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留守儿童的现状,对其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建立亲情热线、留守儿童父母。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5-04874-01
宿迁地处江苏省北部,是省内经济总量最小的一个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外出打工成为他们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宿迁外出打工人口不断增加,出现了许多“留守家庭”。目前,“留守儿童”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以宿迁市经济开发区南蔡中心小学为例,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六(3)班56个学生有23个学生是留守儿童,可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确需引起注意。为了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笔者以南蔡中心小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的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依据发展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理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了分析。笔者在南蔡中心小学各年级共计发出问卷500份,回收495份,其中有效问卷489份,有效率达98.8%。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洞察其产生的各种原因,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心理学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现状
儿童时期是人生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正常的家庭教育,但是“留守”会使得儿童受教育及健康成长出现偏差。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年龄特征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了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征,因此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具有差异性。10~18岁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的生理发育达到高峰,从而引起心理成长上的波澜。在这个时期,他们处在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人感现状之间,易产生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矛盾。因此,这一时期的儿童心理易受外部影响,特别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关系包含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及收养关系,是一种最密切、最深刻的社会关系。家庭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其成员之间有较多面对面的交往,有直接的互动与合作;与其他社会关系比较,家庭关系最为深刻、密切。家庭环境很重要,而留守儿童却缺失与家人的感情交流,也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调查发现,南蔡中心小学全校留守儿童比例为37.8%,其中有57.9%的留守儿童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有3.8%的留守儿童与外公外婆住;有30.1%的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住;有6.3%的留守儿童和其他亲戚一起住;有1.9%的留守儿童寄养在别人家里。这些儿童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给予孩子的抚养、教育和关爱。父母与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难以履行监护人的职责;而隔代抚养又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大部分祖辈没有受过较高的文化教育,他们对生活在一起的孙辈过分溺爱,易使儿童养成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而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困难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
2宿迁市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2.1冷漠自卑在“对自己未来的看法”的问题上,有23.7%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想成为成功人士,有10.6%的认为自己能坚持完成梦想,有23.4%的孩子认为自己会像父母一样去打工,还有42.3%的孩子认为不知道会怎么样。可见,因为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成长,对自己的人生未来没有清晰的认识,心理支持的缺失,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部分留守儿童对于自己未来没有太大的抱负,甚至对未来的发展呈模糊状态,因此造成了留守儿童冷漠自卑的心理。
2.2心胸狭隘有63.1%的孩子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平,有36.9%的孩子认为社会还是公平的。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当他们面对社会的复杂与艰难之后,往往不解为何自己的父母与他人父母之间的差别。面对现实的无奈,也会产生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容易产生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狭隘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2.3亲情淡薄调查显示,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这些留守儿童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也有部分孩子对父母还是很心疼的,希望自己能尽快尽一份力去帮助父母。但是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陪伴,缺乏关爱,一部分孩子对于父母的爱产生了扭曲,并怨恨父母。父母对留守儿童的爱的弥补,不应只体现在用金钱补偿,而是要用爱和关心来弥补他们。
2.4性格柔弱有57.8%的留守儿童表示当遇到问题时,无人帮助解决。当留守儿童需要帮忙却没人帮的时候,产生的无助感易造成儿童软弱的性格。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他们往往选择逃避。而且在他们需要关爱和关心时,没有人关心他们、理解他们,使他们内心孤独,从而导致性格柔弱。
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政府可多渠道筹资打造高质量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完善学校硬件设施。学校也应该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工作,着力提高教师素质,促使教师改变对留守儿童的偏见。学校应该健全留守儿童的教育制度,应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且详细登记留守儿童的信息资料,统一管理。学校应该设立心理咨询室并聘用一些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帮助孩子们解决心理困惑。
3.2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调查显示有1.9%的孩子对班主任很满意,有29.3%的孩子对班主任很不满意,有26.8%的孩子表示无所谓,有41.5%的孩子表示还凑合,有3.2%的孩子对班主任崇拜,有1.8%的孩子表示不崇拜班主任。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一些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如衣服脏、小动作多等等。而老师如果因为这样一些问题对孩子产生了不好的印象,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要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正确对待留守儿童的不良习惯,并帮助他们改正自己的缺点,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变得积极向上。
3.3建立亲情热线有29.7%的孩子表示经常与父母沟通,57.6%的孩子表示很少沟通,而12.7%的孩子表示无法沟通。建议地方政府出资建立可以视频通话的电话吧,让家长可以通过亲情热线和孩子打电话,了解孩子学习生活概况,从而使孩子感觉到父母的温暖与关爱。父母也应该经常和孩子的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采取有利措施进行督促,引导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3.4鼓励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就业创业宿迁各地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各乡镇也支持建设了多个中小型企业,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一些乡镇政府还确立了“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促发展”的方针,这样也让留守儿童的父母不需要去太远的地方打工,而是在家附近就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自己创业。政府应该做好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就业创业的宣传教育工作,鼓励他们留下来,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多给孩子的成长倾注关爱。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社会应关爱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培养起自信、开朗、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 朱智贤. 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5-04874-01
宿迁地处江苏省北部,是省内经济总量最小的一个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外出打工成为他们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宿迁外出打工人口不断增加,出现了许多“留守家庭”。目前,“留守儿童”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以宿迁市经济开发区南蔡中心小学为例,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六(3)班56个学生有23个学生是留守儿童,可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确需引起注意。为了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笔者以南蔡中心小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的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依据发展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理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了分析。笔者在南蔡中心小学各年级共计发出问卷500份,回收495份,其中有效问卷489份,有效率达98.8%。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洞察其产生的各种原因,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心理学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现状
儿童时期是人生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正常的家庭教育,但是“留守”会使得儿童受教育及健康成长出现偏差。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年龄特征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了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征,因此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具有差异性。10~18岁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的生理发育达到高峰,从而引起心理成长上的波澜。在这个时期,他们处在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人感现状之间,易产生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矛盾。因此,这一时期的儿童心理易受外部影响,特别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关系包含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及收养关系,是一种最密切、最深刻的社会关系。家庭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其成员之间有较多面对面的交往,有直接的互动与合作;与其他社会关系比较,家庭关系最为深刻、密切。家庭环境很重要,而留守儿童却缺失与家人的感情交流,也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调查发现,南蔡中心小学全校留守儿童比例为37.8%,其中有57.9%的留守儿童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有3.8%的留守儿童与外公外婆住;有30.1%的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住;有6.3%的留守儿童和其他亲戚一起住;有1.9%的留守儿童寄养在别人家里。这些儿童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给予孩子的抚养、教育和关爱。父母与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难以履行监护人的职责;而隔代抚养又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大部分祖辈没有受过较高的文化教育,他们对生活在一起的孙辈过分溺爱,易使儿童养成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而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困难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
2宿迁市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2.1冷漠自卑在“对自己未来的看法”的问题上,有23.7%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想成为成功人士,有10.6%的认为自己能坚持完成梦想,有23.4%的孩子认为自己会像父母一样去打工,还有42.3%的孩子认为不知道会怎么样。可见,因为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成长,对自己的人生未来没有清晰的认识,心理支持的缺失,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部分留守儿童对于自己未来没有太大的抱负,甚至对未来的发展呈模糊状态,因此造成了留守儿童冷漠自卑的心理。
2.2心胸狭隘有63.1%的孩子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平,有36.9%的孩子认为社会还是公平的。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当他们面对社会的复杂与艰难之后,往往不解为何自己的父母与他人父母之间的差别。面对现实的无奈,也会产生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容易产生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狭隘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2.3亲情淡薄调查显示,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这些留守儿童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也有部分孩子对父母还是很心疼的,希望自己能尽快尽一份力去帮助父母。但是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陪伴,缺乏关爱,一部分孩子对于父母的爱产生了扭曲,并怨恨父母。父母对留守儿童的爱的弥补,不应只体现在用金钱补偿,而是要用爱和关心来弥补他们。
2.4性格柔弱有57.8%的留守儿童表示当遇到问题时,无人帮助解决。当留守儿童需要帮忙却没人帮的时候,产生的无助感易造成儿童软弱的性格。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他们往往选择逃避。而且在他们需要关爱和关心时,没有人关心他们、理解他们,使他们内心孤独,从而导致性格柔弱。
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政府可多渠道筹资打造高质量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完善学校硬件设施。学校也应该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工作,着力提高教师素质,促使教师改变对留守儿童的偏见。学校应该健全留守儿童的教育制度,应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且详细登记留守儿童的信息资料,统一管理。学校应该设立心理咨询室并聘用一些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帮助孩子们解决心理困惑。
3.2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调查显示有1.9%的孩子对班主任很满意,有29.3%的孩子对班主任很不满意,有26.8%的孩子表示无所谓,有41.5%的孩子表示还凑合,有3.2%的孩子对班主任崇拜,有1.8%的孩子表示不崇拜班主任。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一些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如衣服脏、小动作多等等。而老师如果因为这样一些问题对孩子产生了不好的印象,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要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正确对待留守儿童的不良习惯,并帮助他们改正自己的缺点,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变得积极向上。
3.3建立亲情热线有29.7%的孩子表示经常与父母沟通,57.6%的孩子表示很少沟通,而12.7%的孩子表示无法沟通。建议地方政府出资建立可以视频通话的电话吧,让家长可以通过亲情热线和孩子打电话,了解孩子学习生活概况,从而使孩子感觉到父母的温暖与关爱。父母也应该经常和孩子的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采取有利措施进行督促,引导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3.4鼓励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就业创业宿迁各地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各乡镇也支持建设了多个中小型企业,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一些乡镇政府还确立了“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促发展”的方针,这样也让留守儿童的父母不需要去太远的地方打工,而是在家附近就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自己创业。政府应该做好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就业创业的宣传教育工作,鼓励他们留下来,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多给孩子的成长倾注关爱。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社会应关爱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培养起自信、开朗、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 朱智贤. 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