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导文,激发表达欲望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suc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学生的“老大难”。如果教师一味地按照教材的计划、要求,机械地辅导学生作文,學生就会对作文望而生畏,感到厌烦。学生缺乏表达欲望,奉师命而作文,写出来的作文空洞单调、干巴乏味。若教师能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机遇,凭借生活情景指导学生作文,诱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先感受体会作文,学生就会因境生情,“情动而辞发”,自觉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轻轻松松作文。
  那么,怎样凭借情境引导学生,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呢?
  一、随机导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训练要求,从客观实际出发,捕捉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生活情境,特别是在客观实际发生了变化时,抓住稍纵即逝的闪光点,随机诱导学生进一步观察交流;学生便会在偶发的情境中动眼、动脑、动口,在“不经意间”仔细观察,积极交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轻轻松松地完成作文。例如一天早读课前,我刚到教室,学生马上围过来争先悉后地向我报告:“冯老师,我们的凤仙花开了!”一学生还把风仙花盆捧到我面前。我见学生的兴趣那么高,就捧着花盆引导学生重点观察那刚展开三四片花瓣儿的凤仙花,然后再从部分到整体,与学生一起谈论花叶以及整盆凤仙花的形状、颜色、姿态,启发他们想象;最后让他们动笔写下来。二十分钟的早读课里,学生文思泉涌。作文的成功令我意外,就连平时害怕写作的学生,也能流畅的表达:“密密麻麻的凤仙叶丛中绽开着一朵鲜红的小花儿。它小巧玲珑,四片花瓣儿围在长长的花托顶上,亭亭玉立,像一把可爱的小红伞。我仔细观察,发现凤仙叶丛里还藏着一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红色的小花瓣随风抖动着,像在向我们点头致意:谢谢你们几个星期来对我的照料……”
  由此可见,善于捕捉生活中偶发的情境,随机指导学生即兴作文,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有效途径之一。让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当然,随机作文教学并非随心所欲,教师必须充发发挥教育机智,结合学生兴趣和教学实际,灵活安排。
  二、做中导写
  实践是创作的源泉。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升旗活动、捐款活动、值日活动、家务劳动、运动会、中队活动、参观游觉等,能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这样学生才会有话可写,有感可发。在此基础上,教师抓住各种有利的时机,在实践中导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及时捕捉最新最美的境头,再进一步启发他们把感受最深的方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了具体的情境,有了真切感受,学生便会有话要说,产生写作的欲塑:而且写出的文章言之有物、具体形象,感情真实。
  例如指导学生记一次春游活动。我带学生到新世纪文化广场游览,边游览我边指导学生观察文化广场里的景点,并把学生活动时生动的境头用相机拍摄下来。回校后,我把冲洗出来的相片贴在班栏中让学生观察、谈论,让学生重温春游的情景。当我在课堂上宣布作文“记一次春游活动”时,学生欢呼雀跃,马上进入轻松愉快的写作中,尽情挥洒。于是,一组组生动有趣的镜头跃然纸上,形象地再现春游活动的情景。
  再如指导学生按要求记一次劳动,尽管作文命题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但学生写起作文只是笼笼统统几句话,平谈无味,究其原因在于
  学生缺少体验,眼中无境,心中无感。于是我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大扫除,与学生一起擦窗、扫地、洗课桌、一边劳动一边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哪位同学的劳动热情最高,他怎样干,干得怎样?你自己又是怎样干,怎么想的?这样
  在做中导写,学生在具体的劳动场面中有了切身的体验,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就有了表达真切情感的愿望,劳动中的各种不同感受就很自然的溢出笔端了。
  三、以趣促写
  平淡枯燥的习作指导,孩子易于疲劳、厌烦,而趣味横生的课堂游戏活动,为孩子创设了生动的情境,能激发情趣,使孩子产生浓厚的表达欲望,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学生在语文中学到的读写知识,积累的词汇就会被积极地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其表达的积极性。
  趣味活动可以是游戏,如“击鼓传花、”“你摸我猜”、“成语接龙”、“猜谜语”等:也可以是小品表演、故事会、联欢会;还可以是智力竞赛活动。教师结合教材的训练要求,有意识地组织有趣的活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先玩后说,乐中写文,可以优化作文教学效果。
  游戏给学生带来了乐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一篇篇趣味作文在欢乐的气氛中便顺畅产生了。
  总而言之,指导小学生写作,若能贴近学生生活,在具体情境中行指导,给学生以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学生便会因境生情,有感而发,自愿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丰顺县汤南镇中心小学 冯惠君
其他文献
自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特别指出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四大核心能力发展(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这意味着将要改变以传统教育文化中过于强调现实目标的功利化导向,转而侧重于关注学生“赋能”开发中带给个体的潜在的发展性与未来的可能性。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改变了以往单一侧重学生数学读写方向的教学模式,而要求教师能够适
期刊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培养幼儿对户外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户外活动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身体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户外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因此“兴趣”既是幼儿园户外活动的重要目标,也是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的最好方法,兴趣的诱发和培养主要源于良好的活动环境的创设,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为幼儿的运动创意提供支持。本文中笔者对于教师专业性不足的现状,通过案例实录、教学研讨等方式,
期刊
摘要: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幼儿园个别化美术活动其设计与组织实施更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以情境浸润、开放多元的设计,以多维观察、多点回应、有效分享的组织实施,支持和满足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获取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 幼儿园个别化美术活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
期刊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分层教学一直是一个比较热点的话题。分层教学以“因材施教”理论作为其理论依据,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加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从我国目前所有的教学条件和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来看,应该说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于此同时,它又代表着一种新思想和这种新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新课程;分层教学;因材施
期刊
一、前言  构造性的方法从数学产生的那一天起也就伴随着产生了。 直到这个方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致力于对这种方法的研究,这与直觉数学的基础是密切相关的。由于直觉派考虑到数学的“可信性”,于是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存在必须是被构造的。”这就是构造主义。近现代数学对构造法的研究探讨,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一是直觉数学阶段。 直觉是克隆先锋派尼克德国在第十九世纪末,他明确提出和强调的效果,认为没有能行性就
期刊
《3-6岁儿童学习與发展指南》对科学领域的目标要求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到发现的乐趣,获得经验,提高探究的能力。  在科学活动中,环节设计的适宜性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起着调节和控制的作用,也会主导着科学活动的整个探究方向。同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适合幼儿水平和兴趣的
期刊
一、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活动的理念提出有其必要性  高中数学课程不是单一的,教师要能够深度参与、监督和指引学生学习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及学生的综合能力(思辨力、学习力、专注力、合作力)。  我认为以思维导图为主线进行,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本文第一个部分中提出的两个问题。高中生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生活与学习经验,在日常学习中,他们会主动观察并分析学科
期刊
摘要:当前,小学六年数学科教学内容较前增加了难度,为帮助学生的理解,教师教学时应注重与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生活的同时获得学习的启发。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相应的数学知识,有助于提高分析判断能力,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科任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生活化和实例化的训练,引导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数学问题。  关键词:教学方法;融入生活;理解能力  数学科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基础学科,
期刊
站在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上,我已辛勤耕耘二十几载。回首自己走过的路,真是艰辛而又坎坷,但经历了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此时才能体会到到达山顶之时那种欣喜若狂的心理。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来,不知不觉已在我们这儿生根发芽﹗在自己进行耕耘的同时,偶尔写点收获。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是用来反映思想﹑交流思想的。语文教育的任务是在听、说、读、写方面培养技能,使技能训练形成习惯。现将自己在小学语文学科方面
期刊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本来就比较抽象、枯燥,很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缺乏兴趣。而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我们的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关键词: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充满激情地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是学生却往往启而不发,课堂教学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