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三位迷人的妇女形象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nkduck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三部长篇巨著。在这三部巨著中,作家分别塑造了三个优美的妇女形象,她们不仅成为俄罗斯文学的骄傲,也为世界文学增添了新的艺术光彩。
   [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巨著;妇女形象
   [中图分类号]I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6 — 0082 — 02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都致力于思考社会问题、探索人生的意义,同时作家也尤为关注俄罗斯妇女的命运,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塑造了不同类型的优美的妇女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三部长篇巨著中的三个迷人的妇女形象,即《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罗斯托娃、《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中的卡秋莎·玛斯洛娃。这三个妇女形象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个的特点。
   一、美丽善良的娜塔莎·罗斯托娃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史诗性巨著,其中囊括了500多个人物形象,在诸多人物形象中,娜塔莎·罗斯托娃是作家笔下最鲜明、最迷人的一个妇女形象。
   娜塔莎·罗斯托娃出生在俄国旧式宗法制地主家庭,从小生活在乡村,使她有机会接触普通百姓,接近大自然,从而也形成了她朴实、纯洁、活泼的性格。托尔斯泰将娜塔莎放在生活的激流中,让她经受爱情和战争的双重考验。起初,娜塔莎与安德烈·包尔康斯基产生了真挚的爱情,后经不住阿纳托利·库拉金的引诱,险些酿成大错,幸好她很快识破了库拉金的为人。这一经历给女主人公以沉重的打击,她曾多次萌生轻生的念头,后来,在家人的关爱、抚慰下,她逐渐摆脱了痛苦,开始寻求新的生活。
   1812年卫国战争的炮声震撼了娜塔莎的整个灵魂,激发了她对崇高道德的追求,以及对祖国、人民的无比热爱。她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日常小事中找到了自己生存的价值。从莫斯科撤退时,大家都想多带些值钱的东西,娜塔莎却吩咐仆人从车上卸下自己家的财物,而多运一些伤兵。当她的母亲——老伯爵夫人表示反对时,娜塔莎急切地向母亲喊道:“……这样不行,妈妈,这太不象话了……不行,妈妈,亲爱的……这是不可能的!”这断断续续的、发自内心的话语是女主人公善良天性以及纯真爱国热情的真诚表露,难怪老伯爵说“蛋在教训鸡了。”
   娜塔莎·罗斯托娃的美不仅表现在外表,更重要的是她内心的美丽和善良,因此她当之无愧地成为托尔斯泰笔下最迷人的妇女形象之一。
   二、诚实勇敢的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的第二部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从政治、经济、道德、家庭等各方面广阔深入地揭示了俄国当时的现实,其核心是家庭和伦理道德问题。
   安娜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她出生于贵族家庭,自幼父母双亡,当她还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时,就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自己大二十岁、当时在彼得堡上流社会已赫赫有名的大官僚卡列宁。安娜与卡列宁的结合,在上流社会看来,是一桩完全符合道德规范的、十分美满的婚姻。但对安娜来说,却是一种尚未意识到的深深的不幸,因为这是一桩没有爱情的婚姻。在安娜的眼中,丈夫不过是“一架官僚机器……”,他不懂生活,不理解爱情,只会在官场上应酬,一心追求功名利禄。安娜美丽善良、聪颖过人、感情真挚,内心思想也极为丰富,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她身上有一股仿佛是被压抑着的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点在安娜第一次出场时的肖像描写中就体现出来:“她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樱唇中掠过,仿佛她身上洋溢着过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从眼睛的闪光里,忽而从微笑中透露出来。”作者在这一肖像描绘中,明显地透露出安娜身上“过剩的青春”与“被压抑”的矛盾,为今后悲剧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安娜在邂逅伏伦斯基后,由于屈从于“合法”的婚姻,对于伏伦斯基的追求,她起初竭力回避,并努力控制自己的感情,扮演着审慎的回避者的角色,这表明安娜对于伏伦斯基的爱,绝非一时的轻浮放荡,这就使她有别于上流社会那些轻浮的,道德败坏的贵妇们。但安娜毕竟处在变革的时代,因袭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和动摇,个人感情的觉醒和解放,在年轻一代和妇女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伏伦斯基的出现最终搅乱了安娜平静的内心,他执着痴情的追求,使她平生第一次尝到了真正爱情的滋味。终于,安娜不顾一切迂腐的观念,大胆地、诚实地和伏伦斯基相爱了。这样,安娜便与整个上流社会,与维系贵族统治地位的一切道德、法律和宗教观念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这冲突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安娜背叛丈夫,爱上了伏伦斯基,因为在当时臭气熏天的上流社会中已婚男女之间的风流韵事数不胜数,而且被看成是时髦的事。安娜的“罪过”在于她所追求的是真挚、纯洁的爱情,她想与伏伦斯基结为堂堂正正的夫妻,这是上流社会虚伪道德所不能容忍的。于是对安娜的鄙弃和非难便从上流社会的四面八方袭来,并构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和社会压力,最终导致了安娜的自杀。
   安娜的死表面上看是软弱的、无力的,但实际上是她为追求真正的爱情和生活勇敢地向上流社会和虚伪道德做出的挑战,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安娜正是俄国历史转折时期,反映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要求的叛逆妇女的典型。
   三、出淤泥而不染的卡秋莎·玛丝洛娃
   长篇小说《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是作家全部文学创作生涯的总结。
   小说中仍有一位迷人、可爱的妇女形象——卡秋莎·玛丝洛娃。玛丝洛娃是贵族庄园的女奴所生,她从生下来就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这种情形在当时是很常见的,只是因为她的美丽、可爱才被两位贵族老小姐收养,并成为她们的半侍女、半养女。玛丝洛娃命运的转变开始于两位小姐的侄子聂赫留朵夫的到来,当时聂赫留朵夫还是一名大学生,暑假来姑姑家里度假。初次见面,两个年轻人便彼此产生好感,并萌生出朦胧的、纯洁的爱慕之情。三年后,当他们第二次重逢时,19岁的卡秋莎依然是先前那个纯洁、质朴的女孩,而在上流社会混迹过的聂赫留朵夫“却已经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了”,他从原来“诚实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青年,变成了“荒淫无度的彻底利己主义者。”女人对于他来说,“无非是一种他已经尝试过的享乐的最好工具。”本着这样的人生原则,与卡秋莎重逢后,他“听从他那如今肆无忌惮兽性的唆使,对卡秋莎起了歹心”,诱奸了她,并塞给她100卢布,之后便一走了之,并把她彻底遗忘了。
   七年后,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第三次相遇。这时候的聂赫留朵夫是作为贵族老爷、陪审团成员坐在法庭上,而站在被告席上的玛丝洛娃则被诬告为谋财害命的杀人犯。原来玛丝洛娃在被聂赫留朵夫奸污并遗弃后,怀了他的孩子,被女主人发现后赶出了家门,后来为了生活,迫不得已沦为了妓女。法庭上,由于法官、检察官、陪审员等各个心不在焉、无心问案,最终玛丝洛娃被错判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玛丝洛娃本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七年妓院的非人生活,使玛丝洛娃体验到人世间最大的凌辱。她学会了吸烟、喝酒、打情骂俏,以此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她的精神也开始堕落了。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开始于她意识到自己曾是一个天真无暇的少女和想重新回到以前清白自由的生活的愿望,当然,这一“复活”过程也是非常艰苦的。作者着重描写聂赫留朵夫三次探监,玛丝洛娃的不同表现:第一次探监,玛丝洛娃用习惯的媚笑对待聂赫留朵夫,并向他要钱;第二次探监,聂赫留朵夫赎罪的愿望激起玛丝洛娃积蓄已久的无比仇恨,她气愤地喊到:“我是苦役犯,是窑姐儿。你是老爷,是公爵……”“你在尘世上的生活里拿我取乐还不算,你还打算在死后的世界里用我来救你自己……”;第三次探监时,玛丝洛娃已判若两人,她步态文静,表情腼腆,从她的声音里似乎听到一种美好的东西,这也是玛丝洛娃复活的开始。玛丝洛娃的复活还表现在她为无辜的犯人求情,希望改善其他犯人的处境等,而她精神道德的最终复活则体现在与政治犯的接触,并决心与革命者西蒙松结合。
   从表面上看,卡秋莎·玛丝洛娃是处在社会最底层、被社会所鄙弃的妓女,但她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她的周身都被美丽、善良、勇敢的高贵品质所包围着,她成为托尔斯泰笔下又一迷人的妇女形象。
   托尔斯泰将以上三个女主人公分别放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让她们经受时代的考验,从中我们也能看出作家对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命运和地位的态度矛盾性,以及他在伦理道德观上的局限性。《战争与和平》中的结尾,娜塔莎与彼埃尔结婚,并完全陷入了家庭生活的琐事之中,这使女主人公失去了往日少女的光辉,同时也反映了作家对妇女解放运动所持的怀疑态度;再看《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也是矛盾的,他在同情安娜的不幸而为其辩护时,又认为她为了追求个人幸福而抛弃儿子、家庭,违反了宗教原则,理应受到惩罚,于是作家让安娜饱受折磨和痛苦,直到精神崩溃卧轨而死;《复活》中玛丝洛娃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其不彻底性。玛丝洛娃虽饱受统治阶级的蹂躏,但她对普通百姓所受的苦难也仅限于同情,还没有上升为强烈的反抗意识。
   虽然作家在创作以上三个妇女形象时,不同程度上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但就总体而言,这三个妇女形象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仍然是异彩流光、魅力永存的,她们不仅外表美丽、可爱,而且内心世界丰富,具有诚实、善良、勇敢的高贵品质,正是这些优美的妇女形象构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一个流光溢彩、富丽明艳的妇女画廊,她们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俄罗斯文学,也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美丽的篇章。
  〔参 考 文 献〕
   〔1〕 曹靖华.俄苏文学史〔M〕. 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
   〔2〕 刘辽逸译.战争与和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3〕 列夫·托尔斯泰.力冈译.安娜.卡列尼娜〔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4〕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M〕.汝龙,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冯延臣〕
   [收稿日期]2011 — 11 — 08
   [作者简介]何雪梅(1968—),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及语言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以唐代服装为切入点的职业教育网站网页设计中的视觉审美要求和其视觉构成要素(图片、文字)进行分析,结合人机交互操作中的重要视觉习惯,探索以传统文化问切入点的网站设计中的如何更有效的传递视觉信息和表现合理的网络信息内容。  [关键词]网页设计; 构成要素;唐代服饰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8 — 0065 — 0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从中选取有价值部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会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从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切入,启发思想政治教育者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推进工作。  [关键词]中国传统思想;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036 — 02  中国五千年的
期刊
[摘 要]人格权所代表的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由、独立和尊严的价值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受到质疑和分离的,其深刻的人本思想是一切法律存在的根本意义。尽管如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格权的内容也随之而发展,不断地丰富和饱满起来。本文从社会时事热点出发,引出其背后的核心法律问题,即传统的人格权客体——姓名是否可以作为财产权利的客体从而进行商业交易。本文首先从财产权客体和人格权客体的对比分析揭示人格要素的核心意义,
期刊
[摘 要]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实践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应当在实践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强化学生本位的课程理念,构建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采取有效的课程实施方略,如采取统一要求、分层次分类别教学的个性化教学组织模式,教学过程要立足于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走出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有效参加活动的良好时机。  [关键词]舞蹈文化;区域特色;校地合作  [中图分类号]00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陈晋先生的《文人毛泽东》是一部人物研究领域的佳作,它为毛泽东研究提供了从文人形象切入的视角。从两个层面分析本书,可以发现其在微观上论证严密扎实,但仍有欠缺之处;宏观上视角独特,但尚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双重形象的领袖,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独特的政治与文化的关系造就的,他的这一身份对新中国的文化转型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毛泽东;领袖形象;文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A75
期刊
[摘要]自“创建学习型社会”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党代套报告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相统一使成为党工作的一个宗旨。经由对“幸福广东”建设中受到高度重视的“幸福书”之“斯蒂格利茨一森一菲图西委员会报告”有关幸福社会建设的解读,文章认为,建设“幸福社会”理念与实践可以有效促进社会各界对“幸福”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思想的统一与民意的凝聚。是学习型政党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实践中的一个
期刊
[摘 要]本文从道德的视角思考法的起源和精神,并进一步地反思在法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道德是如何作用于法的,最后试图从社会的具体历史进程中寻找二者之间的契合点。  [关键词]道德;法;自然法;法的精神  [中图分类号]DF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084 — 02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法律源初道德,二者作为社会规范的
期刊
[摘 要]“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先进的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将二者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利契机,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要过程。同时,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并经过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断努力,所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期刊
[摘 要]思想理论总是在不断博弈中构建与重构,德沃金的理论就是在与法律实证主义的思想家的理论的博弈之中建构起来,并且不断发展、成熟。在各种论战中,德沃金与哈特之争不容忽视,即使在当代,这种论战之后的理论仍然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德沃金与哈特之争上演了一场当今英美法律哲学研究的理论盛宴,在当代中国的法治理论建设进程中,研究德沃金对哈特理论的批判,对构筑中国法学领域的理论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这也符
期刊
[摘 要]世界概念是海德格尔早期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区分了两种世界:非此在加在一起构成的非本真的“世界”以及此在存在于其中的本真的世界,而后者才是海德格尔所强调的世界,因为它是此在在其中得以展开的意义关联整体。而这种本真的世界得以显现的方式就是:随着世内存在者称手状态的三种缺失形式而显现。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世界;称手状态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