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多样性最高的物种是什么

来源 :中国科学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ong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国外媒体报道,你知道地球上遗传多样性最高的物种是什么吗?有20种颜色的蝴蝶?还是每20分钟就分裂一次、不停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菌?
  事实证明,目前的记录保持者可能是一种生长在朽木上的菌类。与之相对的是猞猁,它们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低。这对猞猁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因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意味着生物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因此对生物是有利的。
  遗传多样性究竟是什么?物种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遗传多样性呢?
  从本质上来说,遗传多样性衡量的是同一种族内出现不同等位基因的概率。DNA由碱基构成,用字母A、T、C、G代表。碱基加上一个支持结构,就构成了核苷酸。遗传多样性可以表达为核苷酸多样性,或者同属某物种的两个生物的基因组中、拥有不同DNA碱基的位置占比。
  201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裂褶菌的核苷酸多样性高达20%,是目前已知遗传多样性最高的真核生物(即细胞中拥有细胞核的生物)。换句话说,在两株裂褶菌的基因组中,平均每100个点位上,就有20个点位的DNA碱基彼此不同。这比此前的纪录保持者——布伦纳隐杆线虫还要高,该线虫的核苷酸多样性为14.1%。二者的核苷酸多样性均高于5%,因此均被视为拥有“超高遗传多样性”的物种。大多数动植物的核苷酸多样性都低于此值。例如,人类的核苷酸多样性就仅有0.1%。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多样性一般都很高,但很难把病毒与细菌和真核生物放在一起比较,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类别。为了简化问题,我们在这里将仅讨论真核生物,即地球上的所有动物、植物和真菌。
  可能影响物种遗传多样性的因素,包括突变率、种群大小以及种群稳定性。遗传多样性是随着突变增加的,因此突变率越高、某个物种发生的突变越多,其遗传多样性就越高。类似地,一个种群规模越大,基因组就越多,因此累积的突变也越多,最终遗传多样性就越高。反过来,某个种群越小,遗传多样性就应当越低。研究遗传多样性的科学家主要关注种群内正在繁殖、能够传递遗传物质的个体数量,由于这类个体在种群内仅占一部分,真正有效的种群规模可能比表面上还要小得多。
  假如某个种群正在经历“瓶颈期”,或是在某起事故中损失了大半成员,那么这个种群会在一段时间内一直保持小规模,但最终总能恢复到之前的大小。但新的种群中的遗传多样性会变得相对较低。现代欧洲野牛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它们在一战期间近乎灭绝,野生环境中一度只剩下12头。
  高多样性
  除了南极洲之外,裂褶菌在各个大洲上的遗传多样性都高得惊人。这是因为它们的有效物种规模非常大,可以达到百千万级。它们的突变率也高得离奇,约为果蝇的10倍。这两点因素也许都对裂褶菌的超高遗传多样性作出了贡献。
  布伦纳隐杆线虫的超高遗传多样性或许也可以用较大的有效物种规模(同样为百千万级)来解释。“该物种生活在热带地区,以腐烂果蔬中的细菌为食,全年的食物来源都极为丰富。”它们的个头也很小,只有1毫米长,意味着一处狭小的空间内可以容下多条布伦娜隐杆线虫。由于这些因素,它们的物种规模可以达到超大水平,这也对它们的遗传多样性起到了助长作用。
  遗传多样性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生物适应环境。如果某个物种遗传多样性很低,就没有进化操作的“原材料”了。假如某种疾病只会杀死拥有某个特定基因的生物,而某物种又只有这一种等位基因,整个物种便会遭到灭顶之灾。相反,假如该物种还拥有该基因的变种版本,也许某个变种便对这种疾病具有抵抗力,从而使该物种免于灭绝。
  低多样性
  猞猁如今就面临着这样的风险。伊比利亚猞猁的核苷酸多样性仅为0.026%,是已知所有物种中最低的。伊比利亚猞猁的遗传多样性之所以如此低,是因为它们在最近几个世纪里经历了一系列种群发展的瓶颈期,因此有效种群规模一直维持在300以下。当种群规模缩小时,基因突变(也包括有害突变)对整个种群的影响就会变大。例如,假如同样是发生了10个有害突变,包含1000个个体的种群受到的影响就会比只有100个个体的种群要小。因此,当近期经历了瓶颈期、导致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时,有害的基因突变也会随之累积,使种群整体遭到削弱。
  伊比利亚猞猁的超低遗传多样性或许是造成该物种繁殖率低、患病率高的原因,并且这些病很可能是遗传病。这种濒危物种会面临捕猎、栖息地减少(与气候变化和人类发展均相关)、猎物减少等一系列威胁,除了伊比利亚猞猁之外,欧亚猞猁的遗传多样性也很低。
  除了这些威胁之外,猞猁种群规模小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它们处在食物链顶端。为了获取足够的食物,捕猎者的种群规模必须比猎物要小。食肉动物数量本来就比较少,再加上猞猁屬于独居动物,导致它们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低,猎豹的情况也很类似,遗传多样性仅有0.02%。
  尽管人类的遗传多样性(0.1%)比猞猁高得多,但想想全球有几十亿人,这个比例其实相当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几十亿人都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出现的。而种群内的突变要想累积到一定水平、足以造成遗传多样性,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据估算,近代人类的有效种群规模应为10万级。但对人类种群规模的长期预判则要低上一级,可能为万级。我们的有效种群规模虽不比裂褶菌,但也比伊比利亚猞猁高得多。如果我们目前的人口数量再保持几千年或几万年,我们的遗传多样性也会相应增长。
其他文献
“我们应该激励更多为视障人士创新的技术成果,让其尽早转化成真正让视障人士受益的产品,这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  日新月异的科技力量正为视障人士“重见光明”带来希望。  2020年11月底,谷歌表示,其研发的一款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帮助视障人士独立参加跑步比赛。据悉,依靠该系统,视障人士不需要依靠人类向导或导盲犬自己便可以跑完全程。那么,这款人工智能系统如何让视障人士参加跑步比赛?近年来在帮助
期刊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抓住降碳这个总抓手,推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鼓励一些重点行业率先达峰,加快建立全国碳市场,同时鼓励地方开展试点示范。”在生态环境部2020年12月2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徐必久说。  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期刊
据英国杂志发表的一项化学最新研究显示,科学家团队利用便宜的铁基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气体直接转化为喷气燃料。這一发现被认为有相当大的产业应用潜力,且这些二氧化碳直接捕获自空气,并在飞行的燃烧过程中从喷气燃料中再次释放,因此具有从整体上实现碳中和的可能性。  科学界普遍认为,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行为造成地球气候变化的后果,对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耗用得越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
期刊
从短期看,人工智能对就业总量影响相对温和,结构影响重于数量影响,但就业结构性矛盾处于上升通道,潜在的技术性失业风险在增加。从长远看,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呈现渐进性且大规模结构转型趋势。总体看,自动化替代并没有导致就业明显波动,重要原因之一是制造业长期处于缺工状态,而自动化首先替代的是这些缺工岗位,并没有对劳动力供求产生较大影响。  “小明”会写财经新闻,“智慧专员”能办银行业务,“晶晶”可以指引投
期刊
人脸识别系统已经给我们的城市带来诸多方便。然而,在许多国家,对人脸识别的抵抗声也在不断高涨。研究人员、公民自由倡导者和法律学者都受到人脸识别技术兴起的困扰。他们正在跟踪其使用,揭露其危害并开展运动以寻求保障甚至是彻底禁止技术的使用。然而,技术发展的潮流浩浩荡荡,更多人认为该技术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其背后存在的道德伦理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自然》杂志于2020年发表一系列报道,对人脸识别系统背
期刊
全球市场分析机构IDC与某电子公司于2020年12月15日联合发布的《2020—2021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市场规模将达到39.3亿美元,同比增长26.8%。  “我们预测,今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整体规模约为63亿美元,2024年将达到172亿美元。”IDC企业研究助理副总裁周震刚说,目前,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占整体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市场的87%以上。
期刊
英国维康桑格研究所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名为纳米测序的新方法,能以迄今最高的准确率研究人类组织中的基因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这项成果代表着癌症和衰老研究的重大进展。  人体内的组织由分裂细胞和非分裂细胞组成。干细胞在人的一生中不断更新,负责提供未分裂的细胞来维持身体运转。人体中的绝大多数细胞是不分裂的,或者很少分裂,例如血液中的粒细胞,每天可产生数十亿个,寿命非常短;还有大脑中的神经元,寿命更长。  随着
期刊
据国外媒体报道,物种灭绝是指某个物种完全灭绝或者死亡,物种灭绝将影响食物链、食物网和植物授粉等。  6600万年前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鸟儿叽叽喳喳,小型啮齿动物在丛林中互相追逐,全球各地遍布着各种类型的恐龙物种,它们是当时地球上的统治者,但这些生物全然不知自己的生活将发生彻底改变……  突然一颗直径11千米的巨型小行星以每小时大约72400千米的速度撞向地球,它的撞击力非常巨大,以至于形成一个直径
期刊
科学家研究发现,细菌确实能够启动并加速岩石风化成为泥土的过程。  我们脚下的土地面积庞大,似乎一直不变。但泥土究竟是怎么诞生的,却一直是一个谜。科学界用地质学和气象学知识在时间的维度上,解释了这个神秘的问题。岩石通过风化反应形成泥土,但是对于人类来说,这个过程很难观测。  长期以来,人们都相信,有生物参与了这个过程(在地球上,生命活动几乎无处不在),科学家们也从理论上证实了这个可能性。然而,从没有
期刊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正掀起一场以“机器换人”为主要抓手的自动化升级浪潮。无疑,以“机器换人”为特征的升级转型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制造业企业多年来“招工难”“用工贵”的人力资源困境,也助力许多企业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在全球价值链中不断向上攀升,成为兼具品质与价格优势的“中国制造”标杆。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所引发的社会效应,例如“机器换人”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及造成的潜在失业风险、技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