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最痛恨的人”,英国石油CEO托尼.海伍德辞职

来源 :淑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tia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27日,英国石油公司(BP)宣布,现任CEO托尼·海伍德(Tony Hayward)将于10月1日离职,他的职务将由公司现任常务董事,有“BP外长”之称的鲍勃·达德利(Bob Dudley)接替,这也是这家石油巨头迎来的首位美国籍掌门人。如果不是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重压,海伍德的BP掌门之路不会如此“短命”。
  
  海伍德的噩梦从4月20日那个“黑色星期二”开始。这一天,BP租赁的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威尼斯东南大约82公里处的“深水地平线”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仅仅36个小时候后,钻井平台就沉入墨西哥湾,造成11名工作人员死亡。接下来的几个月,BP一直在忙着清除漂浮在该海域的原油。这场“黑色风暴”对整个墨西哥湾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因为除污不力,BBC直指海伍德已经成为“美国人最痛恨的人”。或许是为了安抚美国民众受伤的心灵,BP任命的新任CEO恰是一名美国人。
  
  糟糕的公关手段
  
  除污不力与BP努力营造的国际巨头形象不符,海伍德被迫辞职和除污过程中糟糕的公关表现不无关系。
  “海伍德的言论已经得罪了很多人。”面对英国天空电视台的镜头,BP董事会主席思凯文直言不讳,“此次事件处理得好不好将关系到BP的国际信誉,我们将投入更多的人力来完成后续工作。”这是海伍德辞职前10天的消息,从中不难看出董事会已经对海伍德心生不满。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以来,海伍德的公关表现可谓十分糟糕。《纽约时报》不知道从哪里收到消息,指责原油泄漏后海伍德情绪低落地问其行政班底:“为什么让我们碰到这种事?”更让人气愤的是,他似乎对墨西哥湾漫延的原油视而不见,反而觉得污染的面积“相对比较小”:“墨西哥湾是一片很大的海洋,我们泄漏出的原油相对于海洋的宽广来说简直微不足道。”
  真实的情况是,此次原油泄漏后,最高每日泄漏到海里的原油高达6.2万桶,在事故发生后已经累计泄漏了490万桶原油,总量达2亿580万加仑。在受污染海域的656类物种中,已造成大约28万只海鸟和数千只海獭,斑海豹、白头海雕等动物死亡,10种动物面临生存威胁,3种珍稀动物面临灭顶之灾。油污经过洋流运动,不但吞噬了事故发生海域,还将威胁密西西比州、亚拉巴马州和佛罗里达州的生态环境。这起对美国人来说堪称“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其破坏力被海伍德不负责任的言论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整个5月,BP都在忙于除污,但效果并不好。6月份在美国国会上面对议员们的各种质问,海伍德表示“深感抱歉”,承诺BP会尽力防止事态恶化,并向受害各方予以赔偿,本来这是一个好的认错态度,但随后他就开始口无遮拦,对BP在墨西哥湾的钻井数量、BP要花多长时间完成漏油事件调查、BP钻井的技术细节、BP是否有危机应急设置等等问题,作为cEO他都面无表情地表示不知道。
  海伍德的淡漠态度让美国民众发怒。这位CEO还在危机期间参加了在英国威特岛的游艇赛,白宫发言人比尔·伯顿讽刺说:“如果他想在那艘游艇上安装浮油回收器,我们会乐意接受他的协助。”《金融时报》说,海伍德想当然地认为这次原油泄漏只是一个常见的操作失误,他没有用心去想如何带领他的团队应对这次危机。《经济学家》的说法更直接:“海伍德和高盛总裁布兰克·费恩一样臭名昭著(后者卷入了华尔街的金融欺诈丑闻)。”
  “没有人比我更希望这事早点结束。我希望找回自己的生活。”海伍德在事件发生之初说。现在,除了没有BP掌门人的名号之外,他终于不用再面对董事会和民众的指责,可以找回自己的生活了。
  
  总有新人换旧颜
  
  达德利3年前输给了海伍德,现在终于拿走了梦寐以求的CEO职位,临危上任的他将会如何表现?
  作为7个孩子中的老大,1957年5月21日出生在英国斯洛福的海伍德的人生一直一帆风顺。他从当地的男生寄宿学校毕业,然后顺利考入了伯明翰阿斯顿大学地质学专业。毕业的时候身份是“一级荣誉生”,随后便在爱丁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海伍德和BP颇为有缘,1982年毕业后,他就加入了BP在阿伯丁的分公司,职位是钻井地质专家顾问。随后,凭借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海伍德连续被BP派往法国、中国和格拉斯哥等地工作。1990年在参加亚利桑那州凤凰城举行的高管会议时,海伍德遇到了贵人——约翰布朗勋爵。约翰也是1982年加入BP,但在1984年就凭借丰富的从业经验被任命为BP财务司库兼财务国际公司总裁。1989年,约翰担任BP勘探公司的CEO及执行董事。
  在这次会议过后,约翰将海伍德提为自己的行政助理。1992年,海伍德被派往哥伦比亚担任勘探经理,3年后即被任命为BP驻委内瑞拉总裁。1997年8月重回伦敦时,他已经是BP勘探公司的一名董事成员。2000年9月,他被BP委以重任,负责外汇买卖、企业融资、项目兼并等业务的运作。2002年4月一跃成为公司的副总裁,此时担任CEO的正是约翰。
  2007年5月1日,在约翰宣布退休后,海伍德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最高峰,以年薪104万英镑出任BP的CEO职位。由于前任CEO约翰过于重视企业资本运作,BP的原油开采业务在他任CEO的时候一直都发展滞后。上任后的海伍德表示要让公司回到正轨:“BP的利润是靠每天穿着高筒靴和工作裤,戴着安全帽和防护镜,在野外某处转动着阀门的那些人赚得的。”
  在产量上升之后,BP在过去3年多的时间里超越壳牌成为了欧洲最大的石油公司,前不久海伍德还交出了盈利56亿美元的业绩。但他辉煌的职业之路和漂亮的成绩单立即就被墨西哥湾泄漏的原油抹黑了。在事故发生两个月后,BP就将达德利调去负责善后工作,这位新掌门人在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哈蒂斯堡长大,该州不幸也被污染了,“我看到的一切让人痛苦、伤感和震惊”。看看这话,显然比海伍德自夸“我觉得自己做得已经不错了”高明许多。
  有趣的是,在约翰退休后挑选新一任CEO的名单上,达德利和海伍德都是候选人。达德利曾在安哥拉、阿尔及利亚和埃及等国工作过,在石油行业从业经历有30多年,但在当时,面对这张土生土长的美国面孔,英国人实在说不出Yes,而现在,这张美国面孔恰恰又成为了BP抚慰美国人的良方。
  不过,达德利虽然获得了迟到3年的CEO职位,但摆在他面前的情况不大乐观。面对美国的施压,BP将为清除污染所带来的费用埋单,这一数字预计超过10亿美元,英国石油的股价因为原油泄漏事故持续下跌,总市值缩水了300亿美元。相反,偷着乐的人是“旧人”海伍德,他不但不用再理会这堆烂摊子,因为提前解约还将从BP获得不菲的“养老费”——被提前辞退可获得400多万英镑的赔偿金,在60岁后仍可获得每年58.4万英镑的退休金。
其他文献
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的妹妹蕾切尔·约翰逊出了本新书《The Lady日记》,记录她担任《The Lady》主编头一年里对这本老牌上流杂志改头换面的点滴。被描写成“女魔头”的杂志前东家茱莉亚·伯德沃斯读罢此书勃然大怒,借媒体隔空喊话:“如果我还有51%的股权,就先炒了你,哪怕你是伦敦市长的妹妹!”    为了挽救自上世纪以来已缩水一半的订阅量,英国老牌女性杂志《The Lady》的老板本·伯德沃斯
期刊
  
期刊
法国女人懂得穿衣搭配世人皆知,她们的高明之处就是运用经典款单品,搭配本季流行配饰,极具实用性。    续写百年珠宝传奇  Van Cleef & Arpels  上海淮海精品店和国金中心精品店揭幕    Van Cleef & Arpels上海淮海精品店和国金中心精品店同期优雅揭幕。沿袭品牌传承百年的经典气质与奢华氛围,两间精品店在充满诗意与浪漫典雅的专属空间里尊享极致的珠宝鉴赏体验。与此同时,两
期刊
熟悉斯台芬·茨威格,是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开始,而这篇《昨日之旅》,在国外首次全文发表于1987年(作者于1942年去世),今年4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首次在国内出版。  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路德维希由于家境贫寒,一直靠担任家庭教师艰辛地生活,并终于得以完成学业。由于贫寒而饱受生活的冷落,他渐渐变得愤世嫉俗。当他以班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被推荐到法兰克福的一家大企业工作后,他的心情才真正变
期刊
今年8月出版的20世纪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中国之行记录——《“推销员”在北京》,将我们带回到1983年的中国。回顾历史,从19世纪的英国女探险家伊莎贝拉·伯德,到20世纪上叶英国小说家毛姆,再到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评论家苏珊·桑塔格这些具跨度的历史游记勾勒连缀出一幅古老的中国画卷。对于这些西方名人来说,遥远的东方也有着他们的梦想与乡愁。    伊莎贝拉·伯德:“伟大流域”的冒险之旅  (18
期刊
韩剧一向以俊男靓女、刻画情感而著称,这部自5月开播,8月落幕的韩剧《坏男人》也不例外,但因为改编自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名著《红与黑》而有了别样魅力。到底韩剧会以何种情感态度演绎这部伟大的名著?剧中带着邪魅气息的男主角,会如何在自身爱恨情仇中演绎感情与人性呢?还是一起来看这部剧吧!    一直对韩剧为何深受喜爱与追捧不明所以。论题材丰富,韩剧不如美剧、日剧之花样迭出;论文化内涵,韩国史剧不及大陆题材之隽
期刊
9月18日,全球洋酒拍卖的翘楚佳士得拍卖行在香港文华东方酒店举行了一场名为“顶级珍贵名酒‘现代经典’— SK Networks 珍藏专拍”的盛大名酒拍卖会,将韩国SK Networks集团旗下多年来购藏的一批超过400箱的、来自欧洲顶级酒庄的名酒珍酿呈现在大家眼前,华丽得叫人目眩神迷。近日,《淑媛》对负责此次拍卖的香港佳士得洋酒部专家区俊康进行了采访。  红酒,这个名词总是让人的思绪飞到欧洲那蓊郁
期刊
“我还记得我们刚刚出道时,大家都还没有知名度。有一次,在海滩边我问他,你家里条件不错,你为什么要选择当演员。他告诉我,就是因为喜欢演戏,而且也不想被大家知道家里的背景。”
期刊
近几年,大众传媒的发达和愈演愈烈的娱乐精神,让政坛人物也日渐“明星化”,尤其是那些已经卸任却又不甘寂寞的领导人。继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拍环保片、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代言LV之后,捷克前总统瓦茨拉夫-哈维尔也于近日“触电”,开始执导由自己撰写的剧本改编的电影。    哈维尔继自己创作的戏剧《离开》在布拉格和世界各地的舞台上取得佳绩之后,今夏,这位捷克前总统的大部分时间将在捷克东北部接近波兰边境的小镇度
期刊
1885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近30年被称为“美好时代(Belle époque)”,在这期间,科技高速发展,国家间的地理局限被打破,人们越来越自由。但因传统的羁绊,人们在尝试新事物时也受到束缚,这种既自由又束缚的状态孕育出了一批影响后世的女艺术家,西多妮·加布里埃尔·科莱特、路易丝·德·维尔莫兰、西蒙娜·薇依,她们或出生在那个时代,或生活于那个历史时期,因为那份“美好时代”浪漫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