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练习不在多,在于精;考试不在频,在于评”,这名话阐明了高考前的考试与讲评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了考前试题讲评的高效率和高质量的重要性。从高三教学实效性出发,在学习和借鉴其它教师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几点有效的措施,与同行们共勉。
试题讲评是考试的重要一环,它通过教师改卷后发现的问题,总结统计得失,以便有效地纠正学生的答题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讲评时做到有的放矢,及时有效。面对高考的压力,教师们常采用如下方法:
1.教师讲评。
教师的讲评是根据试卷反馈的信息,矫正知识缺陷、整理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课型。它首先需要教师在批阅试卷后进行错因分析和归类,除了教师分析外,还要学生自行保障分析,即把试卷和答案下发学生后,让他们自己查找错因,熟悉答案。这样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听讲,又避免了教师因分析时而大量耗时,提高课堂效率。
接着是教师对试卷的综合讲述,简单介绍试卷的结构和得失情况,涉及的知识点和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从客观上了解整个考试情况,找到差距并增强信心。
然后就是归纳讲评,重点分析学生们的共性问题。例如:出题者的意图,出错的原因,答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等,总结规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认知策略。同时教师切忌就题论题,就错论错,即要举一反三,又要举三反一,要评在考纲上考点上,要评出方法,评出薄弱环节。
最后就是变式训练题,有针对性地选择适量的变式练习,让学生再次巩固,检验学生能否举一反三,使学生能解答这个问题,也能解答这类问题,真正活学活用,通过学内化形成解题技能,做到以练促思,思中悟法。
2.学生的互评。
由于教师与学生间存在年龄和认知上的差距,教师将自身的经验技能传达给学生时,学生未必能完全接受,而学生的“兵教兵”式的评价则能解决问题,可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评讲,听取小组长成员的解题思路,尽量解决在考试中的困惑,仍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后,通过班上的同学共同解决,进一步加深对错题的印象,能有效地避免错题再错。
同时学生在为他人排忧解难同时,也锻炼了表达能力,培养了助人为乐的品质和合作能力,也能增强成就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同时产生了学习兴趣;学生讲评的同时,老师要认真聆听,捕捉讲评中存在的问题,适时加以纠正和引导。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讨论热烈,思维活跃,提出的见解符合他们的实际,往往能“一针见血”,认识到错误的根源,教师也能从中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适时地查漏补缺,可谓一举多得。
3.演示式讲评。
通过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中的实物投影仪演示学生试卷中主观试题的答案,然后由学生共批共改,共阅共纠,老师再进行讲评。该方法 能全面暴露学生在模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备考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以实例给予讲评,其榜样作用是其它方式无法代替的。
演示式讲评不仅解决了历史知识性的的问题,最突出的优点是能纠正学生答题书写的不规范之处,其表现如下:
第一是现粗心大意,写错别字。高考中凡出现涉及重要人名、地名,是不允许写错别字的,要适当扣分,因此学生要认真检查,了解常见的错字。
第二是考试用语过分口语化或不严密,例如把美国想称霸世界说成“想当世界老大”。高考试题的参考答案一般很精炼、准确,所以学生答题时尽可能用历史学科用语,不能口语化。
第三是答题未能做到“要点化” 、“序号化”和“段落化”。 “要点化”是根据题意做到要点分明,如要答背景就要写出背景,要答影响就要写出影响;“序号化”要在每一个要点前面标出序号,并按试题设问和该题分值,先后顺序答题,有几点就标出几个序号,使老师一目了然;“段落化” 是一个问题层次答完后,自然分出一个段落,不要把所有答案像豆腐干一样挤在一起。
第四是答题不够简炼,造成答题空间不足。有的学生一开始答得太多,口水话成串,后面就没有地方答题了,因而要求学生根据该题的附分值确定答案的多少,做到“看菜吃饭”。
第五是高考中不能用改正液和透明胶对答案进行修改,所以学生要在明确答题思路后再下笔,已经成文的尽量不要涂改,增加的内容要答案后面补上,实在不行就在该区域进行履盖再作答。
教师通过这些方法训练,必然会提高高三学生的答题能力,同时也会对课本知识的再回忆和课堂思维能力的的再培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巩固了,对高考更有信心了。
试卷讲评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特殊而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教学改革成败的重要保障,只有学生真正掌握答题思路和方法,能科学有效的进行考试,才能将提倡素质教育和办人民满意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实现高考梦、成才梦、教育梦和中国梦。
试题讲评是考试的重要一环,它通过教师改卷后发现的问题,总结统计得失,以便有效地纠正学生的答题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讲评时做到有的放矢,及时有效。面对高考的压力,教师们常采用如下方法:
1.教师讲评。
教师的讲评是根据试卷反馈的信息,矫正知识缺陷、整理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课型。它首先需要教师在批阅试卷后进行错因分析和归类,除了教师分析外,还要学生自行保障分析,即把试卷和答案下发学生后,让他们自己查找错因,熟悉答案。这样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听讲,又避免了教师因分析时而大量耗时,提高课堂效率。
接着是教师对试卷的综合讲述,简单介绍试卷的结构和得失情况,涉及的知识点和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从客观上了解整个考试情况,找到差距并增强信心。
然后就是归纳讲评,重点分析学生们的共性问题。例如:出题者的意图,出错的原因,答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等,总结规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认知策略。同时教师切忌就题论题,就错论错,即要举一反三,又要举三反一,要评在考纲上考点上,要评出方法,评出薄弱环节。
最后就是变式训练题,有针对性地选择适量的变式练习,让学生再次巩固,检验学生能否举一反三,使学生能解答这个问题,也能解答这类问题,真正活学活用,通过学内化形成解题技能,做到以练促思,思中悟法。
2.学生的互评。
由于教师与学生间存在年龄和认知上的差距,教师将自身的经验技能传达给学生时,学生未必能完全接受,而学生的“兵教兵”式的评价则能解决问题,可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评讲,听取小组长成员的解题思路,尽量解决在考试中的困惑,仍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后,通过班上的同学共同解决,进一步加深对错题的印象,能有效地避免错题再错。
同时学生在为他人排忧解难同时,也锻炼了表达能力,培养了助人为乐的品质和合作能力,也能增强成就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同时产生了学习兴趣;学生讲评的同时,老师要认真聆听,捕捉讲评中存在的问题,适时加以纠正和引导。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讨论热烈,思维活跃,提出的见解符合他们的实际,往往能“一针见血”,认识到错误的根源,教师也能从中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适时地查漏补缺,可谓一举多得。
3.演示式讲评。
通过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中的实物投影仪演示学生试卷中主观试题的答案,然后由学生共批共改,共阅共纠,老师再进行讲评。该方法 能全面暴露学生在模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备考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以实例给予讲评,其榜样作用是其它方式无法代替的。
演示式讲评不仅解决了历史知识性的的问题,最突出的优点是能纠正学生答题书写的不规范之处,其表现如下:
第一是现粗心大意,写错别字。高考中凡出现涉及重要人名、地名,是不允许写错别字的,要适当扣分,因此学生要认真检查,了解常见的错字。
第二是考试用语过分口语化或不严密,例如把美国想称霸世界说成“想当世界老大”。高考试题的参考答案一般很精炼、准确,所以学生答题时尽可能用历史学科用语,不能口语化。
第三是答题未能做到“要点化” 、“序号化”和“段落化”。 “要点化”是根据题意做到要点分明,如要答背景就要写出背景,要答影响就要写出影响;“序号化”要在每一个要点前面标出序号,并按试题设问和该题分值,先后顺序答题,有几点就标出几个序号,使老师一目了然;“段落化” 是一个问题层次答完后,自然分出一个段落,不要把所有答案像豆腐干一样挤在一起。
第四是答题不够简炼,造成答题空间不足。有的学生一开始答得太多,口水话成串,后面就没有地方答题了,因而要求学生根据该题的附分值确定答案的多少,做到“看菜吃饭”。
第五是高考中不能用改正液和透明胶对答案进行修改,所以学生要在明确答题思路后再下笔,已经成文的尽量不要涂改,增加的内容要答案后面补上,实在不行就在该区域进行履盖再作答。
教师通过这些方法训练,必然会提高高三学生的答题能力,同时也会对课本知识的再回忆和课堂思维能力的的再培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巩固了,对高考更有信心了。
试卷讲评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特殊而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教学改革成败的重要保障,只有学生真正掌握答题思路和方法,能科学有效的进行考试,才能将提倡素质教育和办人民满意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实现高考梦、成才梦、教育梦和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