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初中学段法治教育专册”为例,探讨初中生宪法精神的现状及主要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育初中生宪法精神的四项有效措施,即丰富课堂教学中宪法教育的内容,创新初中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塑造培育宪法精神的环境。
【关键词】初中生 宪法精神 法治教育专册 培育
初中生是我国法治教育体系中最直接的对象,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是中学宪法教育的基本要求。“初中学段法治教育专册”(以下简称“法治教育专册”)的特殊性在于它以宪法教育为重点,不仅包括宪法文本的主要内容,还拓展到了法治精神。全册以深化宪法教育和培育宪法精神为主要任务,成为了初中学段教师实施宪法教育的重要依据。
一、初中生宪法精神调查现状
学生对宪法基本知识的认识,是宪法精神的最直接体现。笔者对我市5所市区直属七年级和九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访谈发现,初中生的宪法精神现状不容乐观。此次参与访谈的学生共计200名,七年级和九年级学生各100名。设计访谈问题一:国家宪法日是哪一天?能够正确回答的七年级学生只有14%,有些学生甚至都没听说过宪法日;相比之下,九年级学生的答题正确率达到56%。问题二:你知道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关系吗?其中七年级只有18%的同学能够简单答出宪法是最高法、母法,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宪法只是一部普通的法律;相比之下,九年级学生能答出的达到76%。问题三:初中生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七年级学生大部分知道有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力和义务,部分知道服兵役的义务,对于其他的权力和义务基本不了解;而九年级学生普遍能够答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人格尊严权、受教育权等。由此次抽样调查可知,初中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掌握的宪法知识非常少,宪法意识薄弱,宪法精神亟待培育;而经过八年级下册法治教育专册的学习,九年级学生对宪法知识掌握较多,宪法意识普遍增强。因此,充分发挥初中“法治教育专册”的法治教育功能,培养初中生宪法精神势在必行。
二、初中生宪法精神调查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初中生思维特点影响其对宪法的理解
大多数初中生年龄处于12到16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个人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身体外形、内部器官、性机能都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同时在心理方面,他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成长矛盾,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普遍增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心理矛盾主要表现为:独立与依赖、闭锁与开放等。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对他们进行宪法教育、打好坚实的法治基础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初中学生知识积累比较少,社会经验不足,加上特有的身心矛盾,导致其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思考问题容易出现片面性和表面性,而宪法知识相对繁杂而抽象,初中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容易脱离实际,导致出现错误或片面的认识。
(二)初中生对宪法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初中生对宪法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的法治建设正处于发展阶段,法制体系不完善,法治氛围还不浓厚,社会中依然存在轻视、漠视法律的行为;执法过程中存在个别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另一方面,初中学生普遍认为宪法很遥远,与自身关系不大。对于访谈,七年级学生比较懵懂,不知为什么要做此次访谈,感觉宪法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九年级学生则比较消极被动,以日常抽查背诵的心态去应对,甚至有学生认为,宪法中的相关规定都是国家层面的问题,自己只是个普通学生,除了考试以外没别的用处。可见,在初中生看来,宪法似乎距离自己的实际生活很遥远,并没有过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其实是一种错觉,源于初中生对宪法知识掌握不足,对宪法内容理解不透,对宪法精神领悟不够所致。
三、基于“法治教育专册”的初中生宪法精神培育
(一)丰富课堂教学中宪法教育的内容
基于初中生学情编写的“法治教育专册”,由于受到学情限制,其中宪法知识涉及浅而少,加之教材容量有限,宪法知识的抽象性难以生活化、具体化,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宪法教育的资源和内容,深度培育学生的宪法精神。
首先,要创造性地使用“法治教育专册”,使学生对宪法有全面而宏观的把握。比如在教学“法治教育专册”第一课时,可以充分利用宪法文本对比课本目录,让学生既明白课本的编写逻辑,又掌握宪法的主要内容,使其对宪法、对本册都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其次,基于“法治教育专册”,深挖其他各册教材的宪法教育资源,充实完善宪法教育内容。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的教学中,教师要进行相关宪法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宪法有关国家安全的规定,以及公民在维护国家安全中需要履行的义务,同时为八年级下册“法治教育专册”的学习做铺垫。再次,注重教材法治教育资源的生活化。教材中的案例都是经典素材,但地域性和时政性不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优化整合案例素材,使教學更加时代化、本土化,从而使宪法知识具体化、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化其宪法意识。最后,还要善于开发利用网络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学素材也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传统课堂已经很难抓住学生的眼球,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善用网络素材辅助教学,例如普法栏目、时政新闻、法治官方平台等,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强化法治教育的实践教学,达到法治教育资源和课堂教学的完美结合。
(二)创新“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方式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改变填鸭式的传统说教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鉴于宪法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初中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应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方法,善用体验式教学法或探究式教学法。日常授课中的情景剧表演或实地案例挖掘,都是体验式教学的表现形式。在对权利义务的知识讲解时,教师可以运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思考,到小组探究、协作交流,再对总结提升、学以致用的过程进行知识深化。例如进行《公民的基本义务》中“依法服兵役”的知识讲解时,教师首先挖掘生活素材,创设实际情境,课前让学生采访身边有过服兵役经历的亲友,围绕“为什么要服兵役?怎样才能服兵役?服兵役要做些什么”等问题展开。其次,小组探究协作交流,课上播放采访视频,引导学生探究:视频中体现出哪一项公民的法定义务?履行该义务有什么意义?现役军人有哪些义务职责?及时引导学生探究成果反馈。再次,要进行总结提升、学以致用。在引导学生总结后,教师要对我国兵役制度的相关条文进行补充,引导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联系自己的志向规划,反思身为公民的义务体现。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探求新知,自然生成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获取者。 2.善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相融合
“法治教育专册”之所以难教、难学,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单一、落后的教学手段有关。为提升宪法教育效果,教师应创新教学手段,善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如充分利用视频、微课、思维导图、音频、多媒体长图等现代教育技术活化宪法知识,深入课堂与生活。例如初中“法治教育专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我国国家机构》中国家机关众多,关系繁杂,而且远离学生生活,教师在备课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呈现,将繁杂的国家机关关系逻辑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当讲到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时,教师可以依据不同的权利义务知识,结合生活案例及网络素材制作知识微课集,把抽象知识具体化,加深学生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法治教育专册”中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子白板自带的小游戏功能,把繁杂的宪法知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打地鼠”“贪吃蛇”等呈现出来,学生可以进行知识竞赛,寓教于乐、巩固提升。
3.开展宪法教育课外实践活动
在“法治教育专册”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多途径、多形式地展开。联合学校各部门组织策划宪法教育系列活动,如宪法日升旗活动及国旗下讲话,开展模拟法庭或法治辩论赛,观看普法微课、微电影,创造机会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审判或联合当地未检部门进行宪法知识宣讲,利用手抄报、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宪法宣传;也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实践活动,例如在“法治教育专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的教学中,可以课前组织学生从身边或新闻事件挖掘素材,课上小组合作解读分析素材,达到理解深化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知识的目的。实践证明,校园法治实践的开展,有助于将宪法精神融入学生的血液和心灵,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对初中生宪法精神的培育,但在实际操作中,初中生宪法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更需要多部门的配合与支持。
(三)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
“法治教育專册”以宪法教育为重点,教材内容既丰富又抽象,相比旧教材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相应的也对教师的宪法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部编版教材推行初期,一线教师普遍反映“法治教育专册”难教,甚至部分教师说自己都不懂,更不知道怎么教学生。这是伴随新教材的推行,而出现的教师法治素养欠缺的专业尴尬,课程改革的形式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教师的法治素养。教师的法治教育应优先于学生的法治教育,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不是一个人、一个学校可以做到的,这需要国家、学校、个人的共同努力。首先,伴随法治教育的推行,相关部门要将法治教育纳入国培计划,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多种培训形式,确保全国法治教师都能有所学、有所获,增强教师的宪法信仰。其次,学校在提升本校教师法治素养方面要积极有作为,创设丰富多样的校本培训课程,比如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宪法专题讲座、宪法知识竞答赛、法治教师专业技能比赛等,促进教师宪法素养的提升。第三,“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教师必须育人者先自育,比如通过阅读积累,提升自身的法治理论素养,通过组织参与法治实践活动提升法治教育能力。只有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样教师才会拥有持久的魅力,这样的课堂才会始终充满吸引力。
(四)为宪法精神的培育营造良好环境
一方面,学校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努力营造良好的宪法育人环境。学校可以开设相关宪法育人校本课程,把宪法知识具体化、趣味化;可以把宪法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与建设法治校园有机结合;还可以充分发扬民主法治精神,让学生依法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例如通过听证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调整饭堂菜价;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进行学生干部的选拔;通过民主征集的方式确立班规校纪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感受宪法精神,提升宪法意识。
另一方面,善用网络资源为培育初中生的宪法精神开辟新天地。首先,学校要落实网络新时代的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做好网络的法治宣传,引导初中生向法治方向前进,例如学校可以建设适合初中生的法律学习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平台,讲宪法故事,传宪法声音,宣法治成就,引导学生关注并积极参与国家民主法治建设。其次,学校要加强网络监管,把握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打击造谣、传谣等不良网络行为,及时疏导大型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运用思辨意识坚持法治思维,传播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初中生是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二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培育初中生宪法知识的重要性。要培育初中生的宪法精神,增强宪法教育实效,除了丰富宪法教育的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素养、塑造培育环境,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与配合,相关部门要加大宪法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教育部门重视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配合宪法教学,学校把宪法教育体系化,使其融入教育教学的日常实际中。总之,初中生宪法精神的培育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多措并举。
【参考文献】
史金红.弘扬宪法精神 建设法治中国.中学政治教学参考[J].2018(12)
作者简介:
高秀春(1984— ),女,河北邢台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李永坚(1972— ),广西容县人,高级教师,全国教育调研员,研究方向:中学政治教学。
(责编 杨 春)
【关键词】初中生 宪法精神 法治教育专册 培育
初中生是我国法治教育体系中最直接的对象,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是中学宪法教育的基本要求。“初中学段法治教育专册”(以下简称“法治教育专册”)的特殊性在于它以宪法教育为重点,不仅包括宪法文本的主要内容,还拓展到了法治精神。全册以深化宪法教育和培育宪法精神为主要任务,成为了初中学段教师实施宪法教育的重要依据。
一、初中生宪法精神调查现状
学生对宪法基本知识的认识,是宪法精神的最直接体现。笔者对我市5所市区直属七年级和九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访谈发现,初中生的宪法精神现状不容乐观。此次参与访谈的学生共计200名,七年级和九年级学生各100名。设计访谈问题一:国家宪法日是哪一天?能够正确回答的七年级学生只有14%,有些学生甚至都没听说过宪法日;相比之下,九年级学生的答题正确率达到56%。问题二:你知道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关系吗?其中七年级只有18%的同学能够简单答出宪法是最高法、母法,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宪法只是一部普通的法律;相比之下,九年级学生能答出的达到76%。问题三:初中生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七年级学生大部分知道有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力和义务,部分知道服兵役的义务,对于其他的权力和义务基本不了解;而九年级学生普遍能够答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人格尊严权、受教育权等。由此次抽样调查可知,初中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掌握的宪法知识非常少,宪法意识薄弱,宪法精神亟待培育;而经过八年级下册法治教育专册的学习,九年级学生对宪法知识掌握较多,宪法意识普遍增强。因此,充分发挥初中“法治教育专册”的法治教育功能,培养初中生宪法精神势在必行。
二、初中生宪法精神调查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初中生思维特点影响其对宪法的理解
大多数初中生年龄处于12到16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个人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身体外形、内部器官、性机能都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同时在心理方面,他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成长矛盾,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普遍增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心理矛盾主要表现为:独立与依赖、闭锁与开放等。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对他们进行宪法教育、打好坚实的法治基础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初中学生知识积累比较少,社会经验不足,加上特有的身心矛盾,导致其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思考问题容易出现片面性和表面性,而宪法知识相对繁杂而抽象,初中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容易脱离实际,导致出现错误或片面的认识。
(二)初中生对宪法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初中生对宪法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的法治建设正处于发展阶段,法制体系不完善,法治氛围还不浓厚,社会中依然存在轻视、漠视法律的行为;执法过程中存在个别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另一方面,初中学生普遍认为宪法很遥远,与自身关系不大。对于访谈,七年级学生比较懵懂,不知为什么要做此次访谈,感觉宪法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九年级学生则比较消极被动,以日常抽查背诵的心态去应对,甚至有学生认为,宪法中的相关规定都是国家层面的问题,自己只是个普通学生,除了考试以外没别的用处。可见,在初中生看来,宪法似乎距离自己的实际生活很遥远,并没有过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其实是一种错觉,源于初中生对宪法知识掌握不足,对宪法内容理解不透,对宪法精神领悟不够所致。
三、基于“法治教育专册”的初中生宪法精神培育
(一)丰富课堂教学中宪法教育的内容
基于初中生学情编写的“法治教育专册”,由于受到学情限制,其中宪法知识涉及浅而少,加之教材容量有限,宪法知识的抽象性难以生活化、具体化,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宪法教育的资源和内容,深度培育学生的宪法精神。
首先,要创造性地使用“法治教育专册”,使学生对宪法有全面而宏观的把握。比如在教学“法治教育专册”第一课时,可以充分利用宪法文本对比课本目录,让学生既明白课本的编写逻辑,又掌握宪法的主要内容,使其对宪法、对本册都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其次,基于“法治教育专册”,深挖其他各册教材的宪法教育资源,充实完善宪法教育内容。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的教学中,教师要进行相关宪法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宪法有关国家安全的规定,以及公民在维护国家安全中需要履行的义务,同时为八年级下册“法治教育专册”的学习做铺垫。再次,注重教材法治教育资源的生活化。教材中的案例都是经典素材,但地域性和时政性不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优化整合案例素材,使教學更加时代化、本土化,从而使宪法知识具体化、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化其宪法意识。最后,还要善于开发利用网络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学素材也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传统课堂已经很难抓住学生的眼球,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善用网络素材辅助教学,例如普法栏目、时政新闻、法治官方平台等,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强化法治教育的实践教学,达到法治教育资源和课堂教学的完美结合。
(二)创新“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方式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改变填鸭式的传统说教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鉴于宪法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初中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应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方法,善用体验式教学法或探究式教学法。日常授课中的情景剧表演或实地案例挖掘,都是体验式教学的表现形式。在对权利义务的知识讲解时,教师可以运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思考,到小组探究、协作交流,再对总结提升、学以致用的过程进行知识深化。例如进行《公民的基本义务》中“依法服兵役”的知识讲解时,教师首先挖掘生活素材,创设实际情境,课前让学生采访身边有过服兵役经历的亲友,围绕“为什么要服兵役?怎样才能服兵役?服兵役要做些什么”等问题展开。其次,小组探究协作交流,课上播放采访视频,引导学生探究:视频中体现出哪一项公民的法定义务?履行该义务有什么意义?现役军人有哪些义务职责?及时引导学生探究成果反馈。再次,要进行总结提升、学以致用。在引导学生总结后,教师要对我国兵役制度的相关条文进行补充,引导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联系自己的志向规划,反思身为公民的义务体现。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探求新知,自然生成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获取者。 2.善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相融合
“法治教育专册”之所以难教、难学,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单一、落后的教学手段有关。为提升宪法教育效果,教师应创新教学手段,善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如充分利用视频、微课、思维导图、音频、多媒体长图等现代教育技术活化宪法知识,深入课堂与生活。例如初中“法治教育专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我国国家机构》中国家机关众多,关系繁杂,而且远离学生生活,教师在备课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呈现,将繁杂的国家机关关系逻辑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当讲到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时,教师可以依据不同的权利义务知识,结合生活案例及网络素材制作知识微课集,把抽象知识具体化,加深学生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法治教育专册”中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子白板自带的小游戏功能,把繁杂的宪法知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打地鼠”“贪吃蛇”等呈现出来,学生可以进行知识竞赛,寓教于乐、巩固提升。
3.开展宪法教育课外实践活动
在“法治教育专册”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多途径、多形式地展开。联合学校各部门组织策划宪法教育系列活动,如宪法日升旗活动及国旗下讲话,开展模拟法庭或法治辩论赛,观看普法微课、微电影,创造机会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审判或联合当地未检部门进行宪法知识宣讲,利用手抄报、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宪法宣传;也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实践活动,例如在“法治教育专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的教学中,可以课前组织学生从身边或新闻事件挖掘素材,课上小组合作解读分析素材,达到理解深化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知识的目的。实践证明,校园法治实践的开展,有助于将宪法精神融入学生的血液和心灵,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对初中生宪法精神的培育,但在实际操作中,初中生宪法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更需要多部门的配合与支持。
(三)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
“法治教育專册”以宪法教育为重点,教材内容既丰富又抽象,相比旧教材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相应的也对教师的宪法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部编版教材推行初期,一线教师普遍反映“法治教育专册”难教,甚至部分教师说自己都不懂,更不知道怎么教学生。这是伴随新教材的推行,而出现的教师法治素养欠缺的专业尴尬,课程改革的形式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教师的法治素养。教师的法治教育应优先于学生的法治教育,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不是一个人、一个学校可以做到的,这需要国家、学校、个人的共同努力。首先,伴随法治教育的推行,相关部门要将法治教育纳入国培计划,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多种培训形式,确保全国法治教师都能有所学、有所获,增强教师的宪法信仰。其次,学校在提升本校教师法治素养方面要积极有作为,创设丰富多样的校本培训课程,比如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宪法专题讲座、宪法知识竞答赛、法治教师专业技能比赛等,促进教师宪法素养的提升。第三,“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教师必须育人者先自育,比如通过阅读积累,提升自身的法治理论素养,通过组织参与法治实践活动提升法治教育能力。只有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样教师才会拥有持久的魅力,这样的课堂才会始终充满吸引力。
(四)为宪法精神的培育营造良好环境
一方面,学校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努力营造良好的宪法育人环境。学校可以开设相关宪法育人校本课程,把宪法知识具体化、趣味化;可以把宪法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与建设法治校园有机结合;还可以充分发扬民主法治精神,让学生依法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例如通过听证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调整饭堂菜价;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进行学生干部的选拔;通过民主征集的方式确立班规校纪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感受宪法精神,提升宪法意识。
另一方面,善用网络资源为培育初中生的宪法精神开辟新天地。首先,学校要落实网络新时代的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做好网络的法治宣传,引导初中生向法治方向前进,例如学校可以建设适合初中生的法律学习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平台,讲宪法故事,传宪法声音,宣法治成就,引导学生关注并积极参与国家民主法治建设。其次,学校要加强网络监管,把握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打击造谣、传谣等不良网络行为,及时疏导大型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运用思辨意识坚持法治思维,传播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初中生是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二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培育初中生宪法知识的重要性。要培育初中生的宪法精神,增强宪法教育实效,除了丰富宪法教育的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素养、塑造培育环境,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与配合,相关部门要加大宪法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教育部门重视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配合宪法教学,学校把宪法教育体系化,使其融入教育教学的日常实际中。总之,初中生宪法精神的培育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多措并举。
【参考文献】
史金红.弘扬宪法精神 建设法治中国.中学政治教学参考[J].2018(12)
作者简介:
高秀春(1984— ),女,河北邢台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李永坚(1972— ),广西容县人,高级教师,全国教育调研员,研究方向:中学政治教学。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