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红楼梦》是一部渲染艺术色彩的文学作品,其作品的题材涉及多个表现领域,对不同人物角色的形象塑造生动突出,使整个故事情节意境趣味相投。《红楼梦》的故事也是家喻戶晓,从此文问世以来,就有诸多绘画形式的插图伴其左右,丰富读者遐想空间。无论是家人齐聚一堂听曲看戏,还是三五成群的吟诗作对,或是一人静谧独处时的琴棋书画,无论是作家曹雪芹还是画家们,都能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描绘每个人,每桩事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红楼梦》;插图;文学;语图互文
文学与插图两者的关系紧密相连,文学为插图诠释,插图辅助文学理解。插图不仅能够更好地加强文本的理解,增添小说艺术美观,也是插图作者对文本感受与再创作的载体。小说的插图中蕴含着丰富的画面细节,可以让读者更深层面的联想与分析。
一、《红楼梦》写作背景:
《红楼梦》文本写作于18世纪中国的封建主义社会末端,当时举国上下沉迷在康乾盛世中,清政府对外闭关锁国。事实上这些是表面,各个阶级中早已经动荡不安了,社会矛盾激化,此时的大清王朝已经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作者曹雪芹出生于清代官员世家,从小锦衣玉食。但在雍正六年家族因亏空获罪被抄没,随家人迁回京。但曹雪芹并未被境遇潦倒打倒,依旧素性放达,历经艰辛终创作极具艺术性、思想性的伟大著作《红楼梦》,惊撼世人。
在《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的《作者自云》中,曹雪芹以真实身份显现,对读者共享写作缘起。自述中,曹雪芹借助少年时自己在南京亲繁华旧梦的亲历而著书。因困境逃落北京,一直无所作为,回想起少年时家里的女孩们个个博闻强记、德才兼备而自愧不如,不禁深自愧悔。祖辈们努力创下这份家业,自己身在福中,却不务正业,不听从父母老师的管教,以致长大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便将这份回忆与懊悔写下来,为的是告诉读者,自己虽犯错不可赎罪,但是这些真实的故事却不能湮没无闻。一时之下,心旌激昂,突破重重困难。加上乡野生活,景色风月无边,光彩夺目,闲然自得,纵使他思如泉涌,文不加点,一气呵成。曹雪芹自嫌学疏才浅,采用市井白话来撰写这些女孩们的传记,来打发平日孤寂乏味的生活。
二、《红楼梦》语图互文
如今,图像已不仅仅是艺术的载体,形形色色的图像充斥着生活的各个角落,丰富人们的视觉享受。图与文相辅相成,共同成为人们情感的传递者。插图与文本有着牵丝挂藤的联系,插图中同样可以接受大量文学知识,对文本内容进行二次传播。东晋时期,诗书画全才的顾恺之,就将文本与绘画结合,截取文本内容的一瞬间,用自身独到的见解融于画卷。顾恺之善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创作了《洛神赋》、《女史箴图》等名作。
《红楼梦》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具有世界影响力。其故事老少皆知,插图的形式也是精彩纷呈。《红楼梦》诞生于清代,此时西方诸多的绘画技法、应刷技术、艺术思想已被引进。较明代而言,形式和语言更加丰富,在木版印刷的基础上增添了石印技术和铅印技术。由于《红楼梦》的插图林林总总,没有系统完整的绘本问世。本文想对乾嘉之交时改琦绘的《红楼梦图咏》和清代孙温彩绘的《全本红楼梦》进行探析。
插图《红楼梦图咏》的创作者改琦与曹雪芹同处一个时代,相同的时代背景,可以产生共鸣。因此其插图的审美取向和表现形式,更具代表地显现当时的审美特征及价值。在《红楼梦版画集》中阿英曾提过:“《红楼梦》版画最为著称者,为改琦红楼梦图咏四卷五十图。”改琦擅描仕女形象,笔法细劲圆秀,画中衣服迎风飘舞,作品内涵丰富。图本《红楼梦图咏》共四册,画幅数五十,每幅画有社会上知名学者题咏,这些均对改琦的创作产生了影响。改琦所绘的红楼梦图,对原著《红楼梦》的理解深透精细,注重以境写情,作品生动形象的彰显出仕女们幽怨悲苦的病态美。文本中对黛玉所描绘的形象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改琦图中的黛玉瘦弱的身躯,着饰宽大的衣裳,衣袖垂落,纤弱含情,柔美温婉。通过对黛玉的描绘,将封建社会所赋予女性的精神压迫,通过病态真实的反映出。
清代孙温的《全本红楼梦》与改琦的《红楼梦图咏》的插图,都是以描绘人物为画面中心,注重表现情节,以情节来突出人物特征。全卷以《大观园全图》展开,将生活院落的各个场景分成若干个空间,使观者一目了然。作品从不同场景和陪衬烘托人物细微动作和心情。在服饰描写上,孙温并没有完全接受原著,而是大胆创新属于自己的语言,传承仕女图并结合了清代市井装饰。在发饰上融合了晚清贵妇们的燕尾发髻的样式,服装上糅合了明清两代的服饰特征。其作品对人物的刻画细腻入微,色彩清新脱俗,线条劲简,晕染柔和,层次丰富。插图能将小说中蕴含的信息转换为图像,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但有时创作者的观点也会影响读者遐想。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洪振快编.《红楼梦》古画录[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孙温绘,刘广堂主编.《全本红楼梦》[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查秀芳(1994—),女,汉族,籍贯:安徽铜陵,就读于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水彩画。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关键词:《红楼梦》;插图;文学;语图互文
文学与插图两者的关系紧密相连,文学为插图诠释,插图辅助文学理解。插图不仅能够更好地加强文本的理解,增添小说艺术美观,也是插图作者对文本感受与再创作的载体。小说的插图中蕴含着丰富的画面细节,可以让读者更深层面的联想与分析。
一、《红楼梦》写作背景:
《红楼梦》文本写作于18世纪中国的封建主义社会末端,当时举国上下沉迷在康乾盛世中,清政府对外闭关锁国。事实上这些是表面,各个阶级中早已经动荡不安了,社会矛盾激化,此时的大清王朝已经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作者曹雪芹出生于清代官员世家,从小锦衣玉食。但在雍正六年家族因亏空获罪被抄没,随家人迁回京。但曹雪芹并未被境遇潦倒打倒,依旧素性放达,历经艰辛终创作极具艺术性、思想性的伟大著作《红楼梦》,惊撼世人。
在《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的《作者自云》中,曹雪芹以真实身份显现,对读者共享写作缘起。自述中,曹雪芹借助少年时自己在南京亲繁华旧梦的亲历而著书。因困境逃落北京,一直无所作为,回想起少年时家里的女孩们个个博闻强记、德才兼备而自愧不如,不禁深自愧悔。祖辈们努力创下这份家业,自己身在福中,却不务正业,不听从父母老师的管教,以致长大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便将这份回忆与懊悔写下来,为的是告诉读者,自己虽犯错不可赎罪,但是这些真实的故事却不能湮没无闻。一时之下,心旌激昂,突破重重困难。加上乡野生活,景色风月无边,光彩夺目,闲然自得,纵使他思如泉涌,文不加点,一气呵成。曹雪芹自嫌学疏才浅,采用市井白话来撰写这些女孩们的传记,来打发平日孤寂乏味的生活。
二、《红楼梦》语图互文
如今,图像已不仅仅是艺术的载体,形形色色的图像充斥着生活的各个角落,丰富人们的视觉享受。图与文相辅相成,共同成为人们情感的传递者。插图与文本有着牵丝挂藤的联系,插图中同样可以接受大量文学知识,对文本内容进行二次传播。东晋时期,诗书画全才的顾恺之,就将文本与绘画结合,截取文本内容的一瞬间,用自身独到的见解融于画卷。顾恺之善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创作了《洛神赋》、《女史箴图》等名作。
《红楼梦》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具有世界影响力。其故事老少皆知,插图的形式也是精彩纷呈。《红楼梦》诞生于清代,此时西方诸多的绘画技法、应刷技术、艺术思想已被引进。较明代而言,形式和语言更加丰富,在木版印刷的基础上增添了石印技术和铅印技术。由于《红楼梦》的插图林林总总,没有系统完整的绘本问世。本文想对乾嘉之交时改琦绘的《红楼梦图咏》和清代孙温彩绘的《全本红楼梦》进行探析。
插图《红楼梦图咏》的创作者改琦与曹雪芹同处一个时代,相同的时代背景,可以产生共鸣。因此其插图的审美取向和表现形式,更具代表地显现当时的审美特征及价值。在《红楼梦版画集》中阿英曾提过:“《红楼梦》版画最为著称者,为改琦红楼梦图咏四卷五十图。”改琦擅描仕女形象,笔法细劲圆秀,画中衣服迎风飘舞,作品内涵丰富。图本《红楼梦图咏》共四册,画幅数五十,每幅画有社会上知名学者题咏,这些均对改琦的创作产生了影响。改琦所绘的红楼梦图,对原著《红楼梦》的理解深透精细,注重以境写情,作品生动形象的彰显出仕女们幽怨悲苦的病态美。文本中对黛玉所描绘的形象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改琦图中的黛玉瘦弱的身躯,着饰宽大的衣裳,衣袖垂落,纤弱含情,柔美温婉。通过对黛玉的描绘,将封建社会所赋予女性的精神压迫,通过病态真实的反映出。
清代孙温的《全本红楼梦》与改琦的《红楼梦图咏》的插图,都是以描绘人物为画面中心,注重表现情节,以情节来突出人物特征。全卷以《大观园全图》展开,将生活院落的各个场景分成若干个空间,使观者一目了然。作品从不同场景和陪衬烘托人物细微动作和心情。在服饰描写上,孙温并没有完全接受原著,而是大胆创新属于自己的语言,传承仕女图并结合了清代市井装饰。在发饰上融合了晚清贵妇们的燕尾发髻的样式,服装上糅合了明清两代的服饰特征。其作品对人物的刻画细腻入微,色彩清新脱俗,线条劲简,晕染柔和,层次丰富。插图能将小说中蕴含的信息转换为图像,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但有时创作者的观点也会影响读者遐想。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洪振快编.《红楼梦》古画录[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孙温绘,刘广堂主编.《全本红楼梦》[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查秀芳(1994—),女,汉族,籍贯:安徽铜陵,就读于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水彩画。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