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从“时间先后”“动作亲疏”和“距离远近”三个方面分析和概括作者将珍珠鸟信赖人的过程写具体的方法。
2.在角色轉换和生活体验中理解珍珠鸟从害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
3.在读写迁移和言语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方法写出师生关系的变化过程。
一、分析“形”,感受“变”
师:冯骥才先生用43个字把雏儿的模样刻画出来了,谁来读读?
生1:“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师:你读出了那只可爱的雏儿的样子。大家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句子)
师:这里有两句话,前一句写了它的什么?
生2:写它的嘴、脚和后背。
师:对了,这句话是在写它的局部特点,请你再读这句话。
(生2读句子)
师:作者是抓住嘴、脚和毛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众生:颜色。
师:对,雏儿的颜色很美,很鲜艳。那下一句呢?
(生3读第二句)
师:这句话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生3:写它的整个身子。
师:对,写雏儿的整体。前一句写局部,后一句写整体,写人也可以这样写。
【评】薛老师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雏儿的句子,再强调作者仅用43个字就将雏儿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使学生明白只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掌握言语表达技巧,不用长篇大论就能将事物具体、形象地描写出来。接着,薛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雏儿形象的两句话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的,从写作方法的层面让学生明白可以同时从局部和整体两个角度写动物和人。
师:从“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到后来“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是不是在一天之内发生的?
众生:不是。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1:珍珠鸟从不相信人到完全信赖人,经过了一个很长的试探过程。
师:课文第7~10自然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说明这个过程很长?
生1:“起先”“随后”“渐渐”“先是”“然后”……
师:还有一个“再”。请同学们把上述表示时间的词圈起来。
(生动笔圈词)
师:这些表示时间的词有先有后,说明时间长不长?
众生:很长。
师:是的,珍珠鸟是长时间试探以后才相信“我”的。
(师板书“时间先后”)
师:为了把这个信赖的过程写具体,作者还写了什么?
生2:还写了珍珠鸟的动作。
师:哪个动作说明他们距离很远?
生2:飞来飞去,就是不飞到他的肩上来。
师:哪个动作说明他们感情很好,珍珠鸟已经很信赖作者了?
生2: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师:还有哪些动作也说明他们很友好了?
生2:它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师:是的,动作能够体现出关系的亲密和疏远。
(师板书“动作亲疏”)
师:除了动作,作者还写了什么?
生3:作者还写了珍珠鸟的位置变化。
师:它一开始在什么位置?
生3:笼子四周。
师:离“我”远还是近?
生3:远。
师:接下来呢?
生3:落在他的书桌上、茶杯上、笔尖上、手指上。
师:近不近?
生3:越来越近。
师:对了,人与鸟的距离远近说明关系的疏远与亲密。
(师板书“距离远近”)
师:作者是按照时间先后,通过距离远近和动作亲疏,把珍珠鸟信赖“我”的过程写具体了。
【评】薛老师围绕“作者是如何将珍珠鸟信赖人的过程写具体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时间先后”“动作亲疏”与“距离远近”三个方面分析和概括作者将珍珠鸟信赖“我”的过程写具体的方法。薛老师在课后指出,阅读教学的焦点要从言语内容转移到言语形式,语文教师要从文本中发现运用语言的规律、方法和策略,然后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二、体会“情”,理解“变”
师:从不信、害怕到信赖有一个变化过程,课文是从“我”的角度来写的,但你们知道这个小家伙是怎么想的吗?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珍珠鸟,你们来讲一讲这个信赖的过程,看看珍珠鸟是怎样建立起对人的信赖的?刚才是人看鸟,现在变成?
众生:鸟看人。
(师用课件呈现第7~10自然段的关键句,并请生1讲)
生1:起先,我只在笼子四周活动。
师:你怎么只在笼子四周活动呢?
生1:因为我一开始不相信人。
师:害怕人,因为人会捉鸟吃,所以只在笼子四周活动。继续讲。
生:随后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站在书架上,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
师:你这么折腾,他有什么反应?
生2:他没有任何反应。
师:他有没有大声喊叫?有没有来吓你?有没有拿着鸡毛掸子来追你?
生2:没有!
师:他对你的所作所为没有反应,你接下来会怎么样?
生1:渐渐地,我胆子大了,就落到了他的书桌上。我先是离他较远。
师:你为什么一开始离他较远?
生1:因为我还没有完全信任他。
师:是的,你要预防他一把捉住你。继续。
生1:见他不来伤害我,我就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他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瞧瞧他的反应。 师:他有什么反应?
生1:他……他没有反应。
师:他是有反应的。我们来想象一下:你偏着头喝他的茶,他会有哪些表情和動作?
生3:他微微一笑,继续写作。
【评】薛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写作方法后,没有急于让学生进行习作训练,而是采用“以语言为核心的比照联想”的阅读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与感悟,以阅读为主导的实践来促进习作方法的内化。薛老师让学生从珍珠鸟的角度来讲其信赖人的过程,并通过追问帮助学生移情体验珍珠鸟的情感与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其主要原因。
生1:后来,我完全放心了,索性用小红嘴啄他的笔尖,友好地啄两下他的手指。
师:你为什么要友好地啄两下他的手指?想干吗?
生1:我想表达我对他的友好之情。
师:还有呢?
生4:喜爱!
师:不但是友好和喜爱,还有一种什么感情?
(生犹豫,不会答)
师:还有亲昵之情。小狗围着你蹭来蹭去,小猫用舌头舔你,你在妈妈怀里撒娇,都是亲昵的表现。从害怕到信赖,从疏远到亲昵,鸟与人的感情就这样一步步建立起来。往下讲。
生1:白天,我淘气地陪伴着他。傍晚,我飞到笼子边,挤开绿叶钻进去。
师:你的爸爸妈妈在林子里嘎嘎叫,它们叫你干吗呢?
生1:它们叫我赶快回家。
师:它们叫你回家吃饭,你怎么不回去呢?
生1:因为我想陪在他的身边。
师:因为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
生1:我觉得这个人不伤害我。
师:这个人对你那么友好,你觉得和这个人做朋友是那么?
生1:幸福。
师:那么安全,那么自由,那么无拘无束,那么快乐。这就是你再三都不肯回家的原因。这时候鸟与人的感情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
(生1不知道如何表达)
师:打个比方,就像你和谁的那种感情?
生1:像我和父母的那种感情。
师:当我们说不出来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体会,这样就理解了。明白吗?
(众生点头)
【评】当学生不知如何回答“还有一种什么感情”时,薛老师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小狗蹭人、小猫舔人、在母亲怀里撒娇等画面,帮助学生在转换角色中理解课文想要表达的情感。当学生一时不知道如何表达“鸟与人的感情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时,薛老师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体验来理解文中人与鸟的感情。薛老师以联想促感悟,厘清鸟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转换角色和生活体验来理解课文,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提炼与渗透。
三、迁移“写”,学写“变”
师:课文写的是人和鸟,那我们的课堂里是什么?
众生:老师和学生。
师:一开始我们认识吗?
众生:不认识。
师:后来我们熟悉了吗?
众生:熟悉了。
师:现在我们处于什么状态了?
众生:“相互信赖”“情感很亲密”“很友好”“变得像亲人一样”……
师:人与人的感情从不认识到相识、熟悉和亲密是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现在,请你们用五分钟的时间写三五句话,通过动作亲疏和距离远近写出老师和你们的关系变化过程。可以按时间顺序写,但不要用“起先……然后……然后……然后……”来表达,那是病句。
(生练笔,师巡视课堂并指导)
【评】薛老师指出,语文课堂一定要注重语言实践;作文是学生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应该为学生的生活服务,让学生能更好地生活。在分析和内化课文的写作方法之后,薛老师就地取材,让学生就师生关系这一熟知的主题进行仿写,并强调将本节课学得的习作方法运用于习作中。因为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每个学生似乎都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并乐于动笔。
师:写好了吗?
众生:好了。
师:谁愿意主动来交流和发言?
(多个学生举手)
生1:起先,老师和我们互相不认识。
师:可以将这句改为“起先,我们互不相识”,这样更加简洁。
生1:起先,我们互不相识;然后,老师和我们友好地打了个招呼;渐渐地,老师和我们的感情深了,开始和我们握手;后来,我们的感情越来越深,竟然有同学说我们快成为亲人了!(众生笑)
师:嗯,你真是个直肠子,说:“渐渐地,老师和我们的感情深了。后来,我们的感情越来越深了。最后,我们的感情深不可测了。”(众生笑)注意,你在这一段的叙述当中不能直截了当地说感情深了,要像作者那样用动作和细节来写。
师:什么样的动作和细节可以说明我们的感情深了?
生1:老师用手抚摸小朋友的头。
师:还有呢?(生1答不上来)老师开始和我们握手,有说有笑。好,把这几点写进去,把那些“感情深了”“越来越深了”等词语统统划掉,马上修改。(生1修改习作)
生2:一开始,老师和我们都不认识,他(远远地)站在讲台上,(看起来一本正经的样子),我们坐在座位上,不敢(随便)和老师交谈。随后,老师竟把他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让我们(大声地)念他的名字,还亲切地抚摸了一下同学的头和后背。渐渐地,老师和我们熟了,一会儿和同学握手,一会儿还和同学(拥抱),有说有笑,和我们很亲近。(括号中的内容为薛老师点评时所加)
师:太好了,掌声鼓励!我们就要这样善于通过时间先后、距离远近和动作亲疏来描写关系变化的过程。(走向生1)你改好了吗?来,念念。
生1:起先,老师和我们互相不认识。后来,老师和我们友好地打了个招呼,居然把他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让我们念他的名字。渐渐地,老师和我们熟了,开始和我们握手。后来,老师友好地抚摸着我的头,竟然有同学说我们快成为亲人了! (师表扬并点评)
【评】薛老师说:“语文课程不是要教学生应该说什么,而是教学生应该怎么说。”在这一环节,薛老师将第一位同学的习作与课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明白写师生关系的变化过程不能用“感情深了”“越来越深”“深不可测”这样直白的话,而应该通过时间先后、动作亲疏和距离远近来写。薛老师告诉学生,课文虽然不直言关系亲疏,却处处在写感情变化。第二位同学的习作因为达到了薛老师的习作要求,薛老师大力表扬了她。最后,薛老师让第一位同学展示修改后的习作,意在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并会用这种写作方法。该生前后习作的变化同时也说明薛老师的教学和引导是非常有效的,读写迁移训练是必要和可行的。
【总评】
读和写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内化和提升,二者互相依存,互相贯通。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薛法根老师在第25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执教的《珍珠鸟》一课(两课时),先是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分析习作方法,再通过角色转换引导学生内化习作方法,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习作方法。整堂课自然流畅,层层递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立足文本,分析习作方法
薛法根老师指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关注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写”。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语言文字材料可以获得表达方法,布局谋篇、铺陈比兴可有所借鉴”。为此,语文教师要增强读写结合意识,善于寻找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联结点,引导学生在品读文本中分析和概括习作方法。在教学中,薛老师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探寻文本的言语表达秘密。他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雏儿的两句话,再从写作方法层面明确其写作角度(局部和整体),然后从“时间先后”“动作亲疏”和“距离远近”三个方面分析和概括作者将珍珠鸟信赖人的过程写具体的方法。
2.角色转换,内化习作方法
读写结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将在阅读中学得的习作方法复制到自己的习作中,而是结合教师的知识支架与自身的生活经验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和读写能力的迁移。笔者发现,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相对重视习作方法的知识灌输,而忽视学生习作方法的内化生成。长期这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呢?学生往往只能机械记忆和简单复制习作方法,无法将习作方法内化并生成为自己的写作经验。在分析和概括作者的写作方法之后,薛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进行练笔,而是让学生站在珍珠鳥的角度来体验其情感与心理变化并理解其原因。当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时,薛老师让学生在转换角色和生活体验中理解表达。
3.创设情境,运用习作方法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以儿童的周围世界为源泉,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在实践运用中实现方法的迁移。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在学生生活与作文练笔间架起一座相互融通的桥梁,让学生在类推中找到表达窍门,做到有话可写,有情可抒,仿用结合。在学生内化写作方法之后,薛老师让学生通过时间先后、动作亲疏、距离远近写出师生关系的变化过程,然后通过习作与课文对比、好差习作对比,进一步修改、运用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习作方法。
总之,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捷径。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只有经常从阅读中学习习作方法并迁移运用,才能实现读写能力的同步提高。薛法根老师认为,对文章中独特的写法进行迁移,组织学生进行片段练笔,可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提高写作能力。只有将阅读教学的重心从思想内容转移到表达形式上,才能真正跳出“跟着课文内容跑”的怪圈。薛老师执教的《珍珠鸟》一课,巧妙地将读写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和运用习作方法。
1.从“时间先后”“动作亲疏”和“距离远近”三个方面分析和概括作者将珍珠鸟信赖人的过程写具体的方法。
2.在角色轉换和生活体验中理解珍珠鸟从害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
3.在读写迁移和言语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方法写出师生关系的变化过程。
一、分析“形”,感受“变”
师:冯骥才先生用43个字把雏儿的模样刻画出来了,谁来读读?
生1:“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师:你读出了那只可爱的雏儿的样子。大家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句子)
师:这里有两句话,前一句写了它的什么?
生2:写它的嘴、脚和后背。
师:对了,这句话是在写它的局部特点,请你再读这句话。
(生2读句子)
师:作者是抓住嘴、脚和毛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众生:颜色。
师:对,雏儿的颜色很美,很鲜艳。那下一句呢?
(生3读第二句)
师:这句话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生3:写它的整个身子。
师:对,写雏儿的整体。前一句写局部,后一句写整体,写人也可以这样写。
【评】薛老师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雏儿的句子,再强调作者仅用43个字就将雏儿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使学生明白只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掌握言语表达技巧,不用长篇大论就能将事物具体、形象地描写出来。接着,薛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雏儿形象的两句话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的,从写作方法的层面让学生明白可以同时从局部和整体两个角度写动物和人。
师:从“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到后来“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是不是在一天之内发生的?
众生:不是。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1:珍珠鸟从不相信人到完全信赖人,经过了一个很长的试探过程。
师:课文第7~10自然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说明这个过程很长?
生1:“起先”“随后”“渐渐”“先是”“然后”……
师:还有一个“再”。请同学们把上述表示时间的词圈起来。
(生动笔圈词)
师:这些表示时间的词有先有后,说明时间长不长?
众生:很长。
师:是的,珍珠鸟是长时间试探以后才相信“我”的。
(师板书“时间先后”)
师:为了把这个信赖的过程写具体,作者还写了什么?
生2:还写了珍珠鸟的动作。
师:哪个动作说明他们距离很远?
生2:飞来飞去,就是不飞到他的肩上来。
师:哪个动作说明他们感情很好,珍珠鸟已经很信赖作者了?
生2: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师:还有哪些动作也说明他们很友好了?
生2:它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师:是的,动作能够体现出关系的亲密和疏远。
(师板书“动作亲疏”)
师:除了动作,作者还写了什么?
生3:作者还写了珍珠鸟的位置变化。
师:它一开始在什么位置?
生3:笼子四周。
师:离“我”远还是近?
生3:远。
师:接下来呢?
生3:落在他的书桌上、茶杯上、笔尖上、手指上。
师:近不近?
生3:越来越近。
师:对了,人与鸟的距离远近说明关系的疏远与亲密。
(师板书“距离远近”)
师:作者是按照时间先后,通过距离远近和动作亲疏,把珍珠鸟信赖“我”的过程写具体了。
【评】薛老师围绕“作者是如何将珍珠鸟信赖人的过程写具体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时间先后”“动作亲疏”与“距离远近”三个方面分析和概括作者将珍珠鸟信赖“我”的过程写具体的方法。薛老师在课后指出,阅读教学的焦点要从言语内容转移到言语形式,语文教师要从文本中发现运用语言的规律、方法和策略,然后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二、体会“情”,理解“变”
师:从不信、害怕到信赖有一个变化过程,课文是从“我”的角度来写的,但你们知道这个小家伙是怎么想的吗?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珍珠鸟,你们来讲一讲这个信赖的过程,看看珍珠鸟是怎样建立起对人的信赖的?刚才是人看鸟,现在变成?
众生:鸟看人。
(师用课件呈现第7~10自然段的关键句,并请生1讲)
生1:起先,我只在笼子四周活动。
师:你怎么只在笼子四周活动呢?
生1:因为我一开始不相信人。
师:害怕人,因为人会捉鸟吃,所以只在笼子四周活动。继续讲。
生:随后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站在书架上,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
师:你这么折腾,他有什么反应?
生2:他没有任何反应。
师:他有没有大声喊叫?有没有来吓你?有没有拿着鸡毛掸子来追你?
生2:没有!
师:他对你的所作所为没有反应,你接下来会怎么样?
生1:渐渐地,我胆子大了,就落到了他的书桌上。我先是离他较远。
师:你为什么一开始离他较远?
生1:因为我还没有完全信任他。
师:是的,你要预防他一把捉住你。继续。
生1:见他不来伤害我,我就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他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瞧瞧他的反应。 师:他有什么反应?
生1:他……他没有反应。
师:他是有反应的。我们来想象一下:你偏着头喝他的茶,他会有哪些表情和動作?
生3:他微微一笑,继续写作。
【评】薛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写作方法后,没有急于让学生进行习作训练,而是采用“以语言为核心的比照联想”的阅读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与感悟,以阅读为主导的实践来促进习作方法的内化。薛老师让学生从珍珠鸟的角度来讲其信赖人的过程,并通过追问帮助学生移情体验珍珠鸟的情感与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其主要原因。
生1:后来,我完全放心了,索性用小红嘴啄他的笔尖,友好地啄两下他的手指。
师:你为什么要友好地啄两下他的手指?想干吗?
生1:我想表达我对他的友好之情。
师:还有呢?
生4:喜爱!
师:不但是友好和喜爱,还有一种什么感情?
(生犹豫,不会答)
师:还有亲昵之情。小狗围着你蹭来蹭去,小猫用舌头舔你,你在妈妈怀里撒娇,都是亲昵的表现。从害怕到信赖,从疏远到亲昵,鸟与人的感情就这样一步步建立起来。往下讲。
生1:白天,我淘气地陪伴着他。傍晚,我飞到笼子边,挤开绿叶钻进去。
师:你的爸爸妈妈在林子里嘎嘎叫,它们叫你干吗呢?
生1:它们叫我赶快回家。
师:它们叫你回家吃饭,你怎么不回去呢?
生1:因为我想陪在他的身边。
师:因为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
生1:我觉得这个人不伤害我。
师:这个人对你那么友好,你觉得和这个人做朋友是那么?
生1:幸福。
师:那么安全,那么自由,那么无拘无束,那么快乐。这就是你再三都不肯回家的原因。这时候鸟与人的感情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
(生1不知道如何表达)
师:打个比方,就像你和谁的那种感情?
生1:像我和父母的那种感情。
师:当我们说不出来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体会,这样就理解了。明白吗?
(众生点头)
【评】当学生不知如何回答“还有一种什么感情”时,薛老师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小狗蹭人、小猫舔人、在母亲怀里撒娇等画面,帮助学生在转换角色中理解课文想要表达的情感。当学生一时不知道如何表达“鸟与人的感情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时,薛老师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体验来理解文中人与鸟的感情。薛老师以联想促感悟,厘清鸟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转换角色和生活体验来理解课文,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提炼与渗透。
三、迁移“写”,学写“变”
师:课文写的是人和鸟,那我们的课堂里是什么?
众生:老师和学生。
师:一开始我们认识吗?
众生:不认识。
师:后来我们熟悉了吗?
众生:熟悉了。
师:现在我们处于什么状态了?
众生:“相互信赖”“情感很亲密”“很友好”“变得像亲人一样”……
师:人与人的感情从不认识到相识、熟悉和亲密是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现在,请你们用五分钟的时间写三五句话,通过动作亲疏和距离远近写出老师和你们的关系变化过程。可以按时间顺序写,但不要用“起先……然后……然后……然后……”来表达,那是病句。
(生练笔,师巡视课堂并指导)
【评】薛老师指出,语文课堂一定要注重语言实践;作文是学生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应该为学生的生活服务,让学生能更好地生活。在分析和内化课文的写作方法之后,薛老师就地取材,让学生就师生关系这一熟知的主题进行仿写,并强调将本节课学得的习作方法运用于习作中。因为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每个学生似乎都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并乐于动笔。
师:写好了吗?
众生:好了。
师:谁愿意主动来交流和发言?
(多个学生举手)
生1:起先,老师和我们互相不认识。
师:可以将这句改为“起先,我们互不相识”,这样更加简洁。
生1:起先,我们互不相识;然后,老师和我们友好地打了个招呼;渐渐地,老师和我们的感情深了,开始和我们握手;后来,我们的感情越来越深,竟然有同学说我们快成为亲人了!(众生笑)
师:嗯,你真是个直肠子,说:“渐渐地,老师和我们的感情深了。后来,我们的感情越来越深了。最后,我们的感情深不可测了。”(众生笑)注意,你在这一段的叙述当中不能直截了当地说感情深了,要像作者那样用动作和细节来写。
师:什么样的动作和细节可以说明我们的感情深了?
生1:老师用手抚摸小朋友的头。
师:还有呢?(生1答不上来)老师开始和我们握手,有说有笑。好,把这几点写进去,把那些“感情深了”“越来越深了”等词语统统划掉,马上修改。(生1修改习作)
生2:一开始,老师和我们都不认识,他(远远地)站在讲台上,(看起来一本正经的样子),我们坐在座位上,不敢(随便)和老师交谈。随后,老师竟把他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让我们(大声地)念他的名字,还亲切地抚摸了一下同学的头和后背。渐渐地,老师和我们熟了,一会儿和同学握手,一会儿还和同学(拥抱),有说有笑,和我们很亲近。(括号中的内容为薛老师点评时所加)
师:太好了,掌声鼓励!我们就要这样善于通过时间先后、距离远近和动作亲疏来描写关系变化的过程。(走向生1)你改好了吗?来,念念。
生1:起先,老师和我们互相不认识。后来,老师和我们友好地打了个招呼,居然把他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让我们念他的名字。渐渐地,老师和我们熟了,开始和我们握手。后来,老师友好地抚摸着我的头,竟然有同学说我们快成为亲人了! (师表扬并点评)
【评】薛老师说:“语文课程不是要教学生应该说什么,而是教学生应该怎么说。”在这一环节,薛老师将第一位同学的习作与课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明白写师生关系的变化过程不能用“感情深了”“越来越深”“深不可测”这样直白的话,而应该通过时间先后、动作亲疏和距离远近来写。薛老师告诉学生,课文虽然不直言关系亲疏,却处处在写感情变化。第二位同学的习作因为达到了薛老师的习作要求,薛老师大力表扬了她。最后,薛老师让第一位同学展示修改后的习作,意在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并会用这种写作方法。该生前后习作的变化同时也说明薛老师的教学和引导是非常有效的,读写迁移训练是必要和可行的。
【总评】
读和写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内化和提升,二者互相依存,互相贯通。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薛法根老师在第25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执教的《珍珠鸟》一课(两课时),先是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分析习作方法,再通过角色转换引导学生内化习作方法,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习作方法。整堂课自然流畅,层层递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立足文本,分析习作方法
薛法根老师指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关注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写”。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语言文字材料可以获得表达方法,布局谋篇、铺陈比兴可有所借鉴”。为此,语文教师要增强读写结合意识,善于寻找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联结点,引导学生在品读文本中分析和概括习作方法。在教学中,薛老师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探寻文本的言语表达秘密。他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雏儿的两句话,再从写作方法层面明确其写作角度(局部和整体),然后从“时间先后”“动作亲疏”和“距离远近”三个方面分析和概括作者将珍珠鸟信赖人的过程写具体的方法。
2.角色转换,内化习作方法
读写结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将在阅读中学得的习作方法复制到自己的习作中,而是结合教师的知识支架与自身的生活经验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和读写能力的迁移。笔者发现,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相对重视习作方法的知识灌输,而忽视学生习作方法的内化生成。长期这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呢?学生往往只能机械记忆和简单复制习作方法,无法将习作方法内化并生成为自己的写作经验。在分析和概括作者的写作方法之后,薛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进行练笔,而是让学生站在珍珠鳥的角度来体验其情感与心理变化并理解其原因。当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时,薛老师让学生在转换角色和生活体验中理解表达。
3.创设情境,运用习作方法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以儿童的周围世界为源泉,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在实践运用中实现方法的迁移。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在学生生活与作文练笔间架起一座相互融通的桥梁,让学生在类推中找到表达窍门,做到有话可写,有情可抒,仿用结合。在学生内化写作方法之后,薛老师让学生通过时间先后、动作亲疏、距离远近写出师生关系的变化过程,然后通过习作与课文对比、好差习作对比,进一步修改、运用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习作方法。
总之,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捷径。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只有经常从阅读中学习习作方法并迁移运用,才能实现读写能力的同步提高。薛法根老师认为,对文章中独特的写法进行迁移,组织学生进行片段练笔,可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提高写作能力。只有将阅读教学的重心从思想内容转移到表达形式上,才能真正跳出“跟着课文内容跑”的怪圈。薛老师执教的《珍珠鸟》一课,巧妙地将读写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和运用习作方法。