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融入群众舞蹈中的意义与传承创新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comak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岭南舞蹈文化是岭南地区各民族的重要精神瑰宝,是我国舞蹈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本文从岭南文化特点与群众舞蹈发展现状入手,剖析了开展群众舞蹈创作融入岭南文化的新时代意义,阐述了群众舞蹈融入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关键词】 岭南文化;群众文化;舞蹈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0-0081-02
  舞蹈创作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既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艺术审美的需求,又贴近群众生活,避免了其他艺术领域可能出现的曲高和寡的境地。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重点是保留群众特色,无论是舞蹈核心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要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并在此基础之上,推陈出新。
  一、岭南文化特点与群众舞蹈发展现状
  (一)岭南文化是非常有特色的地域性文化
  廣义上来说,今天的岭南指的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五地。因地处五岭之南被五岭“保护”的独特地理位置,又处于大陆的最南端,面对辽阔的海域,一直最早最快的接收着外来文化,所以这是一个文化撞击与融合之地,更是“传统”与“创新”相互滋养之地。它不断地吸收中原文化与海外文化的精华,并逐渐成长为一种“贯通南北”“折衷中西”“融合古今”极具个性的地域文化。这就奠定了岭南舞蹈文化绚丽多姿的根源。
  岭南舞蹈文化脱胎于岭南人民的社会生活之中,包含了浓郁的民族情感色彩,具有娱乐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二)群众舞蹈对于岭南文化的传承
  从岭南地区丰富的非遗舞蹈资源来分析,就能看到我们岭南舞蹈的“传统”有着极为丰厚的积淀。以广东为例,据2018年的数据统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就有9个,包括狮舞、龙舞、瑶族长鼓舞、英歌、禾楼舞、跳花棚等,列入省级非遗的传统舞蹈项目更有70个之多。
  (三)岭南舞蹈文化的新时代发展和创新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开放性的不断提高,面对不断加快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为了彰显民族特色,国家对一些传统文化品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使得岭南舞蹈文化迎来了重新焕发活力的契机。
  岭南群众舞蹈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以广东为例,从作品创作来看,近年来不论是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已举办的六届“岭南舞蹈大赛”“广东省少儿舞蹈大赛”,还是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广东省大学生舞蹈比赛”等大型舞蹈赛事都为岭南舞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据笔者观察,有越来越多具有岭南民间舞蹈风格特色或是岭南地方文化题材的舞蹈作品走上舞台,更有不少优秀的舞蹈作品在“荷花杯”“文华奖”“桃李杯”等国家级的赛事上取得优异的成绩。例如,佛山市文化馆近年创作的舞蹈《南狮》,这部作品通过佛山的传统南狮元素表达了发生在狮馆的浓厚师生情。该作品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全国舞蹈展演等平台。优秀作品的诞生,正是因为有着丰富传统文化的滋养,这种有“根”的创作是岭南舞蹈人对岭南文化的新思考。
  二、开展群众舞蹈创作融入岭南文化的新时代意义
  (一)群众舞蹈的文化精神内涵
  群众舞蹈是一种自发的群体娱乐活动,具备主动参与、活动自由、自然传承的特点。群众舞蹈从古至今一直没有中断过,在舞蹈还没有成为一个职业的远古时候,舞蹈就已经在群体活动中传承着,只是形式不同,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过,那个时候的群众舞蹈的功能更复杂,甚至超出舞蹈的本身意义,舞蹈更可以起到传承民俗、凝聚民心、丰富民生的深层次作用。
  到了现代,基于华夏文化多元一体的特性,群众舞蹈呈现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百花齐放、百花争艳”景象。岭南文化的底蕴依然具备我国“农耕文化”的特征,岭南群众舞蹈体现出节律铿锵、行动沉稳、动态朴实等精神风貌。这些扎根于文化土壤的属性,就是现代舞蹈形成的精神源泉,为新时代的群众舞蹈艺术和美学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岭南群众文化舞蹈的重要性
  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在各个领域都有了新的发展。我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一个大家庭,许多民族擅长歌舞,各地域群众舞蹈在创作过程中有着自己的文化特点。我国悠久的历史洪流中,各地发展中都离不开丰富的地域性舞蹈活动。对目前广东等岭南广大地区社来说,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仍然重要,开展基层群众文化舞蹈活动,并把岭南文化融入其中,可以激发群众的兴趣,增强群众的灵感,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加强群众舞蹈活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
  三、岭南文化融入群众舞蹈的难题
  (一)缺乏群众舞蹈的创作人才
  目前,我国基层群众舞蹈的参与主体是离退休人员以及中老年人,因此被戏称为“大妈广场舞”,这是一种利于身体健康、沟通社交的一种休闲娱乐活动。这种现状在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也普遍存在,通常的娱乐形式是以广场舞、传统乐器、艺术为主,专业舞蹈演员极少,为其创作的专业人才则更少。相关的舞蹈设备——音响、灯光、舞台、服装,都是群众自发准备的。落后的设备与服装,很难吸引专业的舞蹈演员到基层群众文化舞蹈中扎根,更难吸引具备岭南文化的专业人才为其创作岭南文化群众舞蹈。
  (二)基层群众文化舞蹈有局限性
  我国致力于建设全面均衡发展的小康社会,近些年逐渐加强了对基层群众文化的重视。但是,对群众舞蹈来说,其创新形式不太乐观,由于参与其中的许多群众没有受过专业的舞蹈学习,更无岭南文化熏陶,使得其创新难度很大。因此,广东各市的群众舞蹈和全国各地一样,千篇一律,没有地域特色。现代年轻人更热衷于去学习拉丁舞、爵士、街舞等舞蹈形式,岭南文化舞蹈这种传统的地域性舞蹈,很难在“广场舞”中推广。   (三)缺乏岭南文化融入广场舞的创作“土壤”
  在全球文化趋同化对传统文化冲击下,传统舞蹈的传承上也必须面对不少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广东全省传统舞蹈共有四百多种,但其中有两百多种处于濒危状态。特别是由于其传承沿袭着师徒口传身授模式,许多项独特技艺面临着消亡的风险。此外,当代年轻人受到现代化思潮的影响,对一些古老的文化技艺普遍缺乏兴趣,使得岭南文化缺失了融入群众舞蹈的“土壤”,也使得岭南舞蹈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四、群众舞蹈融入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一)培养群众舞蹈人才,传承岭南文化舞蹈
  岭南文化是非常有特色的地域性文化,在广东的高校校园里更应该重视这种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特别在艺术类的高职院校,可以从岭南民间舞蹈文化等出发点来开展活动。在大学生中拓展传统艺术传承的影响力,把校园作为岭南舞蹈教育的摇篮,也作为岭南文化传承的摇篮。
  一方面,一部分民间舞蹈可以直接把当地“本土化”的展现形式和“传承人”的原有舞蹈方式和内容传承下来,尽可能恢复展示最接近“原生态”的状态。
  另一方面,将岭南民间舞纳入艺术学院的常规化教学当中,并逐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建设。比如在进行深入采风和与传承人的学习后,对部分风格典型且舞蹈语汇相对丰富的原生态岭南民间舞蹈进行风格分析和素材提炼,如瑶族长鼓、潮汕英歌、潮汕钱鼓、客家杯花等民间舞,逐步形成能作为当今职业民间舞教育可一直延续传承且具有一定舞蹈训练价值的教学内容乃至体系。
  (二)创作发展中,突出群众舞蹈创作的岭南文化特色
  舞蹈艺术应当以创作为核心,那么群众舞蹈的创作特色,就是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建设的核心。从理论上讲,群众舞蹈应该具有亲和性高、地域性强、群众基础广泛、表现风格通俗化的特点。这几项特点也是判断群众舞蹈是否成熟的关键。以广大人民群众和民族风情为基础,作为舞蹈创作的核心内涵,是群众舞蹈创作的生命源泉。脱离这一特色进行的舞蹈创作,在人民群众中会丧失持续性发展的机会。
  例如,在进行舞蹈创作时,可以先对岭南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展开了解。最好能结合当地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进行舞蹈创作。这样能够降低群众对舞蹈创作与欣赏的接受难度。舞蹈的表现风格也要符合当地民风,如岭南舞蹈更具有柔美的特色,这些都是群众文化舞蹈创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也可以与当地的舞蹈专业团队结盟,用专业带动业余,也能更好地表现岭南地域特色。使广大人民群众对舞蹈创作更有兴趣,降低群众对艺术创作的畏惧心理。总之,一方水土一方人,把岭南文化融入舞蹈创作,在艺术本质上是对当地民众生活的反映。
  (三)通过融入岭南文化,改善群众舞蹈表现手法
  舞蹈创作毕竟是艺术创作,在充分结合地方特色和群众特色的前提下,保证自身的艺术品位也尤为重要。舞蹈艺术的重要特点是舞蹈的表现手法,群众舞蹈创作一定要注重舞蹈表现手法的专业性,当然,也要接受群众特色。这就要求舞蹈表现手法既要符合艺术专业基本要求,又要与专业舞蹈区分开来,自成领域。
  以具体的岭南文化舞蹈创作为例,首先,舞蹈创作题材要具有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特点,体现群众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比如以佛山南狮为例,该项目是民间体育艺术的典型代表,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基础,长期练习南狮是具有健身的功效的。而南狮与舞蹈的结合既能推进南狮文化的普及,又能以舞蹈的形式推出更多新亮点。
  其次,舞蹈的编排,要表现群众的真实情感,让他们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充分调动群众参与舞蹈创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确保舞蹈内涵是广大群众的真实反映。
  第三,舞蹈的音乐元素也要与岭南文化舞蹈内涵相匹配。音樂是进行艺术感染的重要手段,进行舞蹈创作时,群众对岭南音乐也要有认同感、归属感,音乐的选择也要符合岭南各地风情,体现群众生活特色。除此之外,引入时代元素,使岭南文化舞蹈创作符合现代审美又具有传统文化特点,成为完整统一的艺术作品,让群众的精神面貌在舞蹈创作中得到完美体现。
  总之,岭南舞蹈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需要广东各地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者深入思考与探索对于岭南舞蹈的传承与创新。只有将新时代新元素新文化内涵与传统岭南文化艺术相结合,才能推动岭南民间舞蹈创作进步发展。
  作者简介:
  潘敏慧,女,广东人,就职于佛山市文化馆,舞蹈专干,现为广东省群众文化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舞蹈。
其他文献
【摘要】 禅宗作为佛教中国化后的重要宗派,对历代国人的价值理念与审美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禅宗本身虽对美学未做相关阐释,但其自身的思想内涵却为当时乃至当代的艺术审美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旨在探索禅宗美学的基本特征,发掘其与艺术设计的关系及指导意义,顺此线索,探索禅宗美学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 禅宗美学;佛教文化;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 音乐剧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的喜歌剧,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绚丽多彩、艺术内涵丰富的特点。在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趋势下,音乐剧进入中国市场,并逐渐趋向本土化发展。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艺术审美要求不断提高的基础下,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及审美,通过挖掘本土音乐剧的审美规律以满足当前环境中人们对音乐剧的需求。在音乐剧本土化发展的进程中,不论是艺术内涵、表演形式、舞台审美
期刊
【摘要】 古筝在传播传承的过程中,因受地域、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曾是中国古筝源头的陕西筝派被人遗忘甚至濒临消失,后来在一大批秦筝艺术家们的努力下,陕西筝派开始恢复并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陕西筝曲是根据当地戏曲“秦腔”“眉户”等音乐形式整理创作而成。随着当地音乐的不断发展,陕西筝派也迅猛发展并日趋成熟,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陕西音乐风格。本文通过对陕西筝派的产生、影响其产生发展较大的几个因素以及陕西筝
期刊
【摘要】 在互联网+背景下,对博物馆文创产品,通过在互联网平台进行新的拓展。研究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路径。通过互联网上的大数据库来以需求的角度定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内容。依托地域文化,打造差异性产品设计,在通过多元化新媒体平台以及网络销售平台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进行大规模地推广和营销。最终通过营销终端的数据显示,通过比对关注度和购买度回流博物馆文创以用户需求定位的产品研发路径。  【关键词】 博物馆
期刊
【摘要】 中国新时代的审美已经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是因为有着多方面文化的结合,并且中国的时代审美在历史上同样是各有风采的,通过时间线的梳理方式,考察远古时期、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及唐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等等时段审美的变化,以及对平面设计的影响,纵观历史设计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站在世界设计史的角度去找寻审美和平面设计的变化。再进一步分析审美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问题。时代审美的变化与艺术设
期刊
【摘要】 在当下高度发达的旅游休闲产业背景下,民族地区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生活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掌握传统工艺技术民族妇女们技艺生活中的家庭角色、地位由传统的模式转向为新型综合的模式,妇女逐渐在社会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到社会认同,改变传统家庭模式,在服务乡村振兴的美丽乡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苗族妇女;传统技术;性别研究  【中图分类号】TS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 人类从古至今经由艺术创作表现当下的情感、状态,而后人也从艺术创作推演过去的历史脉络。然而,经由推敲而得的历史是一个巨大而不规则形的事件集合体,从不同角度观测都会有死角。只能看到部分的史料信息,无法经由单一视角剖析整体。历史证据有其存在的时代性,并不适用于任何时空,当直觉地从眼睛所见挖掘史料予以引用,便容易陷入扁平化历史的误读泥淖。透过认知学派观点,可将误读分为排列错序、主观偏误及错误诱导
期刊
【摘要】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进步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更新换代,大众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五花八门的信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这一方面极大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创新发展,但也给管理网络环境、正确引导大众文化观念设置了困难。本文从大学生网络观引导的意义、问题及挑战出发,提出了几点提升引导效果的策略性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网络文化环境;大学生;网络观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期刊
【摘要】 本文首先对于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来源进行分析,接着探讨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考虑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技巧问题,由此形成对应的理论框架,以确保使得行为主体的语言素养得到更加理想的培育。  【关键词】 英语文学作品;英语典故;翻译框架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0-0108-02  对于语
期刊
【摘要】 道明竹编是以传统文化、乡土生活为依托的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通过对道明竹艺村实地走访,与道明竹编传承人交流,深入了解道明竹编的同时,更加感叹手艺人的伟大。本文从四个方面对道明竹编发展现状进行了论述与呈现,结合竹艺村多元业态发展模式,探讨了乡村振兴建设给道明竹编带来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道明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竹艺村;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TS935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