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ubaozi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艺术领域里,我们所阐述的“张力”一词的含义和物理现象里所定义的感念完全不同,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这本书中就“张力”一词的含义进行了阐述,本文通过设计中的例子对“张力”理论进行分析理解。
  【关键词】阿恩海姆;“张力”;运动
  “张力”一词的词语解释是:引起伸长的两个平衡力之一;弹性物体拉长时产生的应力。从词语的表面意思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力的作用,我们在听到“张力”这个词语时,就会本能的联想到生活中的对于张力的触感,例如拉皮筋,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这个词语所代表的含义,也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在运动中是如何产生这一现象。通过“张力”这个词语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张力”是离不开运动的,是在运动中产生的。但是,在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这本书中提到的“张力”并不是我们生活里所认知的这样一种物理现象,而是表达某种与传统的运动意义极为不同的另一种运动。在“张力”的这篇章节中,阿恩海姆首先就说到“张力”是“不动之动”,是具有倾向行的。这种不动之动是艺术品的一中极为重要的性质。在韩国“数字游牧”专卖店U-LOUNGE中,建筑空间里的树状设施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了“张力”,树枝状的木条让整个空间都具有了流动性,仿佛它还在运动,还在生长。但是,我们都知道,图片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运动,并不是真正的物理运动,而是阿恩所提出的“不动之动”。那么,这种无形的“运动”是如何产生的呢?阿恩海姆分别从式样、位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对于艺术作品中的运动现象,传统的联想解释是观看者观看的过程中把自己以往的经验加入到作品中去,由经验去联想到作品,把感受位移到了作品中,这样的联想理论在阿恩海姆看来是有缺陷的,认为联想其实不是基于运动物体本身进行的,而是根据这些动物的形状、方向和亮度值进行的,任何物体的视觉形象,只要它显示出类似楔形轨迹、倾斜方向、模糊的或者明暗相间的表面等等知觉特征,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正在运动的现象。但是他这样的看法在后来也是感受到与艺术品种的“不动而动”是不相符的。我们用图1就可以证实这一观点,按照日常经验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做跳跃的动作的人,按道理应该从图片中感受到向上运动的知觉,然而实际上图片所传达给我们的感受却是一个在空中静止的人。所以阿恩海姆意识到传统观点对运动的知觉和他所认为的具有倾向的张力知觉是完全不一样的,知觉式样的“动”并不是以往的运动经验向知觉对象投射,而是一种独立的知觉现象,它是直接地或者客观地存在于我们所观看到的物体中。因此对于“倾向性的张力”的产生,阿恩海姆首先从式样进行的研究。
  图1
  不同的式样具有不同的力的发射,在圆形和正方形中力的方向都是平衡的,在书中第一章平衡里提到,当力的方向可以相互抵消,达到了简化,处于平衡的时候,自然也就没有了运动的力,也就不再有张力,就有了静态的特征。然而椭圆、长方形、不规则的三角形和楔形等这些不同式样的则产生的不同强烈效果的张力。例如迪拜的哈利法塔,尖形的外观产生出了类似箭头的运动效果,有强烈的向上伸展的张力,而且坚实的底部和锋利塔尖,让建筑上部和下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刺激了视知觉。在对式样的研究中,阿恩海姆对巴洛克风格的曲线运用的形式得出了一些结论,认为巴洛克风格通过运用曲线形式的渐强和减弱来增加式样内部的张力,而且垂花饰的外形将运动的趋势相互集合从而达到逐渐成长的活动。在现代建筑中,能阐释阿恩海姆对于曲线的观点的最好的建筑应该就是扎哈·哈迪德的作品。她的作品一次次的带给我们冲击,像进入了梦幻般的世界。如北京的银河SOHO,整个建筑不管是外观还是内部,统一采用了曲线的设计手法,不同弧度的曲线相互组成不仅让各个空间组合在一起,而且让整个建筑都充满了流动性,所有的线条的运动都畅通无阻,不仅仅线条,仿佛连空气,人在建筑里的生活节奏都一起在向着不同的方向伸展流动。
  就样式的分析,阿恩海姆认为如果想使某种式样包含着倾向性的张力,最有效和最基本的手段就是使它定向倾斜。倾斜使偏离了正常位置的物体,看上去似乎是要努力回复到正常位置上的静止状态,造成了一种紧张感。对这段话的理解最直观的就是比萨斜塔,塔的倾斜造成了向下坠落的张力,同时也有向垂直方向还原的运动趋势。同时这一小节中阿恩海姆用风车来验证这个道理,当风车叶子达到了平衡,也就没有了运动感,但是当叶子出现在不对称的位置上,就会有强烈的运动效果,这与书中平衡的观点相呼应。人类心理趋向平衡感,所处的环境状态都追求稳定,连绘画的创作都在考虑平衡,这都是因为当达到平衡的状态时,所表达的含义就较为清晰准确,但是运动的结构或者式样,都像是努力在寻找平衡的状态,因而带给人的感受是流动的运动的,也就产生了具有倾向性的张力。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之所以独立不同,有强烈的冲击力,就是于建筑形态独特,不是四四方方的坐落于城市的某个位置,而且用令人不可思议的设计理念来建造空间,打破了原来的思维上了平衡,在整个城市建筑的对比下显得极为具有张力。
  阿恩海姆在说到绘画的运动效果与实际运动姿势无关的实例中,用了赛马这个例子,马的四蹄向外部伸展的这种姿态,在绘画中体现了张力,但实际中这样不可能存在,本人对这样的观点并不认同。在生活里,马场比赛中,当马的速度很快的时候,其实镜头是有捕捉到这样的姿势的状态。在说到马的姿势时提到摄影,是不是摄影的图片比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没有生命力,没有张力?个人觉得这两种形式没有太多的可比性,现在镜头的种类琳琅满目,广角镜头拍摄出的画面就具有很强的张力,运用不同的拍摄技法,或者所拍摄的物体具有连续性等,都可以让摄影出了的图片具有运动感,让画面产生张力。而绘画创作则通过创作者的主观性可以随意控制绘画作品的平衡感,创作出不同风格的张力。所以摄影与绘画都可以表达出不同质感的张力,各有各的优点,只是表达的形式,所使用的媒介不同,并不能证明那种形式所表达张力的能力更好。
  此外,阿恩海姆还从变形造成的动感和频闪产生的运动效果逐一阐释。章节的最后阿恩海姆对汉斯·托马斯的一幅作品分析,让我们认识到艺术家为什么如此注重运动感,任何艺术品,只要缺乏运动感,看上去就是是死气沉沉,没有灵魂,没有生命力的。即使画的技法再好,也不会引起观赏者的兴趣。在艺术家的眼中,任何物体或物体的组成部分,都是一种能动的“事件”,而不是一种静止不动的物质;一幅画的运动式样与它表现的内容直接地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在空间设计中理念与形式的关系就如同这样。“数字游牧”专卖店U-LOUNGE,其的设计理念就是运用树木的形态,展示大自然的力量,通过对树木形象的比拟营造出一个庇护所,让人们去感受到生命的生长过程,感受到自由的氛围。从这样的理念出发,模拟树木的生长姿态,用非结构化有机线的分裂制作了树木结构架,从而达到了所预想的自由且富有运动感的空间。理念让设计手法变得多样化,而手法的灵活运用也让奇思妙想的创意得以实现。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让建筑不仅有了张力,更营造了一个充满趣味的生活空间。
  “张力”一节的了解与学习,让我们发现了张力这一结构的美,有了张力与平衡的对比,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创造出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生活空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生动富有趣味。未来的无限发展,会让更多的概念化变为实际,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的环境充满了各种具有强烈张力形态的建筑,让这个世界变成一个奇幻的空间。(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艺术教育运用了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审美观照,呈现了一个多样统一的意象世界,这种功能渗透或融入科学活动,有助于科学认识真理。审美作为科学认知的点起,把握了事物形式的多样性,从多样化的现象中去寻找事物的因果秩序,审美有助于科学直接认识真理的实在性,把握表式的统一性,因为直理作为因果实在总与一定形式结构秩序相关联。艺术审美与科学认识可以相融不悖。审美培养和锻炼人们对形式的自由直观、操作和制造能力,审美作
期刊
“我们置身于品牌景观世界中”,人类学家约翰·谢利如是说:商场里,目光被“阿迪达斯”、“耐克”或者更为高端的“LOUIS VUITTON”、“GUCCI”所吸引;吃饭时,会寻觅“麦当劳”、“肯德基”;购房时,会有“万科”、“绿地”等开发商品牌供消费者权衡;买车时,“宝马”、“奔驰”、“玛莎拉蒂”……品牌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周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流动的品牌目录。品牌如此之盛行,以至于许多组织都采取品牌这
期刊
在举国上下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同样不能忽视文化的作用和文化建设的研究,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研究,着力以文化为介质,注意从文化的角度切入经济领域,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而戏剧可以说是我们农村文化建设的舞台,展示了我们现代农村发展的新天地。每年浙江省群艺馆和浙江省戏剧家协会都会举办“浙江省新农村建设题材小戏征文”等等宣传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动,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
期刊
开展世界遗产监测的背景    1982年,也就是在1978年第一批遗产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的第四年,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并讨论世界遗产地的监测问题。当时,世界遗产委员会希望了解缔约国保护管理世界遗产所采取的行动情况,并收集遗产地保护状况的最新信息。1983年,世界委员会会议决定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1COMOS)、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1CCROM)等咨询顾问
期刊
松阳县20万常住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到80%。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而经历了1800多年历史积淀的田园松阳,文化资源及文化优势得天独厚,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历史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将田园松阳打造成本土老百姓的精神家园。自农村文化礼堂工作开展以来,各乡村建设热情非常高,他们在整合村落原有礼堂、书堂、礼堂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征集实物资料和文字资料,通过与农家书屋的结合,丰富农
期刊
【摘 要】清代闺秀宗婉因生活所迫而于里中教授女弟子以自养,其独特的经历使其创作为数不菲的赠女弟子诗歌。宗婉在这类诗歌中所抒发的感情,或是师长对弟子的疼爱,或是知己间的怜惜,或是羁旅的愁思,或是病怀的倾诉,且皆可显现出战乱的阴影。  【关键词】宗婉;赠女弟子;诗;情感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女性多以贤妻良母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女子为师实为鲜见。而清代闺秀宗婉就是这样一位女塾师。宗婉一生经历战乱及迁居
期刊
【摘 要】作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西方美学史上首次建立了美学体系。本文从美的定义、艺术论、理念论几个方面去分析柏拉图的思想。  【关键词】柏拉图;艺术思想  一、论美  (一)美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由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组成对美的讨论。希庇阿斯认为美是漂亮小姐、竖琴、陶罐等具体事物,柏拉图则认为“美是难的”,美的东西背后有“美本身”存在,可借助迷狂式的沉醉去体验。柏拉图的“美本身”摆脱
期刊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随着科学革命带来的科技的发展,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同时影响着艺术领域。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谈到:科技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满足所有大众在图像和生产中接近艺术品的需要”。机械的复制让“复本取代了孤本”,使艺术创作从“崇拜价值”转变为“展示价值”。  这种转变使艺术创作中的创作理念、创作内容、创作手法
期刊
【摘 要】说到中国的现代文学,就不得不提到高尔基,高尔基在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左翼文学的影响更是深远,艾芜是上个世纪左翼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中最为杰出的就是流浪汉小说,而这方面的创作上,他与高尔基的创作方式以及人道主义思想有着很多共同之处,但是因为二人的生长环境、童年经历以及文化传统的不同,又导致了两人的流浪汉作品中存在很多差异,文章就是针对艾芜与高尔基流
期刊
引言: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多关注追求衣食住行、经济指标、富裕程度层面,而对于在现阶段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认知上,更加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对于社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来说,充分认识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战略意义,解析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从而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十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