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深圳市盐田区庚子首义中山纪念学校以中山纪念学校为名,因此,传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博爱思想,推进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大融合,培养“博爱胸怀、博学笃行、博雅情趣”的新时代公民,打造“小而精、美而强”的新样态精品学校,成为学校新时代建设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近几年,我校在新样态学校建设中,走内生式发展之路,在课程再造、魅力课堂等方面积极开展研究实践,寻求至善,回归本真,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努力构建“博爱”课程体系,不断推动“课堂革命”,探索形成“慧趣语文”“奇趣数学”“意趣英语”“雅趣艺体”等“博趣”品质课堂模式,打造了专属中山印迹的“博”文化样态,让校园每个生命绽放出了独特的个性魅力。
1. 博爱教育思想溯源
“博爱”一词,最早起源于儒家提出的“仁爱”。之后墨子主张的“平等、兼爱”,杜甫幻想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希望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集中体现了先贤达人们的博爱思想。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追求,他提出“图四万万人幸福的,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因此我们认为,博爱是一种崇高的爱,它以爱人为基础,其核心是“仁爱”“博学”,其实质是“以爱育爱”。在教育过程中,只有教师先有博爱,才会引起学生共鸣,才能营造校园向善向美的氛围,因而传承博爱思想,弘扬博爱文化,形成追求至善、回归本真的博爱文化样态,是激活个性发展的至简之路。
2. 博爱课程体系设置
我们把“博爱”教育思想作为学校发展之魂,立足“博爱做人、博学成才”的办学理念,聚焦培养“三博”新时代公民的育人目标,整体构建了博爱课程体系,即“一训三风、四梁八柱”。
一训三风:一训指校训“学贯西中、习通书山”;三风指校风“爱国笃志、明理厚德”,教风“爱生尽责、求是崇实”,学风“尊师律己,求知向上”。
四梁八柱:四梁指四大素养“博物、博思、博艺、博健”。这四大素养,是立足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提炼出的核心素养校本表达,与国家层面六大核心素养高度契合。它是我校学子内在素养和外显形象的理想表达。八柱指四大领域“人文与品德课程、数学与科技课程、艺术与审美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四个维度“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选择性课程、综合性课程”。这四类四层共62门课程,在强基固本的同时拓展学生多元智能,形成多维度、全方位的育人课程。
1. 环境文化创生,特色与个性融合
“校园之内皆课程”,重视环境、师生行为等隐性课程的完善,把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起来,打造全课程氛围,扎实推进博爱课程体系的完整构建。我们重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各楼道墙角,制作了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一训三风”,设计研制了意蕴深刻、色泽鲜明、象征胜利的旗徽标识,把《三字经》《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点缀在每一层楼的楼梯转角,用经典润泽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我们重视校园文化设施建设,精心打造“中山纪念亭”“博爱之源”“博爱之声”等校园八景;精心设计“博文书苑”,悉心建设楼层开放式“书吧”;全力推出班级“蓝板”,构建班级“家”文化;顺利完成“庚子首义”复兴之路历史画卷主题设计,建立了庚子首义纪念馆。这些文化设施建设,给校园打上了浓重的“中山”印记。
2. 课程文化创生,课堂与活动交互
课程是新样态教育的载体,课堂是课程的表现形式,用博爱文化浸染和提升课堂,课堂让课程有效落地。构筑智慧环境下的“博趣”新样态课堂,使课程走向实效。依托对“慧趣语文”“奇趣数学”“意趣英语”“雅趣艺体”等品质课堂模式的创新探索,积极搭建“教中研,赛中学”的交流平台,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夯实基础性课程。创设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博艺”新样态社团,让课程走向灵动。依托430活动,落实师生参与度,发挥社团在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引领精神成长方面的积极作用,激活孩子的天性。以项目式学习为抓手推进主题统整项目课程,令课程走向深入。充分运用周边教育资源,实施共建协作计划,如开展“探访华大基因、走进科研尖端”“参观盐田港、做国门生态小卫士”等项目体验活动,以及低年级《博文约礼——扬礼仪》、中年级《博爱尚德——颂美德》、高年级《博学探研——三洲田溯始源》等主题统整项目探研,使博爱文化主题内涵进一步挖掘并呈现更好的办学状态。
“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是掠夺了他们的明天。”这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名言。而以追求“至善”教育为目标,扭转当下功利性教育评价,是新样态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本质要求。我校博爱课程注重对学生心和行的熏陶,心和行连接着生命的两端,影响着生命的维度,“博爱教育”不光关注孩子的内心,还关注孩子的行动,这是与“至善”教育不谋而合的。
1. 博爱课程形塑博爱人生观
我校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践行方向,以博爱课程的实施为中心,抓实武术操、功夫扇、舞龙、舞狮、民乐、书画等传统特色课程。根据学生爱好和师资能力开设的千人功夫扇、千人武术操、千人拉丁舞、千人校园舞等阳光课间活动,使学生在中华文化根基的浸润下,深切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在体验成长和成功的同时,为童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培育了乐观向上、仁爱博学的博爱精神和意志品质。
在各级组织的竞赛展演和传统体育项目中,学生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中央电视台《传承的力量》专题片录制、深圳市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压轴展演、盐田区学生田径运动会八百学子《龙狮鼓武中国风》揭幕序曲、盐田区少代会升旗献礼,都有我校学子向社会展示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让学生人人有机会体验成功与成长。
2. 博爱课程重塑博爱价值观
博爱课程体系的施行和课堂改革实践,对于学校和教师层面的效果也是突显的,简单概括起来就是沉淀了课程,锻炼了队伍,规范了管理,改变了校园,形成了文化。学校开展新样态项目式学习活动后,师生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这里摘录一些教师感言,从教师对学生的细致观察与由衷赞叹中,可以看出教师的学生观、教育观等的巨大转变。
“在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时,作为老师,我仿佛已不再是那个传统学习方式中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而是一个项目团队的引领者,像是一根扎实又绵长的绳子,将大家凝聚成一团。”这是对教师观的正确领悟。
“在参观庚子首义雕塑纪念园时,有些学生情不自禁地对着那些英雄人物的雕塑鞠躬致敬,他们不仅在这次项目式学习中学习到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内心对先辈们的革命热血有了更深的感受。我作为班主任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学生比我想象中更优秀,也告诉我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参与能力。”这是学生观的良好转变。
“教师们如果一味地教学输出,或许可以快速地让学生获得知识,但缺乏探究和体验的时间和过程,学生将不会有‘哦,原来这个知识是来源于此’的恍然大悟和‘哦,原来自己親自探究的知识更容易接受和记住’的真实感叹了。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在思维碰撞中激起的阵阵火花,让我在下班回到家后还会想起,还会欣喜!”这是教育观的美丽诠释。
“当我真正带着学生开始项目式学习后,我既惊喜又感动。在整个探研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被改变。学习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做一个善于观察,会思考的教师很重要。”这是教学相长的最好见证。
在博爱课程和博爱精神的引领下,教师们的价值观得到升华,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良好氛围不断形成。“春风化雨诲人不倦,润物无声传承文明”。学校将继续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践行方向,以打造新样态精品学校为阶段性目标,在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的历史长河中,在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广袤沃土上,实现学生个性和生命的美丽绽放。
一、顶层设计、思维建模,架构博爱课程体系
1. 博爱教育思想溯源
“博爱”一词,最早起源于儒家提出的“仁爱”。之后墨子主张的“平等、兼爱”,杜甫幻想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希望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集中体现了先贤达人们的博爱思想。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追求,他提出“图四万万人幸福的,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因此我们认为,博爱是一种崇高的爱,它以爱人为基础,其核心是“仁爱”“博学”,其实质是“以爱育爱”。在教育过程中,只有教师先有博爱,才会引起学生共鸣,才能营造校园向善向美的氛围,因而传承博爱思想,弘扬博爱文化,形成追求至善、回归本真的博爱文化样态,是激活个性发展的至简之路。
2. 博爱课程体系设置
我们把“博爱”教育思想作为学校发展之魂,立足“博爱做人、博学成才”的办学理念,聚焦培养“三博”新时代公民的育人目标,整体构建了博爱课程体系,即“一训三风、四梁八柱”。
一训三风:一训指校训“学贯西中、习通书山”;三风指校风“爱国笃志、明理厚德”,教风“爱生尽责、求是崇实”,学风“尊师律己,求知向上”。
四梁八柱:四梁指四大素养“博物、博思、博艺、博健”。这四大素养,是立足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提炼出的核心素养校本表达,与国家层面六大核心素养高度契合。它是我校学子内在素养和外显形象的理想表达。八柱指四大领域“人文与品德课程、数学与科技课程、艺术与审美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四个维度“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选择性课程、综合性课程”。这四类四层共62门课程,在强基固本的同时拓展学生多元智能,形成多维度、全方位的育人课程。
二、实践探研、统筹建设,推进博爱课堂活动
1. 环境文化创生,特色与个性融合
“校园之内皆课程”,重视环境、师生行为等隐性课程的完善,把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起来,打造全课程氛围,扎实推进博爱课程体系的完整构建。我们重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各楼道墙角,制作了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一训三风”,设计研制了意蕴深刻、色泽鲜明、象征胜利的旗徽标识,把《三字经》《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点缀在每一层楼的楼梯转角,用经典润泽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我们重视校园文化设施建设,精心打造“中山纪念亭”“博爱之源”“博爱之声”等校园八景;精心设计“博文书苑”,悉心建设楼层开放式“书吧”;全力推出班级“蓝板”,构建班级“家”文化;顺利完成“庚子首义”复兴之路历史画卷主题设计,建立了庚子首义纪念馆。这些文化设施建设,给校园打上了浓重的“中山”印记。
2. 课程文化创生,课堂与活动交互
课程是新样态教育的载体,课堂是课程的表现形式,用博爱文化浸染和提升课堂,课堂让课程有效落地。构筑智慧环境下的“博趣”新样态课堂,使课程走向实效。依托对“慧趣语文”“奇趣数学”“意趣英语”“雅趣艺体”等品质课堂模式的创新探索,积极搭建“教中研,赛中学”的交流平台,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夯实基础性课程。创设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博艺”新样态社团,让课程走向灵动。依托430活动,落实师生参与度,发挥社团在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引领精神成长方面的积极作用,激活孩子的天性。以项目式学习为抓手推进主题统整项目课程,令课程走向深入。充分运用周边教育资源,实施共建协作计划,如开展“探访华大基因、走进科研尖端”“参观盐田港、做国门生态小卫士”等项目体验活动,以及低年级《博文约礼——扬礼仪》、中年级《博爱尚德——颂美德》、高年级《博学探研——三洲田溯始源》等主题统整项目探研,使博爱文化主题内涵进一步挖掘并呈现更好的办学状态。
三、抓实特色、锐意建树,打造博爱教育品牌
“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是掠夺了他们的明天。”这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名言。而以追求“至善”教育为目标,扭转当下功利性教育评价,是新样态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本质要求。我校博爱课程注重对学生心和行的熏陶,心和行连接着生命的两端,影响着生命的维度,“博爱教育”不光关注孩子的内心,还关注孩子的行动,这是与“至善”教育不谋而合的。
1. 博爱课程形塑博爱人生观
我校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践行方向,以博爱课程的实施为中心,抓实武术操、功夫扇、舞龙、舞狮、民乐、书画等传统特色课程。根据学生爱好和师资能力开设的千人功夫扇、千人武术操、千人拉丁舞、千人校园舞等阳光课间活动,使学生在中华文化根基的浸润下,深切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在体验成长和成功的同时,为童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培育了乐观向上、仁爱博学的博爱精神和意志品质。
在各级组织的竞赛展演和传统体育项目中,学生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中央电视台《传承的力量》专题片录制、深圳市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压轴展演、盐田区学生田径运动会八百学子《龙狮鼓武中国风》揭幕序曲、盐田区少代会升旗献礼,都有我校学子向社会展示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让学生人人有机会体验成功与成长。
2. 博爱课程重塑博爱价值观
博爱课程体系的施行和课堂改革实践,对于学校和教师层面的效果也是突显的,简单概括起来就是沉淀了课程,锻炼了队伍,规范了管理,改变了校园,形成了文化。学校开展新样态项目式学习活动后,师生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这里摘录一些教师感言,从教师对学生的细致观察与由衷赞叹中,可以看出教师的学生观、教育观等的巨大转变。
“在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时,作为老师,我仿佛已不再是那个传统学习方式中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而是一个项目团队的引领者,像是一根扎实又绵长的绳子,将大家凝聚成一团。”这是对教师观的正确领悟。
“在参观庚子首义雕塑纪念园时,有些学生情不自禁地对着那些英雄人物的雕塑鞠躬致敬,他们不仅在这次项目式学习中学习到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内心对先辈们的革命热血有了更深的感受。我作为班主任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学生比我想象中更优秀,也告诉我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参与能力。”这是学生观的良好转变。
“教师们如果一味地教学输出,或许可以快速地让学生获得知识,但缺乏探究和体验的时间和过程,学生将不会有‘哦,原来这个知识是来源于此’的恍然大悟和‘哦,原来自己親自探究的知识更容易接受和记住’的真实感叹了。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在思维碰撞中激起的阵阵火花,让我在下班回到家后还会想起,还会欣喜!”这是教育观的美丽诠释。
“当我真正带着学生开始项目式学习后,我既惊喜又感动。在整个探研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被改变。学习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做一个善于观察,会思考的教师很重要。”这是教学相长的最好见证。
在博爱课程和博爱精神的引领下,教师们的价值观得到升华,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良好氛围不断形成。“春风化雨诲人不倦,润物无声传承文明”。学校将继续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践行方向,以打造新样态精品学校为阶段性目标,在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的历史长河中,在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广袤沃土上,实现学生个性和生命的美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