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传统型的勤工助学模式向多元化的勤工助学转变,创新体制机制,探索设立和完善创业型勤工助学岗位,达到勤工助学、创新创业和实践育人的有机统一,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内在要求与必然趋势。
关键词: 实践育人;勤工助学;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2-0017-02
1 高校勤工助学体系创新研究的意义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态势。随后他多次對大众创新创业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将此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将实践与教育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鲜明特色,教育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才能使理论发挥其自身的应用价值,才能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高校实践育人本身就是一个共同体,体现的是‘实践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内在统一,”[2]是在生产实践和教学实践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也会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进程,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的同时改善经济情况。
2 实践育人视角下勤工助学的新理念
一是在参与动机上,勤工助学要从经济需求向自我实现需求转变。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动机逐步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向社交、尊重直至自我实现转变,化被动为主动,才能在劳动中收获成长与满足。
二是在组织方式上,勤工助学要从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转变。通过建立机构、配备人员、落实制度等方式搭建勤工助学的交流平台,让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各项工作,增强交流和协作能力,同时收获友谊。
三是在工作内容上,勤工助学要从体力劳动向智力支持转变。通过体力劳动向智力支持转变,尤其是实现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能更好地实现实践育人这一目标。
四是在活动范围上,勤工助学要从对内消化向对外联系转变。将助学的范围从高校延伸至社会,如社区、街道、村镇、企业,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更多机遇和选择。
五是在运行机制上,勤工助学要从福利资助向市场运作转变。将传统的“输血”机制向“造血”机制转变,使资助育人与校友捐赠、社会公益、企业支持相结合,实现良性的自我发展。
三、坚持“三结合”,构建实践育人视角下勤工助学创新体系——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
勤工助学的基本要求在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锻炼机会,并更好地提供有偿资助服务,而构建实践育人视角下的勤工助学创新体系便是进一步回答了勤工助学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道路。项目立项以来,课题组坚持“三结合”,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积极构建实践育人视角下勤工助学的创新体系。
2.1 结合“书院—学院(学科)制”,创新勤工助学的资助载体:
“勤工助学”发力点在“助”,落脚点在“学”,而以“勤工”这一载体助力在校生“全面”发展便是“学”的核心。通过书院负责在校生的通识教育和非形式教育,是普通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素质养成、创新型与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两者在“育人目标”与“育人成果”两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之处与研究价值。坚持结合“书院—学院(学科)制”,谋求勤工助学资助载体再创新是实践育人视角下勤工助学的创新体系的关键抓手。
一是整合统筹多学科交融背景下不同院系间的各类资助特色工作。特色工作的研究与探析是对优秀案例的借鉴学习与对成功经验的总结吸收,有助于增进高校相关工作者对资助工作载体的认识,对学生兴趣发展动态的把握以及全学校范围内“勤工助学”良好工作氛围的营造,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加之,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精心谋划,认真部署,高效推进各项工作,依托自身学院学科特色与育人方案,培育出了诸多勤工助学工作精品。二是构建实践育人资助载体。我国高校内勤工助学目前多数为服务型岗位,为了激发学生热情,创新性地设置专业技术岗位等实践型岗位,不断拓宽岗位的渠道,合理利用学生的专业优势与兴趣爱好创造性的劳动,实现勤工助学岗位多元化、品牌化、规模化,从而进一步牢固建立了具有良好群众基础的勤工助学实践基地。三是依托“勤工助学会”等学生社团,大力开展勤工助学工作。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中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各项勤工助学工作有助于相关人员精确聚焦学生发展需求,从而进一步将学生在校园内的所学知识与勤工助学进行有机结合。例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勤工助学会”为载体,将学生的专业实践落到实处,也将专业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许多学生在勤工助学的实践过程中已申请了发明、实用新型以及外观专利,校内信控、机电专业学生运行的“节能平台”系统,增强了学生们的实践意识。同时,岗位的多样化、自主化,使得学生能够在勤工助学中发现专业成长点。
2.2 结合创新创业试点学院改革,拓宽勤工助学的资助渠道。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高校作为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摇篮自然应当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一是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吸纳经济困难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和竞赛,并提供经费、设备和师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参与BIM技术应用大赛”等竞赛为引领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竞赛,通过开展各类技能教育与能力拓展课程,组织各色创新创业竞赛吸引了众多在校生的参与。学校通过鼓励勤工助学学生组织队伍参加上述各类科技竞赛,并为这些队伍提供必要的师资指导和资金支持,使很多成熟的比赛作品运用到创业实践中去,也为勤工助学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有利条件。二是打通院系与校设计院、规划院等校办产业及各实验室、网络中心等部门的联系,设置专业岗位。依托自身学科特色与优势,通过利用我校“绿色建筑研究院”、“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研究院”“节能监控平台”“网络中心”等平台,搭建多层次勤工育人实践岗位,将专业特色与勤工实践有机结合,着力拓展勤工助学应用范围,多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勤工育人实践工作室”模式。三是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学院为每一个班级配备专业老师担任导师,全面负责班级内本科生的学生与生活上的指导,通过导师与困难生的对接,在生活中关心他们,在学习上指导他们,在创业上扶持他们,实现勤工助学渠道的再拓展。
2.3 结合学校“成才班”,深化资助工作理念。
一直以来,高校将勤工助学工作作为补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方式,按照以劳动时间计算工资的形式发放给学生经济补助。这种形式在一段时期内确实为经济困难生解决了临时困难。
但是这种简单劳务型勤工助学模式对于知识结构日趋完善的高校学生发展而言显得不尽全面。除此之外,在国家和学校对学生资助金额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应该加以重视与引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解决这一问题,主动转变工作思路,从“授之于鱼”转为“授之以渔”,在“第二课堂”中将来自不同专业的勤工助学同学编排进一个“成才班”,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和成长成才的教育要求,设计了一系列综合素质能力教育环节,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紧紧围绕“以学生为核心”这一宗旨,通过定期开展就业规划等主题鲜明的活动,激发起他们在勤工助学中的凝聚力,帮助他们正确树立人生发展目标,更好地参与勤工助学工作和任务,从而达到实践育人的目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期以来,坚持开展“成才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针对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开展国学、文学、艺术、专业相关辅助技术等培训,使学生更高更快适应工作岗位,发挥主观创造性,开拓了勤工助学的新模式。
3 结语
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校大學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加快资助模式的转变与创新,落实并推广实践育人视角下勤工助学新体系,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 人民出版社, 1995.
[2] 张锡钦. 创业型勤工助学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 药学教育, 2017, 33(2):33-35.
关键词: 实践育人;勤工助学;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2-0017-02
1 高校勤工助学体系创新研究的意义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态势。随后他多次對大众创新创业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将此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将实践与教育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鲜明特色,教育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才能使理论发挥其自身的应用价值,才能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高校实践育人本身就是一个共同体,体现的是‘实践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内在统一,”[2]是在生产实践和教学实践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也会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进程,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的同时改善经济情况。
2 实践育人视角下勤工助学的新理念
一是在参与动机上,勤工助学要从经济需求向自我实现需求转变。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动机逐步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向社交、尊重直至自我实现转变,化被动为主动,才能在劳动中收获成长与满足。
二是在组织方式上,勤工助学要从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转变。通过建立机构、配备人员、落实制度等方式搭建勤工助学的交流平台,让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各项工作,增强交流和协作能力,同时收获友谊。
三是在工作内容上,勤工助学要从体力劳动向智力支持转变。通过体力劳动向智力支持转变,尤其是实现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能更好地实现实践育人这一目标。
四是在活动范围上,勤工助学要从对内消化向对外联系转变。将助学的范围从高校延伸至社会,如社区、街道、村镇、企业,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更多机遇和选择。
五是在运行机制上,勤工助学要从福利资助向市场运作转变。将传统的“输血”机制向“造血”机制转变,使资助育人与校友捐赠、社会公益、企业支持相结合,实现良性的自我发展。
三、坚持“三结合”,构建实践育人视角下勤工助学创新体系——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
勤工助学的基本要求在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锻炼机会,并更好地提供有偿资助服务,而构建实践育人视角下的勤工助学创新体系便是进一步回答了勤工助学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道路。项目立项以来,课题组坚持“三结合”,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积极构建实践育人视角下勤工助学的创新体系。
2.1 结合“书院—学院(学科)制”,创新勤工助学的资助载体:
“勤工助学”发力点在“助”,落脚点在“学”,而以“勤工”这一载体助力在校生“全面”发展便是“学”的核心。通过书院负责在校生的通识教育和非形式教育,是普通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素质养成、创新型与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两者在“育人目标”与“育人成果”两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之处与研究价值。坚持结合“书院—学院(学科)制”,谋求勤工助学资助载体再创新是实践育人视角下勤工助学的创新体系的关键抓手。
一是整合统筹多学科交融背景下不同院系间的各类资助特色工作。特色工作的研究与探析是对优秀案例的借鉴学习与对成功经验的总结吸收,有助于增进高校相关工作者对资助工作载体的认识,对学生兴趣发展动态的把握以及全学校范围内“勤工助学”良好工作氛围的营造,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加之,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精心谋划,认真部署,高效推进各项工作,依托自身学院学科特色与育人方案,培育出了诸多勤工助学工作精品。二是构建实践育人资助载体。我国高校内勤工助学目前多数为服务型岗位,为了激发学生热情,创新性地设置专业技术岗位等实践型岗位,不断拓宽岗位的渠道,合理利用学生的专业优势与兴趣爱好创造性的劳动,实现勤工助学岗位多元化、品牌化、规模化,从而进一步牢固建立了具有良好群众基础的勤工助学实践基地。三是依托“勤工助学会”等学生社团,大力开展勤工助学工作。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中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各项勤工助学工作有助于相关人员精确聚焦学生发展需求,从而进一步将学生在校园内的所学知识与勤工助学进行有机结合。例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勤工助学会”为载体,将学生的专业实践落到实处,也将专业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许多学生在勤工助学的实践过程中已申请了发明、实用新型以及外观专利,校内信控、机电专业学生运行的“节能平台”系统,增强了学生们的实践意识。同时,岗位的多样化、自主化,使得学生能够在勤工助学中发现专业成长点。
2.2 结合创新创业试点学院改革,拓宽勤工助学的资助渠道。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高校作为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摇篮自然应当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一是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吸纳经济困难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和竞赛,并提供经费、设备和师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参与BIM技术应用大赛”等竞赛为引领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竞赛,通过开展各类技能教育与能力拓展课程,组织各色创新创业竞赛吸引了众多在校生的参与。学校通过鼓励勤工助学学生组织队伍参加上述各类科技竞赛,并为这些队伍提供必要的师资指导和资金支持,使很多成熟的比赛作品运用到创业实践中去,也为勤工助学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有利条件。二是打通院系与校设计院、规划院等校办产业及各实验室、网络中心等部门的联系,设置专业岗位。依托自身学科特色与优势,通过利用我校“绿色建筑研究院”、“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研究院”“节能监控平台”“网络中心”等平台,搭建多层次勤工育人实践岗位,将专业特色与勤工实践有机结合,着力拓展勤工助学应用范围,多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勤工育人实践工作室”模式。三是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学院为每一个班级配备专业老师担任导师,全面负责班级内本科生的学生与生活上的指导,通过导师与困难生的对接,在生活中关心他们,在学习上指导他们,在创业上扶持他们,实现勤工助学渠道的再拓展。
2.3 结合学校“成才班”,深化资助工作理念。
一直以来,高校将勤工助学工作作为补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方式,按照以劳动时间计算工资的形式发放给学生经济补助。这种形式在一段时期内确实为经济困难生解决了临时困难。
但是这种简单劳务型勤工助学模式对于知识结构日趋完善的高校学生发展而言显得不尽全面。除此之外,在国家和学校对学生资助金额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应该加以重视与引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解决这一问题,主动转变工作思路,从“授之于鱼”转为“授之以渔”,在“第二课堂”中将来自不同专业的勤工助学同学编排进一个“成才班”,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和成长成才的教育要求,设计了一系列综合素质能力教育环节,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紧紧围绕“以学生为核心”这一宗旨,通过定期开展就业规划等主题鲜明的活动,激发起他们在勤工助学中的凝聚力,帮助他们正确树立人生发展目标,更好地参与勤工助学工作和任务,从而达到实践育人的目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期以来,坚持开展“成才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针对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开展国学、文学、艺术、专业相关辅助技术等培训,使学生更高更快适应工作岗位,发挥主观创造性,开拓了勤工助学的新模式。
3 结语
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校大學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加快资助模式的转变与创新,落实并推广实践育人视角下勤工助学新体系,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 人民出版社, 1995.
[2] 张锡钦. 创业型勤工助学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 药学教育, 2017, 33(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