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的更高效的阅读教学改革之路一直在路上……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具备阅读素养,并掌握阅读素养测试的理论和方法,准确地测试出学生阅读能力,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那么反观自己的教学,我除了改变讲读课的三大误区以外,更重要的是我要教孩子什么?
一、培养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事实证明,乐趣是让人们亲近阅读的根本原因所在,这一点无论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不管成人,还是孩子,莫不如此。语文课上,如果我们进行连珠炮似的提问或者大量的繁琐的讲解分析,而不留足思考的时间,孩子就会缺少对文章的独特认知,最后导致孩子对阅读提不起兴趣,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学会利用文本,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以《草船借箭》为例,上课时,先让孩子们自己阅读,并画出人物关系图,并说说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孩子们在理清文章的脉络时,再合作学习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心理及其性格特点,师相机指导孩子品读人物描写传神的方法,并引出这就是经典文学的魅力,而后再让学生质疑周瑜真的是那么坏吗?周瑜和诸葛亮之间还有什么事情?引导学生去看《周瑜打黄盖》《三气周瑜》。《三国演义》中还描写了许多生动的情节,如《群英舌战群儒》、《蒋干中计》等等,由此激发孩子们阅读经典的兴趣,进而达到课内积累、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二、培养问题意识,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求我们要努力创设课堂,让学生有一个宽松质疑环境,敢提问;要引导学生会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问;要鼓励学生养成提问习惯学会经常问。那么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则要求学生反复读课文,读熟课文。学生读完后再引发回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曾经想过一些什么问题,产生过一些什么疑问并将这些“问题”和“疑问”记录下来。我们老师则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并板书学生主要的问题和疑问,再作梳理和归纳,而后我们根据学生的问题以及学习目标,寻找教学突破口,组织相应的教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式与途径。 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引导孩子们从课题去质疑:“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很快就能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当然我们上课不能点到为止,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质疑并引发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廉颇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就爬到他头上了,好像他说得有道理,进而让学生就这个问题找到證据劝服正在气头上的廉颇……总之,学生的问题总会显示着某一学习需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自己满意的答复,因而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深读课文的探究任务。
三、关注学习经历,提升语言素养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写到“就阅读教学而言,教师之主导作用在就学生已有能力水平而适当提高之,使能逐步自己领会课文之内容与语言之运用,最后达到不待教师之讲解而自能阅读”。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不是纯粹的课文内容理解,不是一般化的品词析句,也不是泛泛的语言积累。真正的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文章语言的品味,获得语料的积累和相关的学法,从而能进行言语的实践运用与表达练习。因为学习经历是指学生获得某种知识、思想方法、心理感受等经验,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设计时,一定是基于学生过往的学习经历,并赋予相似或者再提升的一个过程。由此,我想到了蒋军晶老师的一本书《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群文阅读方法的探讨,促使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应站在一类课文的高度,备“这一课”,然后再去教这一课。如,我在备三年级《找骆驼》时,发现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文章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十分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于是,我也去找了几篇相关的课外文本《铜钱的主人》、《搞恶作剧的小女孩》、《谁装了录音机》,让学生依据所学知识,通过找特点、找线索,最终找到答案。课上不仅激发孩子的思考,也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其实,我们老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陪伴着。每节语文课,我们不要什么都想讲,什么都想抓,这样到头来就会把语文课上得支离破碎。我们应该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个性化阅读的舞台。最后借用谢江峰校长的话勉励自己: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是“打基础”的课堂;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是“有儿童”的课堂;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是“重语用”的课堂;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是“有文化”的课堂;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是“高效益”的课堂。这既是理想,也是梦想,追梦的路上,我一直都在。
参考文献
[1]李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行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一、培养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事实证明,乐趣是让人们亲近阅读的根本原因所在,这一点无论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不管成人,还是孩子,莫不如此。语文课上,如果我们进行连珠炮似的提问或者大量的繁琐的讲解分析,而不留足思考的时间,孩子就会缺少对文章的独特认知,最后导致孩子对阅读提不起兴趣,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学会利用文本,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以《草船借箭》为例,上课时,先让孩子们自己阅读,并画出人物关系图,并说说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孩子们在理清文章的脉络时,再合作学习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心理及其性格特点,师相机指导孩子品读人物描写传神的方法,并引出这就是经典文学的魅力,而后再让学生质疑周瑜真的是那么坏吗?周瑜和诸葛亮之间还有什么事情?引导学生去看《周瑜打黄盖》《三气周瑜》。《三国演义》中还描写了许多生动的情节,如《群英舌战群儒》、《蒋干中计》等等,由此激发孩子们阅读经典的兴趣,进而达到课内积累、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二、培养问题意识,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求我们要努力创设课堂,让学生有一个宽松质疑环境,敢提问;要引导学生会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问;要鼓励学生养成提问习惯学会经常问。那么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则要求学生反复读课文,读熟课文。学生读完后再引发回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曾经想过一些什么问题,产生过一些什么疑问并将这些“问题”和“疑问”记录下来。我们老师则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并板书学生主要的问题和疑问,再作梳理和归纳,而后我们根据学生的问题以及学习目标,寻找教学突破口,组织相应的教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式与途径。 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引导孩子们从课题去质疑:“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很快就能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当然我们上课不能点到为止,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质疑并引发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廉颇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就爬到他头上了,好像他说得有道理,进而让学生就这个问题找到證据劝服正在气头上的廉颇……总之,学生的问题总会显示着某一学习需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自己满意的答复,因而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深读课文的探究任务。
三、关注学习经历,提升语言素养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写到“就阅读教学而言,教师之主导作用在就学生已有能力水平而适当提高之,使能逐步自己领会课文之内容与语言之运用,最后达到不待教师之讲解而自能阅读”。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不是纯粹的课文内容理解,不是一般化的品词析句,也不是泛泛的语言积累。真正的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文章语言的品味,获得语料的积累和相关的学法,从而能进行言语的实践运用与表达练习。因为学习经历是指学生获得某种知识、思想方法、心理感受等经验,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设计时,一定是基于学生过往的学习经历,并赋予相似或者再提升的一个过程。由此,我想到了蒋军晶老师的一本书《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群文阅读方法的探讨,促使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应站在一类课文的高度,备“这一课”,然后再去教这一课。如,我在备三年级《找骆驼》时,发现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文章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十分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于是,我也去找了几篇相关的课外文本《铜钱的主人》、《搞恶作剧的小女孩》、《谁装了录音机》,让学生依据所学知识,通过找特点、找线索,最终找到答案。课上不仅激发孩子的思考,也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其实,我们老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陪伴着。每节语文课,我们不要什么都想讲,什么都想抓,这样到头来就会把语文课上得支离破碎。我们应该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个性化阅读的舞台。最后借用谢江峰校长的话勉励自己: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是“打基础”的课堂;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是“有儿童”的课堂;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是“重语用”的课堂;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是“有文化”的课堂;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是“高效益”的课堂。这既是理想,也是梦想,追梦的路上,我一直都在。
参考文献
[1]李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行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