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提出的要求是:强调师生交往,特别是有效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交往的课堂教学环境。因此有必要对“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有效交往的基本策略”问题作专题研究。
【关键词】化学课堂 有效交往 策略
一、正确认识课堂中的互动元素是有效交往的前提
1.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要想有效地进行师生交往,首先需要构建师生之间真正平等的关系。根据心理学上的交往理论,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参与。在传统教学中师道尊严,为教师是真理,学生处在听、记、抄的位置。新课改中首先改变了这种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才能产生师生有效参与,积极对话,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言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2.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只被理解为师生之间以教学为纽带的一种交往关系。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计划,因此,教学指标完成与否对传统的师生关系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这样师生关系下的交往是表面的、不深入的。在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倾向于对学生进行精神的启迪和培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自发的交往关系。
3.深入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要想做到有效交往,不光要了解教材、了解知识,还要了解编者意图,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二、采用恰当的互动教学策略是创设有效交往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恰当的互动教学策略是实现课堂有效交往的关键,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措施,使用合理有效、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实施教学。
1、从科学史入手创设教学情景策略
英国学者贝尔纳在1939年就指出:“如果学生不能够以某种方式亲自参加科学发现的过程,就绝对无法使他充分了解现有科学知识的全貌。”因此,对科学家探索历程的再加工和深度开发,能够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突出了化学学科重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学科特点。以“原子结构”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或让学生阅读有关“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使学生了解有关的化学史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原子论是科学假说吗?
(2)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与古希腊的原子论有什么不同?
(3)汤姆生提出的“葡萄于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有什么根据?
(4)卢瑟福凭什么提出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行星模型)?
(5)玻尔为什么质疑行星模型?
(6)你认为人类目前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已经完美无缺了吗?
通过上述问题,启迪学生思考,从中体验化学家探索物质世界的艰辛和发现的乐趣,认识物质结构研究的基本方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的志向。
2、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教学中,教师耍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具体途径可以是:
(1)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比如在“胶体”的教学中,先做一个“丁达尔现象”的实验。
(2)通过讲述小故事创设情境。比如在“甲烷”的教学中,讲述“垃圾山”爆炸的故事。
(3)通过讲述化学史实创设情境。比如在“氯气”的教学中,讲述舍勒发现氯气的过程。
(4)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中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闻创设情境。
(5)通过实物、图片、图表、模型等创设情境。比如在“同素异形体”的教学中,出示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模型。
(6)通过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等创设情境。比如在“酸雨”的教学中,让学生观看被酸雨腐蚀的雕塑、被酸雨毁坏的森林等影像资料。
(7)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创设情境。比如在“金属的腐蚀”教学中,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钢铁生锈的情形。
三、设计恰当问题是实施有效交往的最基本途径
课堂提问如何能保证课堂学习的效率呢?
1、精心设计问题。设计问题要三思而行,讲究问题的信度和效度,问域不能过宽,问题明确而没有歧义;尤其要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行精心设计,如抓住中心句、抓住变化处、抓住细节、抓住关键、抓住容易疏忽处、抓住“空白点”等: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特别要精心设计好每节课之初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质量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要“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如果开头的几个问题先把学生“闷”住了,那么往往会造成整堂课的气氛沉闷。
2、讲究提问方法。
首先要加强串问。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而完整的系统。各教学环节是相互联系的,共同纳入并服务于整堂课的教学目的。课堂提问也应是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问题与问题是相辅相成、配套贯通的,往往需要构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因此教师应加强串问,让几个问题有机联系,串起來构成一个系列,这有利于把学生引向某一教学目标。 3、重视及时反馈
课堂提问就是信息反馈过程,教师通过提问能有效地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要使反馈取得高信度和高效度,教师就必须讲究提问的质量,否则就不能得到实质性的反馈。学生对问题回答的正确与否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如果提问的质量不高,干扰了学生的正常答题,那么,即使得到了所谓的反馈信息,其信度和效度也是不可靠的,根本不能使之成为进行课堂调控的重要依据。如果反馈不及时,就可能会失去进行教学调控的良好机会,就可能会对学生的认知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妨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化学教学只有在良性的反馈循环中才能让学生欲罢不能,去积极地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使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展示自己创造潜能的最佳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崔允潡、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 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 万伟,对话:一种新的教学精神 .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 12 ) .
3. 蔡春、中平,从“独白”到“对话”——论教育交往中的对话 . 教育研究 .2002 ,( 2 ) .
【关键词】化学课堂 有效交往 策略
一、正确认识课堂中的互动元素是有效交往的前提
1.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要想有效地进行师生交往,首先需要构建师生之间真正平等的关系。根据心理学上的交往理论,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参与。在传统教学中师道尊严,为教师是真理,学生处在听、记、抄的位置。新课改中首先改变了这种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才能产生师生有效参与,积极对话,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言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2.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只被理解为师生之间以教学为纽带的一种交往关系。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计划,因此,教学指标完成与否对传统的师生关系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这样师生关系下的交往是表面的、不深入的。在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倾向于对学生进行精神的启迪和培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自发的交往关系。
3.深入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要想做到有效交往,不光要了解教材、了解知识,还要了解编者意图,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二、采用恰当的互动教学策略是创设有效交往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恰当的互动教学策略是实现课堂有效交往的关键,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措施,使用合理有效、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实施教学。
1、从科学史入手创设教学情景策略
英国学者贝尔纳在1939年就指出:“如果学生不能够以某种方式亲自参加科学发现的过程,就绝对无法使他充分了解现有科学知识的全貌。”因此,对科学家探索历程的再加工和深度开发,能够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突出了化学学科重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学科特点。以“原子结构”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或让学生阅读有关“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使学生了解有关的化学史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原子论是科学假说吗?
(2)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与古希腊的原子论有什么不同?
(3)汤姆生提出的“葡萄于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有什么根据?
(4)卢瑟福凭什么提出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行星模型)?
(5)玻尔为什么质疑行星模型?
(6)你认为人类目前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已经完美无缺了吗?
通过上述问题,启迪学生思考,从中体验化学家探索物质世界的艰辛和发现的乐趣,认识物质结构研究的基本方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的志向。
2、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教学中,教师耍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具体途径可以是:
(1)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比如在“胶体”的教学中,先做一个“丁达尔现象”的实验。
(2)通过讲述小故事创设情境。比如在“甲烷”的教学中,讲述“垃圾山”爆炸的故事。
(3)通过讲述化学史实创设情境。比如在“氯气”的教学中,讲述舍勒发现氯气的过程。
(4)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中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闻创设情境。
(5)通过实物、图片、图表、模型等创设情境。比如在“同素异形体”的教学中,出示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模型。
(6)通过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等创设情境。比如在“酸雨”的教学中,让学生观看被酸雨腐蚀的雕塑、被酸雨毁坏的森林等影像资料。
(7)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创设情境。比如在“金属的腐蚀”教学中,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钢铁生锈的情形。
三、设计恰当问题是实施有效交往的最基本途径
课堂提问如何能保证课堂学习的效率呢?
1、精心设计问题。设计问题要三思而行,讲究问题的信度和效度,问域不能过宽,问题明确而没有歧义;尤其要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行精心设计,如抓住中心句、抓住变化处、抓住细节、抓住关键、抓住容易疏忽处、抓住“空白点”等: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特别要精心设计好每节课之初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质量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要“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如果开头的几个问题先把学生“闷”住了,那么往往会造成整堂课的气氛沉闷。
2、讲究提问方法。
首先要加强串问。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而完整的系统。各教学环节是相互联系的,共同纳入并服务于整堂课的教学目的。课堂提问也应是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问题与问题是相辅相成、配套贯通的,往往需要构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因此教师应加强串问,让几个问题有机联系,串起來构成一个系列,这有利于把学生引向某一教学目标。 3、重视及时反馈
课堂提问就是信息反馈过程,教师通过提问能有效地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要使反馈取得高信度和高效度,教师就必须讲究提问的质量,否则就不能得到实质性的反馈。学生对问题回答的正确与否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如果提问的质量不高,干扰了学生的正常答题,那么,即使得到了所谓的反馈信息,其信度和效度也是不可靠的,根本不能使之成为进行课堂调控的重要依据。如果反馈不及时,就可能会失去进行教学调控的良好机会,就可能会对学生的认知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妨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化学教学只有在良性的反馈循环中才能让学生欲罢不能,去积极地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使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展示自己创造潜能的最佳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崔允潡、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 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 万伟,对话:一种新的教学精神 .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 12 ) .
3. 蔡春、中平,从“独白”到“对话”——论教育交往中的对话 . 教育研究 .2002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