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之路

来源 :投资与合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330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如哈佛大学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所言,“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所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浸淫在投行中十数年,华利安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区总裁陈为民一直保持着最初进入时的工作热情。忙,他心甘情愿;累,他甘之如饴。一切只因这工作带给他的成就感。
  “做投行与做创业差不多,也是为企业老板做事。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并购、上市等都是很重大的决策。所以,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这种成就感只有自己能够体会到。”
  1989年,陈为民获得了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经济学学士学位,被分配到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中化集团。一年后,他被集团派往英国学习和工作,这一呆就是9年,1999年底到了中国香港。
  在英国陈为民为中化集团做保险业务。保险是很专业的行业,做得时间越长就觉得路越窄。那个时候他刚30岁出头。一般职场上很多这个年龄的人都会考虑应该换个工作了。“当时也想不好要做什么,我就觉得先退一步去上学。”陈为民说。
  1996年9月,陈为民离开中化集团,到英国伦敦商学院读MBA,因为他认为MBA能够开阔视野。不同于国内大学埋头苦读的封闭,陈为民在商学院第一次接触到了开放式学习方法。而这里极具专业性的课程也让他第一年的学习经历颇为辛苦。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陈为民的面前出现了两条路,或者去麦肯锡这种管理咨询机构工作,或者去投资银行工作。
  最后陈为民选择去英国巴克莱资本在伦敦的投资银行部工作。对于这个选择他说:“我不喜欢做管理咨询,所以就选择了投行,并一直在投行工作至今。”
  市场瞬息万变,1997年中国香港遭遇亚洲金融危机,本该在1998年赴港的陈为民不得不推迟了行程。陈为民说:“因为亚洲金融危机,所以香港的工作很少,而伦敦这边很忙,于是我就留在了伦敦。”
  1999年,陈为民在到达香港后并没有完全涉及国内业务,而是经常在中国台湾地区和东南亚跑。2006年春,陈为民回到国内,担任江苏常州天合光能的首席财务官。当时正是国内光伏产业最火热的时候,他说:“那时候我在香港投行工作,也抵挡不住诱惑帮他们做上市。”国内企业赴美上市前期需要做很多整合工作,比如PE的参与、审计报表的制作、团队的成立等,这也是陈为民的主要工作。
  在这一年的圣诞节之前,天合光能成功登陆美国纽约交易所。2007年1月份,陈为民离开天合光能加入Lazard,开始常驻北京。2011年9月,陈为民正式出任华利安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区总裁。
  “我现在负责华利安在中国的业务,办公室在北京和香港,两头跑,”陈为民说,“两地各有特色,北京资源多,朋友也多。”
  中国的金融体制和投资银行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北京的不可缺失。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环节,比如项目融资、政府批复,都离不开北京。香港由于长期受到外来殖民文化的影响,香港人和中国大陆人考虑问题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异。但香港回归后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在香港人的心态跟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如果你是香港人,看到街上到处都是大陆人,可能会感觉不舒服;但如果你的生意在大陆,你的财富绝大部分都是依赖大陆,对大陆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有一定的理解,那就不一样了。”陈为民说。
  并购是华利安很重要的一个业务,也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购不是简单地拿钱去买或者找钱去卖,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虽然客户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得非常成功,但做并购和咨询顾问就不是它的本行了。”陈为民说。
  对于一个在投行深耕多年的人而言,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把别人觉得失败了的、做不成的事情,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的信息资源、专业性的理解和服务把事情做成功了,为一些好公司、好老板或者好的职业经理人做些事情,这种付出是非常值得的。
  什么是好?在陈为民看来,好不是钱多,而是能够重视知识、重视顾问意见,并且能够把这种意见运用到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的事情里。有些机构或者老板,不重视专业顾问的意见,刚愎自用,总是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即使这个项目能够做成,我们也不愿意做,”陈为民说,“这也是出于生意上的考虑。我希望我们每做完一单,客户在之后遇到相同的事情时首先会想到我们,认为华利安专业、可靠、值得信任,从而再次成为我们的客户。这样,那些重视我们意见的客户就会变成我们的常客,口碑对我们非常重要。”
  现阶段,中国的并购市场还不成熟,投行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大家意识到并购财务顾问的作用。“我们收费相对稍贵,但能够让客户觉得物有所值,这是最重要的。”陈为民说。
  投资银行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客户设计方案,尤其是做跟并购相关的咨询服务,涉及到的方面很多,每个新项目都意味着一个新的学习点。虽然这份工作一直给人以新鲜感,但也没有人可以否认需要承受的巨大压力,比如经常出差和加班。作为一家国际性投行,陈为民还要忍受早晚的时差等。
  面对种种压力,作为领导者唯一能做的就是搭建好的团队。很多事情都要靠团队帮忙,如果团队好,就可以放心地将事情交给他们,压力也就没有那么大。如果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则没有人能够独自承受。
  “另外,我也会想一些减压的办法。如果项目没有拿到,或者半途中止,又或者没有做成,肯定有挫败感,但我已经经历了太多的这种挫折,不太往心里去。做投行业务,一年要看一百个项目,其中真正靠谱的也就十来个,做成的可能只有两三个,这已经是很好的成绩了。如果一年能够做成五六个,在行业里面就算是明星了,”陈为民说,“2013年,首先要把我们的团队建设得更加扎实,再把业务梳理一下,此外,我希望能让自己放松一点,给生活多一点时间。”
其他文献
中国清洁科技指数在2013年1月强势上扬,表现优于其四个对比指数。  中国清洁科技指数在1月从34.4上扬到37.6点,共增长9.5%。相比之下,新能源全球创新指数(NEX)上扬7.5%,清洁科技指数(CTIUS)上扬6.3%,上证指数上扬5.1%,MSCI 全球指数上扬5.0%。中国清洁科技指数20强强势上扬9.3%。  指数在过去 3个月的表现优于其他对比指数。过去六个月,指数领先于除清洁科技
期刊
2012年12月,中国清洁科技指数在其所有的参考指数中表现第二。  中国清洁科技指数在12月从30.1点升至34.4点,强势上扬14.2%。同比NEX上扬7.3%、CTIUS上扬5.3%、上证指数上扬14.6%和MSCI上扬1.7%。  中国清洁科技20强的表现稍差,上扬11.7%。  在2012年第四季度中,中国清洁科技指数上扬5.9%,优于NEX(上扬2.9%)和MSCI(上扬2.0%),逊色
期刊
《投资与合作》:一个人创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曾之杰:原因太多了,包括你的运气。  《投资与合作》: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应当如何面对现实?  曾之杰:有一句名言:“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幸福的家庭大都差不多。”实际上,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运气好。另一方面,作为投资家,你能够找到好的创业家;作为创业家,你能够找到好的投资人。此外,还必须要专注地追求。这些因素都是成功创业者最
期刊
“导师”辅导不挣钱,“学员”取经不花钱。在当今的社会中,这样的模式在全球任何一个商业组织里都极为罕见。但它却出现在了中国亚杰商会AAMA专为创业者设立的“摇篮计划”中。其宗旨就在于通过成功人士对初创创业家一对一辅导,帮助其实现创业成功,由此推动中国创新并为世界做出贡献。
期刊
我喜欢做与众不同的事  《投资与合作》:介绍一下你为什么会专注矿业投资?  王晓滨:我喜欢做与众不同的事情,大众的、大家都在做的事,我不太喜欢去做。所以,我看到很多基金什么行业都去投,我很不解,有的就只有两三亿规模的创投基金,居然可以投七八个行业。  《投资与合作》:很多人难以在机会面前抵挡住诱惑。  王晓滨:我经常说一句话,人在做事的时候,不要期望把所有的事情都能够做完。就如同这次华东有色改制也
期刊
曾之杰的人生角色在决策和执行之间转换。人生深处,他回忆着作为“导师”的幕后过往。  2003年,曾之杰回到国内,负责华登国际在中国的投资。从事创业投资这一行业多年的他,在硅谷时就是美国AAMA的成员,回国后,时任和勤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李汉生同几个朋友开始筹备在北京建立AAMA亚杰商会,曾之杰自然而然成为中坚力量。  作为理事会成员,曾之杰不仅为AAMA亚杰商会出谋划策、慷慨资助,
期刊
“导师”辅导不挣钱,“学员”取经不花钱。  在当今的社会中,上述“模式”在全球任何一个商业组织里都极为罕见。但它却出现在了中国亚杰商会AAMA专为创业者设立的“摇篮计划”中。这家位于北京的机构,是一家由成功企业家、投资银行家、管理咨询专家发起成立、紧密联系科技商业界资深人士与优秀创业家互动的公益机构。其宗旨在于通过成功人士对初创创业家一对一地辅导,帮助其实现创业成功,由此推动中国创新并为世界做出贡
期刊
布局全球矿业  《投资与合作》:你对海外资源有怎样的发展战略?  王晓滨:目前,我们正在考虑投资海外资源。一般来讲,海外矿业资源的品种、规模、开采条件,都比中国具有优势。但是,同时在环保、用工、投资周期、行业监管方面,受到的规范、管理和控制也比国内多。所以,我们在海外的投资还是会基于基金平台的管理,通过基金投资海外资源。  《投资与合作》:海外投资需要什么样的管理团队?  王晓滨:海外投资需要具有
期刊
《投资与合作》:你曾对青年学子说,创业不一定是终极目标,自己的内心要保持一份宁静,不要受到外面世界的影响,使自己很浮躁。身为投资人,你的淡定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曾之杰:做了这么多年的投资,所投资的企业实在太多了,期间经历了很多的起起伏伏。有的企业做得很好,但自己把握不住,突然一下子自大了,然后很快衰落;有些人做得不错,突然家里出了问题,也由此垮掉了;还有一些人企业做得很好,突然自己身体出了问题,
期刊
用何种形式来扶持和帮助创业者?亚杰商会的董事们在2005年底提出了“摇篮计划”。  追溯“摇篮计划”的得名,亚杰商会秘书长郭基梅的回忆满是喜悦。  2005年11月的一天,亚杰商会董事会正在东方广场德勤中国会议室进行。时任亚杰商会董事、德勤中国首席战略官颜漏有突然提出一个想法。他说,德勤有一个文化,凡是进入德勤公司的新员工,都会有一位老师来带领他们工作,亚杰商会能否也让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当导师来辅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