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新书记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emoshou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安生活和工作刚刚进入第10W年头,58岁的陕西省省长袁纯清调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东渡黄河,自秦人晋,袁纯清的新使命再次引起了媒体对他的关注热潮。
  
  履历——“博士后”省长
  
  袁纯清,1980年1月大学毕业,进入共青团中央工作,工作时间长达17年。在这期间,他先后于1990年获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97年又获湖南大学国际商学院管理学博士学位。1993~3月,他还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并兼任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在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上,袁纯清当选中纪委常委兼秘书长。曾经轰动一时的厦门“远华走私案”就是由他作为新闻发言人对外发布的。
  1999年4月到2001年5月间,袁纯清还在北大经济学院从事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并获博士后证书。
  在短暂的中纪委工作之后,2001年3月,拥有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方面专业知识背景的袁纯清出任陕西省委副书记。2004年兼任西安市委书记。2006年出任陕西省代省长,次年2月当选为省长。
  对于袁纯清的履历,特别是他在陕西任职时的从政理念和业绩,媒体一致予以好评。
  新华社《嘹望东方周刊》这样评价:“自担任代省长一职算起,袁纯清治陕4年,留下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和良好的口碑。”
  《南方周末》称:“据了解袁纯清的工作人员介绍,今年58岁的他,精力很旺盛,走路、吃饭速度都很快,“看脸色就知道他身体挺好”“袁纯清对工作有激情,属于想抓事、敢抓事的那类领导”;“他开会的时候,讲话很少中规中矩,喜欢用形容词,经常能说出一些有意思的话”;“袁纯清不太喜欢讲排场,许多时候,袁纯清下乡一般就三辆车”。
  远在香港的《文汇报》也把目光放在了他身上,说他“从省城到县城,从县城到农村,袁纯清在先后担任西安市委书记和陕西省省长期间,几乎用自己的双脚走遍陕西的每一寸土地。熟悉省长的人都知道,这就是袁纯清的一贯做事风格:思路清晰、敏锐果断、真抓实干”。
  
  任职一一厚望在身
  
  关于袁纯清履新,《每日经济新闻》有这样一段报道:袁纯清任山西省委书记,网友留言称“欢迎您清哥”——“在山西省经济落后的情况下,中央任命您(袁纯清)来我省主持工作,是中央对您的认可。山西省是经济发展的落后地区,不是原来的山清水秀地肥水美、经济高度发达的地方了,希望您来后,能带领我们再现辉煌。”
  《中国经贸聚焦》杂志也称:此次袁纯清告别工作9年之久的三秦大地,主政三晋大地,被认为“厚望在身”。
  曾撰写《和谐与共生》一书的袁纯清,如何将他一直致力研究的共生理论运用于山西的煤炭资源与煤矿安全、企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并使之和谐共生,这成为媒体和社会对他此次履新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从袁纯清的大量著作看,他曾用共生理论研究金融和小型经济发展问题,并对中小企业发展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剖析。这些在山西的经济转型和未来执政过程中,被分析人士认为是大有用武之地的理论。”这种观点也得到《中国经营报》的支持。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指出:
  “袁纯清在陕西主抓的就是大项目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而这两块尤其是后者正是山西所急需的。从这些层面来看,此次中央任命袁纯清治晋,用意颇为明确。”大洋网也表示:袁纯清履新山西彰显了中央加强党建的决心。
  也有媒体指出,晋官难当。《南方周末》提到:“资源大省山西并非太平之地,山西的煤产业重组、安全生产问题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都是袁纯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若以此来展望袁纯清在山西的履新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再造一个新山西”引发报道新热潮
  
  履新山西两月之后,袁纯清开始“亮剑”。这次“亮剑”,除省内媒体按程序和要求高规格报道外,省外许多有影响的媒体也纷纷把它当作重头戏,加以关注和报道,有的还配发评论和分析。
  7月29日,在山西省领导干部大会上,袁纯清响亮地提出:“在中部崛起和全国竞相发展格局中再造一个新山西”,并向海内外描述其思路——“我们不仅要挖好煤,更要用好煤;不仅要做好煤炭本身的文章,更要做好煤炭延伸发展的文章;不仅要开发好地下资源,更要开发好地上资源。”
  《21世纪经济报道》首先对此进行了重点报道,“这得到了山西官方和民间的普遍叫好”。这篇名为《袁纯清谋求造一个新山西做煤炭文章赢口碑》的报道迅即被凤凰网财经频道、北国网财经频道、经济资讯网、法制网、腾讯财经、财库股票网、环球财经、新农村周刊等网媒和纸媒竞相转载,从而引发了袁纯清履新山西后媒体关注的又一个热点。
  《农民日报》报道:“一位出席会议的农口负责人这样表述自己的感受: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有看法有办法,抓住了山西农业的要害,为山西的农业发展开出了良方。”
  香港《大公报》记者也于8月12日对此进行了报道。
  中国日报网以《一核一圈三群“人”形蓝图描绘未来城镇化新山西》对袁纯清提出的“再造一个新山西”进行大篇幅报道:“当‘新山西’的‘一核一圈三群’城镇体系轮廓初露端倪后,预示着山西赶超和跨越的‘人’形布局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袁纯清认为,‘一核一圈三群’在山西的版图上就像一个在行走的人,头朝京津,手牵东西,脚跨中原,上下呼应,互为依托,连成一体,对内既相对独立、又互为依托,对外整体开放”。
  人民网发表文章《高新区要成为转型发展的排头兵》:“高新区作为科技、经济特区,担负着扩大对外开放和发展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的重要使命,要在贯彻落实(山西)省委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中,积极担当使命,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中心,致力招商引资和积聚产业,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促进产业改造升级,在推进转型发展的战略中率先实现经济转型,努力成为转型发展的排头兵。”
  “不松懈,不观望,不折腾,确保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为完成全年任务打下好的基础”。袁纯清很好地实践了他的履新感言。
  袁纯清能带给山西多少的改变?
  “袁纯清距离65岁的省部级干部退休年龄还有7年。可以想见,山西将是他放手一搏,充分实施其政治才干的关键舞台。”《南方周末》分析道。
其他文献
一 高师和声学教学现状    和声学是高师音乐专业所学的音乐理论课基础乐理的延伸,在音乐教学中它是学者迈入音乐殿堂的必修课。多年来,和声学普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了和声学教学,使教学与研究进展缓慢。  1 学生素质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却没有变化。用统一的内容对不同素质的人,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专科的学生用本科教材,删繁就简的结果是知识缺少系统性,学生感到和声学难学。  2 教学方法单一
数学教学质量是关系到人才培养优劣的关键问题,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所在。自20世纪70年代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以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逐渐使信息技术走进了大学的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明显的效果。大学数学课程普遍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如何把握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更好地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课程的教学,已经成为当代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这也
人类脚踩的大地是时刻不停运动的,还是始终永远固定不动的?地球上地貌单元(海洋、陆地、高山等)的基本轮廓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直是十九世纪以前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正是因为板块构造学说给了很好的解释与回答,也因此使它成为20世纪自然科学史上一次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被公认为是地理学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
2008年8月1日到2日,“祥云”圣火在天津传递。天津电视台集结全台各部门力量,统一作战,突破性地进行了48小时、多频道的并机直播,不仅创下收视率、收视份额的巨幅提升,同时紧
近年来,随着嵌入式系统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作为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嵌入式GUI具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高等师范化学教育中,存在着重知识培养、轻视技能训练的倾向,常常忽视师范生的从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以致于多数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迟迟不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高师学生对中学生现状知之甚少,教学设计盲目性较大,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很难落到实处。针对上述高师化学专业学生从师技能的问题从以下两方面研究:一方面从高师化学专业学生缺乏从师技能方面分析原因,另一方面从高师化学专业学生从师技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是甘肃省唯一一所民族师范高等院校,也是甘肃藏区第一所培养中高级民族师资力量的大学。如何根据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特定的区域和民族以及特定的学科教育和语言环境,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既切合藏族学生自身特点,又符合语言教学规律的、科学有效的藏、汉、英三语教学模式是实现藏区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 实施藏、汉、英三语教学的重要性及特殊性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族学生主要来源于甘
一 分级教学的现实需要    1 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与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尤其是对既懂英语又具有专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而当前的大学外语教学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要求,这既是大多数学生的感受,也是很多从事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们的苦恼。  2 学生英语水平差异与当前英语教学的冲突。大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今年以来,全国平面媒体,尤其是奥运非协办城市的报纸,都遇到了很大的挑战。重庆商报以“非奥运营销”策略确保任务完成,并超额5%实现了年初下达的2008年1—8月经营任务,各项
变,是一种永恒不变的状态。  不知不觉,《记者观察》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在广大读者、作者的支持下,她一路走来。走得沉稳坚定,走得意气风发。  为了适应广大读者的审美需求,也为了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阅读改变,我们曾不断地调整思路,锐意改革。今天,面对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再一次选择了改革。不仅强化图片,而且由黑白变为彩色。文字也更加简练,栏目也做了大幅度的调整。  这就是你们手里拿到的新版的《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