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频频 事出有因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hao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可引起多尿,有的患者因严重的夜尿增多而干扰睡眠。原因是当患者血糖升高时,尿中的葡萄糖增多使尿渗透压升高,继而影响了水的重吸收,最终导致小便次数和尿量的增加,这在医学上称为“渗透性多尿”。一般情况下,血糖控制后尿频症状往往可以得到明显缓解。但也发现,有不少患者的血糖控制得不错,但尿频的症状却没有减轻,这是什么原因呢?
  
  1.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DCP)
  
  DCP是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一种,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占糖尿病患者的25%~85%。这类患者的特征是膀胱容量增大,500毫升甚至1000毫升以上也没有感觉;换言之,无法将尿液排干净,余尿增多,膀胱可利用的容积变小,自然就出现尿频现象。有文献报道,其发病与年龄、性别、病情无关,与糖尿病病程和是否得到系统治疗有关。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史较长者,在出现尿频同时伴随排尿不尽,或每次排尿量过多时,应警惕是否合并了DCP。膀胱残余尿量测定及尿流动力学的检测有助诊断。建议出现这些症状的患者,不论有无尿意都应每隔2~3小时定时排尿一次,养成定时排尿的良好习惯,排尿时间宜稍长,尽可能排尽膀胱内的尿液。
  
  2.糖尿病泌尿系感染
  
  由于存在代谢紊乱及某些急、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患者不仅体液免疫功能受损,细胞介导免疫功能亦低下。女性糖尿病患者由于解剖原因,常常合并泌尿系感染。男性患者在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和前列腺肥大后,也可由于尿潴留而并发泌尿系统感染。这类患者在尿频的同时往往合并尿急、尿痛、小腹不适及尿液混浊等表现。部分反复感染的患者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单侧腰胀痛、乏力、食欲不振等。尿液常规检查有助于发现泌尿系感染。
  一旦确诊,应参考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足量、敏感抗生素治疗,忌用用停停或滥用,防止造成慢性肾功能损害。
  
  3.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增生又称前列腺肥大,是老年男性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据统计,老年男性60%有前列腺增生,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尿频是前列腺增生的早期信号,尤其夜尿次数增多更有临床意义。随病情进展还会逐渐出现排尿无力、尿线变细和尿淋漓不尽。前列腺增生较重的患者,还可因尿路梗阻而导致尿潴留。提醒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尿频的同时出现排尿无力、尿线变细和尿滴沥症状时,应到医院检查有无前列腺增生。
  
  4.泌尿生殖系结核或结石
  
  糖尿病患者因抵抗力下降易合并结核,发生在泌尿系统的结核可突出表现为无痛性尿频,该症状出现最早,持续的时间也最长。初期表现为夜尿增多,以后逐渐转变为全天性排尿次数增多,呈进行性加重,用普通抗生素治疗无效。还有部分2型糖尿病可合并高尿酸血症,尿中过高的尿酸易形成结石损伤尿路,阻塞输尿管并可引起继发性尿路感染和尿频。
  
  5.更年期尿频
  
  尿频是更年期以后妇女的常见症状,有时候是精神与心理所引起,尿频严重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尿急”,患者一有尿意就必须赶紧上厕所,否则来不及的话,尿液就会自动流出,成了尿急与尿失禁。这种情况下坚持每天进行膀胱训练和盆底肌训练通常可以得到不错的改善。
  
  6.饮食、季节和精神因素
  
  冬天,有很多老年人夜间尿频尿多,少则三五次,多则十余次。这主要是由于冬季出汗少,加之老年人机体衰老,脏腑功能减弱所致。祖国医学有“肾所虚亏,膀胱气化无力”的说法。精神紧张也可引起神经系统反射紊乱,导致精神性多饮多尿症。如果经常失眠、消化不良,或严重的神经衰弱,常常小便频繁,这种情况多见于中年女性。精神性因素引起的尿频,一般表现为时多时少,有明显精神,心理作用的“迹象”。精神紧张引起的尿频,对身体健康不会造成严重伤害。此外,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多饮水可以稀释血糖,故本身饮水量就较多,这种情况下多尿就不奇怪了。
  综上所述,导致尿频的原因很多,不同症状可能来源于相同的疾病,而相同症状又可发生于不同的疾病中。因此,建议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关注血糖的同时,也要注意排除其他导致尿频的疾病,必要时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
  
  相关知识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
  
  “三多”指多尿、多饮、多食;“一少”指体重减少。多尿是指一昼夜尿量超过2500毫升,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严重者每隔1~2小时排尿1次),每次的排尿量多和夜尿增多。患者由于多尿失水而致口渴,故多饮以补充丢失的水分。患者食欲增强或正常,但体重却迅速减轻,多在短期内(几天到十几天)体重减轻了5~10千克。在临床上,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表现并没有这么典型,有的仅有“二多”,有的仅有“一多”或“一少”。但是,决不能仅仅靠“症状”来诊断糖尿病,这些症状也有可能是由别的疾病引起的,所以必要时需要到医院由专科医生进行检查、确诊和治疗。
  
  专家简介
  薛耀明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南方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副组委,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委,并担任《中国糖尿病杂志》、《糖尿病之友》杂志编委。
  
  (编辑/唐袁媛)
其他文献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控制好转后,能否停药?  我今年63岁,患糖尿病10年。去年查尿微量白蛋白为45毫克/升,服洛汀新每日1次,每次1片10毫克。今年再查尿微量白蛋白为5毫克/升,血压116/68毫米汞柱。我感觉已恢复正常,就想停药。医生说为了省钱可以停药,但为了保护心脏要继续服药。请问专家,真是应该这样吗?药量可以减半吗?  福建 黄某  答:您提的问题是许多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中都会碰到的问题,其实质
期刊
夏季保健有一定的特殊性,糖尿病病友必须了解和掌握一些具体细节,坚持规律用药,调整好起居饮食。这对保持血糖和病情的稳定。确保患者平安度夏大有帮助。    1.规律用药莫放松     由于夏季人们食欲欠佳、进食量少,户外活动增加、运动消耗增大,再加上夏天人体内对抗寒冷的肾上腺激素分泌减少,胰岛素的作用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因此,患者的血糖水平往往较其他季节偏低。尽管如此,患者在夏天仍需坚持规律用药,切
期刊
病例    王刚(化名)58岁,到某医院就诊,确诊2型糖尿病。  医师开优降糖(格列本脲)服用。患者每天饭后服优降糖1片(2.5毫克),一天突发大汗淋漓,心慌手抖,几乎昏倒。病友告诉他,这可能是低血糖反应,当他赶到医院检查时,血糖却高达12.5mmol/L,张先生不认为这是低血糖反应,仍按原剂量服用。隔几天,当上述症状再次发作时,病友当即用自己的血糖仪为王先生检测血糖,血糖却低达2.1mmol/L
期刊
在损害全球人类健康的五大疾病中,脑卒中、心脏卒中排名为第一位和第三位,脑卒中首次超过肿瘤。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政府及医学专家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视日益增加。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在心脑血管病变的三级预防中,阿司匹林的作用明确,可有效预防各种心脑血管事件。但也并非人人均可服用阿司匹林,那么,如何合理、规范地使用阿司匹林呢?需要了解以下知识:    规范使用    ①药物剂量:目前认为,针对我国适应
期刊
王强(化名),患2型糖尿病10年,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入院就诊时发现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并发症。在医生的建议下采用预混胰岛素治疗,但低血糖频繁地发生,尤其是夜间。难受时自测血糖低于3.0mmol/L,餐后血糖也控制不佳。最后医生建议他在口服降糖药基础上加甘精胰岛素治疗,即在原来口服药基础上增加每日注射甘精胰岛素16单位,患者应用后低血糖症状明显改善,空腹及餐后血糖都在正常范围,糖
期刊
高虹(化名),退休教师,67岁,患糖尿病15年。3年前,因并发胃肠功能紊乱等并发症开始应用胰岛素治疗。采用诺和灵30R,一日两次注射,血糖控制尚可。但因诺和灵30R必须在早晚餐前30分钟注射,严重影响了其日常生活,使注射胰岛素成了一个“心病”,同时也造成血糖较大波动。一年前改用门冬胰岛素30(诺和锐®30)于早晚餐时皮下注射,由于可以在餐时或进餐后立即注射,高女士感到方便多了,同时血糖控制
期刊
胰岛素制剂有很多种类,根据胰岛素作用起效的快慢、持续时间的长短,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胰岛素制剂可以分为超短效、短效、中效、长效和超长效5种。    1.短效胰岛素:普通胰岛素、中性胰岛素、人胰岛素(诺和灵R、优泌林R、万邦林R和甘舒霖R)都是短效的。    2.中效胰岛素:又称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英文缩写为NPH,是白色的混悬液。内含鱼精蛋白、短效胰岛素与锌离子,其中鱼精蛋白与胰岛素比例为1:1。
期刊
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我国约28%~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可加速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出现和发展,并增加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两者是一种“致命”的联合。    糖尿病患者需要更严格地控制血压    一般人群血压≥140/90毫米汞柱为高血压,而糖尿病患者血压≥130/80毫米汞柱即为血压升高,需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或药物治疗。如果收缩压在13
期刊
1996年对刘先生来说,是终生难忘的一年。在这一年当中,有两件事情注定将永远改变他的生活。第一件是他再婚了,新娘比他小10岁,又漂亮又可爱;第二件事,他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虽然当时他没有当回事,但现在回想起来,这件“小事”却是之后命运改变的起源。  当他从轮椅上转过身来的时候,扑面而来的是他蓬勃的朝气,那一脸的笑容甚至可以用阳光来形容。医生介绍我们认识后就走了。他马上主动招呼我坐下,左手扎着针管还
期刊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眼部主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黄斑病变则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础上形成,但又相对独立的一种病变。糖尿病患者对视网膜病变的熟悉程度远远高于黄斑病变。事实上,后者给视力带来的危害更加直接,更加凶险,希望广大病友重视这种病变。    什么是黄斑?    眼球本身是一个光学系统。当我们看东西时,物体的影像通过屈光系统(角膜、晶状体等),落在视网膜上。视网膜是眼部感受光影与色彩的组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