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言愁”艺术

来源 :考试·高考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高考,有关“愁”情的考查所占比例较大,怎么解读这种情感?
  一、“言愁”艺术
  考生情感要丰富而敏锐,善于快速捕捉有效信息。明白两点。第一,常人该睡觉的时候诗人却没睡,有事!如“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二更天了诗人为何不睡?要通过草木零落昆虫鸣叫敏锐地捕捉到,作者是在强化因时光流逝产生的悲凉和独坐的孤寂之愁。“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岳飞《小重山》)三更天了岳飞为何不睡?还不是为了表达其“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情怀。第二,能说的出来的愁往往不是真正的愁,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真正的愁是很难言说的,往往要靠媒介来抒发。可以借景(写景抒情诗),借物(咏物言志诗),借事(即事感怀诗),借古迹(怀古咏史诗),直抒胸臆的较少。
  知人论世,不能以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由于受当时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人的生离有时也就是死别。商贾羁旅、征人思妇、科举失意、国破家亡……愁,不招即来,挥之不去。所以,“愁”成了唐诗宋韵里生命的常态。
  熟记常见类型,心中有丘壑。“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长相思》白居易),是闺中怀人之愁;“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山东卷戴复古《江阴浮远堂》)“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辛弃疾),是国破家亡、报国无门之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是思友、失意之愁;“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南乡子》王安石),是昔盛今衰之愁;“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孟浩然)是羁旅之客愁。
  懂手法,知古今,明源流。
  (1)借比喻,最为常见。运用比喻,将无形的愁写得可数、可称、可见。“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以上两句唐诗较早开始以水喻愁。其后,手法不断翻新,将愁写得妙趣横生。
  愁可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亡国之“愁”在李煜笔下仿佛有了长度且绵绵不绝。类似手法还有秦观的《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至其《千秋岁•水边沙外》:“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愁”仿佛有了深度,有了立体感。
  愁可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在李清照的笔下,“愁”仿佛有了重量,她把“愁”由水中搬到舟上,成为可观、可摸且可承受的东西,“载不动”极言愁难以使人承受。“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董解元在《西厢记》中把“愁”从船上卸下,驼在马背上。
  愁可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在《相见欢》中以丝缕喻“愁”;“恨压三峰华岳低”,是以山喻愁;“离恨恰似春草,渐行渐远还生”,是以春草喻离愁。最妙的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纱》秦观)诗人不写愁如雨丝,却说丝雨如愁,一反常人习惯,将景物与愁情巧妙结合,让人有一种梦幻般的愁境之感。被梁启超称为“奇语”(梁令娴《艺蘅馆词选》)。
  现代诗歌中也有出色的描写。“由两个人抬起/从不知道累/甚至/连梦里也不休息”(《思念》吕文秀)。“相思是不做声的蚊子,/偷偷地咬了一口,/陡然痛了一下,/以后便是一阵底奇痒”“扑不灭的相思,/莫非是生命之原上底野烧?/株株小草底绿意/都要被他烧焦了啊。”把无形无声的忧愁化为可闻可见的形象,别致而耐人寻味。
  (2)借夸张,愁可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李白)“愁”凝结在满头白发之中,绵绵不尽。“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诗人故意用夸张的手法来突出其内心愁绪之深重,形象生动。
  (3)借拆字。“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严维》)“秋”字,表面上写的是季节时令,内里却是表达诗人的心绪。用秋景萧瑟来渲染离愁别绪属惯常技法,但诗人用“心”上有“秋”来说“愁”,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拆字法,使“两地秋”产生了一语双关的效果。
  (4)借典型意象。“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在《青玉案•元夕》中没有运用副词、形容词,而是连用三个精心选择的意象,便将愁思充塞于天地之间,充满了人的眼帘。“月光欲到长门店,别作深宫一段愁”(《长门怨》其一),“愁”是清清冷冷又无处不在的月光。“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飙乱白雪”(《久别离》),“愁”是狂风中回旋的雪片。
  舒婷在《思念》一诗中也用这种手法来表达相思愁:“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二、“解愁”方法
  借酒消愁。李白万般无奈选择了“白日放歌须纵酒”,“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复醒”。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没了再调对。怎么调对?“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无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三分啸成了剑气,七分吟成了月光,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无独有偶。年少时“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浓睡不消残酒”的李清照身经丧夫之痛,寡居之悲,家国之恨,流离之苦后,只道“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晚年的她住在沿街房里,“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帘外的那个世界,似乎很近,却又离得很远,因为它已不再属于李清照了。从此以后,朝来寒雨晚来风,风霜刀剑严相逼。天冷,地冷,言冷,语冷,心冷;没有倾听的耳朵,有的是冷漠的风刀。生命的每一个清晨,急风欺人,淡酒无力,雁逢旧识,菊惹新愁,所见所闻所感都使其伤心;生命的每一个傍晚,时光难熬,秋雨梧桐,更添愁思。“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登高抒怀。“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壮阔的天地往往让人感到个体生命荣辱微不足道。人生本来苦难就多,何必再把双眉紧缩?可登高后真正超脱想得开得并不多。“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见古迹,思古人,念古事,慨叹自己蹉跎岁月,华发早生。人生苦短,总得干几件实事吧。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没有伯乐,起点太低,山沟里的青松怎么努力也难有山顶的小草高!所以,一辈子都没弄明白南宋朝廷为什么不重用他的辛弃疾,愁绪满怀,登高抒怀,“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本想“剑吼西风”,却只能“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移情于物。“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生来是驰骋沙场的将军,皇上偏偏让他在舞文弄墨中耗尽一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生来文武双全,有廊庙之才,实现海内清一后想功成身退的人才李白,皇上偏偏让他做御用的奴才,灵魂的满心孤愁的士子只能投向自然母亲的怀抱,有的是平和、宽容和抚慰。
  直抒胸臆。“赋性生来本野流,手提竹杖过通州。饭篮向晓迎残月,歌板临风唱晚秋。两脚踏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如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不休。”(清•通州诗丐《绝命诗》)愁到深处,愤世嫉俗,发出愤怒的抗争与呼号,表现了诗人贫贱不移、刚正不阿的铮铮傲骨。“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罗隐《自遣》)貌似旷士纵酒高歌,实抒生不逢时的郁闷之愁。“人皆有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洗儿》)少年早慧,在党派之争中大起大落,潦倒一生的苏轼,将满肚皮的不合时宜之愁寓庄于谐,对那个黑白颠倒的社会进行辛辣地讽刺。
  读完古诗再品今诗,容易发现古今诗词中的情调、意象甚至语气都有相似之处。是“诗”没有改变还是“愁”一成不变?古往今来的中国诗词有一种同一文化根基上的承传、延续关系,古今中国诗人都常常会不谋而合地发现、表达以至于不断追求亘古长存的诗情。生长在这片诗意、诗材都异常丰富又极为独特的国土上,啜饮着数千年间长流不断的诗歌清泉,用汉语这种与中国诗歌特征密切相关的语言进行思想交流和诗句构思,中国诗人的民族性一直存活着,滋长着,虽然有时也会发生变异,但从未有过真正的断裂。今天的诗人们也能从传统的古井中汲引一桶灵感之水。“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古典诗歌艺术在今天的诗歌创作中充当着“火石”,自身也在创造性转换中薪火长传。
  读“愁”诗,考“愁”词,绝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让大家感受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充满诗意的美好情感,认识到我们的生活和情感原来有如此丰富的层面。
  
  【作者简介】
  姜花柱,高级教师,现任山东省沾化县第二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教导副主任,多次执教市级观摩课。发表文章多篇。
  责任编辑 刘静
  
其他文献
由中国化工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核学会、中国黄金学会、中国轻工协会联合举办,中国化工学会牵头承办
研究目的:本文将2002~2003年济南市公共卫生行政处罚案例进行调查统计,目的是通过近年来我市公共卫生行政处罚情况,分析该领域卫生违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卫生执法的经验
目的:目前对于糖尿病的研究,除了在临床上积极研制新的药物,努力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其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倾向于如何预防或延迟糖尿病的发生以及防治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上。而
根据题记不同功用,作文题记常用以下几种写法:  1.引用式。  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恰当引用至理名言、经典诗句作为题记,对丰富文章的语言,增强表达效果很有必要。那些闪耀着智慧光彩、含蓄隽永,启人心扉的至理名言,易于被阅卷者接受,又能恰到好处地展示考生平日的文化底蕴。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2010年江苏考生《绿色生活》  以辛弃
应用菲涅耳衍射和全息理论 ,详细分析了无透镜傅里叶变换数字全息图的记录、再现方法和再现像的特点 ,分析了相移数字全息图的记录和再现方法 ,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验证。结果
根据历年古诗命题情况,笔者认为,考查的集中点主要体现在“炼字”“炼句”“炼意”三个方面。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三个方面切入,并且必须包括这三个点。  一、必须明确描写对象(写了什么)  答题时必须将诗句所描写的“对象”明确地找出来,不管设问者有没有要求,一定要将它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前提。一般来说,诗歌是由一些具体的物象即描写对象构成,进入诗歌的物象就因为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而被成为“意象”,写景抒情诗或
在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表述和提出的时机方面要快、准、狠,在行文过程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也要做到这一点。  所谓“快”,就是要简洁明快地亮明中心论点。所谓“准”,就是在语言表述上要旗帜鲜明,一语中的。所谓“狠”,就是要有力道,有冲击力。  第一、抓住题目自拟这个契机。  题目要观点鲜明,甚至题目就可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如 “有舍才有得” “ 人要时刻肩负责任” “敢于出头”“我奉献,我美丽”等。 但是鲜明
例1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晓行望云山  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突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富有哲理是宋诗的一个特点,请结合这首诗歌的内容具体分析诗中蕴含了哪些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做题。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和杜录事①题红叶  白居易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解驻篮舆②看,风前唯两人。  [注]①杜录事即杜牧。②篮舆即竹轿子。  (1)从白诗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是对杜诗的“和答”?  答:“如花不待春”一句是对“霜叶红于二
一、情景组合。  通常有三种类型:  1.情随景生,就是经常所说的“触景生情”。生活中,诗人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在某个环境里,突然看到某样景物,或遇到某种情况,一下子触动心境,激发自己的强烈情感,随之凝结于胸,挥毫成诗。如: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征人思乡的诗作。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