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chen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要素,以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美洲》第1课时教学为例,建议教师从目标设置、课堂导入、案例精选、课堂活动、图文处理、问题开发、课堂巩固练习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建构主义 初中地理 教学设计 《美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3-0090-05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以及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总目标强调“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对学生学习的意义建构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以下,笔者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美洲》第1课时为例,通过目标设置、课堂导入、案例精选、图文处理、活动设置、问题开发、课堂练习以及课后反思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一、建构主义及其四大要素
  让·皮亚杰认为,应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以皮亚杰的理论为基础,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及维列鲁学派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建构主义理论,如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学习者形成认知过程中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这为建构主义的实际应用于教学创造了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习环境中的“情境”需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创设建构意义情境,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着重要的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应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计划;协作学习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成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最后,“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转换成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的过程。建构主义视角的教学设计强调6大原则,即“以问题为核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作用”“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作用”“学习环境的设计”“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及“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等。
  (一)教学目标设置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当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强调了学生是教学认知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应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一般来说,教学目标的设计包括学习新课标、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本课时教学内容和要求、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以及按照教学内容、学生水平分类确定教学目标等步骤。
  1.课标分析
  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学“世界地理”的要求是: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以及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否不平衡等。
  根据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美洲》时可以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入手,运用图表分析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教材分析
  本课时包括新大陆、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以及移民和经济等内容。教学建议为2个课时,其中“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美洲移民”为第1课时,“美洲的地形和气候”为第2课时。本课时主要学习“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美洲移民”。
  3.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地理学习,七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读图、分析問题的方法以及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但七年级学生课外知识积累较少、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且不重视地理学习的现象较为严重。
  4.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目标
  地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目标的制订是正确定位(明确“学生主体”)、厘清思路(把握“三维融合”)、确定内容(力求“正确简洁”),最后规范表述。体现“四个要素”——ABCD,即A—Audience(对象)要有明确的教学对象,是目标句子中的主语;B—Behavior(行为)要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什么,是目标句子中的谓语和宾语;C—Conditions(条件)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条件与范围,包括允许使用的辅助手段、时间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D—Degree(程度)说明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等。
  通过课标、教材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教学目标”表述四要素(ABCD法),笔者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制订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知识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说出拉丁美洲的概念、分界线和范围,以及这里的居民组成和通用语言,对比北美洲主要国家美国与加拿大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
  培养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会运用比较法掌握区域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学会熟练地掌握对比、分析不同地理事物的方法,并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从上述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目标的对象(Audience)为学生;行为动词(Behavior)主要有“运用”“简述”“说出”“对比分析”“获取”“掌握”等;学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条件与范围(Conditions)主要有“运用地图”“课外知识”“美洲地理位置”“比较分析法”等;学生对教学目标所达到的学习结果(Degree)主要有“简述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说出拉丁美洲的概念、分界线和范围,以及这里居民的组成和通用语言,能够对比北美洲的主要国家——美国与加拿大的差异”“学会运用比较法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等。可以说,整个教学目标都紧密围绕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四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建构主义”来设计,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
  (二)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具有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以及进入学习课题等作用。建构主义认为,课堂导入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知识的情境,即恢复原有的知识,并将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同时在新的高度或角度发现新的问题,也即发现新的知识生长点。
  七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对事情好奇心较重等特点,大到国际时事、体坛明星,小到天气变化、同学间的趣事都是他们乐于讨论的话题。据此,课堂教学可以挖掘隐藏在这些生活时事中的地理知识,并与相关的地理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设计成新课导入内容。
  “美洲”属于世界地理的范畴,如果采用复习旧知识导入就会显得枯燥乏味。鉴于此,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笔者通过展示体育明星相片的方法导入教学,如展示姚明、勒布朗·詹姆斯的图片,让学生识别图中人物,思考姚明、科比·布莱恩特分别是哪个大洲的人。初中生处在青春发展期,内心总会萌动追星的心理,且这些班级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他们对时事新闻、体坛明星比较关注和了解,可以很容易认出图片中的人物。这样通过学生较为关注的事物导入,创设体坛明星勒布朗·詹姆斯所在地的学习情境,引出新课——美洲,营造了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较好地激发学生对本节課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案例精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之一。课堂教学情境设计的关键在于科学地选择教学案例,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创设情境下的案例教学应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一目的。本课时精选的案例,主要集中在课堂导入、“新大陆的发现”、“美洲地理分界线——巴拿马运河”以及“美洲的居民”等。具体操作如下表。
  情境 活动探究:美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为了加强纽约与洛杉矶两市之间的经济贸易,美国政府想开凿一条从纽约通往洛杉矶的运河,请问在美洲哪个地方修建比较好,为什么?(学生小组合作寻找答案) 美洲移民 意义
  建构 展示人物图片(姚明),提问:1.姚明是亚洲人,他属于什么人种?美洲有黄色人种吗?2.詹姆斯属于什么人种?为什么美洲会出现那么多不同肤色的人?
  由表1可知,本节课所采用的案例都紧紧围绕建构主义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要素设计。“课堂导入”围绕“情境”要素进行设计:首先展示两幅人物图片(姚明和勒布朗·詹姆斯)让学生辨别,紧接着通过提问“姚明是哪个大洲的人?詹姆斯是哪个大洲的人”引起学生思考,最后提问“科比生活的地方(美洲)环境怎么样”导入新课。
  “新大陆发现”紧密围绕“情境”要素进行设计,首先展示八角的图片请学生辨别,随后提问引导学生思考:15世纪90年代,西班牙需要大量八角(调料),而本国却不能生产八角,可以通过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进而引出“西班牙女王命令航海家哥伦布前往东方寻找香料(八角)”这一案例,让学生理解“新大陆发现”的内容。
  “巴拿马运河”紧密围绕“协作、会话、情境”三要素进行设计,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为了加强纽约与洛杉矶两市之间的经济贸易,美国政府开凿一条从纽约通往洛杉矶的运河,请问在美洲哪个地方修建比较好,为什么?”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修建运河的影响因素(可行性、自然条件、经费、距离等),最后由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自由发挥,既体现建构主义教学的“协作”要素,又包含了“会话”要素。此外,设计开凿运河的探究活动,给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进行意义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洲移民”紧密围绕“意义建构”要素进行设计,首先提出思考问题“姚明是亚洲人,那么,他是什么人种”“美洲有黄种人吗”等,引出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抛出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的规律。随后再次提问“勒布朗·詹姆斯是什么人种”“为什么美洲会出现那么多不同肤色的人”等,引出“美洲的移民”,帮助学生建构美洲居民存在不同肤色人种与美洲移民的知识体系。最后,结合“16—20世纪美洲移民来源示意图”学习“美洲的移民”相关内容。
  (四)图文处理
  学习与一定的情境相互联系。在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的内容,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初中地理教材包含大量的图像和文字,课本的编排往往呈现出图文结合、以图代(证)文、以文辅图等特点,使地图与文字形成有机的整体。如何合理地利用地图和文字创设环境,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美洲”这一章是“世界地理”的一部分,笔者根据区域地理学习目标,以情景创设为基础,对图文进行如下处理,且整个图文处理过程均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要素进行设计。(如表2)   (五)活动设置
  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融合,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注重学生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要素来设计,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探究、案例教学以及师生合作5个方面。(如表3)
  表3 主要教学活动的设置及其要素
  [活动 要素 知识点 自主学习 意义建构 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 小组合作学习 协作、会话 白令海峡 活动探究 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巴拿马运河 案例教学 情境 课堂导入、新大陆发现、白令海峡、美洲移民 师生合作 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课堂练习巩固 ]
  从表3来看,“自主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基础,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一要素来设计。本课时的自主学习主要体现在“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两个知识点。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寻求答案,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从而较深刻地理解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小组合作活动主要围绕“协作、会话”两个要素展开,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新策略。本课时的小组合作主要体现在“白令海峡”这一内容,即通过白令海峡“是哪两个大洋的通道”“是哪两个大洲的分界线”“是哪两个国家的分界线”等问题,给学生营造一个团队“协作”和“会话”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相互间的合作,收集与白令海峡有关的资料,并进行资料汇总、交流分析,最后得出答案,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核心的运用,是创设“协作”“会话”学习环境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改善课堂气氛,提升生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探究活动是本节课的亮点,为学生创设了“协作、会话”的学习情境。笔者提出问题:“美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为了加强纽约与洛杉矶两市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美国政府想开凿一条从纽约通往洛杉矶的运河,请问在美洲哪个地方修建比较好,为什么?”笔者为学生创设“协作、会话”情境,找出修建该运河地方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修建运河的影响因素(可行性、自然条件、经费、距离等),进行修建运河各种因素相关知识的建构,最后请学生展示探究结果,充分體现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从课堂导入到“新大陆发现”“白令海峡”“美洲移民”的学习,都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从课堂实施情况看,案例教学不仅给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还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最后通过课堂练习建立教学性评价,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
  (六)问题的开发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基于此,本节课教学对问题的设置着重注意问题的跨度,重点在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意识,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完成学习目标。概括起来,基于建构主义的问题设置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明确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每一个问题都设置有一定的范围,避免问题的含糊性。例如:观察美洲大陆的轮廓图,说出美洲大陆濒临哪些大洋,从而归纳其海陆位置。
  2.问题具有梯度性,包括简单、中等、较难三个层次。例如:白令海峡是哪两个大洋的通道?白令海峡是哪两个大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又是哪两个国家的分界线?为什么俄罗斯与美国在日期上相差一天?前面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学生只要观察地图就可以很快找出答案,而第三个问题相对前面两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属于中等难度。最后一个问题涉及前面学过的知识(国际日期变更线),学生要想厘清俄罗斯与美国在日期上相差一天的原因,就得回忆前面的知识,加大了难度。
  3.问题表述严谨、简洁。例如:巴拿马运河的主权属于哪个国家?
  4.问题具有开放性。例如:美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为了加强纽约与洛杉矶两市之间的经济贸易,美国政府想开凿一条从纽约通往洛杉矶的运河,请问在美洲哪个地方修建比较好,为什么?
  5.问题创设情境。例如:课堂导入方面,通过展示明星图片,以“图片上的人物分别是谁”“姚明是哪个大洲的人”“詹姆斯是哪个大洲的人”等问题创设情境。
  (七)课堂练习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本课时设置了相应的课堂练习,进行复习巩固和迁移运用。题目如下:
  1.在图3、图4中填注: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加拿大、美国、巴西、阿根廷。
  2.图中_______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地理分界线,其中图3指的是_______洲,图4指的是_______洲。
  3.看图说出在美洲国家中,领土濒临三大洋的国家是______,该国以南的美洲地区称为_______洲,包括_______洲和南美洲,由于历史上长期受_______和_________的殖民统治,通行拉丁语系,使用的语言称为_______。从使用的语言来看,该国和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_______都通行_______。
  4.南美洲号称“世界人种大熔炉”,图4代表的大洲主要以_____人种为主,图3的A地区指的是______,也称中美洲,该地区主要是以_____人种分布为主,该人种主要来自_____洲。
  (八)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通过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重新建构自己的教学经验的过程。建构主义在情景化教学、自主合作学习、师生角色的转变以及开放式地理课程的开发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为此,本文以建构主义为基础,从教师教研组、学生两个视角进行教学反思。   教研组一致认为,本节课具有设计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活动多样、案例典型、问题难度适中、练习恰到好处等特点。不足之处在于,课堂板书偏少,教師声音不够洪亮。
  学生方面,为了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七年级2个班共121名学生。据统计分析发现,喜欢该教学模式的有101人,占总人数的83.5%;认为学习目标设置明确的有95人,占总人数的78.5%;喜欢上述课堂活动的有109人,占总人数的90.1%;认为课堂设问比较合理的有105人,占总人数的86.8%。整体而言,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在教学模式、课堂活动、问题设置等方面受到学生的好评。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初中地理新课改理念相吻合,新课程倡导一切回归生活、联系实际,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教学应创设以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为背景的情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创新的能力。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注重创设“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样的课堂教学轻松愉快而富有成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真正实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相长。
  当然,建构主义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师生角色的转变、对教师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从信息的提供者转变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这就要改变以往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学习的师生关系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教师教育研究,2004(5)
  [3]竺小恩.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4)
  [4]王晓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对物理教学的指导[J].高校讲坛,2008(27)
  [5]邱杨兵.ABCD型地理教学目标叙写方式[J].地理教学,2010(2)
  [6]黄成林.教学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地理教学,2010(11)
  [7]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李翠凤(1989— ),女,广西博白人,二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初中地理教育教学。
  (责编 杨 春)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友爱残疾人》“体验式”德育教学片段为例,论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体验式德育教学模式与学生生活相融合的策略,提出创设无声交流、闭眼翻课本、含笔写字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生活中”受到品德教育,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体验式 德育模式 《友爱残疾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A-010
期刊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为例,论述语用取向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建议通过新知导入适应班级学情,以点拨启发实现知识建构,并通过实践运用促进学生能力迁移,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语用取向 阅读教学 设计 实践 《少年闰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A-0086-02  语用即主体在情境中运用所学
期刊
【摘要】本文以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一课的教学为例,论述培养学生言语实践意识的途径,提出引导学生在对比、关联、情境中想象的教学建议,从而为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 《四个太阳》 阅读教学 想象 言语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A-0084-02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主题学习的方法,提出教师应该明确课题目标、阅读方式,并认真考虑读物的教学建议,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主题学习 深层阅读 阅读能力 阅读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A-0040-03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阅读量少是阻碍语文教学乃至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
期刊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教学为例,论述提高学生习作修改水平的策略,通过制订习作分项评价表,引导学生参照评价表自评;教师引领示范,掌握习作修改的方向、基本方法和要求;同伴互评互改、创办班报选登习作,以激发学生习作修改的兴趣。  【关键词】分项评价表 习作修改 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A-0118-02  《
期刊
【摘要】本文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通过充分暴露计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让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构建一般性算法、构建合理化算法和形成所有除法计算通法等教学过程,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A-0067-04  一直以来,在计算教学中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非
期刊
【摘要】本文从习题的数量、认知水平、选材背景、呈现方式等四个方面对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的小学教学教材进行比较,分析两个版本教材各自的特色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今后的习题质量提升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材分析 习题比较 比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A-0093-03  习题是教学上供练习用的题目,本文剖析的习题不包含课本
期刊
【摘要】本文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建议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帮助学生构建模型思想,促进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深度学习 乘法的初步认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A-0064-03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P47、P48)的教学内容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有效开展体育课堂教学的策略,依据乡村学校受场地、器材、教师储备、人文环境等影响,乡村小学体育课堂大多呈现“放羊式”教学,正常的体育课堂难以开展等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澄泰乡中心学校体育课堂现状,提出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升课堂参与度;发扬先进、鼓励后进,因材施教,保障学生从小树立锻炼意识、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乡村小学
期刊
【摘要】本文以复习粤教版化学第六单元《金属》为例,论述初中化学教师运用科学探究模式开展复习课的途径,提出运用实物创设情境、设置有梯度的复习内容、分散难点以及一题多变等建议,以期学生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化学 科学探究 复习课 金属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A-0078-04  复习课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