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鉴赏在全国新课标卷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分值11分为全国诗歌鉴赏题目之冠。复习此类题目,常常使得老师觉得捉襟见肘,考点也讲过了,模式也训练了,常识也补充了,但是只要一考试,就会发现大量的“失分”现象,细细看来,学生其实还有很多的不足,这些不足包括对于古诗本身的理解,还包括对于已经讲过的知识的运用,这些失分令老师们异常失望。本文提出答题“过程”思想,希望对于大家有所裨益。
所谓答题“过程”思想,值得是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把学生答题当做一次“过程”,而非仅仅当做是从“做题目”到“对答案”的一次性训练。简单来说,好作文是不断修改出来的,这一“过程”早已得到了名家、方家的公认,但是放之于其他语文的试题来说,这一点却没有得到重视,也就是说作文的“过程论”(作文修改)已然受到理论上的重视(实际操作中另议),但是就古诗鉴赏而言,显然“过程”思想并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
古诗鉴赏的答题训练,可以模仿作文升格训练,即将答题的过程“延长化”,不立即出示“参考答案”,而是通过不断地提示,包括方向提示、模式提示等,通过学生一次次修改自己的答案,最终得出较为准确的答案,这样一个过程,能让学生的答题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因为学生在不断修改中,会不断努力调动知识储备,激活脑力潜能。
下面以一道诗歌鉴赏为例,详细分析。
(2014年全国新课标1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学生答案第一稿:
1.①上半阕景物描写了气氛,为后文进行了铺垫;②春风刮来吹落了雨滴,花儿落了地,小池塘幽寒清澈欲出涟漪,雨后初晴就日落黄昏。对残枝、落花的观察表现了主人公内心柔弱多情。
2.①表现了词中人物内心痛苦的情绪;②通过描写人物在无聊寂寞中整理残局,默默感伤的情景,表现了该人的内心茫然与寂寞。
【评讲】对于学生的第一稿,可以提出要求学生更加细致,“什么气氛”“为后文的什么进行了铺垫”,更加然后就是答题用语,要尽量用四字词来翻译诗句。
学生答案第二稿:
1.①上半阕景物描写渲染了清冷寂寥的气氛,为后面表现词中人物情绪烘托铺垫;②它描绘了一幅春风携雨润拂残枝,花飘落地,小池幽寒清澈欲出涟漪,小雨初晴却到日落夕斜时分的画面。对残枝、落花的细腻观察表现了该人物内心柔弱多情的感情世界。
2.①表现了词中人物内心痛苦的情绪;②通过描写人物在无聊寂寞中整理残局,默默感伤的情景,表现了该人的内心茫然与寂寞。
【评讲】对于学生的第二稿,可以对学生提出表扬,赞扬他的修改成果。继而提出要求学生对第二问进行再次修改,对于主人公的“情绪”要习惯于“XXXX、XXXX的XX之情”答题模式,这样可以多踩点,有利于得分,尤其是前后两个四字词除了内容相关之外,最好有一定的关系,可以前后对比,可以多角度映衬等。对于“如何表现(情绪)”,要提示学生,联系人物描写的方式(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来思考,争取把词的末尾两句简要翻译得更具体到位。
学生答案第三稿:
1.①渲染了清冷寂寥的气氛,为后面表现人物的情绪奠定感情基调。②上半阕描绘了一幅暮春时分红日西沉的画面:春雨润拂残枝,花飘落地,幽寒澄澈的小池欲出涟漪。凄凉的氛围更加剧了主人公的苦闷。
2.①表现了词中人物内心痛苦、无法化解的愁绪。②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此人在惆怅中与人对弈残局,心中愁闷,棋子却在手却迟迟无法落下。
【评讲】对于学生的第三稿,可以对学生再次提出表扬,赞扬他的修改成果。继而拿出参考答案让学生分析找出最后的差距。此时,学生对于本诗的理解便十分到位了。
附参考答案:1.奠定了全词怅惘、凄清的情感基调【1分】。春风吹雨,残红满地【1分】,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1分】;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1分】,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1分】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1分】的愁情【1分】。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1分】。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1分】,可又因心事重重【1分】,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1分】。
可以预见,每次都保持这样的“过程”式训练,对于学生的整体鉴赏能力的提高确实大有裨益。
所谓答题“过程”思想,值得是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把学生答题当做一次“过程”,而非仅仅当做是从“做题目”到“对答案”的一次性训练。简单来说,好作文是不断修改出来的,这一“过程”早已得到了名家、方家的公认,但是放之于其他语文的试题来说,这一点却没有得到重视,也就是说作文的“过程论”(作文修改)已然受到理论上的重视(实际操作中另议),但是就古诗鉴赏而言,显然“过程”思想并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
古诗鉴赏的答题训练,可以模仿作文升格训练,即将答题的过程“延长化”,不立即出示“参考答案”,而是通过不断地提示,包括方向提示、模式提示等,通过学生一次次修改自己的答案,最终得出较为准确的答案,这样一个过程,能让学生的答题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因为学生在不断修改中,会不断努力调动知识储备,激活脑力潜能。
下面以一道诗歌鉴赏为例,详细分析。
(2014年全国新课标1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学生答案第一稿:
1.①上半阕景物描写了气氛,为后文进行了铺垫;②春风刮来吹落了雨滴,花儿落了地,小池塘幽寒清澈欲出涟漪,雨后初晴就日落黄昏。对残枝、落花的观察表现了主人公内心柔弱多情。
2.①表现了词中人物内心痛苦的情绪;②通过描写人物在无聊寂寞中整理残局,默默感伤的情景,表现了该人的内心茫然与寂寞。
【评讲】对于学生的第一稿,可以提出要求学生更加细致,“什么气氛”“为后文的什么进行了铺垫”,更加然后就是答题用语,要尽量用四字词来翻译诗句。
学生答案第二稿:
1.①上半阕景物描写渲染了清冷寂寥的气氛,为后面表现词中人物情绪烘托铺垫;②它描绘了一幅春风携雨润拂残枝,花飘落地,小池幽寒清澈欲出涟漪,小雨初晴却到日落夕斜时分的画面。对残枝、落花的细腻观察表现了该人物内心柔弱多情的感情世界。
2.①表现了词中人物内心痛苦的情绪;②通过描写人物在无聊寂寞中整理残局,默默感伤的情景,表现了该人的内心茫然与寂寞。
【评讲】对于学生的第二稿,可以对学生提出表扬,赞扬他的修改成果。继而提出要求学生对第二问进行再次修改,对于主人公的“情绪”要习惯于“XXXX、XXXX的XX之情”答题模式,这样可以多踩点,有利于得分,尤其是前后两个四字词除了内容相关之外,最好有一定的关系,可以前后对比,可以多角度映衬等。对于“如何表现(情绪)”,要提示学生,联系人物描写的方式(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来思考,争取把词的末尾两句简要翻译得更具体到位。
学生答案第三稿:
1.①渲染了清冷寂寥的气氛,为后面表现人物的情绪奠定感情基调。②上半阕描绘了一幅暮春时分红日西沉的画面:春雨润拂残枝,花飘落地,幽寒澄澈的小池欲出涟漪。凄凉的氛围更加剧了主人公的苦闷。
2.①表现了词中人物内心痛苦、无法化解的愁绪。②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此人在惆怅中与人对弈残局,心中愁闷,棋子却在手却迟迟无法落下。
【评讲】对于学生的第三稿,可以对学生再次提出表扬,赞扬他的修改成果。继而拿出参考答案让学生分析找出最后的差距。此时,学生对于本诗的理解便十分到位了。
附参考答案:1.奠定了全词怅惘、凄清的情感基调【1分】。春风吹雨,残红满地【1分】,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1分】;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1分】,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1分】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1分】的愁情【1分】。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1分】。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1分】,可又因心事重重【1分】,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1分】。
可以预见,每次都保持这样的“过程”式训练,对于学生的整体鉴赏能力的提高确实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