一课时,教师问:“白求恩是哪个国家的人啊?”哗--学生齐刷刷的举手“加拿大人。”因为文章第一句清楚地写着:“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人。”又问“多大年纪了?”哗--又齐刷刷的举手“五十多岁了。”“到中国来干什么?”哗--举手:“为了帮助中国人民抗日。”“后来在哪里以身殉职?”“这是什么精神?”“毛主席号召谁要学习这种精神?”老师把课文中的一个个句子依次“改造”成一个个问题,整节课老师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提,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课堂气氛看似热烈,但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现在课堂上也存在一种误解,似乎问答式就是启发式,问得越多,启发性越大,以为这就体现了课改精神,就是启发性教学。有的领导听课甚至以提问数量作为评判课堂教学成败的衡量标准。其实,这是一种与满堂灌毫无二致的“疲劳战术。”课堂中学生精神之弦始终无张驰之分,课堂节奏单调,无变化,效果怎么会好呢?况且仔细分析这几十个问题,其中相当部分是缺少思维价值与分量的简单判断,“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传统提问,怎么能与设计精心、有的放矢、数量恰当的提问相提并论呢?这样的提问势必导致课堂提问散乱零碎,量多质低,也就无艺术性可言了。
  我认为,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而且不在多而在精。一个理想的问题,应该具备以下的特点:(1)问题形式自然简明,文学叙述一目了然。(2)问题内涵隽永丰富,能充分体现本质特征。(3)问题难易适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此外,还要求能触动“神经”,所谓触动“神经”就是把他们引领到探求问题的忘我境界。以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要想提出具有艺术性的问题,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应该深入教材,找出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将那些体现重点又能训练思维的问题串连于文章和课堂的主线上,形成环环相扣,问问相连的问题链。并且要注意增强提问的整体性和凝练合一,善于删繁就简。从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找出其内在联系,对之实行简化、整合,做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研究一些优秀教师,特别是一些教育专家的课堂教学,可知他们一节课的提问量都在十多个,且这十多个问题大部分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有启发性、有思考价值、有趣味性,从不让大而空、不着边际的疑问和琐碎简单的判断占据时间。提问调节下的课堂情绪起伏有序,提问的分量疏密有效,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自然“如沐春风”,“思如泉涌”。
  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正确处理提问的散与聚、质与量的关系,加强提问间的整体性、系统性,不但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而且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4“难”“易”适宜
  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是越深越好呢?当然不是,教育心理学者告诉我们,中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注意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而且这个难易的“度”要把握得好,要做到难易适中。提问不宜过难,也不宜过易,如果所提问题过难,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摸不着头脑,这就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答上来,这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甚至导致学生不认真听课的坏习惯。那么,怎么样的问题适合?又该怎样去提问呢?
  我认为,应提出能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和方法,通过努力来解决,并能体现个性、展现创造力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回答的。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要知道,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记》讲:“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后其节目。”[也就是说问题设计应先易后难,符合学生实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想象能力。语文课堂设计问题,可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人物行为的侧面到人物内心;由景物事件到情感、思想,由大概内容到具体细节,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教学目的,针对不同学生,遵循阅读的认识规律,逐层发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先问一些比较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像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乐趣就越来越浓,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活跃了。”如教鲁迅的小说《药》,结尾处有对夏四奶奶的这样一段描写:“忽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踟躇。惨白的脸上显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做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篮子。”如果向中等水平的学生问:“这段描写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难度就大了,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一问题分成由易到难的若干问题:(1)这段文字描写了夏四奶奶怎样的神情?(羞愧的神情)。(2)她为谁感到羞愧?(为死去的儿子)。(3)她儿子是为革命而死,应该骄傲,为什么她会羞愧?(不理解儿子的革命行动)。(4)连母亲也不理解儿子的革命行为,结合第二节的“谈药”这说明了什么?(群众愚昧麻木,不理解革命,辛亥革命脱离群众)。这样由浅入深,层层追问,在轻松愉快的回答中解决了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上一节好的语文课,只知提一两个深、难的问题或浅、易的问题是不行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深浅有致,难易适合的系统化的问题。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庄”“谐”相济
  一切有成效的学习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因此,语文教学也需要教师潜心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问题,恰以新颖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为他们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在解疑中体味到欢乐和满足。语文课堂的提问同样要注意处理好“庄”和“谐”的关系,做到寓庄于谐,寓问于趣。因为和谐而有趣的提问和和谐自然的学习环境才能诱导下水道无意注意,才能使他们学的轻松,答得愉快。
  怎样提问才能做到谐而有趣呢?上面提到的改变问法就是一种。很显然,直问改为曲问,顺问变成逆问,谐趣和魅力也浓多了。
  此外,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教材中选取他们的兴趣热点构设提问也是一种好方法。如教学《钓鱼》一文时,上课先提问:“你们喜欢钓鱼吗?会钓鱼吗?我今天请来一位钓鱼能手教大家钓鱼好吗?”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也就顿时活跃起来了,接下来的提问也就在他们积极思考,踊跃作答之间得到了有效的解答,提高了教学效果。
  当然,要使课堂提问能顺利地进行并发挥其真正的效果,还得为其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和谐非常重要,教师提问的态度要亲切自然,切不可生疑、牵强或模棱两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里,敢于大胆答题;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趋同性,以消除师生间的隔阖,使学生乐于回答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听取他们的回答,允许学生有插话的机会,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而且对有独到的学生给予肯定,如果教者能做到这些,那么这样的一个和谐性很好的课堂教学,怎么会达不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呢?
  以上几点,即是本人对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艺术的看法。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课堂提问必须结合教学实际,要问得其人,问得其所。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让多样化、趣味化的提问取代单一、枯燥无味的提问,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适合学生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营造出良好的、积极的、活跃的、有创意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文合.周化宇.提问技能.板书技能[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李红.新课堂理念与中学课程标准透析[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3]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唐晓杰.课堂教学评价与学习成效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5]张婷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动因及原则[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
  [6]黄玉峰.寻找语文的最佳突破口[J].中学语文教学2005.(1)
  [7]韦吉诚.语文课堂改革中的十大关系[J].语文建设2004.(9)
  [8]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其他文献
《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人,而需求总量6000万人。此项数据显示,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笔者也到过很多企业做过调查,企业急需优秀的技术工人,可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中职生就业却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是就业难,另外一个就是因为就业难导致的招生难。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中职教育自身,在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
期刊
摘要:中学教师不能像大学教授一样,上完课就走了。学生很难与老师见面,而中学教师更多的是课下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尤其农村中学,部分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很难做到对孩子的管理,为此,农村中学的老师,不仅仅只是上好课而已,对学生的管理与关怀,更为重要。  关键词:农村中学;教师;住校;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69-01  公平教育,这
期刊
摘要: 新课改实施以来,合作、探究式教学已成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然而,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仅关注操作过程,实施步骤,较少关注探究问题的科学设置。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探究问题创设的要求、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思想品德;探究问题;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71-01  新课改实施以来,许多老师大胆地进
期刊
摘要:本文在调查研究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数据及趋势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中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心理问题产生的实际因素,并总结和罗列了许多目前中国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针对大学生心理状况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73-02  1引
期刊
摘要:本文从中等职业学校政治课程实践教学的内涵、其价值分析、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对策思考等几个方面对中等职业学校政治课程实践教学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职业学校;政治课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52-02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文化的日新月异,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了较大影响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普遍存在以教定学,重教轻学的现象,致使课堂教学高耗低效。为改变这种教学现象,我独创了“导读-导思-导议-导练-导结”的“导学案”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改变教学中学生自主性不够,课堂结构松散、零乱,教学效率低下的顽症,有利于发挥自主、互助、反思、练习、补偿等关键性学习环节作用。  关键词:导学案 思想品德 教学 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
期刊
摘要:中学生公德意识淡薄,没有学习积极性,缺乏远大理想,应该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培养公德意识,进行理想主义教育,尤其加强心理卫生教育。  关键词:思想问题;人生观;价值观;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75-02  当前中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复杂,通过对我校五百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我校中学生存在以下的思想问题:  (1)多数中学生的人
期刊
我国的责任担当教育由来已久。从《礼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念到胡锦涛总书记对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殷切寄语,都昭示了我们的民族观念与教育理念中重视培育责任意识、强调责任担当教育的传统。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责任担当教育面临着新的历史情况、新的价值观念、新的教育模式等众多挑战。在班级管理中,如果在对孩子们进
期刊
每一位同学都希望学习成绩100分,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100分,而我,作为一个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则更期盼孩子们的健康成长100分。健康成长,近几年已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在学校中,健康成长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中之重。个人认为健康成长主要体现在安全成长、习惯养成、心理发展和灾害预防几个方面。  1安全成长  安全是成长的首要任务。在游戏中注意安全,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注意安全,在学校生活
期刊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讲课时的展示分析工具——黑板也有了改变。传统的黑板由于书写和擦除粉笔字时产生粉笔灰会给近距离的教师和学生带来健康的危害。本文阐述了一种利用电磁原理构建的一种新型的电磁式三色光黑板。有效的解决了这个健康隐患。  关键词:黑板;电磁;书写笔;背光;引力;斥力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60-01  电子黑板产品作为传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