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ml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以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vertebra compressed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8月-2009年7月收治的42例采用PVP或PKP治疗的OVCF患者,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变情况,同时通过手术节段的X线测量计算伤椎高度恢复率及受伤节段后凸矫正率,并结合胸片判断有无骨水泥渗漏发生.结果两组骨水泥渗漏率有差异.PVP组或PKP组患者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的VAS、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PVP组与PKP组术后6个月VAS及SF-36评分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两组VAS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PKP组伤椎前、中柱高度恢复率略优于PVP组(P<0.05).术后2周PKP组后凸矫正率略优于PV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OVCF的治疗,PVP和PKP的疼痛缓解率相似,两者对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均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PVP的骨水泥渗漏率要多于PKP。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骨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创伤骨折患者118例(创伤骨折组)、经彩色多普勒确诊的DVT患者21例(DVT组)以及体检健康56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ELISA法检测抗心磷脂抗体(anti-crdiolipin antibody,ACA),血凝仪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
目的 探讨带蒂皮瓣蒂部处理方法对皮瓣成活和外观的影响. 方法 2009年10月-2011年1月,将传统带蒂旋转皮瓣设计为“网球拍”形,旋转蒂部设计成圆形减张小皮瓣和带蒂旋转皮瓣组成“感叹号”状皮瓣,旋转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共17例.其中上肢3例,下肢14例.皮肤缺损面积4.0cm×7.2cm~5.8cm×14.0 cm.采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2例,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1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8例
多发伤合并颅脑损伤时,由于颅脑损伤的特殊性,导致此类患者预后通常较差.多发伤合并颅脑伤的发生率约在60%以上,其死亡率高达35%~40%,而单纯颅脑伤仅为10%,不含颅脑伤的多发伤为20%;有颅脑伤的多发伤,其休克发生率高达26%~68%,而单纯颅脑伤仅为2%~3%[1].因此应提高此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改善其预后。
创伤是全球导致5~44岁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1],每年因创伤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占世界总死亡人数的10%[2].随着各种新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创伤救治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在院内早期死亡的患者中,失血性休克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约有30%以上的患者在伤后2~3h内(第二死亡高峰)死于隐匿性内出血[3].CT作为创伤患者早期伤情评估的重要检查方法,近年来已经逐渐得到普及[4].但主要用于明
期刊
目的 探讨臂内侧远端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疗效. 方法 根据臂内侧远端穿支皮瓣基础解剖,在臂内侧设计臂内侧远端穿支皮瓣修复肘关节周围和前臂上段皮肤缺损15例.结果 术后皮瓣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经3~36个月随访,皮瓣外形与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臂内侧远端穿支皮瓣解剖位置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安全,供区隐蔽,是修复肘关节周围和前臂上段皮肤缺损的一种可选的方法。
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是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它可单独存在或与各种类型TBI并存,是影响TBI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很高,成为TBI救治中的难点.笔者对2002年1月- 2007年12月我科收治的66例TBI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期刊
瘦素是由肥胖基因编码合成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存在于中枢及外周组织,与糖皮质激素、胰岛素及多种细胞因子存在广泛联系,受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外周脂肪酸浓度调节.瘦素在能量代谢、神经内分泌、血管生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近年来关于瘦素与创伤的关系研究报道较多.现综述如下.  1瘦素的生物学特征  1.1瘦素的结构  瘦素是肥胖基因的表达产物,由167个氨基酸组成.1994年Zhang等利用定位克隆技术首
期刊
临床上损伤导致金属异物进入血管的病例非常少见[1],异物沿血管游走更是罕见[2],术前诊断往往难以确定异物是否位于血管内,由于其具有游走性,X线及透视仪检查也难以确定其具体位置,术中往往难以取出,甚至有发生异物回流至肢体近心端或心脏的风险.笔者近期在临床上遇到1例小的金属异物进入头静脉并沿血管游走的患者,术中成功将其取出。
期刊
全国第二期“数字骨科技术临床应用高级培训班”定于2012年11月在西安举办。该培训班由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数字骨科学组主办,第四军医大学西京骨科医院承办,《中国数字医学》杂志社及《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社协办,Stryker公司及Mimic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1.时间:2012年11月02-06日。2.地点: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期刊
寰枢椎不稳临床较常见,现多采用C1,2经关节螺钉固定术作为首选[1].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Magerl后路经寰枢椎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最早由Magerl在1979年首先报告和应用[2].临床和生物力学研究证实,Magerl后路经寰枢椎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具有较好的抗屈伸、抗旋转、抗水平移位的三维稳定性及较高的术后骨融合率[3-5],已在临床广泛应用,被视为寰枢椎不稳定后路内固定手术的金标准.但是部分患者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