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初中语文三味课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_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通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爱华提出,小学语文课堂要达到“三味”,也就是“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反思:初中语文如何践行“三味”呢?在聆听了较多的专家的课,在与同行探讨一番后,我觉得初中语文也应该践行“三味”,即“语文味”“生活味”“成长味”。
  下面,结合本人在初中教学中的几堂课的教学设计,谈谈我对“三味”语文课堂的理解与实践。
  一.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2011年,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程少堂提出“语文味”的概念,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语文的美,感受到语文的美,是我教学设计的追求。在教学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西江月》《秋词》)中, 一个很调皮的学生的一句话,让我的教学设计有了延伸。他说:“老师,这三首诗歌是写春夏秋的,怎么少了写冬的诗句。我一愣,就有了以下的设计——“让四季之花绽放语文的课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在教完了古诗教学后,我开设了一堂吟唱四季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分组进行。有“春韵组”,“品夏组”,“秋赞组”,“吟冬组”。活动分为七大板块:交流写四季的诗歌;汇报写四季的成语;朗诵名家的散文;四季诗文创作大比拼;绘画展示四季风采;手抄报设计评选;学生、教师综合评选。七个环节在学生主持人的安排下,依次合理进行。顿时“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歌诵读声此起彼伏,笑声掌声欢呼声响彻了校园,好不热闹。更精彩的是,在第三环节朗诵名家的散文,孩子们还配上了音乐,也许有的音乐还不是很相配,但是在这样一个充满浪漫气息,充满语文气息的课堂上,孩子们的激情就足以让大家鼓掌。最精彩的莫过于第四环节——四季诗文创作大比拼中,很多孩子呈现了从未有过的创作热情。一个不善于写作的孩子在这一课上竟然动情朗诵起自己的作品——“瞧,那一个个调皮的白雪儿们,迫不及待地投进大地妈妈的怀抱,他们先为大树们穿上一件美丽的大衣裳,然后为麦田披上白色的风衣,最后,在大地上铺上一条条洁白的绵毯……”,一句句诗从他们这些初一的孩子嘴中飘出,让我赞叹不已,也让我对这样明智的决定感到高兴。当进行到小报设计的时候,我更是觉得语文的美其实就是孩子的创造。本堂课用了两课时,但是却是孩子们最难忘的。美在学生的心中,在他们的笔下。小报设计中或“小鸭水中游”或“柳叶随风飘”,或“枫叶展风姿”或“白雪铺大地”,诗与文与画的美尽展其中。
  我想,这才是语文,才是最美的语文。在探索语文课的“语文味”中,我尝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
  二.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即是死教育”。我很是赞同他的观点。生活包含了太多的要素,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的大课堂,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能把生活中的诸多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那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价值,就会产生兴趣,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而主动地学习各类知识、深入探究各类文化,进而在生活体验中解决很多学习的问题。曾多次读于漪等诸多名家对语文的探索与思考,联系自己15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我觉得要使学生真正地掌握弄懂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让语文成为生活的外延,语文课中有生活,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连接才好。美国教育家华特很早就提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记得于漪老师也曾说过:“给语文课堂添点儿生活味,我觉得是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是,在多次教学设计中,我尽量让语文的设计有“生活味”。在初一下学期《沁园春·雪》的教学设计中,我添加了一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江山如此多娇”
  附:“江山如此多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单
  【学习目标】
  1.江山如此多娇,引我们竞折腰,爱我江山,爱我中华。
  2.学做一个好导游,学做主持人,锻炼“说”的能力。
  【学习过程】
  活动一、看图片,班级诵读诗歌《沁园春·雪》
  图片展示→师生背诵《沁园春·雪》→导入新课
  活动二、旅游城市介绍: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四川、云南、北京……(介绍内容提示:1.介绍地理交通;2.介绍最想去的城市;3.我做导游,介绍几个景点;4.背诵有关诗歌;5.介绍美食;6.补充介绍几个景点(略略介绍)7.介绍历史;8.介绍风土人情或者气候等相关知识)9.小报设计展……
  小组准备→班级展示(各组依次进行)
  活动三、听歌:《江山如此多娇》,感悟对祖国的爱。
  在这一课的设计中,我采用了分组的方式,即把全班的同学按照自己曾经旅游的地方分组,分成了“江苏队”“上海队”“北京队”等等,让学生分组进行。课件是孩子们自己制作的,为了让本队在介绍过程中更加吸引人,所以,很多的小导游下载了关于美食、文化、传说等资料,有的还下载了歌曲,作为本队导游词的开头。比如“四川队”一开场就点击歌曲《辣妹子》,全场的气氛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在介绍背景的时候,更多的是引用地理知识,一些组把地图也搬进教室,移入课堂。孩子们自制导游证,自编导游词,课堂因为准备的充分,因为孩子的热情,因为课的新颖,吸引了很多的孩子。我想,我对“生活语文”其实理解得不是很透彻,但是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我觉得是必要的。这比起生搬硬套地要求学生以作业的方式写导游词要好多了。   开展了这样的课堂以后,我开始琢磨如何让语文课的“生活味”更浓,后来,我设计了“小记者采访团”“我爱校园——秋游记”“与李白对话”“相约在冬季”等情境性的课堂,让学生以各种不同的身份来诠释语文的内涵与外延。李吉林老师的情境语文尤其是情境作文很是让我佩服。我想,小学语文与中学语文应该是相通的,因为儿童的成长是一样的,让语文课与生活相连,课堂是最真实的。当语文教学贴近我们的生活,学生才会更加喜欢语文,爱上语文,这样才能令初中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断提高。我想,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三.让语文课堂凝聚成长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阜宁县实验初级中学张春娥老师在《用语文课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啊,虽说学生的人格塑造在各学科都有体现,但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初中生不同于小学生,他们开始有自己独到的对人生的看法。在语文课堂上,已经很少有像小学生那样天真,反而多了一份深沉。王爱华老师的“三味语文”教学中儿童味不适合初中生,于是我就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些反思课堂,辩论课堂,让孩子的语文课充满“成长味”,让他们以一个长大的少年的身份参与语文的“思辨”中。比如,在《狼》专题中,我设计了辩论赛“爱狼与杀狼”这一辩题。正方辩题是“不该杀狼”,反方辩题是“狼应该杀”。辩论赛布置给初一的孩子还是显得早了些,于是,我先放了早几年的大专辩论赛,让他们感知什么是辩论,再留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让各小组查找资料,写辩词。一个星期的充分准备让孩子们在这一课堂上引经据典,思辨飞扬。连不爱讲话的朱宇昕也对“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观点分析得头头是道。再如学习了《春望》《过零丁洋》等爱国诗歌后,我让孩子们开始写理想规划书《18-38岁,我的人生规划》,让爱国的情怀能在理想中一步步实现,而不是流于嘴皮子上。
  在《都市精灵》一课教学结束后,我让大家走进市场,餐馆,做一份市场调研,研究如何做到爱护动物、保护动物。这一系列的活动无疑让孩子们长大了不少,让他们懂得了爱国,爱动物,爱生活等。初中生,毕竟大了,一些责任与担当也许也要凝结在课堂,所以,让语文课堂充满“成长味”还是很重要的。
  曹继红,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责任编校:高述新
其他文献
目标是行为达成的预期,这个预期是否具有适切性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预期过高,达成有难度,会做成“夹生饭”,学生吃不下;预期过低,很容易达成,会做成“汤稀饭”,学生吃不饱。因此,如何确定具有较高适切性或较高质量的语文教学目标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成为了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使语文教学目标具有较高适切性或高质量,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关注文本特点  文本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
如何用好例证法?须弄清以下问题:    一、一段完整的例证包括哪些内容?    例如:①1952年,日本东芝电器公司积压了大量黑色电扇卖不出去,三万多职工一筹莫展。有一天,一位小职员向董事长石坂提出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并在第二年夏天推出一批淡蓝色的电风扇。市场上立即掀起一股抢购的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几十万台。  ②电扇的颜色由黑到蓝,看来简单,实际却是一种经营策略的变通。乔治·伊斯曼说过,“色彩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这无疑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力戒关起门来教书,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课文教学中找切入点联系社会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
今天的演讲是在规定的题目之下,题目是“桥梁与窗口”。我想分三个部分来讲述在我心中和文学有关的桥。  一.山谷山槽  就在一个多月之前,我在德国的时候,一位汉堡大学的华人老教授送给我一本他的回忆录,其中他写取了一座“桥”,留给我深刻印象。这位教授出身于中国一个有名望的家族,生在北京长在上海,之后又回到北京得到一份很优越的让人羡慕的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在一场大面积的政治运动中,他和许多中国知识分
针对中学生目前的写作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最大的困扰就是找不到写作的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真的没有米吗?我认为作文之米无处不在。  这里,笔者就以本班级学生两次作文练习《坚守内心的美丽》和《倾听》为例来谈谈如何找到可以下锅的米。  到生活中抓米。生活的写作空间很大,学生的写作素材可以来自家庭生活、校园生活或是社会生活。在写《坚守内心的美丽》时,有学生选材于自己的邻居,写一位退
新课标实施至今,已经走过了8年的历程。应该说,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的确也是万紫千红诗意盎然。但是,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有的课堂老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新的弊端又不断暴露。现仅以阅读课为例,说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观念依然陈旧落后  1.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成长与发展。唤醒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决定了语文课程与生命关怀具有天然的联系。“言为心声”,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唤醒教育”,是点燃学生生命之火、拨动学生心灵琴弦的最温情、最有感染力和渗透力的途径。  现实的语文教育往往疏忽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被践踏,学生
古人创作讲求“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字无出处”,这里的“来历”与“出处”就是模仿创作的范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仿自“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毛泽东曾仿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创成“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名句。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善于模仿,进而达到自然纯熟的境界呢?  一.偷其字  叶圣陶先生说:“我们期望于我们的写作能力,最初步而又最切要的,
今年6月15日早晨上早自习,我一进办公室,听同事道汪金权老师逝世噩耗,心中堵得慌。   汪老师始终是蕲春三中的校友,始终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校友。他在我校,永远是语文老师乃至其他学科老师的前辈;他在湖北省甚至全国教育界,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老师们的泰斗”。我觉得理应写点什么,怀念我县教育战线心目中的伟大而平凡的老师。   在我的记忆中,第一件事是难以忘怀的。   大约是2006年腊月底,那时我县
2012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考查的是王昌龄的《采莲曲》。考试结束后,考生和九年级语文教师一片哗然,学生大喊“坑爹”,教师感叹“坑老师”。因为这首诗《中考指南》没收录,不在复习之列。这是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荷”专题里的一首诗,平时教学只要学生理解大意,会背诵默写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出现在中考试卷中,确实让教师和考生始料未及。这致使很多考生在考场上束手无策,白白丢分。  让我们先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